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大卻不寬敞 量過座椅進深嗎?

空间大却不宽敞 量过座椅进深吗?

空间大却不宽敞 量过座椅进深吗?

某些車型為了營造寬敞的“腿部空間”會犧牲座椅的深度。

空间大却不宽敞 量过座椅进深吗?

座椅進深越大,舒適度越高。

對於汽車後座,國內用戶喜歡寬敞的。什麼是寬敞?怎樣才寬敞?國內用戶有一個直觀的衡量標準,即,後排的腿部空間。這給汽車企業們“渾水摸魚”的機會,即便不拉長軸距,也可以營造後排“寬敞”的效果。事實上,部分車型“表裡不一”,看起來寬敞,坐起來不舒服。車天下記者幫您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

【測試目的】

汽車企業常會購買競品車型來進行研究,取眾家之所長。對於後排寬度,他們會拿出皮尺,仔細測量,獲得各種數據,再進行比較與研究,自家車型下一次升級和改造時可以借鑑。這一次,我們同樣拿出皮尺,測量多款主流A級SUV的後排空間,尤其是座椅進深——目的在於,都在宣傳“寬敞”,看看誰更加靠譜。

【測試車型&方法】

此次測試,聚焦於A級SUV這一細分市場。“得A級車者得天下”,這一定律在中國市場仍舊成立。只不過,“A級車”不再是“A級轎車”,而是“A級SUV”。近些年,SUV車型越來越多,A級SUV體量最大,受眾最多,佔據SUV市場份額超過70%。這一次測試了七款緊湊級SUV,三款本土,四款合資。車型不是新近上市的車型,而是集中上市已有段時間的車型,不僅因為性能可靠,還因為性價比高,用戶購買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座椅進深”常被忽視

不能僅關注“腿部空間”

我們發現,汽車企業在“腿部空間”上下足功夫。不管合資還是本土品牌,,都提供900mm左右的腿部縱向空間。測試中,有兩輛合資車的“腿部空間”是870mm,要低於同級車一截。然而,坐在這兩款車內,後排乘客腿部並沒有感覺到逼仄,因為座墊抬高了一截,座墊進深少了一些。

大夥看車的時候,可以隨身帶條尺子,量一量,記錄數據。或許你會問,標杆車型是誰?答案是沒有。你可以多量幾部車,數據樣本一多,你大概就會判斷這個級別車型的“後排寬敞”標準是什麼。好記憶不如爛筆頭,不要老是靠目測,在評判“後排寬敞”這件事上,目測的誤差實在太大,容易掉進車企挖好的“坑”裡面。

量一量“座椅進深”

什麼是座椅的進深?可以這麼理解,就是坐在椅子上,你“陷”進去的深度。座椅進深越大,座椅的包裹性越好,腿部腰部有更好的支撐。自然而然,舒適度就越高。豪華車之所以是豪華車,汽車企業研究對比過發現,它們在“座椅進深”、“頭部空間”、“腿部空間”、“乘坐寬度”四個維度有均衡的表現,缺一不可。

在我們看來,“座椅進深”是最能反映一款車“寬敞”和“舒適性”的技術指標之一,只是甚少被擺在檯面上來說。之於汽車企業,要營造寬敞的“腿部空間”,有許多取巧的方法。但“座椅進深”就不是那麼好造假,座墊的長度、座墊的厚度和柔軟度,擺在那裡——要做好,就要有投入;要投入又涉及到成本。這也就不難解釋,在“座椅進深”這一環節,本土車型的整體表現要比合資車型要好。

“擁擠”是因為寬度不夠

在歐洲,後排甚少坐人,乘客一般是兩個人,都坐在前排。在中國後排不僅要坐人,還經常要坐進三個人。後排擁擠,腿部空間不夠是一方面,乘坐寬度不充分是另外一方面。判斷“乘坐寬度”有兩個標準:一是看輪距,不是看車寬;二是測量下乘坐的實際寬度,工具是皮尺。

此次測試,我們非常驚訝地發現,同為A級SUV,後排“乘坐寬度”差距可以多達170mm,這已經是張開五指一個巴掌寬度。拉長軸距,卻不增加輪距;增加“腿部空間”,卻不相應提升“乘坐寬度”——不要懷疑,汽車企業常常這麼做。不能同時做到所有環節同步提升?不是做不到,而是整車設計需要推倒重來。不過,現在做不到,下一代車型大改款時候或許有可能。

後發優勢在汽車空間設計上是存在的。因為“後發”所以“較新”。基於新的平臺,尺寸能夠更大,空間能夠更加寬敞,乘坐會更加的舒適。假如有心,可以去比較,同樣尺寸的車型,新車的車內空間要比舊車來得大,這是毫無疑問的。

【測試結論】

要買到一輛後排真正“寬敞”的車型,可以多花錢,買豪華車,買大車。在一定售價範圍內,在相同級別,那就拿起皮尺,將目標車型一一測量一下。需要說明,在後排寬敞的營造上,本土車企要優於合資車企,尤其在“座椅進深”上。本土車企正在努力“品牌向上”,它們意識到,其實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在產品上下功夫解決用戶的痛點。(周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