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去世,公子扶蘇為何被罰守邊疆?

樹枝和樹葉


先說一點,公子扶蘇早在祖龍未逝前就已經被流放到邊疆。


帝國初成,但天下並不安穩,六國遺民仍在,復國之念從未停息。

在這種情形下,始皇帝不得不沿襲秦國之法制,以維護帝國之穩定。

其實這種做法並不奇怪,想想天朝初定時,何嘗不是軍人治國。

如何讓帝國千秋一統,一世二世三世,及至萬世不絕?

當然是要有一個好的接班人!

但顯然,扶蘇還不夠資格。

扶蘇有沒有能力?有。

扶蘇有沒有才學?有。

扶蘇有沒有威望?也有。

扶蘇會不會成為一個好皇帝?會。

扶蘇會不會此時最適合的皇帝?未必!

因為他並不真正懂得此時“嚴刑峻法”對秦朝的重要性。

他過於仁慈。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有侯生、盧生譏諷評議秦始皇治國之政,言其為暴政,一時天下人議論紛紛,六國遺民更是趁機散佈謠言,時局開始複雜,暗流湧動。

秦始皇果斷出手,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

但長子扶蘇居然帶頭反對,還上書勸諫。

老子一腔赤誠謀國,兒子卻完全不知苦衷所在。

這樣的接班人如果成了皇帝,不知輕重緩解,不懂非常之時當以非常之勢對待!

天下分崩在即,你還要講仁義?

暴動分子已經悄悄準備好刀槍,你還要給他們說安分守己?

更何況現在是文化人在宣傳。

異於自己的思想才是最可怕的啊!

這些文人散佈不同的思想,那就會煽動天下民心。

而接班人異於自己的思想,那就會丟了天下!

但立嫡以長,這是必然的接班人。

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想來,秦始皇是希望在邊疆通過殺伐戰爭,用鮮血來讓扶蘇認識一下什麼叫治國,什麼叫天下!

但可惜,秦始皇所料不錯,這真不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從秦始皇死後發生的事情來看,真的是扶蘇當政,以他這種性子,也未必成得了大器。


山東花和尚


公子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在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因為觸犯秦始皇,便被秦始皇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扶蘇,剛毅勇武,為人謙和,非常具有政治遠見,經常在秦始皇面前參政議政,秦始皇三十五年,候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雙雙逃走,秦始皇非常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調查,將460多名儒生全部活埋,也就是歷史上傳說中的焚書坑儒。


而公子扶蘇不同意父親的舉措,上書勸諫,他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就是這封勸諫把自己送上了邊疆。

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巡行天下,在沙丘不幸病逝,在臨終的時候,為璽書召令扶蘇到咸陽主喪並繼承王位,但是在誘惑面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另一個兒子胡亥篡改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並賜蒙恬和扶蘇死,並數罪。


當胡亥的使者到了上郡,看到詔書,於是自殺於上郡軍中。


牛氓讀書


這個問題有點問題。扶蘇並不是秦始皇去世之後才去輔助蒙恬修建長城,防禦邊疆的。

然後咱們來討論下扶蘇為何會被秦始皇派去邊疆。“立儲以嫡,無嫡立長”,是華夏世界從商周以來,同行千年的禮法準則。秦始皇為了集權,並沒有皇后,所以也就不存在有嫡子之說,扶蘇是庶出長子,自然成為皇位第一繼承人。扶蘇作為長子積極參與政務,初期也是被重點培養的,扶蘇以仁義著稱,對朝局政務有自己的主張,屢次悖逆以法著稱的秦始皇的政治舉措,反對郡縣制,反對焚書坑儒,反對修長城徵百越,反對沉重賦稅和徭役,反對修宮室和秦始皇大建驪山陵墓。對秦始皇來說,與他政見不同的扶蘇就成了他皇位的最大威脅,但是考慮到扶蘇有一大群人支持,以及扶蘇也是自己的孩子,所謂虎毒不食子,秦始皇沒有殺掉扶蘇,放逐扶蘇去邊疆做監軍,一來打擊反秦始皇制度的勢力,二來保全兒子的性命。

