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为什么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的?

田治彬


中国南方和北方主要是根据气候来划分的,而秦岭淮河正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

现在只要略懂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国地理上的南北是以秦岭淮河来划分的。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以南就是南方。

中国自古就有南北中之分,但是以秦岭淮河为界是近代才提出来的。

1908年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最先提出“中国南北以秦岭淮河为界”这一说法,依据是气候和降水的不同。

(中国地理)

中国东部的气候以“秦淮”为界,北边是温带季风气候,南边就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在降水和冬季气温是都有着巨大差别,也进而导致了南北之间生活习惯的巨大不同。

比如南方纬度较低,全年光照比较充足,而且多雨水,所以主食以稻米为主,水稻一年两熟或三熟。

而北方纬度较高,冬季光照不足,且将水相比南方少很多,所以主食一般以小麦为主。虽然东北也种水稻,但也只是一年一熟。并且南北大米之间的口干相差是非常巨大的。

(南方的稻田)

除了气候上的原因外,“秦淮”南北的地形也是相差巨大。

秦岭淮河以北是辽阔的华北平原,古代称之为中原,是汉族人的发源地。

这里平原辽阔,便于耕作,但是防御起来也比较困难。一旦北方游牧民族突破了长城防线,华北除了黄河几乎无险可守,而冬天黄河一结冰就更守不住了。

而南方的地形恰恰相反,多丘陵和山地,便于防守,以至于古代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后,大量的汉人南迁避难。

不过也正是因为山川交错,导致南方内部之间的民俗和方言相差巨大。

比如说在北方,山东人是基本上能听懂河南人说话的,也能大体明白山陕西人说的是啥意思。

但到了南方就不一定了,像是在浙江,同省之内的人都不一定听得懂其他地市的方言。

以上所说的这些大体都是以“秦淮”为界的,这也是为什么用这条线来划分南北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我觉得秦岭淮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冬天的时候“秦淮”以北是有暖气的。

(冬季的北京故宫,白雪皑皑,北方的冬天确实很冷,但屋内暖和)


千佛山车神


秦岭淮河正是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它就像银河一样,将北方牛郎和南方织女,性格鲜明的划分两端。

我们尝尝挂在嘴边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因此分界。

冬季,北方屋里温暖如春,南方屋里寒气逼人;

冬季,北方河水冰冻大雪纷飞,南方溪水潺潺,温暖如春。

一个是物理攻击,一个是魔法攻击!

为何以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到风俗习惯等都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分界线:是我国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0度等温线,半湿润与湿润区的分界线,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分界线,水稻小麦种植的分界,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自然地理

秦岭淮河往北的地区冬季温度是在零度以下,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河水会结冰,人们称这时间段为:“结冰期”,大部分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气候。降水的大部分是集中在夏季,也只在夏季才有河流汛期,且受到植物和地质条件的影响,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泥沙含量大。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大部分没有河水结冰期,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为主降水量多,汛期时间长,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泥沙含量小。

人文地理

秦岭淮河往北是旱地农业为主,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小麦和玉米是主要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而反观秦岭淮河以南,则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甘蔗茶叶是主要作物,它们是一年两熟或三熟。受到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光合作用影响,北方的稻米味道更好,吃起来更香。

全球旅行干货,懒人出行秘籍,海量贴心分享,这里是为你解忧:沐橙籽!


沐橙籽


不少国家的国民会把本国划分为南方、北方

并将自己按格填空或归于南方人,或自视北方人

比如意大利、德国以及150年前的美国

两情欢悦时南方嘲笑北方,或者北方揶揄南方

不但无伤大雅,反而增添不少乐趣

若是实在相看两厌

则极有可能一拍两散、大打出手

对于这种国民心理我们称其为

南北意识

上述国家南北方的界线多数由历史习惯形成

并不存在显著的天然地理分界线

但中国是个例外

一条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

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

天然形成了中国东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带)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LiChao制图)

甚至还有学者将秦岭继续向西延伸

与昆仑山脉(包括阿尼玛卿山)或祁连山脉相接

将南北分界线贯穿整个中国

(点击放大查看,地图源自中国国家地理,蔡博制图)

不过

以中国国土面积之广袤

理当有更丰富的区域划分

只按南、北理解不同区域的关系稍显单薄

所以我们今天的讨论只限于

中国东部传统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

今天秦岭淮河两侧的中国人南北意识之强可谓有目共睹

小到豆腐脑甜咸、大到国民性格异同

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如此强烈的南北意识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吗?

分割中国的为什么是秦岭、淮河

而不是别的山脉、水系呢?

