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倡导的“道德”到底是统治者喜欢的道德、还是被统治者喜欢的“道德”?你怎么看?

艺术就是谎言


道德是人性的提升。对所有人一体要求。

天生自私自利的人,没有人会喜欢给自己头上加个紧箍咒,要自己追求“仁义礼智信”,这才是圣人儒被黑被歪曲的原因。与是不是统治者无关,与个人心性有关。

“道是什么?“天地无恩而大恩生",因为“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对万物平等以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说仁但是把万物平等地当待哺的小狗一样抚育。仁为平等,大道至简为公。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人与道的关系是什么?“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人以公为道。心因行果,定心为公即为定人道。平等无我为人道。以平等观定人心,就是人道与天道相合。因:依志愿、依平等心而行,人类以本性天赋任职为快乐而趋同、用管理来追求社会资源均衡配置,行作果:人类大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说的是管理,是我们用当下定未来。定住了心就懂自己的本性天赋,实质上稳定了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懂得行事的尺度、知道处事的方法和决策管理的权衡尺度。“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阴符经》为三皇所立,三皇立人道。人之所需为儒。

    儒古同“懦”,心之所需,人心决定人所需。“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西周的太宰为百官之首,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辅佐国王治理国家。人心在于价值观教育之下的各人自主选择,以此导民为治,意即决策思维的中心是人。

    《礼记·儒行》:“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这是孔子论儒。为了天下求治大同,孔子鲜明地竖起“仁义礼智信”的旗帜对决策者和各级管理者提出自修的标准和要求:仁为平等;求平等为义,为公义而行叫勇;“礼者,人道之极也”礼仪本质是说资源配置,管理以资源配置方案为解决治乱的关键;智是以仁心合文通治,“贵本之谓文”、仁为本,平等为人道;信是言行合一,躬行君子、“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冲虚真经》:”治国奈何?”“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修身为决策者的第一要务,既是为了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因为对于价值观的传递来说身教重于言传。

    孔子说:“人而不仁,为礼何?人而不仁,为乐何?”仁为根本,平等心合道。“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固,定心性。《太上内观经》:“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常虚心静神,道自来居”。道门为中国本土传承教门。道即意,道门以祖师意传承。道门从伏羲观天文定八卦起,到神农氏和炎皇完善《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三皇立人道:人的心性思维和行为合一为公,道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中医发源和辨症思维的依托体系,所以中医辨症思维近于决策思维。道即医,凡有医处即有道门,这意味着道统天下、儒行天下。“儒以道得民…儒亦有道德之称也”,道归于儒。

   后世道教以《道德经》和《庄子》为主体。《道德经》为人经,是决策层思维及提升途径的行为指南:道,意、思维;德,心地、人生观;道德经提倡修身、各持天赋,依自身能力担当社会责任。《道德经》说“无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无为是无分别见,是人类平等;本心为德,本真天赋区别是因“物职所宜”、是为各人职分要依心地而分担,人类天赋为在社会分工中担当不同的责任而存在。《道德经》谈思维、用虚静观开慧,说人生追求、说教育,说管理、说顺势取势,与儒家求治没有什么不同。《南华真经》即《庄子》内七篇有五篇以孔子和他的弟子颜回为主角论道,心神定、通天地,“儒,通天地之人”。”

“佛陀论修心修德,道家论修意修神,心主神、天性本真为德,持本真而行就是修意修神是德道。《道德经》实为德道经,人类各以稳定自心本真天赋担负社会管理职责为自己的人生道路。”

“为什么直接说孔子儒?孔子论儒不仅是决策思维总持,先秦的儒家还是为天下大同专修智慧的人,孔子提倡的儒行是为提升决策思维的慧力。“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整句话强调仁心是平等心,以平等心定言行是决策者开慧的唯一方式:笃、诚,诚于仁,专一于平等心;言行合一为君子,平等心言行合一为仁人君子。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是君子与否不在于外表言行的伪饰,在于心地的平等观。仁德,平等心大小决定德的大小。

   在孔圣人的话里加上意:心、意、言、行四合即心与思维、言、行合一,这是人道总持的慧门。太初、气之始,太始、形之始,太素、质之始,“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沌”。“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所以“精神者,天之分”“属天清而散”,精神秉性为公道。“骨骸者,地之分”属地浊而聚,人体是物质聚合物。

