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火器在同时代是什么水平?

岱玄


徐光启说过,夫火器之来也。自永乐间征安南始也。其稍盛也目嘉靖间御倭始也。就是说,明朝永乐时期从越南得到神枪,才开始以神枪为主要武器,组建神机营。除了从越南得到的神枪,其他火器就是元朝遗留下来的火铳。此后100多年,再无发展,一直到嘉靖时期,才开始得到西方传来的鸟铳和佛郎机,武器水平才稍微提高。

如果说,明朝初期火器世界领先的话?那神枪的发明者越南,就是世界火器最先进国家了?毕竟是越南人黎澄教会了明军制造神枪,其实就是一种发射箭矢的管形火器。永乐皇帝就是依靠这种武器,才建立起神机营。 奠定了明军“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

越南人在明朝初期,执掌明朝火器制造60年,将越南所有武器都教会了明军。比如,神枪,神威烈火夜叉铳、单飞神火箭等等。明朝最精锐的火器部队所配备的武器,就是越南引进的。

实际上从14世纪后期开始,也就是明朝初期开始,明朝火器就开始大幅度落后于欧洲。在欧洲一样有一次订购几百支火门枪装备部队的例子,在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就一次购买500支火门枪装备了一支火器部队。

在15世纪初期,明朝永乐时期,欧洲已经开始装备早期火绳枪。很快,欧洲火枪的枪管就达到了1米长,而明朝火铳才40厘米长度,在射程和射速上首先就已经是极大的劣势。

这些火枪的枪口动能已经达到了1000-2000焦耳,足以打穿重甲。而明朝一直到一百几十年以后,还是,火枪无法击穿清军重甲,什么水平可想而知。徐光启就说过: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深度军事


举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例;

明朝灭亡后,清朝乾隆时期闭关锁国,到了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和西方帝国主义发生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从此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统治者当时没有什么可以用的武器,就下令打开已经封禁了两百多年的仓库,不得不拿出明朝时留下的火枪火炮与英军作战,本来以为已经相差了两个多世纪的武器一定不如英国人的,当时结果却令人大惊失色,清军发现明朝时期的火器竟然还要远远领先于英军,尤其是火枪的威力还要大于英国人,然而清军还是败了
从这一点能够看出明朝的火器当时是领先世界上任何国家的

而且明朝还水雷和地雷,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水雷和地雷的国家,




无聊aal


明朝的火器,再同时代的西欧国家相比,是落后一点的,即便制造火药和火器这些热兵器的技术是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国家,然后被西欧人学来,并加以改进的。这就形成了比原产地产品更高级的西洋火器。这就比较尴尬了,好比原装正品竟然还比不上高仿。

中国明初及前面,热武器的技术比西欧国家进步。

十四世纪后期,也就是元末明初之际,已经有大口径铁炮,是世界上最早的臼炮。而欧洲最早的火炮是臼炮,且还是石臼炮。这些石臼炮的口径不大,装的药量小,自然和明初的铁炮相比。

这种优越,在明朝大一统之后,便开始渐渐消失。因为天下承平,本不爱战争的明朝人就没有想着去改进火器,于是西欧国家因为众多小国矛盾多多,战争频繁,对火器的需求量自然高了,那么他们自然就会去改进来自中国的火器。这最后的结果就是到了明嘉靖时候,他不得不从西欧国家“进口”火器了。

不得不说,明朝不愧是弄出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朝代,其本身对西方文化接纳程度较高,他们从来不会以天朝上邦固步自封,一直都从葡萄牙、荷兰等海上霸主那里“进口”佛郎机大炮以及红衣大炮,还学习火枪的先进技术,所以,明朝那时出现了比较本土化的热武器,例如各种火铳,特别是连子铳,于明嘉靖年间创制,学会了用纸张包住火药做子弹。

在嘉靖四年,明朝还制造出了“毒火飞炮”,也就是用生铁制造而成的爆炸弹,这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用爆炸弹用子弹的火炮。

