明明老八胤祀集團的勢力最大,為何硬是敗給了孤單的雍正呢?

娟花兒


因為他爹叫康熙,很厲害

康熙權力慾很重,掌控欲也很重,這無所謂,畢竟哪個皇帝都這樣,但康熙是個強悍帝王,親政之初,四大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阿必隆、鰲拜,全都給弄死了。能弄死,弄得死,康熙厲害可見一斑

這樣的一個帝王,願意讓人威脅他的權利麼?顯然不願意,就算是他的兒子也不行。太子胤礽出生就是太子,打小由康熙親自培養,文武兼備,數次監國政績斐然,可謂最佳接班人吧。可康熙感覺自己還能再活五百年,索性把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廢了立立了廢,這過程中一波波掃滅了三十年來形成的太子黨

打滅了太子,這老八就成了出頭的椽子,他人緣好啊,是個能人,不僅滿朝文武擁立,連老九小十四都幫著。康熙心想,我還沒死呢,你們就想篡位?

老八當然悲劇……

以康熙智慧,什麼張明德相面,什麼海東青斃命,難道他看不出來是有人算計老八?當然看的出來,順水推舟罷了……沒有儲君?朕的妃子還在排隊生兒子,怕啥

至於老四,把康熙看的清清楚楚,很明白只要康熙活著,他一點機會都沒。所以,悶聲發財,暗地勾結九門提督隆科多,就等康熙老去……

康熙死時,屋裡就隆科多一人,出門後,第一句話:康熙帝遺詔,傳位老四

其實,雍正並不孤單,只是勢力不為人知而已,藏得住。雍正登基之初,立馬重封三人:一個是隆科多,一個是年羹堯,一個是老十三胤祥

這三人,都是康熙信任之人啊

綜上,老八沒玩過老四,其實是老八沒看清自己老爹


靈石蘊珠寶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康熙帝的決定,是康熙最終選擇了四子雍正,而沒有選八王穎祀。



《雍正王朝》中康熙臨終遺言,雖四子穎禎說:“在朕的眾多皇子中,都說八阿哥最像朕,但朕心裡清楚,八阿哥處處學朕,但學的不像,我對臣下放縱,他比我更放縱。十四阿哥嘛,殺伐果決,統兵尚可,但治理國家必釀成大禍,十三阿哥,嫉惡如仇,朕為了使你不受牽連,圈禁了他十年,你把他放出來,相信經過這十年的教訓,他能好好的輔佐你,你處事過於操切,記著,要善待你的兄弟,你的臣民,不到萬不得已,一定不能動殺念”。


這段話雖然不一定出自康熙只口,更多是二月河自己寫的,但從這算話,我們也看出,康熙為何要選雍正為繼位之君,因為康熙認為,只有雍正才能框補自己的過失,才能刷新吏治,確保大清國運永續。


之說點評


老八勢力是大,又有錢,又有人!但是這些也頂不過康熙的一道遺詔!這道詔書明正言順,說誰是皇帝誰就是皇帝,當場宣佈誰也無法更改,這個時候再去奪位,那就是叛逆,造反不得人心!還有最重要一點,老八沒有控制軍隊,倘若能夠把紫禁城內所有的軍隊控制了,結果還真不好說,毛主席那句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我們一起看看老八走的路!

1,老八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能夠讓老九,老十,老十四心甘情願的輔佐他幫他爭奪皇位,這表面上看是多麼大的贏面啊!老十在電視劇中表現的比較渾,而老九確是個聰明人,並且是個會做生意的人,就是老八的銀行!老十四呢,負責兵部,對他也是很有幫助的!這是老八的政治聯盟,當然,後期老八跟老十四心存芥蒂,老十四和老八爭奪大將軍王,讓他們倆不和!

2,老八對待朝廷上的官員都能禮遇有加,人緣特別好,所以他培養的門生故吏分佈到全國各地,尤其是南方有錢的地方,好幫他撈錢!這樣他在朝廷上才深得人心!

上述的是他的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

以下幾件事讓他在康熙的心中徹底失去奪嫡的資格!

