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鮮生為何頻頻遇“坎”

盒马鲜生为何频频遇“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坊間就流傳著一種新的房產名詞——盒區房,實際上它是指處在生鮮零售品牌——盒馬鮮生3公里半小時配送範圍內的小區或者房產。這是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繼學區房、地鐵房······等之後,又一個新的房產類型。當然筆者也認為大概率是媒體炒和房地產蹭熱度的現象,盒馬生鮮目前還沒有這麼大的威力。

這現象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那就是盒馬鮮生具備著超級網紅氣質。從2015年誕生至今,盒馬的網紅氣質從未減弱過,阿里爸爸一直不離不棄的再背後為其搖旗吶喊,盒馬自身也是一直走在高調路線的頂峰,生怕漏掉某個盒區房的住戶。但春風得意的盒馬近來卻是頻頻遇見“大坑”。高調的它哪裡做錯了呢!

今年7月,盒馬招聘歧視登上熱門,10月媒體爆料出盒馬銷售劣質飲料,之後盒馬緊急下架了該系列產品。近日又爆料出了“標籤門”事件。從事件本身來說,這都不能算作特別重大的事情。招聘歧視在各個行業的各個崗位一直存在,不管是被招聘者,還是招聘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關於商品劣質問題幾乎存在於國內所有的產業中,一直無法去除;隨意更換標籤更是在超市中人人都明白的“潛規則”。那為何這些相對常見的“小錯誤”在盒馬身上發生的時候大家就不能接受了呢?

一切的原因就在“高調”這兩字身上。

盒馬自稱在今年年底前要開100家店,至今實際的開店數量也在70家以上,每家店的投資額至少都在幾千萬左右,重資本的投入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管理問題,然而盒馬的速度還很快,出現問題也是必然發生的事。盒馬CEO候毅在公眾場合也承認,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我們的管理沒有做到位。盒馬雖然在“標籤門”事件發生之後採用的積極的態度承認並且解決了此事。但簡單的標籤更換背後暴露出的是更大的問題。

盒馬是阿里新零售的頭號將軍,同時也是阿里在淘寶、天貓、支付寶之後又一重要品牌,為了讓其又足夠的革新和競爭壁壘,盒馬以生鮮為切入點,涵蓋到了超市、餐飲(外賣+堂食)、菜市場、生鮮在內的多種生活消費場景。總之一切都在圍繞消費者“吃”的場景在展開,從線上到線下,消費者“吃”的需求基本在盒馬都能得到滿足。

這決定了盒馬的運營也是足夠的複雜,供應鏈體系也相當的豐富,日常的維護運營成本更不是普通的玩家所能接受。

在面對高運營成本時,盒馬所採取的方式更是以毒攻毒。媒體高調曝光店面,最新運營黑科技加持,商品儘可能新奇和質量絕對保證。最終吸引足夠的多的消費者進店消費。從而最終打平運營成本,成本能否打平我們無從得知,但盒馬的高端的品牌形象確實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起來,消費者既沒有把他當成普通的超市,也不認為它是傳統的生鮮店,而將它看成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一項消費需求。因此消費者願意付出更高價格的同時也對它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所以消費者是不允許盒馬發生這樣傳統超市中出現的錯誤。這直接會讓盒馬巨資樹立的品牌形象瞬間坍塌。

盒馬也不過如此,將會成為大多說消費者的共識。

盒馬給自己賦予了一個新零售的內涵,新在哪裡確實需要我們思考。舉例來說,盒馬產品的便籤可以隨便更換,表明盒馬在供應鏈、商品溯源體系和傳統生鮮店鋪沒有太大的區別,如果盒馬真有自己宣傳的品牌形象。那麼它就應該建立嚴格的標準化供應鏈體系,通過大數據來確保商品質量以及運營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如果說商品一旦更換標籤,那是不是消費者在商品結算的時候無法正常出庫呢?

而不是通過規章制度來規制員工工作中存在的不利行為。前者的方式顯然要比後面更為有效,且更為安全。所以筆者認為,盒馬的新在店鋪,新在商品的豐富程度,至少目前的它還不能說有革命性的進步和不同。

在盒馬追求快速上規模的同時,它顯然無暇顧及標準化供應鏈的打造。筆者的疑問是這樣的選擇,盒馬真的選對了嗎?畢竟現在有一大幫的小弟在後面奮起直追,如果一旦發生問題,會不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