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趨勢(建議收藏)

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建议收藏)

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建议收藏)

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就是金融生態的形成,從而更完整、更全面地服務於產業供應鏈生態。在目前供應鏈金融發展階段,大多數業務仍然將金融視為資金借貸,而忽略了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和生態性。

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建议收藏)

來源 | 大宗傳媒(ID:dazongchuanmei)

文 | 宋華

作者簡介 |宋華,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教授、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供應鏈金融專家

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建议收藏)

2017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其中在提到的六項重要任務中提及了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要讓供應鏈金融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以及有效管控風險。在之後的2018年4月發佈的商務部等8部門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通知中,也明確提出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自從這些政策舉措發佈以來,供應鏈金融成為了眾多產業和企業關注的戰略方向。

近一年來各類企業、金融機構、互聯網科技公司等紛紛試水供應鏈金融,從而興起了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熱點和高潮。如今社會各界對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識和認識,即供應鏈金融從本質上講是依託供應鏈運營,開展金融業務,加速整個供應鏈資金流,同時又通過金融業務的創新和管理,藉助於金融科技,更及時有效地推動產業供應鏈的發展。這一理解涉及到幾層含義:

其一,金融活動的開展是針對於產業供應鏈的特定業務而展開,不同的業務特點以及不同的參與者都會對金融服務產生差別化的價值訴求;其二,供應鏈金融的宗旨在於優化整個產業的現金流,縮短現金流量週期,讓利益各方都能用較低資金成本實現較高的經營績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供應鏈金融不僅僅是融資借貸,它包括更為廣義的金融服務活動,通過各類金融機構和產品共同為產業供應鏈服務;第三,供應鏈金融具有優化和發展供應鏈的能動作用,良好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不僅能解決資金問題,甚至能幫助產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第四,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一定是金融科技助推的產物,即通過行之有效的互聯網技術,使金融服務實體的效率大為提高。顯然,所有這些特徵的實現都有賴於從事供應鏈金融創新的推動者如何深刻地理解產業場景以及場景中各利益主體的價值訴求,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實現這一價值的體系,這是金融活動開展的前提。基於這些特質,從未來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走向,呈現出瞭如下五個發展趨勢:

趨勢一:供應鏈金融運作越來越強調產業供應鏈場景的深刻把握和綜合風險管控能力

供應鏈金融是立足在產業供應鏈基礎上的金融行為,因此,只有在吃透產業場景和產業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價值痛點和價值訴諸點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開展金融活動,以及“金融服務實體”的目標。儘管目前各類組織開始紛紛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然而如何切實地結合各個產業特點,針對性的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以及有效管控風險,成為目前眾多探索者的挑戰。尤其是金融機構和一些科技公司,雖然將供應鏈金融看成未來發展的藍海,然而產業的切入點是什麼?如何有效開展金融服務?都是今後一段時間需要急迫解決的問題。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從兩個方面形成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體系:一是對產業場景的解構能力和建構能力。供應鏈金融不是純粹的金融性活動,其產生的績效也不可能完全用金融收益來衡量,相反由於供應鏈金融的複雜性、建設實施的長期性,導致金融回報與資源投入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良好匹配,因此,供應鏈金融需要從供應鏈的全局來看待金融活動的本質,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於加速供應鏈資金流,有效幫助上下游有競爭力的中小微企業發展,績效衡量的標準更多是用戰略收益以及產業交易成本下降為準則。立足於這一評斷原則,企業或各類組織在推動供應鏈金融過程中,就需要在三個維度上解構和建構產業供應鏈場景,即跨組織的供應鏈運營場景(包括整個供應鏈的技術研發、物資採購、產品生產、分銷物流、各類服務的分佈狀況,相互之間的關聯關係和連接方式,以及如何基於管理協同和ICT技術實現雲技術、雲採購、雲倉儲、雲運輸、雲服務)、跨層級的供應鏈運營場景(供應鏈包含了多層、多級上下游企業,如何確切地瞭解掌握和組織多層次上下游企業協同運營和服務,並且在此基礎上,實現金融服務的多級穿透)以及全局系統性的信用管理和績效測度場景(通過跨組織、跨層級的供應鏈建設和管理,最終實現供應鏈信用體系以及對各類組織邊際貢獻測量體系的建設和管理)。