1,任伯伯,劉八女一案,他同老十三一起審理的,他卻夜裡獨自審劉八女和任季安,又密審肖國興,誘供肖國興,使得肖國興被髮配,而這件事把太子給搬倒了,但是康熙心裡是不願看到太子倒臺的,而誘供肖國興這件事偏偏被康熙知道了,所以才得出結論,老八其心可誅,這就已經造成老八在康熙心中的雞肋了!

2,老八出身不好,庶出,沒有啥地位,他的優秀突出完全憑藉他自己的後天努力!真的很不容易,而康熙對於這件事又是耿耿於懷,這也就在康熙心中減分了!

3,康熙設計讓大臣們推舉新太子人選的時候,這次老八做的事情徹底讓他失去了奪嫡的機會!老八聯合佟國維和眾多朝廷大臣保舉自己當太子,他沒想到是康熙的計謀,佟國維一開始也沒想到是康熙的引子,他自以為很瞭解康熙,認為這次是康熙看中了老八,於是他把寶押在了老八這裡,可是哪成想這所有的摺子都是保舉老八的,這讓康熙很害怕啊!這是什麼,結黨,這是威脅到他的統治了!這怎麼能夠放心把皇位給老八呢!並且說老八處處學他,處處學不像,他已經對官員管理夠放鬆的了,而老八更加放鬆,大清江山這麼放任下去豈不是要滅亡了!康熙是雍正王朝裡最精明的人,也許經歷的多,所思所想不是正常人能想到的!他對他兒子們的所作所為已經很大限度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然而老八做的太過分了!所以他對老八深惡痛絕!導致了老八徹底沒有了機會!

結果就是這樣,雍正當上皇帝使得國家繁榮富強確實選對人了!


可樂男孩


康熙五十ー年(1712年),皇太子胤礽復廢,諸皇子爭奪太子之位又日趨激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胤禩親向康熙試探,請示以後應該怎麼處理,希望自己被舉薦,康熙看明他的心思,告訴他不要有非分之想,因此父子之間矛盾加深。同年冬,康熙出塞狩獵,胤禩因其母兩週年忌辰,沒有隨行,及至康熙回程,胤禩自身並不迎駕,卻把兩隻要死的鷹送給康熙,康熙十分氣憤,大罵他不孝不義。因胤禩黨羽眾多,在朝中勢力較大,康熙怕其政變篡權,故加緊打擊胤禩集團。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康熙帝以胤禩行為卑汙,凡應所有應酬俱懶惰不赴為由,停發他及屬下護衛官員俸銀俸米。同年十一月,革除胤禩門客何焯的翰林院編修、進士、舉人之

名,罪名之一是他把當今文章與萬曆末年的文字相比較,侮辱聖朝,並以此作為胤禩的罪證。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父子感情更加惡化,胤禩得了傷寒病,有離開人世之狀,而康熙也置之不理。

胤禩受挫,皇十四子胤禵開始謀求皇位。胤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與皇四子胤禛同母,但一向依附胤禩。初廢太子時,康熙下令鎖拿胤禩,胤禵為胤禩說情,激怒了康熙,技刀要殺胤禵,被皇五子勸止,後來胤禵被康熙逐出宮。太子復立之後,胤禵晉為貝子。康熙五十四年,西北戰事吃緊,康熙年邁多病,不能親自征伐,所派大將指揮軍事又毫無進展,於是想派皇子出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征伐西北,並讓胤禵使用正黃旗,採用親

王規格,掌有軍權。胤禵出征,被胤禵集團看成是康熙帝屬意於胤禵將立其為太子的表示,因而皇十四子黨又活躍起來。胤禵把謀求儲位看成十分重要之事。出征之前,胤禵一再要求胤禟報告康熙信息,如果皇父離世而去,一定馬上報告。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胤禵在西寧把臨洮張凱叫去算命,張說其有九五之尊,將來必定大貴。胤禵聽了非常高興,覺得說得很對。胤禵出征,大有代父出征的味道,因此許多人把

它看作胤禵向皇太子的過渡。但其他皇子並沒因此而放棄儲位角逐。皇三子胤祉在胤禔、胤礽出事後,年齡最大而且又受封王爵,在諸兄弟中有很大的優勢,並倚仗其文才出眾,且又與皇父感情較好,也在謀求東宮印綬。皇四子胤禛則秘密活動,不露聲色,私下裡作好了奪取皇位的整體計劃。

