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為什麼是以秦嶺淮河為界的?

田治彬


中國南方和北方主要是根據氣候來劃分的,而秦嶺淮河正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

現在只要略懂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國地理上的南北是以秦嶺淮河來劃分的。秦嶺淮河以北是北方,以南就是南方。

中國自古就有南北中之分,但是以秦嶺淮河為界是近代才提出來的。

1908年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最先提出“中國南北以秦嶺淮河為界”這一說法,依據是氣候和降水的不同。

(中國地理)

中國東部的氣候以“秦淮”為界,北邊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邊就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南北在降水和冬季氣溫是都有著巨大差別,也進而導致了南北之間生活習慣的巨大不同。

比如南方緯度較低,全年光照比較充足,而且多雨水,所以主食以稻米為主,水稻一年兩熟或三熟。

而北方緯度較高,冬季光照不足,且將水相比南方少很多,所以主食一般以小麥為主。雖然東北也種水稻,但也只是一年一熟。並且南北大米之間的口乾相差是非常巨大的。

(南方的稻田)

除了氣候上的原因外,“秦淮”南北的地形也是相差巨大。

秦嶺淮河以北是遼闊的華北平原,古代稱之為中原,是漢族人的發源地。

這裡平原遼闊,便於耕作,但是防禦起來也比較困難。一旦北方遊牧民族突破了長城防線,華北除了黃河幾乎無險可守,而冬天黃河一結冰就更守不住了。

而南方的地形恰恰相反,多丘陵和山地,便於防守,以至於古代北方被少數民族佔領後,大量的漢人南遷避難。

不過也正是因為山川交錯,導致南方內部之間的民俗和方言相差巨大。

比如說在北方,山東人是基本上能聽懂河南人說話的,也能大體明白山陝西人說的是啥意思。

但到了南方就不一定了,像是在浙江,同省之內的人都不一定聽得懂其他地市的方言。

以上所說的這些大體都是以“秦淮”為界的,這也是為什麼用這條線來劃分南北的原因。

但除此之外,我覺得秦嶺淮河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冬天的時候“秦淮”以北是有暖氣的。

(冬季的北京故宮,白雪皚皚,北方的冬天確實很冷,但屋內暖和)


千佛山車神


秦嶺淮河正是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它就像銀河一樣,將北方牛郎和南方織女,性格鮮明的劃分兩端。

我們嚐嚐掛在嘴邊的:南方人、北方人,就是因此分界。

冬季,北方屋裡溫暖如春,南方屋裡寒氣逼人;

冬季,北方河水冰凍大雪紛飛,南方溪水潺潺,溫暖如春。

一個是物理攻擊,一個是魔法攻擊!

為何以秦嶺淮河作為分界線,這是由於多方面原因導致,從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到風俗習慣等都有明顯的差異。秦嶺淮河分界線:是我國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線,0度等溫線,半溼潤與溼潤區的分界線,旱地作物和水田作物的分界線,水稻小麥種植的分界,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自然地理

秦嶺淮河往北的地區冬季溫度是在零度以下,最直觀的感受便是河水會結冰,人們稱這時間段為:“結冰期”,大部分屬於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氣候。降水的大部分是集中在夏季,也只在夏季才有河流汛期,且受到植物和地質條件的影響,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的河流泥沙含量大。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大部分沒有河水結冰期,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氣候為主降水量多,汛期時間長,植被覆蓋率高,河流泥沙含量小。

人文地理

秦嶺淮河往北是旱地農業為主,也就是我們知道的小麥和玉米是主要農作物。熟製為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而反觀秦嶺淮河以南,則以水田農業為主,水稻甘蔗茶葉是主要作物,它們是一年兩熟或三熟。受到農作物生長週期和光合作用影響,北方的稻米味道更好,吃起來更香。

全球旅行乾貨,懶人出行秘籍,海量貼心分享,這裡是為你解憂:沐橙籽!


