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育英才 塞外扬秦音——秦腔板胡大师安育民

关中育英才 塞外扬秦音——秦腔板胡大师安育民

秦腔的主流在陕西,这毫无疑义。因之,一提起秦腔的名家,名演员、名鼓师、名琴师、名作曲,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来自陕西的。比如马友仙、任哲中、肖若兰,比如肖炳、杨余良、卢东升,又比如栗怀印、马凌元等。其实历史形成过程的随机性导致了历史必然是非常复杂的历史,也就决定了秦腔界在陕西以外藏龙卧虎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里介绍的,就是一位秦腔唱腔设计、音乐作曲专家,一位板胡演奏大师,一位国家一级演奏员,一位出身于艺术世家的音乐天才,不是来自研究院,不是来自易俗社,甚至,也不是来自陕西的剧团,而是来自宁夏秦剧团的安育民老师。

记得小的时候,老家农村人继续一定程度地传承着旧社会的旧观念,认为乐人和戏子这都是属于下三流的行当,所以和乐人、戏子结亲的往往还是乐人、戏子。安育民老师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有百年以上家传历史的艺人家庭。他的父亲吹拉敲唱无所不能,是个典型的全环把式,舅舅在剧团司鼓,外婆家的唢呐闻名关中。1963年,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安育民老师出生。不到十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想给他传授将来吃饭的本领。老父亲觉得,农田里挖不出金子,要让孩子生活得好一点,还是要靠家传的技艺。一开始,父亲教授他学习秦腔敲鼓,教了几天,父亲看到他学习得很快,领悟力非常好,心中暗喜“这还行啊”。但是,儿子想的却不和他完全一样,儿子喜欢的是板胡,对打鼓的兴趣并不大。父随子愿,不长时间以后,安老师就从那时候开始,走上了的自己秦腔板胡之路。

兴趣浓厚、出奇地喜欢,天生的爱好使安老师小的时候在板胡上进步得非常快。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勤奋苦练,14岁的时候,安老师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周至县艺术学校。由于家庭艺术圈子的熏陶和实践,安老师在上艺校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因此,在周至艺术学校的后半段,就在周至县剧团二队拉了四十多本戏。

1980年,安老师又以突出的成绩考入西安市五一剧团,由于板胡位置有老的琴师,在此阶段以演奏唢呐和高胡为主。在这里实习了一年之后,于1982年,来到了有“塞外江南”之称的银川,加入了宁夏秦剧团。

板胡是秦腔文场面的领奏乐器,所以在宁夏秦剧团前两年,由于年轻资历浅,安老师也只能是以演奏唢呐和高胡为主。在1984年,剧团在兰州、乌鲁木齐等地巡回演出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由于平时在演奏唢呐和高胡时期的排练期间,为了防止丢掉功夫,安老师排练间隙练一练板胡,被团领导发现,兰州演出期间,提出让安老师试拉板胡,演出前团里很多人因为没有实际见过安老师正式演出时的板胡水平,比较担忧,说提心吊胆也一点不为过。而极为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场在金城剧院的演出即大获成功,兰州的观众、秦腔届同行、媒体均被安老师的板胡大大折服,他们没想到在宁夏,还有这么出色的板胡师,因为大家的印象中,名琴师只有陕西才有,最多也就看甘肃能不能偶然出来一个,而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这么好的琴师,让他们吃惊得合不拢嘴。电视台、报纸纷纷高调报道宁夏秦剧团、报道琴师安育民,而这时候,安老师才仅仅是个21周岁的小伙子。接下来在乌鲁木齐等地的巡回演出都取得了成功,自此,安老师正式成为了宁夏秦剧团的首席板胡师。