   人的形体是物质,归于五行的范畴。五脏又有五神脏之称:心藏神、肝藏魂、肾藏志、 肺藏魄、脾藏意,五神在脑部运作。我们把内脏按气形质排列是:(神)心火--生-->(意)脾土--生-->(魄)肺金--生-->(志)肾水--生-->(魂)肝木--生-->(神)心火,内脏五行相生是骸骨肉体的循环。质循环为气循环的基础:“意发于心、主于脾,其用为思,以其土德而贯余脏、调诸神。志发于心、主于肾”。人区别于物器有心识的意义在于:“心定神自来居”后,神主魂、魂主志、志主魄、魄达意、意通神,精气神如天循环居于脑部。心神相合“冲和气者为人”,气质相合成为完整的人体形态。”

――节选自《因果决策》世界观部分,我自己写的文,没有别人的版权。因果三篇,分别为《因果人生》,《因果思维》,《因果决策》。


节度使95


国家在开创时期是用道家思想聚集起一股巨大的反抗力量,喊出的口号是,等贵贱,均贫富,于是,揭竿而起,万众响应。等国家政权稳定以后,治国手段以安抚民心为主。统治阶级把自己以圣人自居,说自己是治理天下的圣人,他们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做着坑害百姓的事情,控制着社会资源,金钱,粮食,美女等等。所以,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指的他们,但是天道是公平的,没有贵贱之分,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说,人和狗和万物一样平等。

但是,自从有了统治阶级,就把社会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官场和民场两大派。也就是两极化的较量,道家推崇的是天道法则,而统治阶级奉行的是人道,天道无私,人道生欲,欲生私,私生妄,妄生掠,道为天下裂。天道和人道水火不相容,才有火烧庆功楼,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从中国三大主流文化看,儒释道的道家属于积极入世的,对于统治阶级的监督干预太甚,属于激进派,佛家是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三界外,与世无争。儒家文化采取折中的思想,在道家和佛家之中,即中庸之道,尤其是被封建社会推崇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和仁义礼智信,在这种思想的教化下百姓更容易被统治。正好适合统治阶级,所以,儒家思想被作为国家学说,用于治国,安天下。



上古传承


中国人对母语“道德”一词的理解肤浅的可怕!甚至到了令人噁心的程度!这不能不引起国人的高度警惕!

在一般人看来,只有象雷锋、焦俗祿、张思德,这类人才配称“道德”,实际上,他们毫无“道德”含量!他们称“劳动模范”则可,称“道中人”则万万不可!因为“道德”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抽去“道德”內涵,中国文化将变得一文钱不值!毫无人文关怀!

儒家是以“天的人文化”为参照系,归纳演绎出来的人文化的“道德”文本。它深植于“天理良心”道德自省的文化土壤,通过“与天地精神常来往”,重建自我。使自己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命修诚之路,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道家,所谓“道德”,即从自然生发关系入道,得之于万物相通之理,先成学人,后成通人。然后可抓住纷杂社会现象下针,一针见血,盘活社会经络,通则活,活则久,久则寿。

中国“道德”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人最有特色的智慧,早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生存,管理,普世,乃至于中国文学、诗词、中医、书法、绘画、雕塑……方方面面,乃至世世代代!

如果中国人连自己文本上的“道德”一词,都一头雾水,试问你如何“继往开来”?又如何“发扬光大”?那么,你还配“炎黄子孙”这一神圣称号吗?


沂州老庄



慈音1


儒家倡导的道德,孔子也稀泥糊涂搞不清楚。就象羊被关在羊圈里,对人民的道德标准就是,要听话,身居羊圈这是天命,你们不要好斗,好打架,要顺从,要规矩,站有站相,唾有睡相,,不争不吵不闹要作君子不作小人,让主子省心省力,,按规矩圈宿出行,找食,长肥,多下崽,替主多争钱。这就是孔子要求的民德。作为羊,只要求主子的鞭子打得轻一点打在不听指挥的羊身上,就方显君德了,杀羊时不杀小羊,不杀怀孕之羊就大显君德了。孔子儒家本与就是寻求君威刀把子下的师爷,在没民主,自由,民生的封建人吃人的时代,能有什么正义的道德呢?全是扭曲的不符合人性理智的变性的仁义道德,这是中国二千多年来人文理性丧失的重要表现。


检音释光


孔老二当年窜访列国,到处找国君来推销自己,你说他那套东西是对君主有利还是对人民有利?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都证明了一点: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却是一肚子坏水,男盗女娼鸡鸣狗盗坏事做绝;而明明被封建礼教压迫最深的底层百姓,却又是维护老二那一套最坚定的人。

君不见古代“窃国者侯窃钩者诛”?君不见李世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杀兄囚父却成就一世美名?君不见以前达官贵人口口声声男女授受不亲却妻妾成群荒淫无度?君不见以前土豪劣绅每必称夫子圣人,却巧取豪夺勾结官府草菅人命?