沐橙籽


不少國家的國民會把本國劃分為南方、北方

並將自己按格填空或歸於南方人,或自視北方人

比如意大利、德國以及150年前的美國

兩情歡悅時南方嘲笑北方,或者北方揶揄南方

不但無傷大雅,反而增添不少樂趣

若是實在相看兩厭

則極有可能一拍兩散、大打出手

對於這種國民心理我們稱其為

南北意識

上述國家南北方的界線多數由歷史習慣形成

並不存在顯著的天然地理分界線

但中國是個例外

一條橫亙東西的秦嶺山脈

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

天然形成了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帶)

(圖片源自維基百科,LiChao製圖)

甚至還有學者將秦嶺繼續向西延伸

與崑崙山脈(包括阿尼瑪卿山)或祁連山脈相接

將南北分界線貫穿整個中國

(點擊放大查看,地圖源自中國國家地理,蔡博製圖)

不過

以中國國土面積之廣袤

理當有更豐富的區域劃分

只按南、北理解不同區域的關係稍顯單薄

所以我們今天的討論只限於

中國東部傳統的南北分界線

秦嶺淮河

今天秦嶺淮河兩側的中國人南北意識之強可謂有目共睹

小到豆腐腦甜鹹、大到國民性格異同

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

如此強烈的南北意識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嗎?

分割中國的為什麼是秦嶺、淮河

而不是別的山脈、水系呢?

中國歷史上作為南北分界最先出場的是淮河

它發源於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脈

之後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

全長1000公里

兩岸寬闊、水勢平緩

(淮河,攝影師圖蟲賬號@安De傑)

其支流眾多、水網交錯

大小湖泊星羅棋佈

與相對乾燥少水的中原迥異

(淮河流域圖)

2000多年前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人晏子

率先提出了淮河南北的差異

楚王曾故意刁難晏子

聲稱齊國人在楚國為盜

晏子則偷換概念“編造”了淮河南北的不同

作為對楚王的反擊

(出自《晏子春秋》,在教科書中以《晏子使楚》出現;事實上橘和枳本來就是兩個物種)

“桔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這句話居然說得本應更瞭解淮河的楚王無言以對

但是嚴格來說

當時的古人並沒有多少南北意識

反而東西意識要強烈得多

秦嶺也正是在東西對立中出場了

秦嶺主體位於陝西南部

向西延伸至甘肅境內的白石山

向東則囊括河南省的伏牛山

全長超過1600公里、範圍非常廣大

我們熟知的太白山、終南山、華山(南峰)、嵩山(峻極峰)

或為秦嶺主峰、或為秦嶺支脈餘脈

(地圖源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與諸侯國密集的華北平原不同

高大、綿長的秦嶺山脈有著更加充沛的水資源

山間溪流密佈、水源眾多

(秦嶺黃柏塬,攝影師圖蟲賬號@關山)

在主峰太白山海拔3590米處

還有一處中國東部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

大爺海

群峰環繞、霧氣蒸騰

(太白山大爺海,攝影師圖蟲賬號@古都攝友)

秦嶺北坡短而陡峭

河流深切,形成高峻的峽谷

青山聳立、流水潺潺

(秦嶺秋色,攝影師圖蟲賬號@orangeDennis)

溪水從山中層層跌落

形成多級疊瀑

(秦嶺青峰峽,攝影師圖蟲賬號@族跡)

冬日來臨

瀑布凍結成冰瀑

卻仍有流水沿著冰柱直落而下

使得冰瀑不斷加大

在底部凍結形成一個巨大的冰堆

晶瑩剔透、美輪美奐

(秦嶺黑山岔,攝影師ZOL論壇賬號@浩瀚雲霧)

秦嶺北坡的峽谷多達數十道

人們將其統稱為“秦嶺七十二峪”

它們依次並排而立

如同群龍吐水

(秦嶺七十二峪及相關自然景觀分佈圖,點擊可放大查看,圖片源自秦嶺山水遊)

眾多水源彙集

在南北兩側發育出了兩條大河

長1532公里的漢江、長810公里的渭河

漢江、渭河又分別注入長江、黃河

成為中國兩大母親河各自最大的支流

秦嶺水資源的充沛可見一般

(下圖中的山嶺即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一山隔兩河,上半部分為長江水系,下半部分為黃河水系,攝影師圖蟲賬號@草田圖片社馬塔叔叔)