中国历史上作为南北分界最先出场的是淮河

它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脉

之后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全长1000公里

两岸宽阔、水势平缓

(淮河,摄影师图虫账号@安De杰)

其支流众多、水网交错

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与相对干燥少水的中原迥异

(淮河流域图)

2000多年前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晏子

率先提出了淮河南北的差异

楚王曾故意刁难晏子

声称齐国人在楚国为盗

晏子则偷换概念“编造”了淮河南北的不同

作为对楚王的反击

(出自《晏子春秋》,在教科书中以《晏子使楚》出现;事实上橘和枳本来就是两个物种)

“桔生淮南则为橘,生於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这句话居然说得本应更了解淮河的楚王无言以对

但是严格来说

当时的古人并没有多少南北意识

反而东西意识要强烈得多

秦岭也正是在东西对立中出场了

秦岭主体位于陕西南部

向西延伸至甘肃境内的白石山

向东则囊括河南省的伏牛山

全长超过1600公里、范围非常广大

我们熟知的太白山、终南山、华山(南峰)、嵩山(峻极峰)

或为秦岭主峰、或为秦岭支脉余脉

(地图源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与诸侯国密集的华北平原不同

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有着更加充沛的水资源

山间溪流密布、水源众多

(秦岭黄柏塬,摄影师图虫账号@关山)

在主峰太白山海拔3590米处

还有一处中国东部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大爷海

群峰环绕、雾气蒸腾

(太白山大爷海,摄影师图虫账号@古都摄友)

秦岭北坡短而陡峭

河流深切,形成高峻的峡谷

青山耸立、流水潺潺

(秦岭秋色,摄影师图虫账号@orangeDennis)

溪水从山中层层跌落

形成多级叠瀑

(秦岭青峰峡,摄影师图虫账号@族迹)

冬日来临

瀑布冻结成冰瀑

却仍有流水沿着冰柱直落而下

使得冰瀑不断加大

在底部冻结形成一个巨大的冰堆

晶莹剔透、美轮美奂

(秦岭黑山岔,摄影师ZOL论坛账号@浩瀚云雾)

秦岭北坡的峡谷多达数十道

人们将其统称为“秦岭七十二峪”

它们依次并排而立

如同群龙吐水

(秦岭七十二峪及相关自然景观分布图,点击可放大查看,图片源自秦岭山水游)

众多水源汇集

在南北两侧发育出了两条大河

长1532公里的汉江、长810公里的渭河

汉江、渭河又分别注入长江、黄河

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

秦岭水资源的充沛可见一般

(下图中的山岭即为长江、黄河的分水岭,一山隔两河,上半部分为长江水系,下半部分为黄河水系,摄影师图虫账号@草田图片社马塔叔叔)

依靠秦岭水资源的哺育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

相继崛起

公元前221年

秦岭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国

自西向东扫灭六国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出现了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公元前202年

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的汉中王刘邦

自西向东击败楚霸王项羽

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诞生了

(图中南郑为汉中王都城,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上图中的函谷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都是长安的中央王朝与关外诸侯的东西分界

而秦岭则成为以西胜东的关键资源

(秦之前的夏商周也是东西对立,但与秦岭关系不大)

从汉朝末年起

南北对立相较于东西对立开始有所增强

因为长达2000多年的“南部大开发”开始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长期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初具实力

现在南方有了与北方对抗的资本

于是

公元220年

魏蜀吴三国鼎立正式开始

(三国形势图,源自维基百科,玖巧仔制图)

但此时的南方实力仍要远远弱于北方

蜀、吴两国清楚认识到了这种南北差距

他们决定联合抗魏

并借助天险弥补实力的不足

蜀国的屏障便是秦岭

秦岭并不是一条主脊清晰的单薄山脉

其南北宽达200公里

群山绵延、风流云转

对于古人几乎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秦岭清晨,摄影师图虫账号@弥撒)

太白山拔仙台海拔达3771米

为秦岭最高峰

也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峰

(太白山拔仙台云海日出,摄影师图虫账号@伊伦迪尔Elendil)

云海波澜壮阔、蔚为大观

(太白山云海,摄影师图虫账号@张养社/老雨)

鲜为人知的麦秸摞海拔超过2800米

山顶以高山杜鹃、高山草甸或低矮灌木为主

没有高大的树木遮挡,视野极为开阔

所以又称“光头山”

立于山巅可以北望关中大平原

并及太白、冰晶顶、鹿角梁诸峰

(秦岭光头山,摄影师图虫账号陕西青芒)

