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入侵阿富汗?

是誰諷刺我


首先就是國家民族特性決定的,無論是沙皇還是蘇聯都對領土有本能的掠奪傾向。這種對他國領土垂涎和對他國政府的控制慾望是與生俱來的,是最可惡的行徑。最後就是勃列日涅夫個人意志的體現,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意圖是,由於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地位和實力很低,蘇聯只有加強在中亞和南亞的控制來影響中東,南亞控制越南和阿富汗是這個戰略中重要的一環,蘇聯必須加強對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處於美國的勢力範圍中。佔領阿富汗後,蘇聯南下可以得到暖水港和出海口,從而實現掌控到印度洋的夙願。

阿富汗位於亞洲的大陸中心,是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匯處,東部與中國接壤。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歷來兵家筆之地。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和美國都想控制阿富汗,但蘇聯取得了勝利,親蘇政府控制阿富汗政局,蘇聯在阿富汗大量駐軍。但由於親蘇派治國無方,導致發生軍事政變,新上臺的阿富汗總統阿明拒絕執行親蘇政策。而且日益親美。引發蘇聯強烈不滿,如果此時阿富汗導向美國,蘇聯在阿富汗的一切“投資”都將付之東流。必須要絕對確保獨蘇聯對阿富汗的控制。

對於阿富汗總統阿明的日益親美行為,蘇聯感到擔憂,勃列日涅夫認為:現在是美國最衰敗的時候,伊朗伊斯蘭革命,把美國搞的焦頭爛額,美國經濟也處於疲軟狀態,蘇聯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佔領阿富汗,歐美國家最多抗議一番了事。真是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在1979年12月12日,蘇聯政治局會議正式決定出兵阿富汗。12月25日,在西方聖誕節的當天,蘇軍僅僅用兩天佔領阿富汗,並扶持傀儡政權。可以說,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是勃列日涅夫個人意志的體現,也是蘇聯最無恥的行為。

但蘇聯無論如何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的入侵引發阿富汗全民抵抗,美國卡特政府立即宣佈對蘇聯行使全面經濟制裁。也遭到全世界的譴責。而80年上臺的里根政府更是對蘇聯進行禁運。同時全面加強對阿富汗抵抗組織的支援。而且里根另外一個策略是,不讓蘇聯從阿富汗撤兵,死死地把蘇聯拖在阿富汗,讓阿富汗成為蘇聯的越戰,可以說,里根這個個策略很成功。他造成了蘇聯在國際社會的空前孤立運。浪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富。

根據美國法律。美國不得向東方大國出武器,但由於東方大國和蘇聯接壤。里根政府特別安排可以向東方大國出口武器。一下子黑鷹戰機就出口二十四架,當時東方大國不富裕,還是美國國防部墊付。就此還引發吃生魚片的小島國不滿,為了監視蘇聯的動向,由美國出錢,出人,出設備,東方大國出人出地方。全面監視蘇軍動向,高精度雷達,精密測量儀,微型監視器,後來美國人說,拿走太麻煩,就不要了,這些過去是絕對禁止的東西,都“丟棄”給了東方大國。可以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東方大國獲利頗多。

蘇聯從1979年入侵至1989年撤軍,歷經十年,蘇聯在阿富汗付出沉重的代價。沒有獲得任何實際利益。在這十年中,蘇聯對阿富汗經濟輸血高達80億美金。,而戰爭的費更高。蘇軍參戰軍人先後達到62萬人,大約有1.5萬名官兵陣亡,受傷人數為53753,生病者達415932人。軍中甚至出現吸毒行為。十年的阿富汗戰爭將蘇聯最後的血液流乾了。不到五年蘇聯解體,這和蘇聯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有這巨大關聯。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如果要搞明白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研究下蘇聯領導人的心態。當時蘇聯的掌舵者,是勃列日涅夫,然而勃列日涅夫的地位,在蘇聯歷任領導人中,是最不穩定的。有人說不是還有戈爾巴喬夫嗎?但問題是,戈爾巴喬夫的確是掌權者,如果他位置不穩,也不可能有能力改革,最後把蘇聯給改沒了。之所以說勃列日涅夫地位不穩,是因為勃列日涅夫的位置“來路不正”,是通過“政變”上臺,這在蘇聯領導人中是獨此一家。這就帶來了個問題,如果是走了“合理合法”的接班路線,那麼也就沒有人不服。比如說赫魯曉夫,大家是心服口服,當然了,他也專治各種不服,只是無論他怎麼做,他終歸是蘇聯領導人,他強硬也好,軟弱也罷,在蘇聯的確是一言九鼎。