依靠秦嶺水資源的哺育

中國歷史上的兩大王朝

相繼崛起

公元前221年

秦嶺北麓渭河流域的秦國

自西向東掃滅六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出現了

(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公元前202年

秦嶺南麓漢江流域的漢中王劉邦

自西向東擊敗楚霸王項羽

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誕生了

(圖中南鄭為漢中王都城,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上圖中的函谷關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

都是長安的中央王朝與關外諸侯的東西分界

而秦嶺則成為以西勝東的關鍵資源

(秦之前的夏商周也是東西對立,但與秦嶺關係不大)

從漢朝末年起

南北對立相較於東西對立開始有所增強

因為長達2000多年的“南部大開發”開始了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長期戰亂導致大量人口南遷

南方經濟初具實力

現在南方有了與北方對抗的資本

於是

公元220年

魏蜀吳三國鼎立正式開始

(三國形勢圖,源自維基百科,玖巧仔製圖)

但此時的南方實力仍要遠遠弱於北方

蜀、吳兩國清楚認識到了這種南北差距

他們決定聯合抗魏

並藉助天險彌補實力的不足

蜀國的屏障便是秦嶺

秦嶺並不是一條主脊清晰的單薄山脈

其南北寬達200公里

群山綿延、風流雲轉

對於古人幾乎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秦嶺清晨,攝影師圖蟲賬號@彌撒)

太白山拔仙台海拔達3771米

為秦嶺最高峰

也是中國大陸東部的最高峰

(太白山拔仙台雲海日出,攝影師圖蟲賬號@伊倫迪爾Elendil)

雲海波瀾壯闊、蔚為大觀

(太白山雲海,攝影師圖蟲賬號@張養社/老雨)

鮮為人知的麥秸摞海拔超過2800米

山頂以高山杜鵑、高山草甸或低矮灌木為主

沒有高大的樹木遮擋,視野極為開闊

所以又稱“光頭山”

立於山巔可以北望關中大平原

並及太白、冰晶頂、鹿角梁諸峰

(秦嶺光頭山,攝影師圖蟲賬號陝西青芒)

鹿角梁則因形似鹿角而得名

人跡罕至、植被原始

冷杉林風骨崢嶸、大草甸山花爛漫

至今仍是保存完好的一方淨土

(秦嶺鹿角梁晚霞,攝影師圖蟲賬號@orangeDennis)

只有少量攝影與徒步愛好者來此取景、穿越

(秦嶺鹿角梁,銀河為後期合成,攝影師圖蟲賬號@Mark_GG)

寒凍風化之下山體崩裂

形成面積廣大的石海

徒步者行進其中

稍有不慎便可能崴腳

在這樣難以救援的環境中崴腳幾乎是致命威脅

(攝影師圖蟲賬號@射虎)

秦嶺北坡更是出現了一個斷層

使得北坡遠比南坡險峻

華山便是其中的代表

其風景壯麗

在古代卻是司馬遷筆下的“天下大阻”

(華山,攝影師董敏)

為翻越秦嶺

古人在群山中開拓了少數幾條南北通道

包括著名的陳倉道、子午道等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

這些道路並沒有減輕多少翻越秦嶺的艱難

唐代的李白在《蜀道難》中便描寫了這些古道之難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從今天的盤山路上我們仍可窺見一斑

(秦嶺北坡為暖溫帶,主要生長有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到了秋天,各種樹木紛紛“張燈結綵”,攝影師圖蟲賬號@Sandy_ev)

若是冬季大雪封山、一片銀裝素裹

道路更加難行

(攝影師圖蟲賬號@牛刀713)

吳國與曹魏之間則沒有大山阻擋

它的屏障是長江

這裡縱橫的水系、湖泊是不擅水戰的北方軍隊的噩夢

而北方日馳千里的華北平原

也成為南方政權退避三舍之地

但從軍事上講

以長江為界會距離南方經濟中心過近、缺少縱深空間

所以之後南北各朝的對立都極力從長江向淮河推進

(北魏與南齊的對立大致與秦嶺淮河重合,圖片源自維基百科,俊武製圖)

