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为何失败?

舆地铲史官


在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少帅》中,张学良与郭松龄亦师亦友的错综关系让人难以捉摸,而郭松龄这位潜伏在封建军阀内部的革命宿将兵败东北的悲剧也让无数人扼腕叹息。那么,郭松龄为什么会失败呢?

张家天下

早在1916年,郭松龄就在广东的韶关讲武堂任教官,和孙中山有过接触。那时他就“与二、三同志图谋改造东三省”,认为“欲谋东三省之改造非推倒军阀不可,欲推倒军阀非准备绝大牺牲不可”。可以说,郭松龄对于革命的热衷和对奉系军阀的仇视在这一时期就已经根深蒂固。1918年,郭松龄回奉天东三省讲武堂教官,这一意图便十分明显,就是仿效当年共进会在湖北新军中的策反行动,让东三省的军队从内部分化,变成革命军队。

郭松龄的目标似乎更高,他希望自己成为掌握奉军军政大权,进而一步达成革命目标,然而,郭忽略的最重要一点是,东北军不同于晚清的新军,他们不是国家财政供养的军队,而是张家打拼东北数十年积攒的私人武装。郭松龄面临的,是一个东北特有的人情社会,吃张家饭的人比吃皇粮的人更可靠。


战争之殇

郭松龄自38岁(1920)年开始就在奉军中一路高升,先后成为卫队旅参谋长,第六旅旅长,一路建功立业,平步青云,到第二次奉直战争后便掌握了东北军的精华力量。当时的东北军内部,以李景林与郭松龄为首的将领被称为“土派”,他们深的中下级军官的信任,具备了发动兵变的基础。


然而郭松龄在入关后并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获得关内一省作为底盘,因而缺乏了相对稳定的斗争根据地,实际上,一直沿京奉线北上的孤军,心怀鬼胎的李景林与冯玉祥在其身后争抢中原底盘,并不能提供实际援助。


郭松龄率领的革命力量总数8万人,虽然一路攻破山海关与锦州,直逼沈阳,但是在奉天遭遇了日军的强力干涉,日军不仅严禁双方在满铁30公里内交战,而且派遣军队协助守卫奉天,因而大大延缓了郭松龄部队的进军速度,从而为张作霖留下了喘息之机,从而是本来已经崩溃的东北军死灰复燃,重新聚集力量,在日本人的指挥下切断郭军的各部联系,包抄郭军军火库,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巨流河。

图/郭松龄夫妇逃难剧照


郭松龄的失败原因在于他自身缺乏稳定的根据地与可靠的盟友,没有充足的军事与思想准备,再加上他面对的是在东北根深蒂固的张家势力与日本力量的相互勾结,因而免不了功败垂成的结果。


参考文献:1.现代东北史


历史研习社


郭松龄在民国时期的名声没有张作霖、张学良、冯玉祥这些人响,但却是一个对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郭松龄起兵反奉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尽管包括纵横在内的很多人都进行过分析,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偏差,因为我们都是基于时候的结果进行的分析,有点历史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的感觉,只能说,郭松龄这个人不简单。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郭松龄在奉军中获得了超然的地位,掌握七万装备最精良的奉军,并且反奉经过长时间的筹划,因此反奉之初节节胜利,今天,纵横主要讲述的内容就是郭松龄反奉为什么会失败?