但是,勃列日涅夫卻是另一種情況,無論他做什麼,總有很多雙眼睛盯著他。他通過“政變”上臺,這本身就破壞了蘇聯的政治規矩,既然開了這個頭,就沒準會有另一撥人通過同樣的方式來取代勃列日涅夫。因此,對於勃列日涅夫來說,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如何讓大家心服口服,才是首要的任務。他不具備斯大林的權威,可以直接來一場運動,也不具備赫魯曉夫的實力,可以打壓反對力量,他能做的,就是討好各個階層,來承認他的合法地位。從這個角度看,蘇聯之所以在這個時期改革停滯,與勃列日涅夫本人的處境密切相關,如果他是一個斯大林般的強勢領導,蘇聯改革必將持續前行,也不會在中途開個歷史的倒車。

可是,如何讓那些反對力量心服口服?這就帶來個問題,在蘇聯的民主政治體系中,如果被政敵給盯上,那麼無論做什麼事,都會被否定,因為政敵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否定而否定,說白了就是專業唱反調。因此,在蘇聯這樣的民主國家中,如果是一個“弱勢領導”,他最佳策略就是什麼都不做,因為不做事,就不會犯錯誤。但是,蘇聯不是一個小國,而是一個超級大國,他要與美國這樣的邪惡國家爭霸世界,他就必須要做事。這就給勃列日涅夫出了一道難題,他必須做事,同時還不能犯錯,但問題在於,即使在美國這樣的邪惡國家內,其政客不犯錯的可能性都非常低,而且犯大錯誤的可能性也非常高。這也就意味著,勃列日涅夫的處境很尷尬,他一方面要表現出強硬的姿態,堅定不移的反對以美國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同時,他還得保證每一次出手,都必須是萬無一失,這樣既可以打擊美國邪惡勢力的囂張氣焰,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政敵心服口服。

事實上,在勃烈日涅夫時期,蘇聯達到了巔峰水平,勃列日涅夫也並非完全不改革,比如說時任蘇聯總理柯西金,就推行了部分改革措施,激活了蘇聯經濟的活力,取得了一定成果,只是總體上看,依然是治標不治本。客觀評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應該是總體停滯,局部進步,而這個局部,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柯西金所主導。但是,這個“巔峰水平”,依然不能成為勃烈日涅夫本人的政治資本,因為美國邪惡勢力依然很強大,如果勃列日涅夫能消滅這股邪惡勢力,那就等同於建立了不世之功,地位也就不可撼動了。這個時候,阿富汗的問題顯現了,還是剛才講的,勃列日涅夫不能犯錯,同時還要打擊美國邪惡勢力,阿富汗就是個很好的“戰場”。

可是,勃列日涅夫扶持了阿富汗政府,但是阿富汗領導人總是和蘇聯不對付,甚至還要投靠美國的邪惡陣營,這讓蘇聯政府很沒面子。最關鍵的在於,如果是一次失敗也就罷了,蘇聯政府失敗了好幾次,最後徹底激怒了勃列日涅夫。站在勃列日涅夫的角度考慮,如果他不出兵直接滅掉阿富汗的反對力量,就等同於證明他在阿富汗政策上的無能,那就會給其它反對力量可乘之機,他的位置也很難保得住。如果他能充分的發揚蘇聯的民主政治體制,出兵消滅阿富汗的親美傀儡勢力,那麼他也可以立下大功,依然可以視作反對美國邪惡勢力的勝利。

同時,蘇聯人也一直有一種南下印度洋的想法,這又與勃列日涅夫本人的處境不謀而合。因此,大舉進攻阿富汗,既符合勃列日涅夫本人的政治需要,同時也能滿足全體蘇聯人的虛榮心。勃列日涅夫可以被看作蘇聯人的英雄,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認為的。蘇聯人也很自信,因為阿富汗實在是不值一提,彈丸小國,而蘇聯是響噹噹的超級大國,此時又高舉反對美國邪惡勢力的旗幟,可謂是“師出有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焉能不勝呢?最終,在1979年,蘇軍大舉殺入阿富汗,後面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


圖維坦


無圖無真相,先來看地圖!

