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老建築,你最喜歡哪座?

唐風宋雨


太原有著2500餘年的建城史,城內的歷史遺蹟眾多,但說到最喜歡的老建築,小編獨愛位於迎澤區侯家巷9號的山西大學堂大禮堂。這座建築是中國最早的大學禮堂之一,當時,全中國不超過三家。



山西大學堂是山西大學的前身,由山西巡撫岑春煊和英國人李提摩太共同創辦,是中國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而另外兩所大學就是現在的北大和南開。現在的山西大學,已經落後這兩所名校很多,令人唏噓。



山西大學堂舊址規模宏大,其中最為引人注意的就是興建於1901年的大禮堂。而大禮堂為當時全省唯一的無大梁和內柱的新式建築。



大禮堂主體有兩層高,建築風格為中西結合,整體為青灰色,而拱券式門窗洞為白色,與青灰色的牆面形成反差,使得建築物給人莊重大氣而富有韻律感。


太原晚報



皇華宮9號 文瀛公園的東門往東,如今叫皇華館街。這條街很短,只有百米來長,稱之為街真有些勉強。其實,皇華館是貢院的配套設施,是“皇華使者”居住之地,也就是古代科舉時接待主考、副主考的賓館。皇華的含義語出《詩經小雅》“皇皇者華”,意思是皇帝派遣使臣外出,禮樂齊鳴,一路光華,勉勵其不辱使命。

皇華館街上有幾處老院子,屬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一處是張氏民居,小院坐北朝南,有北房五間,有南房五間為二層樓,磚雕影壁保存基本完整,生動傳神。

  張氏民居的對面,現在是工商銀行的宿舍,民國時是陽曲縣的縣衙。陽曲屬冀寧道,省直轄縣,縣衙駐皇華館。
距張氏民居不遠,還有三棵古槐枝繁葉茂,大約是唐宋時期是寶貝,時間穿越一千多年,生命力依舊旺盛,讓人敬佩。

萬壽宮旁邊的教堂


文瀛湖內的孫中山書社舊址



文瀛湖內閻錫山萬字樓



五一路的歷史民居



萬壽宮



精營東邊街犧盟會舊址



南華門趙樹理舊居



半坡街歷史民居



五一路崇善寺大悲殿





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閻錫山家宅精營東街



教場巷的老宅子



五一路三大二院後面的川至學校舊址



位於五一路的太原老記憶華藝理髮廳



有沒有時空穿越的感覺


書業誠位於太原鐘樓街西段的北側,一個叫靴巷的小巷。靴巷的中段路西有一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在二樓中間上方曾懸掛著 “書業誠”三字匾,如今,匾已不知去向



太原老電影院位於柳巷步行街的長風劇場


北城的壩陵橋老院子



最早的皇家園林晉祠



十大石窟之一天龍山石窟



中國最高的雙塔寺



世界第二大佛蒙山大佛




唯一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



龍泉古寺 位於太原西南太古路





龍頭寺!位於太原西南太古路


店頭千年古堡,旁邊就是龍泉寺,位於晉祠路太古路上

太原拱極門 小北門,北大街東

純陽宮 位於五一廣場 影都電影院旁
太原文廟 上官巷

南十方院,位於建設南路 南十方街




山西國民師範舊址 位於五一路



天主教堂,位於解放路萬達廣場對面

崛圍山 位於太原西北呼延村

崛圍山多福寺

晉陽古城 位於晉祠路 晉源村




赤橋古村,太原古村落——赤橋村。這裡有座豫讓橋,歷史久遠,聞名遐邇,是戰國時期智伯的門客豫讓刺殺趙襄子的地方。有一處宅院“劉大鵬故居”保護完好,裡面還有劉氏後裔居住。村裡有觀音堂,蘭若寺,悟圓寺!