后来改良了众多的火器攻打倭寇,也算是明朝人被逼着“上进”了。

不过这种上进劲,在明末又消失了,因为明朝濒于灭亡。连明军用的火器都是铁质不足的东西,反而没能压制强敌。

到了最后,就是我们所知的,在清朝,火器就好比是被堪称垃圾的东西,根本没得到重视。所以,中国火器原本有机会在明中后期开始发力赶超欧洲的,可是因为许多天灾人祸就泯灭于历史上。

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的火器,在明初以前,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地,到了明嘉靖时候,有上进的苗头和机会,后来国破啥都没,从此真真正正的落在下游。

可惜了。


宿礼


明代的火器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曲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洪武—宣德,正统—正德,嘉靖—崇祯。

洪武—宣德

这一个时期的大明火器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领先世界,经过了两宋大元的发展,火器技术在明初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政府当时所制的火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威力也是不容小觑的。除了宋代就有的火箭、震天雷,对于元代出现的金属管火铳,明王朝也是做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在单管铜火铳的基础上,明军开发出了三眼铳、快枪、单眼铁铳、碗口铳、洪武大炮等管状火器,并且于成祖皇帝时创建了世界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神机营,并且还有相应的很多火器运用战术,比如沐英的三段击、成祖的三板斧等等。

正统—宣德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八股取士,破坏了唐宋以来的开放式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取消了政府部门专门研究科学的机构,使得中国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都大幅下降。原本明初的领先完全是依托前朝所遗留的丰富经验,当这些经验用尽之后,明代的火器发展陷入停滞,字正统皇帝开始,大明的火器开始走了下坡路,缺少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和科学而理论作支撑,大明的火器已经无法同同时代的欧洲火器相对比,尤其是1450s之后欧洲出现了早期的火绳枪和佛朗机长炮,论射程射速使用方便程度都要胜于大明同时期的火器。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那次屯门海战中,葡萄牙人虽处于人数劣势,但是凭借先进的火器任然让明军吃了大亏。

嘉靖—崇祯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东西方之间的文明碰创愈演愈烈,西方强大的军事让明政府意识到了自己武器上的落后,于是一波西器大进口和仿制的时代到了。先是仿制葡萄牙的佛朗机,再是日本人的鸟铳,甚至还自行的发明了装备不全的滑膛加农炮——大将军炮、二将军炮。在万历后期和荷兰人、西班牙人的对峙中,明政府又认识到了红夷炮的威力,于是在天启年间引进了红夷炮来用于辽东军事和海防。也就是这段时期大明一直在努力的追赶世界的火器技术水平,终于在天启朝做到了部分火器以及火器理念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重火力上,依旧是与西方有一定差距,不过不是很大。


火器工坊


明朝初期略微领先世界,中后期大幅落后。很多明粉总是说明朝积极引进西方火器,并予以改进,并原版都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明粉最津津乐道的就是明朝所谓的连发火器,像什么三眼铳、五雷神机、子母炮之类的,但实际上,这些玩意西方在15世纪早就有了,之后因为效用不佳,言过其实被纷纷淘汰,就连戚继光、赵士祯都明确说中国这些传统的连发火器不堪用,只有明粉才会对此引以为豪。先上几张欧洲15世纪的火器图。


明粉所谓大明先进的多管铳、子母炮弗朗机其实在15世纪的欧洲非常普遍,早就是人家玩剩下的。别看这些多管火器看着威风,但实际上华而不实,远不如之后的火绳枪和前装炮好用。

就拿三眼铳这种多管铳说,射程精度威力都很差,唯一的优点就是连发,但是问题是你一次连发三枪固然很爽,但是你再次装弹也得装三发弹的时间,因此,火力持续性并不比火绳枪好多少,再加上威力不足,能不被淘汰吗?因此到了清朝,三眼铳就只能礼炮用了。

再说佛郎机,同样是这个问题,你子母炮看起来厉害,但由于当时的后装炮无法解决气密性问题,所以射程威力精度都成问题,打出去总是打不准,威力也不大,远不如后来的前装炮,也就是所谓的红夷大炮好用。

明朝传统的火器,就算是戚继光、赵士祯都明确吐槽过:

火器专家赵士祯当时抱怨:“北兵不耐烦剧,执称快枪三眼铳便利过于鸟铳,教场中打靶,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犹自不服。"此戚少保语也。近见为将者,不惟北地诸君鲜有留心于此,即南人亦觉寥寥。究其所以,皆缘罔知为国,无心灭贼,因循岁月、侥幸功名之流充满戎行,何可语此?又何能知此?”