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蘇聯時期世界地圖,所以先拿了現代地圖來用一下,劃紅線的部分為蘇聯領土與他國領土的分界處。

從圖中可以看出蘇聯的北部是大海,東部也是大海,南部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所以蘇聯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西部與西南部。

西部

北歐與自己接壤的芬蘭是自己人,東歐與自己接壤的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也還是自己人。

這意味著戰略緩衝地帶已經有了,國家威懾力也已經做到了極致!而且在向西發展那就德國意大利了,那就相當於自己再次開始主動惹事,挑起紛爭了,畢竟他們都是堅定的資本主義。

況且現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已經有兩個了:

  • 波羅的海——太平洋

  • 黑海——地中海——太平洋

再發展既沒必要也沒發展空間了,那就看一下西南部吧!

西南部

沙皇時代他們就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打通南方的航道,去獲得一個出海口,這樣他就可以湊齊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四顆龍珠,召喚神龍,獲得印度洋艦隊

而且從第一副圖中不難看出,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心連接點就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只要佔領了這兩個連接點中的一個,南亞與西歐根本無法有效連接,從而造成兩邊的親美國家直面蘇聯的威脅,地緣政治格局即刻改變,而蘇聯的威懾力將進一步放大

這時候美國的控制亞歐大陸計劃就泡湯了,甚至是再也無法挽回了!

既能改變地緣政治格局,還能多一個想了兩百多年的出海口,為什麼不幹?

既然要做,那麼要考慮的就是搞伊朗還是搞阿富汗+巴基斯坦,於是開始抉擇了!

  • 搞伊朗

優點:一次性搞定印度洋出海問題,而且還能附帶控制波斯灣,並且伊朗石油儲量驚人!

缺點:國家有些大,美英對此地的石油事業十分熱衷,而且伊朗還是歐佩克組織的,我這控制你容易被美英扣上搶石油的帽子,然後就可能陷入一種莫名奇妙的戰爭裡。

  • 搞阿富汗+巴基斯坦

優點:阿富汗現在是個親蘇政權,所以我只要鞏固一下他的親蘇力度,然後再找個理由幹掉那個親美的愣頭青巴基斯坦就一切完美了,而搞巴巴羊的話印度應該會很熱衷的!

缺點:嗯... ...誒?好像沒啥缺點啊?還能順便把一個國家轉化成親蘇的呢!

但蘇聯萬萬沒想到啊!

“首任”領導人離心:

本來計劃的是穩定阿富汗的親蘇政權,然後再滲透一下巴基斯坦搞搞破壞扶持個親蘇的政權,結果巴基斯坦的領導人查希爾國王不知咋想的突然開始對蘇表現出離心傾向!

第二任領導人又離心:怎麼辦?那就暗中扶持他的堂兄達烏德篡位上臺,結果這兄弟剛開始做得很好深得蘇聯歡心!然後結果他好了傷疤就忘了疼,馬上忘記了他的堂弟查希爾國王是怎麼下臺的了,又開始表現出對蘇的離心傾向!

蘇聯有些蒙,我就想搞個巴巴羊,你們在這裡搶什麼戲啊!

第三次領導人還離心:但好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是蘇聯一手扶植起來的,於是派幾個人過去幫一下民主黨制定個計劃,搞個政變啥的!然後成功啦,新的政權上臺,塔拉基為國家新領導人!但這人雖然聽話,但結果在民主黨內天天排除異己,這你排著排著排著不就排到我頭上了?於是蘇聯收留了被排除的黨內敵對派的領導人們。

第四次領導人繼續離心:雖然現在是人民黨塔拉基派領導這國家,但這個黨內黨裡其實還分為兩黨,而且另一黨的黨首阿明疑似反蘇?於是蘇聯暗示塔拉基幹掉阿明,結果阿明技術過硬吧塔拉基給反殺了,於是阿明成了國家領導人!蘇聯什麼也不想說了,你當就你當吧,別反蘇就行了了,結果他還就真的反蘇不聽指揮了!

蘇聯怒了

你一而再再而三這都第四次了,那既然遙控指揮行不通,我就直接派軍清洗吧!