胤禛,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在太子剛剛被廢的時候,康熙命胤禛與胤禔共同監視胤礽,胤礽說其從沒想過殺害父親,取得皇位,請胤禔、胤禛代為轉奏,胤禔不應,胤禛認為此話非同一般,即使自己因此獲罪,也要替他轉奏。康熙聽後,遂將胤礽項上鎖鏈取下。初廢太子後,康熙受到沉重的打擊,身體非常不好。胤禛屢勸康熙治病,保重身體,康熙遂稱其殷情懇切,可謂誠孝。康照四十八年(1709年),他被晉封雍親王。

再廢太子後,胤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了爭奪皇位上。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禛集團成員戴鐸為胤禛制訂了奪取儲位的全面的計劃。第一,依靠誠孝博得康熙的信任和寵愛;第二,要以廢太子為戒,把兄弟之間的關係處理好;第三,聯絡百官,特別是康熙的親信重臣,以影響皇帝,使其考慮繼承人時對胤禛有利;第四,大力培植雍邸舊人,為建立江山打下基礎。與此同時,胤禛大規模地搜尋各種人物以形成自己的集團,其中有皇十三子胤祥、康熙近臣貴戚隆科多、大學士馬齊、川陝總督年羹堯等。隆科多為侗國維之子,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胤禛的舅父,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手中握有兵權,對胤禛爭儲非常有利。他負責京

師九門、暢春園及宮禁警衛,地位至關重要。年羹堯,多年效力於胤禛,其妹為胤禛側福晉。年羹堯於康熙四十八年出任四川巡撫,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升任四川總督,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晉升川陝總督,是胤禛在外的重要軍事力量。這一派力量雖十分強大,但表面看來卻不像胤禩一派氣勢那麼大,而是謹小慎微地活動,不露鋒芒,所以康熙對此沒有過懷疑和指責。

胤禛明白康熙的心理,噓寒問暖,非常殷勤,得到康熙的好感。康熙稱讚他“誠孝”。他對眾兄弟,雖暗中對立,但在父皇面前一點都沒有表現出來,相反,常“為諸阿哥陳奏”,以致感動了康熙,謂之“性量過人,深知大義”,“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胤禛對康熙並非真心真意,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了解父親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因此他極力討好父親。他深知誰為太子,決定權全在皇父,皇父的好感就是他的資本。他用他的行動來證明給父親看。從這一點看,他的心計超過眾兄弟,手腕也很高明。到康熙死前一刻為止,有可能繼承皇位的皇子絕不只胤禛一人。

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密切是胤禛最大的優勢,他做事謹慎也博得了父親對他的好感。康熙曾說過胤禛“幼年時,微覺喜怒不定”。這本是已經過去了的小毛病,康熙偶爾提起,“無非益加勉勵之意”,並沒有責備的意思。但胤禛特別注意澄清,竭力扭轉皇父的印象,上奏說:以前皇父曾批評喜怒不定之處,十多年來都沒有提起,是因為兒臣在皇父教育下已經改正。“今兒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喜怒不定四字,關係臣之生平,仰懇聖慈,將諭旨內此四字恩免記載”。其實康熙並沒有打算把此事寫進論旨。

康熙晚年,立儲事不順心,尤其需要安慰,當時只有胤禛、胤祉經常陪伴他散心。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ー月初,康熙病情加重後,胤禛奉召到皇父跟前,淚流滿面提議選醫調藥治療。康熙接受了他的建議,令他同胤祉、胤祺、胤禩等幾位稍知藥性的皇子照顧他,很快病情好轉。他懇求侍奉左右,康熙因令其恭代南郊大禮,未留身邊。但胤禛每天派人請安,有時一天三次。在康熙的最後時刻胤禛給予父皇無微不至的關懷,胤禛的孝敬理所當然地深深刻在皇帝的心上。

