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安徽淮河琴书传人孟影?

张至卿

200年前,淮河琴书从河南、山东等地传入阜阳,曲调婉转优美,唱腔舒缓浑厚,语言纯朴生动,韵味优美悠长。但上世纪80年代后,淮河琴书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一度濒临失传。

过去艺人用它糊口要饭,现在,阜南文艺工作者孟影不仅用它歌唱新生活、宣传惠民政策,她还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了法国,让世界人民领略这种安徽民间说唱艺术的魅力。

孟影祖籍安徽砀山,她的曾祖父善于经商,开着很大的商号,孟家的房子当时占据了半个砀山城,人称“孟半城”。孟影的祖父从小就对经商不大感兴趣,家里经常请戏班子来唱堂会,他和戏班子里的一个个角儿都打得火热。在这个少爷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孟家遭遇了一场非常大的变故,家道急剧衰落。孟影的祖父用一辆架车拉着家当背井离乡,到异乡谋生。在漂泊的过程中,这名当年的公子哥儿开始了琴书说唱,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唱完人家给点吃的,就这样靠着琴书,把孟影的父亲和姑姑养大成人。临死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琴书救了咱家的命,你要把它唱下去。

多年来,孟影植根乡土、扎根基层,走到百姓中去,把农村当学校,以农民为老师,在乡村中吸取营养。她每年演出300场左右,她把艺术看成生命,每一场条件简陋的村晚,就是她心目中的春晚。这里没有华美的演出服装,也没有璀璨的舞台灯光,但这里有老百姓的掌声和笑声。只要檀板在手,她就立马进入神圣的舞台状态,她要为老百姓唱出心声。


安徽网

琴书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琴书的种类很多,起源不一。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孟影出生于琴书世家,从艺40年来,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省集镇,还曾踏上国际舞台。

“在最困难的时候,是琴书养活了我们全家,是百姓养育了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下琴书。”孟影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



淮河琴书是安徽的省级非遗项目,其主要传承人孟影每年承担着300场的演出任务。为了传承好这门艺术,她先后带了两批学生,而且每一节课都是免费的。

在商业化的今天,像孟影这样独守一隅,踏实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因为世人追名逐利,有的民间艺术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正因为有孟影这样的人存在,文化的传承才得以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