於是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植新政府的戰爭,而一拖十年,也就這樣慢慢的拖垮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

  • 那麼蘇聯為什麼沒掃平阿富汗呢?

  • 美國離得那麼遠又是否有辦法支持阿富汗呢?

  • 看熱鬧的兔子是否又暗地裡出黑手呢?

  • 奇怪,我怎麼說又了... ...

歡迎點擊關注支持黑槍汪哦,下一次更新一定給您結果!


暴躁的嘿嘿汪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蘇聯之所以想要入侵阿富汗,主要是因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對阿富汗不爽。

那麼勃列日涅夫為什麼對阿富汗不爽呢?主要是因為此時的阿富汗羽翼漸豐,已經不想再受蘇聯擺佈了。

時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袖阿明不是蘇聯培養的傀儡,雄心勃勃的阿明一直想要脫離蘇聯的控制,於是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忌恨。

應該說這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克格勃將阿明處決之後,蘇聯還是以數十萬大軍大舉入侵阿富汗,這就不是簡單的報復問題了。

那麼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到底有什麼樣的考量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打開印度洋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是蘇聯國力最鼎盛的時期,當然也是美蘇爭霸的高峰期。

60年代以來,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在對外擴張中受到掣肘;70年代以來,由於和中東國家關係的惡化,美國遭遇了二戰後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不得不在美蘇爭霸中轉為守勢。

而同時期的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下。重新轉向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模式上,國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在美蘇爭霸中開始轉為咄咄逼人的攻勢。

在蘇聯國力得到極大提升的情況下,蘇聯開始了其自沙俄以來既定的擴張戰略,即將國土擴張至四大洋。

此時的蘇聯已經將國土延伸到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只剩下印度洋還沒有染指,所以如何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成為勃列日涅夫思索的主要問題。

一直以來,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都受制於沒有溫暖出海口的窘境。所以向南擴張,也一直是蘇聯的目標。

若蘇聯將勢力擴展到印度洋沿岸,可以向西威脅中東地區,削弱美國等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為接下來向非洲發展打下良好基礎。而到達印度洋沿岸之後,蘇聯也可以向東封鎖通往東亞的海上航道,從而威脅日本等以進口中東石油為主的國家。

另外作為一個讓曾經的超級大國大英帝國折戟的地方,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在勃列日涅夫看來,如果蘇聯能夠征服阿富汗,則可以顯示出蘇聯的強大實力以及勃列日涅夫的超強能力。這對於樹立蘇聯在國際上的威望,爭取更多的主動權,打下良好的基礎。

2、從西面威脅我們

應該說勃列日涅夫的思路並沒有錯。但是從地圖上看,蘇聯從伊朗南下要比從阿富汗南下更有可行性。

雖然從伊朗南下需要經過伊朗高原,但是阿富汗境內也基本上是山地,而且從阿富汗方向向南進攻除了需要拿下阿富汗,向南還需要征服巴基斯坦才能到達印度洋,理論上說從伊朗向南到達印度洋更具有可行性。

但是1979年,伊朗國內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伊朗的君主立憲制後,開始推行反西方的路線。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和伊朗走近成為可能。此時蘇聯若貿然進攻伊朗,勢必引發國際社會,特別是伊斯蘭世界的震動,而且對於蘇聯和伊朗的未來關係也會產生很多消極影響。

而進攻阿富汗,除了消滅阿明政權,最重要的是此時的阿富汗和我們是鄰國。蘇聯入侵伊朗,如同50年美入侵半島北,是對我們的嚴重挑釁。

50年代後期我們和蘇聯關係惡化後,70年代我們和美國關係緩和,對蘇聯形成巨大威脅,因此蘇聯不得不加緊對我們的封鎖。

1979年年初,針對東南亞小霸肆意擴張以及挑釁我邊境的囂張態勢,我們發動反擊作戰。而此時的東南亞小霸是是蘇聯在東南亞的重要盟友,也是在南部牽制我們的重要力量。

不過因為蘇聯正在密謀入侵阿富汗,所以對於我們的行動,蘇聯並沒有向小霸提供任何支持。勃列日涅夫的設想是在9月份入侵阿富汗,從西面威脅我們的安全,並找回年初的面子。

3、拉回南亞的盟友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選擇阿富汗動手,除了因為阿富汗是我們的鄰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南亞國家巴基斯坦。