音乐是戏曲的灵魂,不同剧种的区别主要就是音乐的区别,这是安老师的深刻理解。而以板胡在秦腔中的地位,必然又成了灵魂中的灵魂。因此,在安老师的心目中,担任了板胡师,无疑就担负起了全团最重的责任,只有不断加深对戏曲音乐的理解,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才能真正对团里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才能提高宁夏秦剧团的艺术水平、魅力和影响力。谈到板胡,安老师老师时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规范”,他对前人总结的规律和精华给与了高度的尊重和推崇。安老师可以说几乎是遍学名师,汲取各家之长,融别人的优点为自己所有。比如秦派板胡大师吉喆老师、陕西戏曲研究院杨满元老师等。中国音乐学院的沈诚老师更是深受安老师推崇,对于沈老师的演奏感觉、技巧,表现手法等,潜心深入研究学习。几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安老师本人的板胡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将秦腔板胡慷慨悲凉、浑厚饱满的特点和音乐板胡表现精细、柔美如丝竹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静如泰山,动如脱兔,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音乐的感觉对音乐工作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来自于天生,也就是音乐天份的主要含义。当安老师只有几岁的时候,观看村子里排练样板戏,就随手拿起木鱼敲了起来,良好的节奏感顿时使在场的大人们大为称奇。安老师演奏板胡时,身体方面良好的柔性和协调性表现得非常明显,自如、协调、连贯。家庭的自小熏陶,是安老师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和扎实实践基础的来源,老父亲是个全环把式,安老师也精通多种乐器,比如唢呐、高胡、爵士鼓等。相对同龄的学童,当别人还在学习123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大量的舞台实践经验、深厚的秦腔板胡“功夫”。时至今日,称安老师作“塞外板胡大师”,绝对当之无愧。秦派板胡大师吉喆老师甚至亲书“板胡圣手”四个大字,以示对安老师成绩的肯定和鼓励。

秦腔《洪湖赤卫队》的音乐深入人心,主要演员马友仙驰名中外,她在《洪湖赤卫队》中的唱段被录入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而这成功的背后,就是秦腔音乐大师肖炳老师的作曲。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安老师,一个戏是否能够成为经典,是否能够造就一批名演员,作曲在其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演奏好本身的板胡,安老师将其余的精力都花在了作曲、配器等方面。2000年曾专程前往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作曲和演奏技法,长期向杨长安老师学习并与其合作。和杨长安老师共同作曲,并由杨老师配器指挥、与宁夏歌舞团管弦乐队合作演奏的板胡与乐队《黄土情》大获成功,蜚声大西北。时至今日,二十多年过去,可以说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其中仅秦腔戏的作曲和主奏就八十多本,如《桃李梅》、《法律面前》、《郑八怪联亲》、《游西湖》、《周仁回府》、《冼夫人》、《武则天》、《秦香莲》、《痴梦》、《鸿雁捎书》、《包龙图》、《穆桂英大破洪州》、《风流才子》等。为眉户剧《婆媳湾》、《鱼塘会》、《大棚情缘》、《塞上南国人》、《走出大山》、《冯志远》、《牌坊泪》等作曲和主奏。其中,担任音乐创作、作曲、领奏的现代眉户剧《鱼塘会》荣获全国第七届群星杯“金奖”;大型现代眉户剧《大棚情缘》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该剧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音乐唱腔设计奖”;担任唱腔和音乐设计的《穆桂英大破洪州》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荣获“音乐唱腔设计奖”;《琵琶泪》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塞上南国人》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中获“音乐唱腔设计”二等奖;《劈棺惊梦》、《回十八》、《情勾》、《杀仇》等组成的折子戏专场获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音乐唱腔设计”一等奖;《走出大山》荣获第三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风流才子》在第一届宁夏艺术节中获作曲单项奖;大型自创秦腔剧《清风明月》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中荣获“国家二等奖”。如此众多的成就,如果说安老师是“塞外肖炳”,那是一点也不为过。

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先后在《民族艺林》专业杂志发表了《浅论弓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及其矛盾关系》、《我所热爱的秦腔与板胡》、《论演奏和修养的关系》、《谈戏曲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完整纯美地呈现传统戏曲音乐》等一批优秀论文。

家传了启蒙技艺,更传给了安老师低调、务实、谦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的优秀品德,做人注重信誉、乐于助人、对做人和事业同样的都认认真真、兢兢业业,马路上随便碰见一位爱好者请教秦腔和音乐,安老师都会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悉心指导。而遇到每一个同行,他都会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良好的人缘也自然而然的地对他的艺术之路起到了关键的帮助,前辈们深为喜爱这个勤奋好学、和蔼低调的后辈,往往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比如吉喆老师、杨满元老师,甚至沈诚老师等,而杨长安老师更是一生中可以说只教过唯一的他这个徒弟。众多的领导、朋友、戏迷,上至厅长,下至一面之缘的农民戏迷,一律亲切地称安老师为“安子”。

安老师的家庭时至今日,仍然传承着历史,传承着艺术的祖业。安老师的哥哥安文斌和父亲一样,也是个全环把式,尤其唢呐名闻周至户县,五弟安杰民在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担任首席板胡师,四弟安爱民任银川市秦腔团首席板胡师,侄子安贝同在宁夏秦剧团演奏板胡。

三十年过去,安老师现任宁夏秦腔剧团乐队队长,乐队首席板胡师,国家一级演奏员兼乐队指挥、作曲,同时又是“甘肃省振兴秦腔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宁夏分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宁夏分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编辑成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