胤禛在康熙末年日益受到重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聖祖命其參加對胤礽黨人步軍統領託合齊的審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西北戰事興起,康熙召見胤禛、胤祉,徵求意見,胤禛主張大力討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有人盜竊明朝陵寢,康熙命胤禛、胤祉等皇子查處,並令他們到各陵祭奠。同年,皇太后喪,胤禛與胤祉等傳達康熙的命令,讓有關衙門和官員執行。次年,皇太后梓宮安放地宮,康熙因病不能親往,命胤禛去陵前讀文祭告。

康熙六十年(1721年),聖祖登極60年大慶,典禮中盛京三陵大祭最為重要,因年邁康熙不能親往,遂命胤禛、胤裪及世子弘晟前往致祭。回京後,遇三月十八日萬壽節,又命胤禛祭祀太廟後殿。同年冬至節,又命胤禛祭天於園丘。對祭祀,特別是祭天,康熙歷來看作是國家大事而加以重視,只要身體好,他就親自去祭祀。康熙在晚年任用胤禛代替他祭祀,表明了胤禛在康熙心中已有很高的地位。

兩次廢皇太子和諸子爭儲使康熙身體衰弱,精力衰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ー日,聖祖南苑行圍,十一月初七生病,回到暢春園。初九,因冬至將臨,命皇四子胤禛到天壇齋戒,以便代行祭天儀式。初十、十ー日、十二日,胤禛先後派遣護衛、太監至暢春園請安,康熙均諭“朕體稍愈”。十三日醜刻,康熙病情嚴重,命人從齋所召皇四子胤禛立即回來,接著召皇三子誠親王胤祉、皇七子淳親王胤祐、皇八子貝勒胤禩、皇九子貝勒胤禟、皇十子教郡王胤䄉、皇十二子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來到病床前,交待他的遺命,戌刻便去世了。

隆科多即向胤禛宣佈康熙最後的命令。今存遺詔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皇帝位。”當天夜裡,用鑾輿載運康熙遺體,回大內乾清宮。在隆科多保護下,胤禛先回大內迎駕。第二天傳出大行皇帝任命胤禛繼位遺言。胤禛任命總理事務大臣,封胤禩、胤祥為親王,把胤禵召回京城,關閉京城九門。十六日頒佈遺詔,十九日遣官祭告天地、太廟、社稷壇,京城開禁。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極,接受百官朝賀,正式繼皇帝位,改元雍正,這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10年未決的皇位問題終於有了結果。


歷史說是非


在孝莊太后的輔佐下,康熙皇帝自幼繼位,勤政後又經歷了拔掉鰲拜,平定三島,收復寶島臺灣並征討葛爾丹,一生所遇敵人都是當時的梟雄!



但是到了康熙晚年,太子的荒誕已經無法成為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那麼後繼之君就成了康熙的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康熙一生的閱歷甚廣,文武雙修,尤其是當了六十年皇帝更是把帝王心術研究的非常透徹,他的閱歷對於他的兒子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群臣中威望極高的皇八子就成了最不受康熙喜歡的皇子,這是作為帝王養成的天然反映!



當榮妃試圖按照孝莊太后的意思輔佐康熙時,康熙也是義無反顧的讓她消失,而在其死後又冊封和加封!這就側面說明康熙皇帝對於皇權極為重視,不會容許有人分權,也不會有被別人推著走的感覺!



因此做派更為低調的雍正繼承皇位!


用戶3087668883


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最終敗給的不是所謂“孤單的雍正”。

導致老八胤禩失敗的決定性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他自己,另一個是他爹康熙。

毛主席教導我們: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老八胤禩的失敗,就是沒有解決好“敵和友”的問題。

老八胤禩的目的,就是想當皇上,要想當皇上,就必須先當太子,但是太子那個位置上已經有人了,怎麼辦?

扳倒他!