赵士祯说鸟铳比传统的多管火器优越百倍,但北军依然故我,就是因为其保守落后,疏于训练,不愿意学习新事物,因此,导致火器落伍。

而三眼铳的效果也十分糟糕,在萨尔浒之战中,很多清军身中数枪却安然无恙,有一个更是头盔夹缝处中枪都没事,估计就是是三眼铳射的,清军普遍身穿重甲,三眼铳那低下的穿透力,普遍无法伤到清军。

在同时代欧洲大规模装备重型火绳枪时,明军却依然没有淘汰15世纪的原始火器,不得不说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再比如火炮这块,17世纪明代火器专家焦勖也说,他在《火攻掣要》说得很清楚 “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红夷大炮这种欧洲先进的前装炮,如果配上经验丰富的炮手,可谓是吊打满清,但是很可惜,明朝自己的炮兵大多不合格,以至于之后聘请西洋教官训练,在西洋教官指挥下,明军炮兵曾完虐清军,但是之后由于政治问题,孔有德等人降清,使得明朝红夷大炮和炮兵落入清朝之手,进而导致了明清实力转换,这足见欧洲火炮作用之大,更证明明朝和欧洲的差距已经很大了。

这从明朝当时与西方殖民者的冲突也能看出来,虽然当时来中国的只是西方不入流的武装商船,连正规军都算不上,但依然给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人沈德符所撰笔记《万历野获篇.红毛夷》记载了荷兰人所施放的红夷炮:“第见青烟一缕,此几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

明福建巡抚南居益《谨陈闽事始末疏》的奏章中记录:“见大海澎湃中,万难接济战。夷舟坚铳大,能毒人于十里外,我舟当之无不糜碎。即有水犀十万,技无所施。

从记载看,就连明朝人自己都意识到了明朝火器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明粉却还不自知,简直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中国要想强大,必须要实事求是,否则我们就跟清朝末代的统治者没有任何区别。


沉思的托克维尔


明朝的火器处于什么水平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烂。



现在网上经常有明吹吹嘘什么明朝火器多么牛X,领先世界,还列出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很可惜,那都是属于经不起推敲的低等谎言。比如说这个,被某些臭不要脸的蛋白质(把这些编造谎言的明吹称为人是对人的侮辱)说成是改进的后装佛郎机。


实际上这个是清末淮军装备的山炮。

当然,蛋白质们把清朝的炮说成明朝是常有的事,毕竟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嘛。


言归正传,明朝的火器到底怎么样?只能说,前半段啃大元的老底,后半段捡了点洋落。

为什么说是啃大元的老底。大家都知道三眼铳这种火器贯穿了明朝一生,三眼铳属于火门枪,本身为早期火器,而炮就更可笑了,不过是大号的喷子而已。而同时期洋人枪炮已经出现了分化,而把早期火器用了两百多年的明朝却没有明显的分化迹象。而且同期的洋人已经打造出几千磅的巨炮用来攻城或者轰击方阵。不过,说到三眼铳,欧洲早期也有多管火门枪除了火门枪,还有风琴炮,也属于多管火器。




风琴炮

各种火门枪


火绳枪的雏形

后装炮

哪个都可以完虐明朝。

后期捡洋落,典型代表佛郎机和红衣大炮。明朝得到的佛郎机,在同时期的欧洲属于正规军淘汰后给商船自卫用的小炮,不过这也让明朝知道了什么叫炮;红衣大炮属于12磅(一说18磅)加农炮,属于中型炮,同欧洲24磅、32磅等重炮比起来并不算牛X。结果这两样火器被明朝奉为神器。结果因为冶炼技术不过关,质量上还不如欧洲原装进口货。