1947年印巴分治後,巴基斯坦和印度前後進行了三次邊境戰爭。

二戰後因為宗主國英國的衰落,已經無力干涉南亞的軍事紛爭,而此時美國和蘇聯則參與到南亞事務中來。

在印巴兩國的對抗中,美國支持巴基斯坦,而蘇聯則支持印度。蘇聯和印度的關係可謂非常深厚,在1941年蘇德戰爭時,節節敗退的斯大林就曾經設想過蘇聯亡國後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到了二戰後,蘇聯和印度的關係更進一步。

在我們和印度不斷髮生摩擦時,蘇聯一貫選擇偏袒印度,致使印度氣焰更加囂張,進而引發了62年戰事。

到了70年代,印巴衝突再度升級,此時的美國為拉攏印度,選擇拋棄巴基斯坦,這使得印巴出現一邊倒的局面,關鍵時刻我們出手幫助巴基斯坦頂住了印度的衝擊。

在此時入侵阿富汗,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可以威脅巴基斯坦,進而為他的傳統盟友印度壯膽,而且蘇聯可以利用地理優勢重新發展和印度的關係,進而排除美國的影響。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早在美國打阿富汗的三十多年前,也就是在1979年,蘇聯也發動過阿富汗戰爭,打了十年,也推翻了當時的政權。不過,比起美國來,蘇聯更慘,耗費巨資、狼狽退出收場不說,還直接引發了蘇聯的危機,也是蘇聯瓦解的“兇手”之一。

這個既窮又弱的中亞小國,難道是妖魔附體,讓蘇聯和美國先後都慘遭滑鐵盧?阿富汗怎就成了帝國墳場?

雲石君將從地緣角度來做分析。

阿富汗深居亞歐大陸內陸腹心地帶,領土面積近65萬平方公里,人口近3000萬。地理格局上,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橫貫西南,是其與東亞和南亞的地緣分割線,伊朗高原由西延生向東,佔據了阿富汗領土的絕大部分。

阿富汗的高原與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4/5,僅有以馬紮裡沙里夫為核心的北部邊緣,和以坎大哈為核心的南部邊緣為低地平原地形。該地區屬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降雨十分稀少,僅有的兩塊平原,竟成了一望無垠的沙漠。

很明顯,阿富汗內部沒有拿得出手的高價值的地緣板塊,國家可開發程度也不高。

作為一個內陸國家,阿富汗更是沒有出海口,周邊被高原、山脈、荒漠團團包圍,十分閉塞。

而阿富汗深居亞歐大陸腹心的地理位置,與東亞文明、南亞文明、伊斯蘭文明,甚至俄羅斯文明,受關山阻隔,很難承接這些文明的輻射。

自身地緣實力很差,又不能有效的接受外來文明的輻射,這就導致了阿富汗的貧弱現狀。

不過,地緣格局上,阿富汗身居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卻成為各個主要地緣勢力的衝突核心。自古以來,阿富汗便是各大地緣勢力的必爭之處。

因地緣關係上相對更加緊密的遠古,在農耕時代,這裡是伊斯蘭文明的勢力範圍。近代以後,因伊斯蘭文明整體衰落,佔據北亞和中亞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又從南北兩個方向,展開對阿富汗的爭奪。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勢力退出,俄羅斯成為了唯一有能力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不過,因距離關係,和阿富汗封閉的地理環境,都嚴重削弱了伊斯蘭文明或是俄羅斯文明,對阿富汗的輻射能力。

雖然,在農耕時代,伊斯蘭將阿富汗納入了自身勢力範圍,但這只是指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一個以西亞為本部核心的伊斯蘭政權,只有在最強盛的大一統時期,才有能力將這阿富汗納入旗下。一旦有衰落跡象,阿富汗就成為最先獨立的地區。

而俄羅斯的國土呈東西走向,本部又位於最西端的東歐,向亞洲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方向是由西至東。而中亞遠離東歐本部,又位於俄國矩形國土的南方,屬於半島型凸出部,遠離俄羅斯的地緣主軸,故受其地緣影響較弱。顯然,處於中亞五國南方的阿富汗,加上閉塞的環境,俄羅斯在這裡的地緣影響力更是十分有限。