這個思路沒問題,但是扳倒太子真的是需要人多勢眾嗎?並不是,能把太子轟下去的,其實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康熙。

同時,即使扳倒了太子,誰來入主“東宮”?這個事兒,還是隻有康熙可以定。其他人都是瞎起鬨,就算滿朝文武全部擁護,除了仗勢逼宮,沒別的辦法讓康熙按照胤禩的要求同意把他安排到“太子之位”。

按照這個意思,老八胤禩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他的老爹康熙才應該是他“奪嫡之爭”的最最最重要的“盟友和後臺”才是。

沒有康熙的支持,就是糾集再多的人,最多也就是在“結黨營私”的罪名當中增加“結黨”的規模,加大自己的罪責而已。

除了想造反。

可是八阿哥胤禩,這個看起來非常“精明”的“八賢王”,卻偏偏把他的老爹康熙當成了“奪嫡之爭”當中的“對手”,妄圖使用“人多勢眾”,“製造輿論”的方法逼迫康熙就範。

這就是不但制定了錯誤的戰略,而且使用了錯誤的戰術。在戰略上和戰術上都不正確的前提下,所謂的人多勢眾,只能起到反面作用,胤禩的下場,幾乎完全驗證了這個結果。

我們看看這個老八胤禩是怎麼一步一步的把自己推到康熙的對立面上的,當然我們還是以電視劇《雍正王朝》為背景。

首先,老八胤禩這個人,辦事能力,以及與朝廷大臣們之間的交往溝通能力的確不錯,口碑也不錯,沉穩幹練,禮賢下士,當然出手也很大方,八賢王的美稱不是浪得虛名。但是注意,所謂“名副其實”是指的在朝廷的官員當中的評價,而康熙本人卻不是這樣評價的。

康熙的評價是:八阿哥胤禩,處處學朕,又處處學的不像。

學得不像就有糟蹋朕的形象的嫌疑。我康熙以仁和治天下,他卻用假仁假義刁買人心。其心可誅。

所以,“八賢王”這個稱號,其實是給胤禩減分的——你胤禩是“賢王”,康熙是什麼?就不賢了?

這個對立就行成了。名聲很重要,但和康熙比名聲甚至搶名聲就成了一件要命的事。

第二,沒有把握機會,或者說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機會。

康熙四十六年江南發大水,其實作為分管戶部的八阿哥胤禩才是最應該挺身而出去江南籌款賑災的那個人,康熙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是這個胤禩,只是顧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名聲,卻不顧康熙急於找人替他解“燃眉之急”的迫切心情,拒絕了到江南籌款賑災的差事,反而小心眼的推薦了四阿哥胤禛——國庫空虛不是你查出來的嗎?那江南籌款賑災的事你去辦吧!

結果,老四二話沒說就帶著老十三胤祥去了,康熙心裡絕對是“朕心甚慰”。

胤禛辦好了賑災修河的這個差事,不但被封了郡王,還讓胤禛在康熙的心裡佔據了一個有利的位置。

清繳國庫虧空也是如此。

這種不把自己老爹的麻煩當回事的兒子,要想讓老爹喜歡,挺難的。

第三,為了扳倒太子,不惜損害康熙的形象和麵子。

老八胤禩利用審理刑部宰白鴨大案的機會,誘供肖國興,得到了太子是幕後主使的證據。然後,他拿著證據找到康熙,這讓康熙覺得一方面的確沒面子——自己的太子做的事這麼噁心的事,作為皇帝,臉上也實在不好看。

另一方面,在康熙看來,這就有點“敲詐”的意思——證據在這裡,你看著辦!

康熙像吃了蒼蠅一樣噁心。特別是他聽到胤禩說: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這件事的時候。

這時的胤禩,已經把康熙徹底的推倒了自己的對立面。

當康熙從圖理琛的嘴裡知道了胤禩繞開共同審理刑部大案的十三阿哥胤祥單獨誘供肖國興,並且是以他康熙的名義誘供的時候,康熙對八阿哥胤禩從“厭惡”上升到了“憎恨”。

“其心可誅”!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胤禩就在康熙心裡紮下了根。

他們就開始成為了對手。

結果就是,本來想扳倒太子的胤禩,自己也不清楚對手怎麼慢慢的變成了他爹。

於是,老八胤禩龐大的“八爺黨”集團,在康熙的眼裡就成了可怕的勢力,對康熙的皇權產生威脅的勢力。

一旦成為了康熙的對手,那前途堪憂就是必然,康熙肯定會堅決的打壓,即使是廢掉了太子也不允許八爺黨的勢力抬頭。

無論八阿哥胤禩糾集多大的集團來造勢,康熙就一句話:不同意!不但不同意,還要給胤禩扣上一定“結黨營私”的帽子,當然表面上是把這頂帽子扣在了佟國維色頭上,但誰都看得出來,這頂帽子是屬於老八胤禩的。