甚至连欧洲都装备了燧发枪还没有普及火绳枪,还死抱着火门枪不放。至于说什么明朝赵士祯发明燧发枪,不过那也是没有实物,压根算不上发明。最后普及火绳枪的任务在清朝才算完成,同时清朝也完成了军队火器化,对了,现在有据可查的是清军还真在乾隆年间装备了燧发枪。





所以我很纳闷那些吹明朝火器领先世界的是什么样的心态,无知、无耻、无脑貌似都占全了。


话说我真的和不少明粉有过接触,不过我还真没见过他们这样吹捧明朝。作为历史爱好者,大家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见过嘴这么大上去就说大明火器天下第一的。所以,称这种名为明粉实为明吹的蛋白质根本不配称为人。

补几张被蛋白质们剽窃的清朝火器图片。






最后放一张图片


北洋海军炮手


明朝的火器,在世界同时代的水平,得分两部分来讲!

明朝前期,火器水平领先世界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



明朝自立国时起,就开始意识到火器的作用,并开始在军队中广泛应用火器。比如沐英就率先发明三段式射击,使得明军火器部队有了对付骑兵的高效战术。这种三段式射击的应用,足足领先欧洲百年有余。此后,永乐皇帝又进一步组建神机营,开世界火器部队之先河。



神机营也是当时世界上火器率程度最高的部队。史料记载,神机营全营兵力5000人,其中步兵3600人(全部配火器); 骑兵1000人; 野战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以及大连珠炮)。



全营火器配备如下:

霹雳炮3600杆(步兵火铳),合用药9000斤; 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 杆(多管火铳); 合用药675 斤; 手把口400 杆(炮兵防身用手铳); 盏口将军160位(野战重炮)。

然而,到明朝中期,明军火器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明朝在与葡萄牙人的海战中,认识到西方火器的厉害。并在西草湾之战中,明朝缴获了20门葡萄牙人的弗朗机火炮,随后开始借鉴和吸收葡萄牙人的铸炮技术,将之大量仿制,这就是著名的佛郎机炮。从此以后,这类大炮便成为了明朝军队中的制胜利器。



除了佛郎机炮,明军还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火器的短板,又先后给部队配备鸟铳、红衣大炮等武器。



同时,结合自身军队和作战区域的特点,又研制出三眼铳、虎蹲炮等特色火器。名将戚继光更是首创火炮车阵战术,锻造出当时东亚最强的火器化部队—戚家军!



客观来说,明朝后期虽然火器研发的技术和理论已经落后于西方。但其火器运用和生产等领域还是属于世界领先水平,火器的质量也是跟得上世界的主流的。


这些历史要读


应该是属于当时世界的第一梯队。明代火器发展迅速,其形态造型十分丰富,但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其形态造型的影响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形象为主的形态造型设计和以功能为主的形态造型设计。 以形象为主的形态造型设计此类火器形态大多出现在明代火器发展的早期。

因为火器在当时来看是新兴的事物,人们想要对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当时的制造者将自己对自然的观察与想象赋予到火器的形态上,不仅以生活或想象的动物为灵感来源,而且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虽然其作为武器的功能并没有其他火器出色,但其富有新意的尝试给后世的人们带来更多有关火器的探索空间。下面举例出一个在当时具有创新性的火器形态造型。

神火飞鸦:神火飞鸦是由多个装有火药的筒状助推器所捆绑而成形似飞鸦的火箭。其形态造型是用细竹子做成形似飞鸦的骨架,并在内部装入炸药后在整体框架上糊上一层薄纸,其双翅下各放置两个通过火药线引燃的提供助推力的火箭,火箭助推完成的的最后会引燃飞鸦内的炸药,引起剧烈的爆炸。从作为武器的功能角度来看,其功能符合了对敌军阵营造成破坏的军事打击目的,但对打击目标的精准度和效率并不理想。而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其形态是在对生活中飞鸦的借鉴与思考,并将其形态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很好的结合。


李三万的三万里


明代火器与西方火器科技之比较 绝非有所谓领先世界百年之说 因为太过笼统而缺乏严谨 此皆不知史辈好恶取向之下臆想而臆断 明代火器与西方之比较大抵上可以分前 后两期 论述如下