反过来看。君不见现在都还有普通百姓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不见现在还有百姓为了传宗接代不惜买卖人口?君不见现在仍有底层百姓谈性色变?君不见现在还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鲁迅说过:封建礼教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吃人”。

不谈空虚的理论,看看历史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吧。


HR洞察


儒家倡导的道德,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各有所喜欢,但从本质上讲是统治阶级所喜欢的。一、孔子曰;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这句话集中道出了儒家道德中的清髓。而克己复礼中的那个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旧封建制度的那一整套秩序,这正是统治阶级所梦寐以求的,它能防御一些乱臣贼子的犯上作科,而达到他们万世太平的封建统治。二、其中也有一些被统治阶级所喜欢的成份,如孝、信、义、友、节、悌,等等。它也大讲仁政。所谓仁政,本来是讲统治阶级不要太酷政,以免激起民怨民愤,把百姓逼上绝路而起来反抗。它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从客观的效益方面来看确实也能给老百姓带来一些实惠。三、儒家道德经久不衰,个中缘由就是能被各方所接受。如果唯有统治阶级能接受,不被被统治阶级接受,它就没有广泛的市场,没有市场又何以传播?。如果不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它会很快被扼杀。因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其统治力足以把你冷落在一个死角。四、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儒家道德确有很多正能量,它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相比于西方文明,确有许多独一无二的优势,它是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领域中的一朵璀璨明珠。


奇文高叟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不妨读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先生有一段文字很有意思,现摘录: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人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好了,就此打住,见仁见智吧。




行者207198676


我认为,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文化是很优秀的文化,只是因为被一些人给玷污了,玩坏了,如:有一些人,满嘴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挂羊头,卖狗🐶肉。指鹿为马。特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专挑对自己有利的儒家道德文化宣传,施行,对不利于自己统治的儒家道德文化,就阉割掉。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传统文化,就要真学,不能嘴上说一套,作另一套。


韩少鹏703


任何国家所奉的道德,皆是该国统治阶级的工具,远至古代,近至现代。

大家可以发现,美国要侵略一个国家,首先会用所谓的普世价值去搞臭它,为自己的侵略竖义旗。这与中国古代要整一个人,会先从道德名声上搞臭他倒极其相似,看来这不是儒家的专利。

(很多人说美国对别国战争后又没有将其纳入版图或殖民统治,算侵略吗?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

你会发现,世界上有些对美国听话的国家,如沙特,与普世价值几乎沾不上边,但还是活得好好的。而一些国家明明国民生活水平及人权状况在同地区是很高的,如利比亚,就是因为不听话了,就突然间普世价值不及格了。

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国家因其历史及环境不同,社会管理皆有不同讲究。不存在所谓的普世价值,如果有,就是最基础的生存与物质保障。而美国为了其国家利益,以虚无缥缈的他自己定义的普世价值为义旗,随意践踏一个国家使其国民失去最基本的保障

,你觉得这是普世价值?

本朝的历史观有个最大问题是喜欢阶级论,只要涉及到是统治阶级的,就会让接受本朝基础政治教育的人潜意识里觉得一定是负面的,一定是用来算计被统治阶级的。

然而,“欲戴王冠,自承其重”。当一个国家选择了一种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就不仅是用来束缚人民的,也同时会对自己反作用。最起码在形式上,他自己都必须遵从。

就像太平天国,既然洪秀全选择了拜上帝,当杨秀清假装上帝上身时,无论他相不相信,都必须跪拜。就像罗马帝国奉了天主教为国教,神权越来越大,最终连皇帝都得向教皇下跪。

在目前为止,儒家不可能成为普世价值,它自身也需要现代化。

而美国的“普世价值”,仅是个干预别国的喙头,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也不可能成为普世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