鹿角梁则因形似鹿角而得名

人迹罕至、植被原始

冷杉林风骨峥嵘、大草甸山花烂漫

至今仍是保存完好的一方净土

(秦岭鹿角梁晚霞,摄影师图虫账号@orangeDennis)

只有少量摄影与徒步爱好者来此取景、穿越

(秦岭鹿角梁,银河为后期合成,摄影师图虫账号@Mark_GG)

寒冻风化之下山体崩裂

形成面积广大的石海

徒步者行进其中

稍有不慎便可能崴脚

在这样难以救援的环境中崴脚几乎是致命威胁

(摄影师图虫账号@射虎)

秦岭北坡更是出现了一个断层

使得北坡远比南坡险峻

华山便是其中的代表

其风景壮丽

在古代却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大阻”

(华山,摄影师董敏)

为翻越秦岭

古人在群山中开拓了少数几条南北通道

包括著名的陈仓道、子午道等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这些道路并没有减轻多少翻越秦岭的艰难

唐代的李白在《蜀道难》中便描写了这些古道之难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今天的盘山路上我们仍可窥见一斑

(秦岭北坡为暖温带,主要生长有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到了秋天,各种树木纷纷“张灯结彩”,摄影师图虫账号@Sandy_ev)

若是冬季大雪封山、一片银装素裹

道路更加难行

(摄影师图虫账号@牛刀713)

吴国与曹魏之间则没有大山阻挡

它的屏障是长江

这里纵横的水系、湖泊是不擅水战的北方军队的噩梦

而北方日驰千里的华北平原

也成为南方政权退避三舍之地

但从军事上讲

以长江为界会距离南方经济中心过近、缺少纵深空间

所以之后南北各朝的对立都极力从长江向淮河推进

(北魏与南齐的对立大致与秦岭淮河重合,图片源自维基百科,俊武制图)

直到南宋时

宋金以秦岭淮河为界

淮河取代了长江

秦岭淮河一线才以政权割据的形式初步确定下来

(宋金西夏西辽形势图,图片源自维基百科,玖巧仔制图)

随后的100多年南北方相对独立发展

南方经济、文化实力实现对北方的全面反超

南北方在农作、语言、风俗、饮食等诸多方面加速分化

以秦岭为例

秦岭北坡山势陡峻、断层深谷密布

就像一堵“挡风墙”阻止了冬季冷空气南下

让汉中盆地、四川盆地相对温暖

而南来的水汽又大部被截留在南坡

使得南坡降水更加丰富

森林也更加茂密、郁郁葱葱

主要生长马尾松林、巴山松林、常绿阔叶林等

(秦岭南麓黄柏塬,摄影师图虫账号@Machor)

这样的环境

为秦岭南部茶、水稻、桔子等作物种植提供了基础

而北方则以不需要大量水源的小麦、苹果、柿子为主

(第一张为陕西南部紫阳县的茶园,第二张为陕西南部宁强县的稻田,第三张为陕西关中平原宝鸡的麦收场景,摄影师黎德华、顺天人人等)

在此之后

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统

虽然消除了南北政权的对立

南北意识却已经在国民的心中扎下根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著作中

已经明确按“江南诸省”“江北诸省”划分中国

(分界线又从淮河游移到了长江)

清朝末年中国地学会的首任会长张相文

开始用现代科学分析中国的地理特征

1908年

他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

随后这一提法被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

成为人尽皆知的地理常识

(张相文照)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地无分南北”成为一句名言

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之浓厚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今天的我们也知道了这条南北分界线的更多科学意义

它与中国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与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0度的等温线大致重合

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还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以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等

(上述数据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偏移,下图为中国年等降水量线示意图)

然而从另一个显为人知的角度讲

经历了多次南北对立的秦岭淮河一带

也是一条蛮荒与文明的分界

这种分界并非指南北方之间

而是秦岭淮河与南北方之间

秦岭作为巨大的山脉

本身就具有隔绝文明的属性

不论南北方如何发展或者争战

这里始终能保持原始

因此它很早就是隐士们最热衷的居所

(终南山之巅太兴山,摄影师图虫账号@Mark_GG)

但淮河就惨了

它根本无力阻挡战争、灾害的冲击

宋金对抗时期

宋朝掘开黄河企图阻止金兵南下

滔滔黄河裹挟大量泥沙冲入淮河河道

使得黄淮平原成为泽国

而之后黄河夺淮几乎成为历朝历代的必演曲目

统治者也几乎都将这个区域视为可弃之地

淮河也在这种影响下变得更加支离破碎

甚至下游已经没有一条清晰的主河道

(淮河下游示意图,现在只能以人工修筑的苏北灌溉总渠为主河道)

