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中的“東方不敗”,為什麼都敗了?

很多人認為,天然的才是最好的。

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從古至今,好吃得水果從來都不是靠著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出來的。多數商品化的水果都是人工育種、人工嫁接後的結果。

新西蘭用了50年的時間給獼猴桃脫毛,日本用了20年的時間雜交選育出富士蘋果,智利的車釐子經過了數十年的品種選育和人工革新......

能成為“水果”的水果,幾乎沒有一個是純自然品種,能成為水果,一定要有人工的雕琢。

說起人工選育品種,根據人們不同的需求,選育的方向自然不同,帶毛的水果要去毛,長得難看的水果要美容,有核的水果要去核......

水果中的“東方不敗”,為什麼都敗了?

新西蘭把獼猴桃去毛後,獲得了巨大的成果。

就類似葡萄一樣的水果,去核後,卻不冷不熱。

作為水果中的東方不敗,無核水果為什麼都敗了?

最早聽說無核水果,在十五六年前。當時聽得最多得是“無籽西瓜”。無籽西瓜是正常的二倍體西瓜種子種植出來的,在其幼苗時期用秋水仙素進行處理,讓西瓜變成三倍體。由於三倍體細胞在進行減數分裂時出現聯會紊亂的情況,所以三倍體西瓜不能形成種子。

通俗的講,就是一個可愛的能生育的小西瓜,在幼苗的時候,被進行了人工“化學閹割”,變成了“太監”,沒辦法留種了。

就如同東方不敗煉《葵花寶典》,是為了成為天下第一一樣,農業研究人員把西瓜變成無籽西瓜,也是希望無籽西瓜能稱霸水果市場,帶來高額的利益。

但最後的結果也跟東方不敗一樣,希望萬代永存,可炒了一番後,十幾年過去了,無籽西瓜還是沒有大火。

不僅僅是無籽西瓜,無核葡萄也是水果中的東方不敗,結果也是敗了。

水果中的“東方不敗”,為什麼都敗了?

在1980年左右,我國就已經引進了無核葡萄品種。當世界上第一次出現這種無核葡萄時,可能育種人員認為這將是一次革命性的成功。實際上,這一育種成果砸出來得水花很小。在我國,或許一線城市裡的無核葡萄還在貨架上,其它城市已經很難看到了。

吃無核葡萄沒有成為潮流,反而等互聯網發展起來後,無籽葡萄被“黑”了“竇娥葡萄”。有人說無核葡萄是轉基因,吃了斷子絕孫。有人說無籽葡萄是點了避孕藥,吃了不孕不育。有人說無核葡萄是用了激素,吃了會變異......

各種謠言層出不窮。

要是葡萄能說話的話,肯定要罵一句:“MMP,本公公為了你們都把自己閹了,你還黑本公公?還有沒有點兒人性?”

謠言自然不需要在這裡多作解釋,再大的聲音叫不醒裝睡的人,更叫不醒那些耳聾的人。

水果中的“東方不敗”,為什麼都敗了?

無籽水果在中國不火,筆者認為跟謠言關係不大。

主要原因應該如下:

一是,能懶到吃葡萄不吐籽程度的人,在中國還比較少。

二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雖然你丫的是水果,一聽無籽,就可能不想吃了。

三是,價格太高。

當然了,以上僅僅是筆者的臆斷。

實際上,無籽水果還是大有用處的,尤其是在水果加工行業,無籽水果用來加工果醬、果汁、果酒等,都有一定的優勢。以農產品深加工的方向來看無籽水果,無籽水果的研究和發展應該是有深遠意義的。

對於,無籽水果,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