不過,70年代的蘇聯,正處於俄羅斯文明的鼎盛時期。蘇聯希望通過進軍阿富汗,來掌控該地區,進而改變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

雖然,蘇聯完全有能力摧毀阿富汗政權。不過,在掌控上,蘇聯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因太過疏離的地緣關係所致,俄羅斯文明輻射到該地區的能力受到阻礙。而經濟上,因阿富汗本身可供開發的地方有限,與俄羅斯的可融合度非常低。這樣一來,俄羅斯只能通過政治和軍事上的高壓統治,來控制阿富汗,而經濟和文化融合發揮不了作用。

大家知道,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同,文化上能引起共鳴,經濟上能給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只靠政治、軍事強權統治,只能助長被統治者的逆反情緒。這種情況下,阿富汗人憑什麼要放棄獨立自主的政治權力,聽命於遠在東歐的莫斯科。

而蘇聯面對阿富汗山地為主的地緣結構也捏了一把汗,很難對其實現有效的掌控的難度。而蘇聯的軍事在阿富汗錯綜複雜的山地地形面前又受到了重挫。

以上是從阿富汗和蘇聯的角度來分析的。從外部環境來看,美國和中國,也不願看到阿富汗落入蘇聯之手。

地緣關係雖不如與蘇聯那般緊密,但美國畢竟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而那時的中國國力雖不強,但確與中亞為鄰。此時的美中,就算不能直接干涉阿富汗,但可通過一些方式加以影響。

於是,以美國為主,中國為輔,大量的美金和武器輸入到阿富汗土著勢力之手,用以抵制蘇聯。而伊斯蘭文明下的本.拉登也加入到意識形態的競爭中去。

雖美、中、伊的幫助有限,並不足以幫阿富汗擊退蘇聯,但也制約著蘇聯,不斷消耗著蘇聯,最終蘇聯狼狽退場。

阿富汗地處各大地緣板塊交匯,決定了其他勢力不會坐視不理。帝國墳場,正是在這種讓外來者內外交困的格局下得以形成。

蘇聯退出阿富汗後,被塔利班接手。隨後,本拉登以此為根基,建立基地組織 ,並發動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再後來美版阿富汗戰爭打響。

而此時的美國正如火如荼,憑藉超強實力,以反恐劃線,迫使中、俄、伊等周邊勢力都不敢向塔利班和基地施以援手,從而使自己獲得了在幾乎不受任何外力干擾情況下經營阿富汗的難得機遇。

就算沒有任何外力的干涉,美國在阿富汗戰爭形勢也不容樂觀,最後落得黯然收場。

那麼,美國打響阿富汗戰爭僅僅是為了復仇嗎?美國還有其它所圖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雲石君下節將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64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君,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這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卻值得思考。


傳統上,國內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大都解釋為蘇聯為了奪取印度洋的出海口,要到印度洋岸邊洗馬。我們傳統的教科書也說,自沙俄時代開始,俄國人就制定了向南方進軍,奪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大戰略。然而,我們都知道,阿富汗南邊還有伊朗和巴基斯坦。在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伊朗已經發生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霍梅尼的口號是既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只要伊斯蘭。這樣的一個政權,無疑是蘇聯所無法滲透,不敢招惹的。而阿富汗的另一個鄰國巴基斯坦則是美國的盟友,進攻巴基斯坦就等於進攻美國。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伊朗和巴基斯坦對蘇聯而言可能都是不可逾越的,也就無法通過佔領阿富汗而奪取印度洋出海口。因此,本人認為,這種解釋站不住腳。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呢?眾所周知,巴基斯坦獨立後,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因為邊界和普什圖人問題爆發衝突,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國的支持,阿富汗被逼無奈,只能投靠蘇聯。蘇聯也樂見阿富汗的投懷入抱,兩國關係迅速發展。1978年,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軍官發動政變,建立起親蘇政權,雙方隨後簽訂< 友好睦鄰合作條約>,雙方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蘇聯也由此將阿富汗視作自己的勢力範圍,視為與美國爭奪勢力範圍的重大勝利。1979年,人民民主黨內部的阿明上臺,開始疏遠蘇聯,宣稱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並著手防範蘇聯對阿富汗軍隊和情報機構的滲透,引發蘇聯不滿。為繼續掌控阿富汗,蘇聯決定出兵剷除阿明,這就是1979年的入侵。