直到南宋時

宋金以秦嶺淮河為界

淮河取代了長江

秦嶺淮河一線才以政權割據的形式初步確定下來

(宋金西夏西遼形勢圖,圖片源自維基百科,玖巧仔製圖)

隨後的100多年南北方相對獨立發展

南方經濟、文化實力實現對北方的全面反超

南北方在農作、語言、風俗、飲食等諸多方面加速分化

以秦嶺為例

秦嶺北坡山勢陡峻、斷層深谷密佈

就像一堵“擋風牆”阻止了冬季冷空氣南下

讓漢中盆地、四川盆地相對溫暖

而南來的水汽又大部被截留在南坡

使得南坡降水更加豐富

森林也更加茂密、鬱鬱蔥蔥

主要生長馬尾松林、巴山松林、常綠闊葉林等

(秦嶺南麓黃柏塬,攝影師圖蟲賬號@Machor)

這樣的環境

為秦嶺南部茶、水稻、桔子等作物種植提供了基礎

而北方則以不需要大量水源的小麥、蘋果、柿子為主

(第一張為陝西南部紫陽縣的茶園,第二張為陝西南部寧強縣的稻田,第三張為陝西關中平原寶雞的麥收場景,攝影師黎德華、順天人人等)

在此之後

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統

雖然消除了南北政權的對立

南北意識卻已經在國民的心中紮下根

明代地理學家王士性在其著作中

已經明確按“江南諸省”“江北諸省”劃分中國

(分界線又從淮河遊移到了長江)

清朝末年中國地學會的首任會長張相文

開始用現代科學分析中國的地理特徵

1908年

他首次提出以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

隨後這一提法被載入中國地理教科書

成為人盡皆知的地理常識

(張相文照)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地無分南北”成為一句名言

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人的南北意識之濃厚

“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今天的我們也知道了這條南北分界線的更多科學意義

它與中國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線大致重合

與中國一月份平均氣溫0度的等溫線大致重合

是溼潤地區和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

還是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以及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等等

(上述數據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所偏移,下圖為中國年等降水量線示意圖)

然而從另一個顯為人知的角度講

經歷了多次南北對立的秦嶺淮河一帶

也是一條蠻荒與文明的分界

這種分界並非指南北方之間

而是秦嶺淮河與南北方之間

秦嶺作為巨大的山脈

本身就具有隔絕文明的屬性

不論南北方如何發展或者爭戰

這裡始終能保持原始

因此它很早就是隱士們最熱衷的居所

(終南山之巔太興山,攝影師圖蟲賬號@Mark_GG)

但淮河就慘了

它根本無力阻擋戰爭、災害的衝擊

宋金對抗時期

宋朝掘開黃河企圖阻止金兵南下

滔滔黃河裹挾大量泥沙衝入淮河河道

使得黃淮平原成為澤國

而之後黃河奪淮幾乎成為歷朝歷代的必演曲目

統治者也幾乎都將這個區域視為可棄之地

淮河也在這種影響下變得更加支離破碎

甚至下游已經沒有一條清晰的主河道

(淮河下游示意圖,現在只能以人工修築的蘇北灌溉總渠為主河道)

不斷的水災、戰爭侵擾令淮河流域陷入長期貧困、動盪之中

成為亂世梟雄的武力庫

例如元末朱元璋的“淮西集團”

晚清李鴻章的淮軍

以及幾乎與盜賊無異的“捻軍”

江蘇省蘇北經濟長期弱於蘇南也與此關係密切

直到20世紀後半段

淮河流域才得以穩定下來

步入發展的正軌

進入21世紀以來

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

打通了秦嶺、淮河的地理阻隔

憑藉一條18公里長的終南山隧道

穿越秦嶺已經縮短到僅僅十多分鐘

人的流動性、生活方式的融合也在加速

南米北面在大城市裡早已經瓦解

南船北馬也被高鐵、汽車、飛機取代

處於這樣一個時代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秦嶺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的意義呢?