淨因寺,
土堂大佛位於太原市淨因寺內,俗稱"大佛寺"。據明代《太原府志》記載:“土堂寺在城西北40裡劉村。金泰和五年建(1205年),舊名‘淨因寺’內有土洞殊高敞,名土堂,有大佛像”,民間有傳說始建於漢。寺院坐北面南,四合院佈局,有兩進院落。這個清幽別緻的古剎也是傅山隱居讀書之所。“土堂大佛”或曰“土堂怪柏”亦為“太原八景”之一。位於太原西北20公里土堂村汾河河灘公園 西


千佛洞”在中北校園內,是遵循歷史典故,鑿洞雕像。利用我省地處黃河之源、黃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大膽探索繼冰雕、石雕、沙雕等藝術之後中華藝苑中,又一枝獨秀的奇葩---土雕。開創了中華土雕藝術的先河。
傅山園 中華傅山園北依“天門積雪”之天門關和千佛洞,西靠“冽石寒泉”之英濟寺和“土堂怪柏”之大佛寺,前臨汾河老龍頭,南眺“崛紅葉”之寶塔,東接古代商貿名鎮向陽店。園內主要建築包括牌樓、狀元橋、傅山祠、真山堂等,其中標誌性建築——傅山雕像坐落在園內大殿真山堂中。著名景點傅公祠、狀元橋

竇大夫祠,位於太原西北20公里上蘭村


山西飛鳥愛旅行


山西太原,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同時,這座城市也有著數不盡的美景和故事。當然,太原的老建築也非常多,比如五一廣場西邊的純陽宮、文瀛公園內的萬字樓、解放路上的天主教堂、太原的地標性建築雙塔、四合院式的趙樹理故居等等,有些甚至可以說是十分驚豔了。下面,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喜歡的幾處太原老建築。

一、山西大學堂舊址

山西大學堂創立於1902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三所國立大學堂之一。它的舊址就位於今天的五一廣場附近侯家巷內。我經常路過那裡時,都會停下來欣賞一下它獨特而美觀的建築。弧形的拱門,古老城牆似的屋簷,再搭配上灰色的磚石,這種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一點都不突兀,反而獨具魅力。

二、崇善寺

崇善寺位於太原市狄梁公街,始建於唐代,後經多次修繕與擴建,至今依舊香火旺盛。除了古老的建築外,崇善寺內還能夠看到佛教雕像等藝術精品。距離崇善寺不遠處,就是太原文廟,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民俗博物館。那裡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朋友們可以一併前往參觀。

三、晉祠博物館

晉祠可以說是太原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了。晉祠博物館內的建築古香古色,極具歷史底蘊。據介紹,是為紀念晉國諸侯唐叔虞而建。此外,晉祠景點內還有古樹、名泉、雕塑等,風景秀美,絕對值得一遊。


山西新聞網


山西大學堂,創立於1902年,設中學專齋和西學專齋,由英國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撫岑春煊共同創辦,山西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堂之一,和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京師大學堂(現北京大學)一道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紀元。

1902年初,山西巡撫岑春煊遵朝廷諭旨將令德堂改設為山西大學堂,接收晉陽書院和令德堂學生,正式開學,由此山西大學堂正式成立。

當時,根據《奏定學堂章程》,設立在省會的大學堂,至少需要設置三科才能成立。1903年下半年,各省都按章程規定改為高等學堂,全國只有京師大學堂和山西大學堂仍保留為大學堂,同年10月,天津中西大學堂改為北洋大學堂,直到辛亥革命時,全國總共也只有以上三所大學堂。

感受了全國最早三所大學之一的風采,我們的下一目的地是皇華館12號院,兩座建築挨著很近,只需要步行10分鐘就可以到達。

皇華館12號院是民國時期的四合院民居建築,是張姓商人的私宅,整體中西合璧,大門面上有寓意龍鳳呈祥的貼金木雕,小院坐北朝南,南房5間為2層樓,磚雕影壁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前簷花罩雕法精湛。

