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育英才 塞外揚秦音——秦腔板胡大師安育民

關中育英才 塞外揚秦音——秦腔板胡大師安育民

秦腔的主流在陝西,這毫無疑義。因之,一提起秦腔的名家,名演員、名鼓師、名琴師、名作曲,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是來自陝西的。比如馬友仙、任哲中、肖若蘭,比如肖炳、楊餘良、盧東昇,又比如慄懷印、馬凌元等。其實歷史形成過程的隨機性導致了歷史必然是非常複雜的歷史,也就決定了秦腔界在陝西以外藏龍臥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這裡介紹的,就是一位秦腔唱腔設計、音樂作曲專家,一位板胡演奏大師,一位國家一級演奏員,一位出身於藝術世家的音樂天才,不是來自研究院,不是來自易俗社,甚至,也不是來自陝西的劇團,而是來自寧夏秦劇團的安育民老師。

記得小的時候,老家農村人繼續一定程度地傳承著舊社會的舊觀念,認為樂人和戲子這都是屬於下三流的行當,所以和樂人、戲子結親的往往還是樂人、戲子。安育民老師的家庭就是這樣一個有百年以上家傳歷史的藝人家庭。他的父親吹拉敲唱無所不能,是個典型的全環把式,舅舅在劇團司鼓,外婆家的嗩吶聞名關中。1963年,家裡的第二個兒子安育民老師出生。不到十歲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想給他傳授將來吃飯的本領。老父親覺得,農田裡挖不出金子,要讓孩子生活得好一點,還是要靠家傳的技藝。一開始,父親教授他學習秦腔敲鼓,教了幾天,父親看到他學習得很快,領悟力非常好,心中暗喜“這還行啊”。但是,兒子想的卻不和他完全一樣,兒子喜歡的是板胡,對打鼓的興趣並不大。父隨子願,不長時間以後,安老師就從那時候開始,走上了的自己秦腔板胡之路。

興趣濃厚、出奇地喜歡,天生的愛好使安老師小的時候在板胡上進步得非常快。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經過自己的勤奮苦練,14歲的時候,安老師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周至縣藝術學校。由於家庭藝術圈子的薰陶和實踐,安老師在上藝校的時候就有了很好的實踐基礎,因此,在周至藝術學校的後半段,就在周至縣劇團二隊拉了四十多本戲。

1980年,安老師又以突出的成績考入西安市五一劇團,由於板胡位置有老的琴師,在此階段以演奏嗩吶和高胡為主。在這裡實習了一年之後,於1982年,來到了有“塞外江南”之稱的銀川,加入了寧夏秦劇團。

板胡是秦腔文場面的領奏樂器,所以在寧夏秦劇團前兩年,由於年輕資歷淺,安老師也只能是以演奏嗩吶和高胡為主。在1984年,劇團在蘭州、烏魯木齊等地巡迴演出的時候,事情有了轉機。由於平時在演奏嗩吶和高胡時期的排練期間,為了防止丟掉功夫,安老師排練間隙練一練板胡,被團領導發現,蘭州演出期間,提出讓安老師試拉板胡,演出前團裡很多人因為沒有實際見過安老師正式演出時的板胡水平,比較擔憂,說提心吊膽也一點不為過。而極為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場在金城劇院的演出即大獲成功,蘭州的觀眾、秦腔屆同行、媒體均被安老師的板胡大大折服,他們沒想到在寧夏,還有這麼出色的板胡師,因為大家的印象中,名琴師只有陝西才有,最多也就看甘肅能不能偶然出來一個,而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這麼好的琴師,讓他們吃驚得合不攏嘴。電視臺、報紙紛紛高調報道寧夏秦劇團、報道琴師安育民,而這時候,安老師才僅僅是個21週歲的小夥子。接下來在烏魯木齊等地的巡迴演出都取得了成功,自此,安老師正式成為了寧夏秦劇團的首席板胡師。

音樂是戲曲的靈魂,不同劇種的區別主要就是音樂的區別,這是安老師的深刻理解。而以板胡在秦腔中的地位,必然又成了靈魂中的靈魂。因此,在安老師的心目中,擔任了板胡師,無疑就擔負起了全團最重的責任,只有不斷加深對戲曲音樂的理解,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才能真正對團裡做出更大的貢獻,也才能提高寧夏秦劇團的藝術水平、魅力和影響力。談到板胡,安老師老師時常說的一個詞就是“規範”,他對前人總結的規律和精華給與了高度的尊重和推崇。安老師可以說幾乎是遍學名師,汲取各家之長,融別人的優點為自己所有。比如秦派板胡大師吉喆老師、陝西戲曲研究院楊滿元老師等。中國音樂學院的沈誠老師更是深受安老師推崇,對於沈老師的演奏感覺、技巧,表現手法等,潛心深入研究學習。幾十年如一日,就是這樣,安老師本人的板胡水平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將秦腔板胡慷慨悲涼、渾厚飽滿的特點和音樂板胡表現精細、柔美如絲竹的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靜如泰山,動如脫兔,深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音樂的感覺對音樂工作者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這是來自於天生,也就是音樂天份的主要含義。當安老師只有幾歲的時候,觀看村子裡排練樣板戲,就隨手拿起木魚敲了起來,良好的節奏感頓時使在場的大人們大為稱奇。安老師演奏板胡時,身體方面良好的柔性和協調性表現得非常明顯,自如、協調、連貫。家庭的自小薰陶,是安老師用之不竭的動力之源和紮實實踐基礎的來源,老父親是個全環把式,安老師也精通多種樂器,比如嗩吶、高胡、爵士鼓等。相對同齡的學童,當別人還在學習123的時候,他已經有了大量的舞臺實踐經驗、深厚的秦腔板胡“功夫”。時至今日,稱安老師作“塞外板胡大師”,絕對當之無愧。秦派板胡大師吉喆老師甚至親書“板胡聖手”四個大字,以示對安老師成績的肯定和鼓勵。