我想雖然人的融合在加速

但對於動植物卻依然很重要

它仍是自然生物保護的天然屏障

其物種豐富程度堪稱中國最重要的自然遺產之一

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更是被合稱

秦嶺四寶

(太白山中一隻正在爬山的大熊貓,技術比動物園的好太多了,攝影師王力)

對我們人類而言

它也仍然保留著作為南北分界線最詩意的部分

它依然是那個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秦嶺淮河

(秦嶺清晨,攝影師圖蟲賬號@zhiqiang)

它也依然是那個

“駿馬秋風冀北,杏花煙雨江南”的秦嶺淮河

(淮河流域江蘇興化的油菜花田)


風順的一帆


秦嶺淮河是地理上很多東西的分界線:

1.我國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

2.一月份0度等溫線

3.溼潤與半溼潤的分界線

4.亞熱帶季風區與溫帶季風區的分界線

5.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6.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針葉林的分界線

7.中國的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

8.水稻小麥種植區分界線

9.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線

10.旱地與水田地區分佈分界線


舊舊outdoor


俗話說的好,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我就是淮南人,在淮南生活了28年,淮南四季分明,空氣溼度適中,物產豐富,盛產美女,只是城市太小,太閉塞。從你發的地圖來看,很明顯,淮河其實是地理分界線,淮河以北大部分是平原,我國的糧倉華北平原就是這一大片。淮河以南是丘陵地帶,起伏不平的山地,擋住了南下的冷空氣,每年4.5月份,與暖溼氣流在比交匯,給淮河兩岸帶來了充沛的雨水,農田、漁業、等等享受這大自然的福利,兩岸的老百姓也因此豐衣足食。


KevinleeV


地理上看,秦嶺的西邊是崑崙山,秦嶺是崑崙山餘脈,崑崙山脈秦嶺是東西向橫亙在中國西北部的山脈,阻擋了西北風對中國南方的侵襲,淮河的發源地就在秦嶺東邊的山嶺間,順著地溝往東入海。大河的水流動會引起上空的風跟著轉變方向。西北風順著秦嶺改變方向,中國廣大南部就不會受到寒流影響了。夏天,帶有大量水蒸汽的西南季風同樣被崑崙山脈秦嶺阻擋,到不了北方乾旱地區,所以,北方的夏季不像南方的夏天那麼雨水多,而且乾爽。慢慢的人們就把秦嶺淮河當作南北分界線了。


搞笑別當真


我的故鄉,就在秦嶺和淮河的交接地帶,而且是在秦嶺以南,淮河以北,正是南北分界線上。可以說 ,秦嶺淮河這條線還是非常科學的分界線,往北面食居多,純北方口音,口音除了語調不同外很容易辨識,差別不大,歷史文化就是北方文化;分界線以南以大米為主食,講話口音明顯變化,各種差別常常聽不懂,而且是典型的南方歷史文化。


觀山月se


其實,這樣劃分是從兩宋開始的,宋朝以前,中原王朝基本以長安洛陽為中心,那個時候不可能以秦嶺淮河劃分南北。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宋和金基本以秦嶺淮河為界南北對峙,就形成了這種文化上的區分。中國版圖要是拉開縱深,基本可以這樣劃分,長城以北是一個世界,長城以南到長江是一個世界,長江以南又是一個世界。從現代意義上來說,秦嶺淮河剛好是800毫米降水的分界,也是一月零度的分界,更是溼潤和半溼潤半乾旱的分界。


能再見一簾幽夢嗎


淮河秦嶺分南北其實是地理,飲食和人為一起促成的。

以前人口主要分佈在黃河,淮河和長江流域,只有淮河兩岸飲食和生活習慣差異很大。

另外,南北是一個平等的概念,分界線的選擇畢不會使任何一方顯得十分弱小,故而淮河分南北是南北兩方均衡的結果。例如,三八線可以分南北,烏拉爾山脈卻分不開俄羅斯。

最重要的是,近代南北供暖被秦嶺淮河一刀切,從而造成了北方暖似貓,南方凍成狗。這才是現代人南北意識最強烈的一點。


事必達CEO


正好是宋朝和金國最後劃定的分界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