與產業場景解構建構能力相關聯,另一個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力體系涉及到供應鏈金融的綜合風險管控能力。供應鏈金融儘管是立足在產業基礎上的金融服務,但是並不表明它天然地就能規避風險,相反,當眾多企業和金融機構大量湧入供應鏈金融領域,出險和暴雷事件會層出不窮。從目前供應鏈金融出現的問題看,主要表現為5類風險,這包括三套行為(即通過虛構交易行為和物流行為實施套利、套匯和套稅)、重複和虛假倉單(即開具虛假倉單或者重複質押倉單騙取資金)、自保自融(即通過關聯方進行擔保或者實施動產監管,騙取資金)、一女多嫁(憑藉供應鏈業務或資產,多渠道套取資金,放大融資風險)、移花接木(開展一段時間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後,為了擴大業績或者實現上市等目標,轉做小貸、P2P或者高利貸業務,甚至有些假借供應鏈金融的名義,實作P2P以及民間借貸等業務)。因此,打造供應鏈金融的風控能力成為供應鏈金融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而有效實施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如何採用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保證貿易背景的真實性,

很多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源自於貿易背景的非真實性,一旦所有的貿易行為、產生的單證、交易的對象等出現問題,金融必然產生巨大危機,因此,對交易主體的判別、交易行為的核實、交易過程的把握以及交易要素的確保成為供應鏈金融發展需要育成的內功;二是如何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保證資產狀態的透明性。除了交易真實性背景的把握外,對交易資產狀況的實時掌控也是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能力的一部分,資產是供應鏈運營的基本單元,是一種物化的經營物或活動,儘管交易是真實的,但是一旦供應鏈運營中的資產沒能管理好,產生損滅或者價值產生變化,也會對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產生巨大挑戰,因此,保證資產的安全、配置合理、價值保全等成為供應鏈金融綜合風險管控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趨勢二:建立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協同供應鏈金融網絡是主要的組織方式

以往供應鏈金融多是以單一金融機構或者組織推動的業務,諸如某一銀行為核心企業提供保理、反向保理、倉單質押等業務,然而隨著供應鏈業務的複雜化和多主體化,使得依靠單一金融機構來服務企業變得捉襟見肘,

這是因為一方面依靠單一金融機構很難全面滿足各類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另一方面,單一金融機構由於能力的侷限性,很難對全局供應鏈實施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同理,未來的供應鏈金融也不完全是某一壟斷性核心企業自身推動的供應鏈金融,這是因為儘管壟斷性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具有強大的談判力,但是這類企業並不完全熟稔金融的運作和管理,特別是如何通過金融工具來管理和控制風險。此外,供應鏈金融發展成熟之後,需要專業化的ICT能力和多主體的連接能力,單一的壟斷性核心企業較難做到。更為重要的是封閉的壟斷性核心企業搭建的供應鏈金融體系,較容易出現欺凌式流氓形態的供應鏈金融,即肆意拖延供應商賬期,然後向供應商提供所謂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因此,專業化和平臺化將成為未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方向。具體講,供應鏈金融的不斷髮展催生出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參與主體:

一是供應鏈中的業務參與主體,即直接從事供應鏈運營的上下游企業。

二是平臺服務提供商,平臺提供商是為風險承擔者或者流動性提供者提供必要應用(諸如電子賬單呈現與傳遞,即EIPP、應收應付等)或基礎的主體,它促進了採購訂單、票據、應付等文件在供應鏈買賣雙方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換與信息整合,它能使相應的參與方自動及時獲取供應鏈交易過程和信用。

三是綜合風險管理者,綜合風險管理者擁有交易、物流數據、聚合數據,並將整合的數據傳遞給投資者以做出相應的決策,它將各類不同的經濟主體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從事供應鏈金融活動。其功能在於證實數據、整合數據、分析數據以及呈現數據,促進供應鏈中金融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是風險承擔者和流動性提供者,風險承擔者或流動性提供者是供應鏈金融中直接提供金融資源的主體,也是最終承擔風險的組織。一般而言,這類主體包括商業銀行、投資機構、保險公司、擔保/保理機構以及對沖基金等。這些不同的參與主體各自發揮著相應的功能,同時相互之間又協同,甚至融合,形成了很多供應鏈金融的組織模式。

總的看,目前存在著七種供應鏈金融組織方式:

第一種形態集四種主體為一身,也就是該企業本身就是供應鏈運營的參與者,同時自身搭建了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並且根據供應鏈運營數據,挖掘分析上下游的信用狀況,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而資金也來自自己的金融公司,通常這種形態的供應鏈金融組織方式只有大型企業才能實施。

第二種形態是集前三種角色為一體,即本身是供應鏈運營參與者,同時也建設了服務平臺,也發揮了綜合風險管理者的作用,但是流動性提供者是獨立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他們相互協同配合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

第三種形態是供應鏈參與企業搭建了供應鏈服務平臺,他們將數據傳遞給金融機構,後者發揮了綜合風險管理者的作用,同時資金來自金融機構。

第四種形態是供應鏈參與者本身並不具備充足的資源和能力搭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因此,與外部專業的技術公司合作,幫助建設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同時與外部的金融機構合作,由其充當綜合風險管理者和流動性提供者的作用。