秦腔《洪湖赤衛隊》的音樂深入人心,主要演員馬友仙馳名中外,她在《洪湖赤衛隊》中的唱段被錄入音樂學院的聲樂教材。而這成功的背後,就是秦腔音樂大師肖炳老師的作曲。這一點,也深深地影響了安老師,一個戲是否能夠成為經典,是否能夠造就一批名演員,作曲在其中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演奏好本身的板胡,安老師將其餘的精力都花在了作曲、配器等方面。2000年曾專程前往中國戲曲學院學習作曲和演奏技法,長期向楊長安老師學習並與其合作。和楊長安老師共同作曲,並由楊老師配器指揮、與寧夏歌舞團管絃樂隊合作演奏的板胡與樂隊《黃土情》大獲成功,蜚聲大西北。時至今日,二十多年過去,可以說碩果累累,成就斐然。其中僅秦腔戲的作曲和主奏就八十多本,如《桃李梅》、《法律面前》、《鄭八怪聯親》、《遊西湖》、《周仁回府》、《冼夫人》、《武則天》、《秦香蓮》、《痴夢》、《鴻雁捎書》、《包龍圖》、《穆桂英大破洪州》、《風流才子》等。為眉戶劇《婆媳灣》、《魚塘會》、《大棚情緣》、《塞上南國人》、《走出大山》、《馮志遠》、《牌坊淚》等作曲和主奏。其中,擔任音樂創作、作曲、領奏的現代眉戶劇《魚塘會》榮獲全國第七屆群星杯“金獎”;大型現代眉戶劇《大棚情緣》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獎,該劇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音樂唱腔設計獎”;擔任唱腔和音樂設計的《穆桂英大破洪州》在西安舉辦的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榮獲“音樂唱腔設計獎”;《琵琶淚》榮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塞上南國人》在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中獲“音樂唱腔設計”二等獎;《劈棺驚夢》、《回十八》、《情勾》、《殺仇》等組成的摺子戲專場獲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音樂唱腔設計”一等獎;《走出大山》榮獲第三屆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風流才子》在第一屆寧夏藝術節中獲作曲單項獎;大型自創秦腔劇《清風明月》在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中榮獲“國家二等獎”。如此眾多的成就,如果說安老師是“塞外肖炳”,那是一點也不為過。

同時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先後在《民族藝林》專業雜誌發表了《淺論弓弦樂器的演奏技巧及其矛盾關係》、《我所熱愛的秦腔與板胡》、《論演奏和修養的關係》、《談戲曲音樂的創作與發展》、《完整純美地呈現傳統戲曲音樂》等一批優秀論文。

家傳了啟蒙技藝,更傳給了安老師低調、務實、謙和、與人為善、平易近人的優秀品德,做人注重信譽、樂於助人、對做人和事業同樣的都認認真真、兢兢業業,馬路上隨便碰見一位愛好者請教秦腔和音樂,安老師都會耐心細緻、不厭其煩的悉心指導。而遇到每一個同行,他都會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良好的人緣也自然而然的地對他的藝術之路起到了關鍵的幫助,前輩們深為喜愛這個勤奮好學、和藹低調的後輩,往往毫無保留的傾囊相授。比如吉喆老師、楊滿元老師,甚至沈誠老師等,而楊長安老師更是一生中可以說只教過唯一的他這個徒弟。眾多的領導、朋友、戲迷,上至廳長,下至一面之緣的農民戲迷,一律親切地稱安老師為“安子”。

安老師的家庭時至今日,仍然傳承著歷史,傳承著藝術的祖業。安老師的哥哥安文斌和父親一樣,也是個全環把式,尤其嗩吶名聞周至戶縣,五弟安傑民在寧夏青銅峽市文工團擔任首席板胡師,四弟安愛民任銀川市秦腔團首席板胡師,侄子安貝同在寧夏秦劇團演奏板胡。

三十年過去,安老師現任寧夏秦腔劇團樂隊隊長,樂隊首席板胡師,國家一級演奏員兼樂隊指揮、作曲,同時又是“甘肅省振興秦腔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員”、“中國戲曲音樂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寧夏分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寧夏分會會員”,《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寧夏卷編輯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