不断的水灾、战争侵扰令淮河流域陷入长期贫困、动荡之中

成为乱世枭雄的武力库

例如元末朱元璋的“淮西集团”

晚清李鸿章的淮军

以及几乎与盗贼无异的“捻军”

江苏省苏北经济长期弱于苏南也与此关系密切

直到20世纪后半段

淮河流域才得以稳定下来

步入发展的正轨

进入21世纪以来

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

打通了秦岭、淮河的地理阻隔

凭借一条18公里长的终南山隧道

穿越秦岭已经缩短到仅仅十多分钟

人的流动性、生活方式的融合也在加速

南米北面在大城市里早已经瓦解

南船北马也被高铁、汽车、飞机取代

处于这样一个时代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的意义呢?

我想虽然人的融合在加速

但对于动植物却依然很重要

它仍是自然生物保护的天然屏障

其物种丰富程度堪称中国最重要的自然遗产之一

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更是被合称

秦岭四宝

(太白山中一只正在爬山的大熊猫,技术比动物园的好太多了,摄影师王力)

对我们人类而言

它也仍然保留着作为南北分界线最诗意的部分

它依然是那个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秦岭淮河

(秦岭清晨,摄影师图虫账号@zhiqiang)

它也依然是那个

“骏马秋风冀北,杏花烟雨江南”的秦岭淮河

(淮河流域江苏兴化的油菜花田)


风顺的一帆


秦岭淮河是地理上很多东西的分界线:

1.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2.一月份0度等温线

3.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4.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5.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的分界线

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8.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

9.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10.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


旧旧outdoor


俗话说的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我就是淮南人,在淮南生活了28年,淮南四季分明,空气湿度适中,物产丰富,盛产美女,只是城市太小,太闭塞。从你发的地图来看,很明显,淮河其实是地理分界线,淮河以北大部分是平原,我国的粮仓华北平原就是这一大片。淮河以南是丘陵地带,起伏不平的山地,挡住了南下的冷空气,每年4.5月份,与暖湿气流在比交汇,给淮河两岸带来了充沛的雨水,农田、渔业、等等享受这大自然的福利,两岸的老百姓也因此丰衣足食。


KevinleeV


地理上看,秦岭的西边是昆仑山,秦岭是昆仑山余脉,昆仑山脉秦岭是东西向横亘在中国西北部的山脉,阻挡了西北风对中国南方的侵袭,淮河的发源地就在秦岭东边的山岭间,顺着地沟往东入海。大河的水流动会引起上空的风跟着转变方向。西北风顺着秦岭改变方向,中国广大南部就不会受到寒流影响了。夏天,带有大量水蒸汽的西南季风同样被昆仑山脉秦岭阻挡,到不了北方干旱地区,所以,北方的夏季不像南方的夏天那么雨水多,而且干爽。慢慢的人们就把秦岭淮河当作南北分界线了。


搞笑别当真


我的故乡,就在秦岭和淮河的交接地带,而且是在秦岭以南,淮河以北,正是南北分界线上。可以说 ,秦岭淮河这条线还是非常科学的分界线,往北面食居多,纯北方口音,口音除了语调不同外很容易辨识,差别不大,历史文化就是北方文化;分界线以南以大米为主食,讲话口音明显变化,各种差别常常听不懂,而且是典型的南方历史文化。


观山月se


其实,这样划分是从两宋开始的,宋朝以前,中原王朝基本以长安洛阳为中心,那个时候不可能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宋和金基本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对峙,就形成了这种文化上的区分。中国版图要是拉开纵深,基本可以这样划分,长城以北是一个世界,长城以南到长江是一个世界,长江以南又是一个世界。从现代意义上来说,秦岭淮河刚好是800毫米降水的分界,也是一月零度的分界,更是湿润和半湿润半干旱的分界。


能再见一帘幽梦吗


淮河秦岭分南北其实是地理,饮食和人为一起促成的。

以前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只有淮河两岸饮食和生活习惯差异很大。

另外,南北是一个平等的概念,分界线的选择毕不会使任何一方显得十分弱小,故而淮河分南北是南北两方均衡的结果。例如,三八线可以分南北,乌拉尔山脉却分不开俄罗斯。

最重要的是,近代南北供暖被秦岭淮河一刀切,从而造成了北方暖似猫,南方冻成狗。这才是现代人南北意识最强烈的一点。


事必达CEO


正好是宋朝和金国最后划定的分界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