春秋時期,晉獻公以分封之名,將太子申生放逐出外,舉國臣民就知道他要廢太子。對照此舊事,秦始皇把扶蘇發配邊疆之舉,基本說明扶蘇並不是秦始皇繼承人的選擇對象。

秦始皇東巡之時,覺得身體不適,對身後事已經著手安排,首先將蒙毅派遣出外,防範蒙毅把消息傳遞給蒙恬與扶蘇,此時也許秦始皇不放心蒙恬與扶蘇結盟後,仁義思維可能妨礙他建立的政局延續,所以動了殺心。其二,秦始皇死後,胡亥登位,守朝堂勢力並未反對,可能就是秦始皇接受了親信大臣李斯等建議,選擇幼子胡亥繼位,畢竟一個碌碌無為的弱勢君主上臺,面對他遺留的強勢大臣李斯等,基本導致政局動盪,,秦始皇親自制定的政策也會被延續下去。

所以秦始皇立幼子胡亥,殺扶蘇都是為了延續他自己的政治理想。畢竟長子扶蘇與己政見不合已是不可逆。


葉連城3


這個問題是錯誤旳。

因為在秦始皇沒有去世前就去修長城了。

撫蘇是一個很有政治遠見的人,在楚書坑儒這件事情上,撫蘇多次勸諫父親,遭到秦始皇處罰,去邊疆和蒙田去修長城,在秦國威望很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因病去世,趙高和李斯怕撫蘇上位,假詔把撫蘇賜死。撫蘇愚忠赴死,後來,趙高立胡亥為帝,這個就是秦二世。


道行一憎


哥們,這個問題是錯的。

這事,是發現在秦始皇生前。因為扶蘇多次直言進諫秦始皇,為扶蘇仁義寬厚高興,適合接班。為了歷練與培養扶蘇,於是拍公子扶蘇被派去上郡守邊,下基層歷練,跟蒙恬去學帶兵治軍。


我們來看《史記》的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秦始皇巡行出遊到浙江會稽山,沿海北上,到達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都隨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長子扶蘇因多次直言勸諫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監督軍隊,蒙恬任將軍。小兒子胡亥很受寵愛,要求隨行,始皇答應了。其他的兒子都沒跟著去。


另外,扶蘇不是被罰的,而是秦始皇故意要歷練扶蘇,為將來接班做準備。知子莫如父,秦始皇非常瞭解兒子扶蘇的秉性,寬厚、仁義、孝順、將來扶蘇治國方略肯定的是寬厚仁信,和秦始皇嚴刑峻法相比,剛好互補。因為秦始皇知道,治國之道,一張一弛。但是他擔心扶蘇在軍界的威望不夠,於是派他去上郡蹲點,下基層歷練,搞好軍隊的關係,與蒙恬做搭檔,就是為了彌補扶蘇的短板。可見,秦始皇也是用心良苦,父愛如山啊。


寒牛出欄


題主弄錯了。秦始皇在世時,扶蘇被"外將兵"的。

扶蘇去邊關是因為對秦始皇的急躁冒進,表示過看法,秦始皇雖然很窩火,但也原諒了小孩年幼無知。但是,在"焚書坑儒″或者是"焚書坑術士"這件事上,兒子真地是激怒了乃父。扶蘇說,這些讀書人"誦法"孔子,讀聖賢書,會有什麼錯?秦始皇一向對儒家有看法。所以有那麼多"博士",也是涼在一邊,不使用的。秦始皇封泰山,讓儒生們集思廣益,博長取採,整一套能夠用的儀禮出來。結果他們爭論了很久也沒個章程出來。到了泰山又各持己見。鬧得秦始皇非常晦氣。乾脆不用,掛起來。半路碰上下雨,儒生們又說是秦始皇"無德"所以"不得封"。秦始皇非常惱怒。

秦始皇讓大家喝酒,博士淳于越和周青臣各以為是,議論"郡縣制"和"分封制"。結果導致"焚書",扶蘇是反對的,但反對無效。

秦始皇覺得這中央太多是非,這孩子怕不吃點苦是長不大的。踫巧北方長城蒙恬那兒要人。秦始皇就"下放"兒子扶蘇去歷練,扶蘇以監身份去了長城軍團。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見到秦始皇。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這就是扶蘇外調的原因。





劉一千五


秦始皇和他大兒子扶蘇向來不和。扶蘇看不上秦始皇修陵墓和阿房宮,以及勞民傷財修長城?生前就罰他去八達嶺處修長城。


高廣福204


正好讀史看了這段 好象是扶蘇勸諫始皇 坑儒焚書 治世應以德仁而感天下 致觸上怒 遂斥世子戍邊吧!就是這麼一次 鑄造了顯駭的世子 卻結局悽慘 也徹底改變了秦王朝歷史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