由此可見,蘇聯入侵阿富汗,主要目的還是繼續掌控阿富汗,防止阿富汗倒向美國,與印度洋出海口無關。


西域都護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當時新上臺的阿明政權不再親蘇,開始在美蘇之間謀求中立,這就引起了蘇聯的嚴重不滿。當時塔拉基上臺後,外交上偏向於蘇聯,和蘇聯關係極為親密,但是後來阿明推翻了塔拉基政權並處決塔拉基,獨攬阿富汗軍政大權,並改變了對蘇政策,直接要求蘇聯大使撤出阿富汗,並開始和美國改善關係,這自然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最終選擇直接出兵幹掉阿明,然後建立了卡爾邁勒新政權。

但是事實遠非如此,因為蘇聯完全可以扶持另一支力量去奪取政權,而不是自行出兵。阿富汗位於中亞腹地,地理位置極為關鍵,是溝通中亞、中東、南亞等多個地區的關鍵樞紐,因此蘇聯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在這個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實現對這個區域的控制。

在70年代,美蘇之間已經開始在中亞中東地區激烈角逐,但是此時美國在中東地位不斷提升,比如埃及這個曾經的蘇聯盟友,如今已經走向中立,並已經和以色列和解。

這樣一來,蘇聯顯得極為被動,只能加緊滲透控制中亞和南亞地區,而阿富汗就是整個策略的一個關鍵,但是阿富汗政權再次更迭,蘇聯已經沒有耐心再扶持一支力量去間接控制阿富汗,於是選擇了直接出兵。


前沿陣地


因為蘇聯想把阿富汗變成外蒙古,並且像借外蒙古威脅中國一樣威脅巴基斯坦,進而染指印度洋。

1979年的合縱連橫是這樣的:蘇聯和中國對抗,蘇聯和美國對抗,中國、美國和巴基斯坦走在一起,於是蘇聯想搞掉巴基斯坦。

50年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因為領土糾紛險些打了起來,蘇聯很高興,然後宣佈支持阿富汗,想把阿富汗拉入自己勢力範圍,一旦阿富汗變成了像東歐和外蒙古一樣,下一步蘇聯就可以侵略巴基斯坦,這樣蘇聯就有了印度洋熱帶的出海口,要知道蘇聯雖大,可沒有一個好的出海口。一旦有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或瓜達爾港,就能夠控制世界石油的咽喉——波斯灣。

可是蘇聯一直沒能將阿富汗變成另一個外蒙古,比如蘇聯一直無法在阿富汗駐軍。

到了70年代,蘇聯和阿富汗關係越來越緊張,蘇聯想控制阿富汗的軍隊、情報機關、和警察,而阿富汗則要求蘇聯召回大使,召回大使這就很嚴重了,就差斷絕外交關係了。

蘇聯在阿富汗付出了這麼多,不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決定入侵阿富汗。


解憂時間


1979年12月27日夜晚,蘇聯傘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向阿富汗總統府衝去。幾個小時後,喀布爾電臺播放了震驚世界的消息:阿富汗總統阿明被革命法庭判處死刑,已經槍決,卡爾邁勒被任命為阿富汗政府總理,蘇聯軍隊被阿富汗政府邀請進駐阿富汗。這消息其實表明了,阿富汗已經被蘇聯佔領了。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因為1978年4月22人民民主黨發動了十月革命,推翻了王國政府,掌握了政權。1979年9月,新任的總統阿明處決了蘇聯支持的人民民主黨書記塔拉基,獨攬國家大權。蘇聯為了確保持續控制阿富汗,派兵入侵阿富汗,處決了阿明,扶植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屬於阿富汗親蘇一派。



為了進一步控制阿富汗,蘇聯派了10萬軍隊常駐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自發的組織武裝抵抗蘇聯,聯合國大會也多次要求蘇聯無條件的從阿富汗撤出全部軍隊。蘇聯人民也對蘇聯自己侵佔阿富汗的戰爭表示不滿。


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蘇聯於1989年2月,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戰爭使得,500多萬人流離失所。蘇聯自己也遭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耗資多達200億美元,而死亡,失蹤的人口也達到了大約5萬人。