坐落於五一路與海子邊之間,3層閣樓,在清末民初曾是科舉時代主考、副主考接待所。當你靜靜聆聽,或許你能聽到書頁翻動的聲音伴著歷史長河的隧道在耳邊響起。

它的大門歷史韻味十足,門面上有寓意龍鳳呈祥的貼金木雕,還有清末民初書法家趙鐵山的題字 “懷永圖”門頭。推門而入,小院坐北朝南,北房5間,南房5間為2層樓,磚雕影壁保存基本完整,生動傳神。前簷花罩雕法精湛,牆上磚雕栩栩如生,影壁工藝精美,細究下來,這已是太原城裡不可多得的老房子了……

看完這所霸氣十足的私宅,我們來到了太原的商業區柳巷,準備開啟下一站書業誠,書業誠離柳巷很近,只需步行15分鐘就可以到達。

書業誠位於太原鐘樓街西段的北側,一個叫靴巷的小巷。靴巷的中段路西有一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在二樓中間上方曾懸掛著 “書業誠”三字匾,如今,匾已不知去向。

書業誠以經營古舊書籍、書畫為主,也經營紙張之類。此店原名“書業德”,它的總號在山東濟南,山西有兩個分店,一個在祁縣,一個在太原。

1921年,山西兩個“書業德”脫離總號,由晉商名流渠晉山先生接管,並更名為“書業誠”。總號設在祁縣,太原為分店。

在太原書業誠院內西廳的門樓兩邊曾有一副核桃木雕刻成的嵌字聯,上聯“書無盡藏福地琅坊鍾慧業”,下聯“誠以得事洞天清秘賞奇文”。上聯嵌“書、業”二字,下聯嵌一“誠”字。此聯不僅巧妙嵌字,且對仗工整,用詞脫俗,意味深長,可惜在“文革”中被焚。

從書業誠出來,我們將前往今天的最後一站萬字樓,由於兩個地方只相距1.2公里,我們還是繼續選擇步行,30分鐘後我們來到了這個獨特老建築。萬字樓是現存最完整的飛簷磚木結構建築,民國26年,閻錫山為紀念父親閻書堂在文瀛湖而建,象徵長壽之意。太原淪陷後,成為日本人尋歡作樂的聲色場所。

“萬字樓”是一座二層樓閣式建築,一共29個房間,結合中國傳統木結構手法與近代建築技術而修建,屋頂和立面造型採用了傳統的仿清式歇山頂和柱廊,而結構形式和門窗則是實用大方的民間年間西洋式樣。“萬字樓”獨特的平面佈局在中國傳統建築實例中極其罕見,其它類似造型的建築僅見於記載:清代雍正年間,建築設計師雷金玉在圓明園設計了一座“卐”字造型的建築“萬方安和”,遺憾的是沒有保留下來。建築專家評價說,“萬字樓”無論是建築形制還是雕刻圖案,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穿梭在都市,感受老建築的風采。珍惜眼前還有的建築。


拇指太原


隨時時間的變遷,太原很多古建築都早已不復存在,在這些僅剩的中我最喜歡的是山西大學堂舊址。提到山西大學堂,不得不說說英國的傳教士李提摩太,在他的主導下,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白銀50萬兩就地興辦中西大學堂,是山西大學堂的前身。山西大學堂迄今已有整整一百年的歷史。它是我國最早的新式省立大學,也是我國最早的三所近代新型國立大學之一。歷史悠久。建築規模宏大,佈局整齊,建築風格為中西結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實物例證。從建築外面就能看出,歷史已經走過很多年。能讓人回憶起當時山西大學堂的模樣,和發生的種種事情。現在山西大學堂舊址在師院附屬中學裡,琅琅的讀書聲在樓道里回想,學生跑來跑去的身影,完全看不出這裡有歷史的痕跡,彷彿歷史從來沒有從這裡離開過。在這裡上學,很是讓人羨慕,學生的存在也讓歷史文化以另一種放肆在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