第五種形態是供應鏈金融專業服務商,發揮著平臺服務商和綜合風險管理者的作用,他們與產業供應鏈企業合作,同時從外部引入金融機構,為產業供應鏈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第六種形態是一種特殊狀況的組織形式,他們通過網絡平臺在組織產業供應鏈運行,同時結合多種金融機構為網絡平臺中的參與主體提供金融服務,而他們同時又承擔綜合風險管理的作用。

第七種形態往往是金融機構推動的供應鏈金融,他們通過搭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試圖掌握產業供應鏈參與者的經營數據,並且通過挖掘數據從而全面地把握產業企業的信用,並且響應決策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

趨勢三:金融科技賦能的供應鏈金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伴隨著供應鏈的智慧化,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對供應鏈運營的變革推動,供應鏈金融活動也開始呈現出與信息通訊技術高度融合的趨勢,並且使得供應鏈運營基礎上的金融活動變得日益高效、智慧,產生了金融科技。金融科技之所以在供應鏈金融中如此重要,是因為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對於業務的再造而產生的高效過程。具有工具性、相互關聯、智能化、自動化、整合性和創新性的融合性信息通訊技術,諸如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同時推動了供應鏈運營和金融運營的變革,藉助於綜合性的信息、IT、流程自動化、分析技術以及活動的整合創新,使得兩個領域高度融合,產生供應鏈以及金融活動的決策智能化、主體生態化、活動服務化以及管理可視化,有效降低產業活動以及金融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實現用金融推動供應鏈生態發展,同時藉助於供應鏈運營,實現金融生態的拓展和增值過程(見圖)。

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建议收藏)

圖. 金融科技與供應鏈金融結合示意圖

金融科技賦能一個特質是融合性信息通訊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全面運用,亦即各種功能迥異、但是相互關聯的信息通訊技術組織成一個體系,為供應鏈金融活動全面賦能。金融科技賦能於供應鏈金融需要關注如下幾點:

首先信息通訊技術是一種融合性的體系,就是說要使各種科技手段真正服務於供應鏈金融的各個階段或活動,需要合理建構功能各異、相互關聯的技術體系並且能與經營的各類主體產生良好的交互。這意味著智慧化科技需要嵌入在供應鏈金融場景中,脫離了供應鏈運營活動和金融活動的場景,技術是無法實現 “賦能”過程,因此,沒有數據源的大數據建模、沒有應用場景的區塊鏈技術、沒有解決方案的雲計算平臺等都是無價值的努力。

其次,科技對供應鏈金融的賦能過程是具有差異性的,不存在同質性的賦能。換言之,信息通訊技術對供應鏈金融的賦能是根據不同的業務差別化產生作用,這是因為不同的業務往往涉及到不同的主體、不同的活動,解決的問題和供應鏈金融試圖實現的目標不盡一致,因此,差別化的金融活動所要求的信息和數據,以及風險控制的要求大相徑庭。

第三,科技是一種解決方案,多種類型的科技手段組織成了有機化的基礎設施,並且在統一的技術服務平臺上,多家機構協作互動,形成一個穩固的多邊生態系統,以保障金融服務的高效和安全。這些特質都為基於金融科技的供應鏈金融提出了挑戰,也是未來需要突破變革的方向。

趨勢四:推進承擔社會責任的供應鏈金融是亟待探索的領域

供應鏈金融社會責任和可持續問題將會成為未來需要探索的問題。確切講,供應鏈金融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包括了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

指的是是供應鏈金融合規經營,以及保障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責任。

供應鏈金融的合規化既是金融監管的要求,也是可持續化發展的呼喚。產業和金融是供應鏈金融的兩翼,相互融合推動了供應鏈金融的產生和發展,但是這並不表明兩者可以混淆,需要關注的是隨著當前供應鏈金融的浪潮,開始出現了混同的狀態,即產業企業熱衷金融活動,將供應鏈金融視同重要的投資收益或利潤來源,直接介入資金借貸,或者充當“二銀行”的角色(即利用自身的核心地位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優惠的資金,然後以較高利率融資給企業,獲取鉅額利差),這種做法明顯違背了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初衷,不利於供應鏈金融的持續穩定發展。事實上,產業端需要明確他們是信用的創造者,是資金流動的促進方,但是其本身並不是資金的提供者,在供應鏈金融中資金提供方是合法持有資質的金融機構。同樣,作為資金端需要明確他們是信用的傳遞者,為產業服務提供保障,而不能將產業視為金融博利的工具。

供應鏈金融社會責任的第二層含義指的是能借助於供應鏈服務和金融真正服務於處於劣勢地位的農戶以及可循環行業,打造持續可循環、具有競爭力的農業供應鏈和再循環產業供應鏈。