和康熙鬥,胤禩基本無勝算。

反觀四阿哥胤禛,執行的就是一條正確的路線,那就是集中精力,想盡辦法去得到康熙的支持與信任。

他知道那個“太子之位”究竟在誰的手裡,他也知道“搶”是沒有可能搶過來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康熙自己給他。

低調是胤禛的法寶,在康熙面前立誓做一名“孤臣”,相當於和康熙結成了牢固的同盟——所謂孤臣 ,就是隻對皇上負責,只對江山社稷負責的臣子,這樣的臣子,歷代皇帝沒有不喜歡的。

其實,胤禛也有自己的奪嫡班底,只不過行事低調罷了,因為和康熙結盟,或者說取得了康熙色歡心的話,就不需要起鬨造勢了。

關鍵位置上有自己人就可以了。於是,就有了十三阿哥,隆科多,年羹堯這幾個核心。

隆科多把握“傳位遺詔”,胤祥把握“京畿防務”,而年羹堯則控制西北大營。

人雖不多,各個都在最緊要的地方。

八阿哥胤禩的八爺黨人數再多,相比之下就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都是一些“烏合之眾”。

康熙有意傳位胤禛,而胤禛有能力保證這個大位能傳到自己的手上。

這就是老八胤禩失敗的根本原因。


步武堂


老八愚蠢至極。

自古皇帝最怕失去權力。

最狠潛在的對手。

老八忘了皇帝老爸之怵。

幹起了結黨營私,積蓄實力的蠢事。

支持老八的臣子越多,老八的聲望越高,老八的勢力越強。

就離死期越近。

皇帝是太陽,老八積聚的是冰山。

在皇帝太陽炙熱烘焙烤下,冰山全都分崩離析,毫無作用。

老八的下場,全是自己作出來的。

不懂為王子之道。

老四智慧。

只奉皇帝。

皇帝一有旨意,竭盡全力去辦。

即便得了罵名,惡名,被臣子嫌棄,依然幹得如痴如醉。

滿朝文武,欣賞老四的人,實在太少太少。

對皇權沒有任何威脅。

故,皇帝老爸當然選老四為接班人。

若不是皇帝不想擔殺子的罵名,老八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知道為何十三阿哥第一時間去接管豐臺大營嗎?這裡牽扯到一個政治問題不便詳細解答,簡單說老八隻不過是籠絡住了一群權傾朝野的臣子,而四阿哥則主動出擊掌控的卻是部隊兵權,此計策既能保護自己又能震懾那些臣子,俗話就是那些臣子本就是些老頭子之類的文人也包括某些斯文敗類的人 豈會舞刀弄槍,年輕力壯的兵只會聽從手中有兵符的人 所謂掌兵者得天下 你老八還蹦噠個屁啊,這四阿哥身邊的鄔先生教會了雍親王很多東西


明74015


八爺黨敗給了自己

皇帝之所以稱孤道寡就是因為他要一個人面對萬千臣子,就連張,馬二位康熙重臣都需要套路一下,先貶然後四爺再保,以便於登基後可用。八爺恰恰再還未有一定的實力前籠絡朝臣,日後一定會有邀功爭寵排擠打壓的爭鬥乃至血雨腥風,短時朝廷會陷入動盪之中。於國於民都是非常不利。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八爺的短視。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給咖啡加點糖1234


老八不是敗給雍正,是敗給了規則,敗給了邏輯,敗給了太子,也可以說敗給了皇帝皇權,中國古語事在人為,可是有些事不能靠謀略解決,綱常倫理道德邏輯等大是大非方面都不可以,在規則上太子就是合法合規的皇位繼承人,可以約束,不能強取,老八的行為等同篡逆,只是法律管不了而已,兒子再強也只是兒子,高祖也沒有因為當了皇帝,就和自己的父親重新排輩,看到那個無用的父親還得叫聲爹。中國文化中有畸形道理存在,很多人都把自己算成規則之外,公約所有人都得遵守,沒有人例外,能夠約束的就是打造更加公正的法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