明代前期的火器大发展 可以从永乐征安南讲起 《明史·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兵四·火器》云:“成祖平交阯,得神机枪炮法,特置神机营肄习。制用生、熟赤铜相间,其用铁者,建铁柔为最,西铁次之。大小不等,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随宜而用,为行军要器。”到了永乐十年“诏自开平至怀来、宣府、万全、兴和诸山顶,皆置五炮架。”二十年“从张辅请,增置于山西大同、天城、阳和、朔州等卫以御敌。然利器不可示人,朝廷亦慎惜之。”


《武备志》明代鸟铳图  

至英宗时 明代火器已经可以在各边镇自行建造 然而英宗怕其技术 火器外泄 最终禁止 但是可以从中窥测其时明代火器的一定发展 这时期的明代火器较与西方处于一种领先地位 这种状态从嘉靖开始有了转变

西方火器自十五世纪中叶之后 发展迅速 有火枪 可先点燃火绳 以蛇形杆装置将火绳下压至火药槽内而触发火药 至后来德国燧发枪的问世则比西班牙火绳枪更为方便 西方除了在点火上的革新 其枪托上改进与细长的枪管设计与火药的颗粒状之发明都是其西方十五世纪后发展的表现 其他像发明炮耳 铳规 准星照门也可以表现为西方火器的发展


红夷大炮

至十六世纪 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 与中国明代开始接触 才有了正德佛朗机 嘉靖八年 世宗以右都御史汪鋐言 下令制造佛郎机炮 因其比中国火炮的优势 而称呼其为“大将军” 并且装备九边 到了嘉靖二十五年 根据镇守边关的总督翁万达所上奏的火器与御史张铎所上的十眼铜炮 世宗诏令工部制造 嘉靖二十七年 又得日本与葡萄牙人之火绳枪 明朝积极向上 派工匠学习外夷善于火铳者 学习完成乃造 其成品比原来的火器更为优秀 但是明朝对此外来火器几乎都是处于一种改造状态 虽然有些火器的改进比原造火器优良(比如鸟铳 其得于日本 明本无此火器 按照郑若曾的说法是起于西方 精于日本 但是明朝在自己改良之后 其为了更佳“鸟铳之制,自西番流入中国,其来远矣。然造者多未尽其妙。嘉靖廿七年,都御史朱纨遣都指挥卢镗破双屿,获番酋善铳者,命义士马宪制器,李槐制药,因得其传,而造作比西番尤为精绝云。”《筹海图编·经略三·兵器·鸟铳图说》) 但是大体上处于一种劣势 始终不能如西方科技优秀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 天崇二代与西方的海战 中国火器之拙劣 虽然最后胜利 也并非持有火器之强大 反而徐光启 李之藻等先进的目光开始重视西方科技 不仅局限于其火器 而力倡引进其火器与技术和教习人员 所以天崇二代 明代中国对西方火器又是一次大引进 故而明代在嘉靖以后 比较西方火器大体上是一种落后 然而并没有实质性的差距 明之对战西班牙 荷兰的胜利也并不能就此说明明代火器较与西方火器优秀 若料罗湾之战 明以火攻得胜 以数量得胜 且荷兰本船不过十艘 其余皆刘香部 故而后期明代中国在火器科技上对比西方已显得落后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虽然 明代火器创造繁多 但是并不能因此论其成功 优秀 好比如百张十块人民币与十张英镑之比较 或百比二十 《武备志》从《卷一百二十二·军资乘·火器图说·一·砲》到《卷一百二十三·砲二》《卷一百二十四·铳》《卷一百二十五·铳二》《卷一百二十六·箭一》《卷一百二十七·箭二》《卷一百二十八·器械》都在讲火器 戚继光《练兵实纪》亦有云 在《杂集卷之五·军器解》《明史·卷九十二·志第六十八·兵四·火器》云:“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号将军者自大至五。又有夺门将军大小二样、神机炮、襄阳炮、盏口炮、碗口炮、旋风炮、流星炮、虎尾炮、石榴炮、龙虎炮、毒火飞炮、连珠佛郎机炮、信炮、神炮、炮里炮、十眼铜炮、三出连珠炮、百出先锋炮、铁捧雷飞炮、火兽布地雷炮、碗口铜铁铳、手把铜铁铳、神铳、斩马铳、一窝锋神机箭铳、大中小佛郎机铜铳、佛郎机铁铳、木厢铜铳、筋缴桦皮铁铳、无敌手铳、鸟嘴铳、七眼铜铳、千里铳、四眼铁枪、各号双头铁枪、夹把铁手枪、快枪以及火车、火伞、九龙筒之属,凡数十种。正德、嘉靖间造最多。又各边自造,自正统十四年四川始。其他刀牌、弓箭、枪弩、狼筅、蒺藜、甲胄、战袄,在内有兵仗、军器、针工、鞍辔诸局,属内库,掌于中官,在外有盔甲厂,属兵部,掌以郎官。京省诸司卫所,又俱有杂造局。军资器械名目繁夥,不具载。惟火器前代所少,故特详焉。” 是如此记载 不可谓不壮观