紅雨說歷史


從沙俄到蘇聯再到如今的俄羅斯聯邦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不斷尋找出海口的歷史,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說過:“俄羅斯有且只有兩個盟友——一個是陸軍,一個是海軍”。早在1558年1月伊凡四世就以立窩尼亞騎士團同立陶宛聯合反俄為由出兵波羅的海,此舉引起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波蘭、立陶宛、瑞典、丹麥等國的群起而攻之,最終俄國無功而返。1695年春彼得大帝親率3萬大軍遠征土耳其,由於缺乏艦隊而失敗。1696年效法西歐創建新式海軍後彼得大帝再次出征土耳其併成功征服了亞速夫地區。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簽訂和約的形式承認俄國對亞速夫的佔領,然而黑海海峽的制海權仍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儘管對土耳其的戰爭未能實現彼得大帝打通黑海出海口的目標,然而在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戰爭中彼得大帝拉攏波蘭、丹麥等國成功戰勝了瑞典,佔領了芬蘭灣、里加灣、卡累利阿、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彼得大帝在新佔領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了俄國的新都城聖彼得堡,這裡日後成為了俄國通往歐洲乃至走向世界的門戶。在戰勝瑞典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後彼得大帝:”一個國家只有陸軍是獨臂,只有有了海軍才是雙臂齊全。當下俄國需要的是海域“。由於俄羅斯領土處於高寒緯度,儘管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卻缺乏終年不凍的天然良港,南下尋找溫暖海域的出海口一直是俄羅斯國家的既定國策。

阿富汗地處亞洲內陸:東面是中國,西面是西亞伊斯蘭文明區,北面是中亞地區,再往北是俄羅斯,往南這是南亞地區,可謂是四通八達之地。誰得到阿富汗就意味著在亞歐大陸的地緣中心打下一顆釘子:進可以將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輻射到整個亞歐大陸並威懾周邊各大強國,退也可以迫使這些大國強國中和自己關係緊張者不得不因為投鼠忌器而有所收斂。蘇聯出兵阿富汗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繼承了沙皇時代的衣缽:早在沙皇時代俄國就和英國展開了對阿富汗的爭奪,俄國的目的是以阿富汗為跳板征服印度次大陸,獲得俄國通往世界的南亞出海口。除了和沙皇時代一樣渴望夢寐以求的南亞出海口之外,蘇聯出兵阿富汗其實也是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冷戰格局下走出的一招棋——一個被蘇聯控制的阿富汗將對巴基斯坦和美國的西亞盟友都構成極大的戰略壓力。自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以來蘇聯的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高於同期美國的發展速度,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67%,增長1.44倍。而同期的工業產值比則從65%提高到80%,增長1.77倍。農業平均產值“十五”計劃期間比“七五”計劃期間增長50%。與此同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也迅速膨脹: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艦隊擴建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方面蘇聯已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首次超過了美國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這一時期蘇聯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尤其是在越南戰場上蘇聯扶植北越政權給予美國狠狠的教訓,戰後的越南表現出明顯的親蘇傾向。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蘇聯決定在全球主動出擊,而同一時期的美國則轉為守勢。

俄國曆史上傳統的南下尋找印度洋出海口的既定國策和勃列日涅夫全球爭霸的需要結合在一起使蘇聯有必要控制阿富汗進而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南亞次大陸。一開始蘇聯並沒打算直接訴諸武力解決的方式,畢竟這時直接吞併一個國家是不太現實的,即使是在後來蘇聯對阿富汗採取軍事行動後也並沒直接吞併阿富汗,而是在阿富汗扶植親蘇政權,所以一開始蘇聯試圖憑藉自己強大的國力在阿富汗扶植親蘇政權:從1973年起蘇聯就開始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同時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1978年4月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建立後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併兼任總理。塔拉基執政期間阿富汗國內矛盾錯綜複雜,一時間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於是蘇聯試圖聯合塔拉基清除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上臺後開始取消當初塔拉基承諾給予蘇聯的種種特權,同時開始與美國就美阿關係正常化進行談判。蘇聯擔心:阿富汗不僅就此脫離蘇聯的懷抱,甚至可能進而成為戰略對手美國打擊遏制蘇聯的地緣戰略通道,於是先下手為強的計劃在蘇聯決策層中悄悄開始醞釀。1979年12月27日蘇軍入侵阿富汗,由此揭開了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