名不正则言不顺,郭松龄反奉违反江湖道义

郭松龄虽然掌握七万精锐,都不是完全听命于他的将领,而是张氏父子的东北军,尤其是该部的首长其实是张学良,郭松龄对这支部队没有绝对的权威。

奉军是一支旧式军阀,士兵很大程度上也注重江湖义气,张作霖本身就是绿林草莽出身,讲的就是一个义气,因此很多士兵并不想背叛张作霖,所以郭松龄反奉打的旗号第一个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第二个是要求张作霖下野,严惩杨宇霆;第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

实际上是打着小张的旗号反老张,当时小张劝郭松龄停止军事行动,郭松龄不为所动,后来看军事行动很顺利,随后表示停战的条件是,山东、直隶、热河给岳维峻、冯玉祥、李景林,自己回奉统掌东北,暴露了其反对内战主张和平是假,想要谋取东北政权是真的的阴谋,张学良无奈之下只能对外宣布郭松龄盗用自己名义倒戈,奉军得知自己被欺骗后,军心大乱。

冯玉祥、李景林反目,致使郭松龄孤立无援

郭松龄的失败,也离不开民国倒戈影响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倒戈吴佩孚从而获得最大收益的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曹锟,驱逐溥仪,那银子枪老鼻子了,野心自然也就更大了。

郭松龄敢于反奉,实际上是和冯玉祥达成了一致,冯玉祥帮助郭松龄反奉,郭松龄答应把直隶让给冯玉祥,对于冯玉祥来说,西北军能够得到一条出海口,那就是鲤鱼跃龙门,因此双方一拍即合,所有的倒戈基本都是内外夹击。

结果郭松龄出山海关后军事上不断顺利,让冯玉祥感觉只获得直隶,有点不划算,因此把目光放到了李景林身上了,当时郭松龄害怕反奉不保险,因此把李景林也拉入伙了。

冯玉祥对李景林的军事行动,让李景林感觉被出卖,因此背弃和郭松龄的联盟,倒向张作霖,并且扣押了郭松龄在天津存放的欠款和冬装与冯玉祥开战。那一年的辽西是本来就冷,尤其是对没有冬装穿的郭松龄军来说。

这一下就让郭松龄措手不及,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还担心冯玉祥和李景林反扑。

郭松龄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使日本人帮助张作霖

按照我们东北人对郭松龄这种行为的评价就是“不讲究”,但是在处理日本人的问题上,郭松龄也表现了东北人乃至中国人的气魄。

面对郭松龄军队来势汹汹,日本人无时无刻不打着自己的算盘,他们找到郭松龄,只要郭松龄答应给日本更多的利益,日本人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实际上郭松龄反奉的原因之一就是和国内军阀达成和解,然后共同抗日,因此拒绝和日本人的合作。

在张作霖答应了日本很多条件后,日本开始帮助张作霖。

关东军开始威胁郭松龄方,不得经过日本人的铁道附属地带,随即开始对郭松龄的部队进行军事抵抗,并且调入东北两个师团,随时准备支援奉军,致使郭松龄延误了最佳作战时机,最后一败涂地。

实际上,郭松龄的失败主要还是其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局势不能选择最优的处理方案,郭松龄不是没有过成功的机会,只是没掌握住罢了。


史论纵横


首先,郭松龄手中的权力是老张家给的,他所掌握的奉系最精锐的部队也是老张家的,张作霖虽然在别的方面不是太好,但是他对待他手下的部队那是好的没话说,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物资军饷,那都是全国首位,试问,有这样一位老东家,谁真心愿意跟着郭松龄造反呢?所以说,郭松龄的造反是不得军心的!

就这样一支部队,是没有斗志的,是极其容易崩溃的。如果一路打顺(打老张个措手不及),会暂时一定程度掩盖这些。一旦出现逆势,立马凸显出来。所以当外部因素稍微不利的时候,比如冯玉祥友军的背叛,日本的强势插手,天气的影响等等,这支军队立马就溃不成军了!

至于为什么郭松龄那么聪明却选择倒戈将军冯玉祥做队友,也许是被大元帅高位诱惑的丧失了理智拉低了智商,也许也是太着急了来不及选择更好的,也许也是没别人可选择。但是,万一成了呢!万一成了呢!万一成了呢!权力的诱惑下即便再聪明的人做出什么疯狂的事也不奇怪。


娱乐6频道


他完全可以采取辅助张学良的方式 ,而不是选择选择这么激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