我国家火器之传入欧洲 史学界大抵持有蒙古十三世纪西征传入阿拉伯 后阿拉伯研究发扬而传入欧洲 而中国火器与西方火器技术之差有实质性大抵在鸦片所体现出来 而清嘉庆以后已堕落 其之堕落肇始于康熙平定噶尔丹 禁火器之研发 使火器之相关知识无传承 其火器如此 科技又甚于此 康熙之季 以礼仪之争 又禁西学宗教 乃断了西学东渐 而其在内又不创新 研发 在外又不引进学习 科学技术至此大坏 酿成鸦片之祸 以至于我国家败退百余年 悲夫


张洵美


火器在有明一朝备受重视,那么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明朝的火器在什么水平呢,我们需要分以下几个时代来看。


建国之初

众所周知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也就注定了中国研究火器的时间较其他国家要早的多,最早的记录中国在战争中使用火器的时间是唐朝末年,在唐军平叛中使用了一种名叫发机飞火的火器摧毁了叛军的大营,这是中国火器最早的记录,而西方记载的最早使用火器是1274年马力尼德苏丹使用火炮围攻北非摩洛哥的Sijilmasa。其所使用的火器是根据蒙古人遗留下来的火器所改造的。

在1260年蒙古人与马穆鲁克兵团交锋中使用火器之后,火器迅速在伊斯兰国家蔓延开来,而在中国元朝建立之后火器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出现了倒退。在明朝建国之初并没有大力发展火器,因为元朝的火炮铸造法竟然已经失传了,所谓的炮全都是以机发石也就是俗称的投石机,到了明成祖平交阯,得神机枪砲法,特置神机营肄习。明朝才开始训练火器部队,并发明出“三段击”这种先进战法,这个时候的明朝火器技术略领先于西方。

明朝末期


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中国的火器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因为火器制造技术被中央严格把控,到了嘉靖年间,葡萄牙几艘船连同船上的火炮在与明军交战中被俘虏,当地官员汪鋐后来进京,建议使用葡萄牙火炮防御北方,得到采纳,防制葡萄牙炮,即为”佛郎机炮“。后来又从大西洋国(疑为西班牙)获得更大的火炮,即红夷炮。此时的明朝火器技术并没有落后于西方太多,到了崇祯年间,大学士徐光启曾立主大力发展火炮交由各地防守,但是由于守将无能,大炮多为叛军缴获用来攻城,而且火炮火器制造对于技术要求极为苛刻,明朝国力又日益衰败,所以并没有大把银子来研究火器技术,而此时的西方众多国家,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却已经将火炮火枪作为攻城略地的首选武器,强大的国力支撑着火器技术快速发展。但此时的明朝已经内忧外患,已经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研制新火器,技术开始落后。至于有些文章说,八国联军侵华时曾在北京某武库中发现明朝时候的火枪,比他们用的火枪还要先进,这种事纯属意淫。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王朝,在对待外来先进技术时能够认真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奈何时运不济,被起义军推翻,而到了清朝便开始闭关锁国对先进技术视而不见,也是末期受人欺辱的重要原因。

如有错误缺漏之处,欢迎在评论中指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