當今農業供應鏈建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在組織結構上,產業鏈各類參與主體分散化,沒有形成集約化組織形態;其次,在業務流程上,經營流程的低效率也是農業供應鏈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在產業服務上,一方面分散化的客戶無法有效對應市場,真正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農業生產,在保障農戶自身利益的基礎上,有效供給農產品;另一方面農資經營者、農業技術服務者以及金融機構等,並沒能滲透到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後,實現有效的、風險可控的全程服務。

因此,供應鏈金融下一個藍海一是農業供應鏈服務和金融,即一方面如何將分散的農戶組織進入供應鏈運營,另一方面結合農資農具經營者,並且通過供應鏈服務(如農產品和訂單標準化、冷鏈冷庫服務)和金融支持,真正實現農業訂單生產,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形成產業競爭力。除了農業供應鏈金融外,如何在綠色再循環產業通過供應鏈金融實現產業競爭力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循環產業面臨著諸多挑戰,這包括產廢信息缺失造成監管不力,行業無序,行業標準缺失使得行業運營效率低下,企業信用體系缺失導致融資困難,資金利用率低等問題,因此,如何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供應鏈服務和金融重塑產業競爭力是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趨勢五:實現產業生態和金融生態的融合是必由之路

供應鏈金融是基於產業供應鏈的金融活動,其基本特質是立足供應鏈帶動金融活動,反過來通過金融活動優化產業供應鏈,宗旨在幫助產業供應鏈中中小微企業解決現金流問題,通過產業優化,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意味著供應鏈金融不僅僅是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在於通過供應鏈和供應鏈中資金流優化,提升產業組織能力,促進產業的持續發展。

因此,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必然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供應鏈金融產品不僅僅是基於應收應付的保理、反保、福費廷等產品,或者基於動產或倉單的融資業務,而且還包括大量的創新性業務類型。

事實上,從擔保物可獲得性劃分(見圖2),供應鏈金融業務也可以劃分為市場型融資以及關係型融資。市場型融資工具是建立在可證實的信息或者有形擔保物的基礎上,諸如票據、交易訂單、存貨等。其規制機制是法律,也就是說一旦沒有能夠履行上述行為,可以通過法規來追索相應的權利,因此,市場型融資的信用風險更容易為金融機構評估。與此相反,關係型融資依賴於買賣雙方建立的信任關係,而非具有約束性的契約關係,因此,沒有任何有形的擔保物作為風險控制的保障。通常這類供應鏈金融服務提供者是供應鏈運營中的成員或者平臺服務商,充分了解借方的信用狀況、交易歷史和供應鏈運營的能力,憑藉這些信息和數據,使得貸方能夠較為精確地評估借方的信用,從而做出融資決策。

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建议收藏)

圖2 擔保物可得性劃分的供應鏈金融業務

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的第二個特點是金融生態的形成,從而更完整、更全面地服務於產業供應鏈生態。在目前供應鏈金融發展階段,大多數業務仍然將金融視為資金借貸,而忽略了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和生態性。

多樣性意味著金融服務本身是具有多種形態的,這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託,期貨等,這些不同的服務發揮著各自的作用,這包括在市場上籌資從而獲得貨幣資金,將其改變並構建成不同種類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資產;代表客戶交易金融資產,提供金融交易的結算服務;自營交易金融資產,滿足客戶對不同金融資產的需求;幫助客戶創造金融資產,並把這些金融資產出售給其他市場參與者;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保管金融資產,管理客戶的投資組合等。

生態性指的是這些不同業態的金融機構如何在把握全局供應鏈基礎上,相互協同和融合。由於產業供應鏈活動複雜性和參與者多主體性,往往單一的金融機構或金融產品較難滿足產業供應鏈的運行,這時就需要不同的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能夠充分協同組合,為產業供應鏈提供全面金融解決方案,諸如通過投資將分散的行業內中小企業聚合在一起,在確立平臺標準和作業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基金、信託提供產業資金,結合其他融資服務和保險等,促進產業供應鏈的順利運行。這種多金融機構、多金融產品的協同融合,才能真正滿足產業供應鏈運行差別化價值訴求,促進產業供應鏈的持續發展。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改變各金融機構長期以來因為分業經營而導致的相互阻隔、缺乏協同的狀態,共同在研究產業供應鏈的基礎上,形成協調一致的產品組合,並且綜合性地管控風險。

本文來源:大宗傳媒(ID:dazongchuanmei) | 作者:宋華 。

版權聲明:財大易晟商學院(ID:Ethan-BusinessSchool)除發佈原創乾貨以外,致力於優秀文章精選、精讀與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於微信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盡快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