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轉”出好日子

青海新聞網訊 “豐收了,豐收了,今年的藥材長相好,而且個頭又大,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是哩是哩,你看我手裡的這串,又大又長……”

雖然天氣有些寒冷,但在平安區古城回族鄉木場村的大山裡,一大早就聚集了許多人,他們正在收穫地裡的“寶貝”——黨參,整個山谷的空氣彷彿都瀰漫在豐收的喜悅中。

“今年我流轉出了0.27公頃淺山地,0.13公頃旱地,淺山地0.07公頃給我400元,旱地每畝給我100元,光是流轉土地的收入就有1800元,自己沒啥投入,比原來種地划算多了。”木場村脫貧戶星連海開心地和大家說著自己的收入。

“還有打工收入呢,你怎麼不說,那比這多上幾倍吧,你不說我們也知道……”一起幹活的人打趣道。

“是啊,一年下來,在藥材地裡打工,少說也有一萬元吧。”星連海高興地合不攏嘴。

星連海是木場村村民,家中有73歲的老父親需要照顧,外出務工不實際,原來山地種植的收入僅僅能維持日常生活。2015年底,因缺資金、缺勞力星連海被評定為貧困戶。現在的他,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還能照顧老人,別提有多高興了。

古城鄉黨委政府根據獨有的地理位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扶持廣大農戶種植中藥材。為進一步加大藥材種植力度,積極引進3家合作社,將木場村、古城村、山城村等村的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統一種植藥材。

“今年,共有3家合作社種植中藥材153.33餘公頃,主要種植黨參、當歸、黃芪、羌活,今年各種藥材產量有1000餘噸,銷售收入可達900餘萬元,大大增加了土地的產出效益。”古城鄉黨委書記車桂平時不時地會到地裡去看看,現在的他儼然成了一個“藥材種植專家”。

“我們計劃分三年完成66.67公頃藥材種植基地,種植黨參、當歸、黃芪等,同時做好藥材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工作,切實提高村民的收入。”經過幾年的試種,平安區佔發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王佔發對藥材種植及產業鏈發展有了自己的思路。

2017年,王佔發當選為木場村黨支部書記。為擴大藥材種植規模,今年初,在王佔發的鼓勵支持下,合作社共流轉木場村耕地35.27公頃,全部種植中藥材。有了村黨支部的引領帶動,大傢伙都願意跟著合作社幹,就連鄰村的農戶也被帶動起來了。嚐到甜頭的村民更願意把靠天吃飯的山地流轉給合作社,這樣不但有了穩定的收入,而且年底還可以分紅,在藥材基地打工又是一份收入,靠著土地流轉,村民的日子是越來越有奔頭。

除了木場村,相鄰的沙卡、總門、新莊爾幾個村的76.4公頃耕地都流轉給了青海祺源中藥材經銷有限公司,公司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中藥材,40戶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模式,年底每戶分紅2500元。除了土地入股分紅外,合作社優先僱傭貧困戶勞動力在藥材基地務工,每戶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同時,每年可為沙卡村、總門村、新莊爾村分別帶來村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

“我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多了不少,土地流轉加務工收入,還有農用車租用費,總共加起來有9萬多元的收入呢!叫我說啊,土地流轉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在藥材種植基地務工的沙卡村村民祁存錄邊說邊笑。

2018年,對於祁存錄來說真是個“豐收年”。年初,他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給祺源中藥材經銷有限公司0.53公頃土地,由於對藥材種植比較精通,公司常年僱傭他在藥材基地務工,每月給他3500元的工資。祁存錄的妻子在公司後廚為工人做飯,每月還有2000元的工資。更值得高興的是,閒置在家裡的農用車也派上了大用場,收穫季節以每天260元的價格租給了公司。

“在這裡幹一天,不但活不累,而且還在家門口,更重要的是能照顧老人孩子,我們也沒什麼手藝,在這裡幹一天,合作社給我們80元錢的工資,我覺得挺好。”這是婦女們在分揀藥材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目前,木場村以村集體的名義成立了“木場村福澤種殖專業合作社”,計劃從2019年開始,逐步流轉本村剩餘的60多公頃土地種植中藥材,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到年底進行分紅,除去務工、土地分紅等費用外,其餘都成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如果藥材種植效益好,到時候村‘兩委’就能為村裡辦一些實事,比如讓孤寡老人的生活有所保障,解決村裡孤兒、大學生的學費,為村民繳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王佔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