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何從“別人追”落後到“追別人”?

五月_殤


首先客觀來說,別看轄區面積不大,但山東經濟的基礎很好,無論是自然資源、工業基礎還是人力資源,在中國的30多個省級行政區中都能排到前列:自然資源,沿海省份(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也有青島日照煙臺等世界級大港),魯西南和魯西北則有著相當豐富的耕地資源,魯西南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工業基礎,青島的工業基礎早年可以跟上海天津合稱“上青天”,也有京滬鐵路和膠濟鐵路這樣的交通幹線;人力資源方面,山東人口一直穩居全國前三(大概只有四川河南派在前邊),山東考生的高考水平在全國也是可以跟江蘇湖北相提並論的強省,本省的高等教育實力不弱,也有山大、海大、油大等名牌學府。

所以在改開時期一直到最近若干年,山東經濟的強勢是有道理的,一度還當過全國GDP的老大呢(1982年前後)。

但是我們後來剖析山東經濟發展模式的時候,會發現,其實山東經濟的發展,更多的還是被客觀條件和資源推著走的,這中間到底有多少是來自於政府運行機制、市場體制和主動規劃的作用呢?比如大家如今都在詬病的國企太多、重工業(第二產業)比例過大、民營經濟乏力、高新科技缺少亮點等等,這些可都是當年山東經濟高速發展的發動機,但當經濟粗獷式發展的模式遇到瓶頸,需要新的內生動力的時候,山東某些地方的薄弱,頓時就成了命門……

關於政府機制和效率的探討不用多聊,這不光是儒家發源地、官本位佔據絕對上風的山東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北方包括東北在內需要極度反思的地方。

地緣政治方面山東也不佔優勢,這個也算是歷史遺留問題,從地理位置上妥妥的算華北的山東,在大的行政區劃上一直被列入華東大區(這主要還是源於這裡是當年華東野戰軍也就是三野的大本營),原本山東還可以周旋於華北與華東之間,在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帶之間左右逢源,但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點點明確,山東會發現自己成了左右都靠不上……在公認中國經濟的幾大火車頭中,上海帶動長三角、得利最大的還是江蘇;廣深則是結合港澳資源,是廣東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北京雖然早先的設計中有帶動環渤海經濟圈的任務,但發現有心無力之後,索性紮紮實實搞個雄安新區……結果山東放眼四顧,發現自己成了單兵作戰,湊那個圈都湊不進去了。不僅如此,往北是天津,不用想了,往西,鄭州如今來勢洶洶,往南,先別說南京了,徐州藉助淮海經濟區也是風頭正勁……

在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設方面,曾經被列為全國標杆的山東,如今也落在了後邊。

所以,根源的根源,內因是山東自己沒能及早意識到政府機制和效率的重要性,從而沒有把握住經濟發展的節奏、踩準點;外因上則是山東地緣左右逢源變成了左右踩空。。

當然,山東經濟發展的底子畢竟還是雄厚,認識到問題所在,也沒必要這麼急切的迎頭趕上,還是找準點、找準方向,如果方向錯了,你走得越快,離目標越遠不是……


搬不動的小強


身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人,看到這個問題說實話蠻傷心的,山東雖然經濟總量全國第三,但給人的印象還不如浙江,福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1.山東沒有實力特別強勁的城市,為人熟知的青島,濟南,拿青島來說,山東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城市,但青島的排名也不過全國十幾位,不如杭州,蘇州,南京,成都,濟南就更不用說了,泉城濟南,省內都排第三了,更何況全國,山東沒有一個特別強勢的城市,這一點造成山東給人的印象就是不顯眼。

2.國企,工業,靠近日韓,這幾點其實也成就了山東的快速發展,但由於國企比重太過強力,造成民間資本活動不活躍,比起江蘇,浙江,福建來說就差的更遠了。

3.山東除了工業大省以外,還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人口一多就拉低人均,一提農業就感覺不如商業發達,這也是一方面原因。

4.外地人提到山東的時候一般印象就是保守,給人一種吃老本的感覺,不敢去創新,不犯錯就是進步的想法,這必然是不行的,不敢去想,不敢去做,必然是要被甩掉的。


一些奇妙的事


前些年有個說法叫“廣東的橋、山東的路”,當年山東的路,就和經濟一樣,幾乎沒有人懷疑會在發展中掉隊。而事實就發生了,如題主所說,從“別人追著跑”變成了“追著別人跑”。

經濟總量,山東與廣東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億擴大到2017年1.72萬億;與江蘇的差距由50億擴大到1.32萬億。

2008年似乎是個分水嶺。

差距被拉大的十年,可謂是一個被耽誤的時代。

2008年正值國際金融危機,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壓力,帶來了一批省份的“浴火重生”。如廣東實施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加速推動“騰籠換鳥”;江蘇實施產業高端發展、信息化引領等六大行動,推動產業向“高輕優強”調整優化;浙江實施“四換三名”工程,打造經濟升級版,推動了經濟質量和效益提升,在新一輪競爭中走在了前列。

其實,就在這個十年內,國家性的區域概念引領了不同的發展圈層。無論是傳統的長三角與珠三角,藉著自貿區的東風進入發展新時代;也無論是中部經濟區的異軍突起,河南、湖南、安徽等奮力趕超;更有勢頭強勁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橫空出世的雄安新區,對山東形成了包圍追趕之勢。就連偏居西南的貴州,也以大數據為引領,加快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帶動經濟實現了彎道超車。

但此時的山東,“壯士斷腕”年年喊,但喊破了嗓子也沒擼開了膀子,國企、能源型產業依然尾大不掉,而互聯網創業的這一波風口,山東也是完美地缺席了……

十年發展的步伐已經遠遠落後於粵蘇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掉隊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掉隊的事實面前一葉障目沾沾自喜,所幸山東沒有這樣,而是自剖自省後,已經在追著別人跑了。


濟南時報


最近中央把"新舊動能轉化試驗區"定在了山東,山東各級政府也做了變態跟未來發展規劃,山東總體GDP仍然為全國第三,但是距離廣東跟江蘇,距離不斷擴大,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山東是經濟大省,不是經濟強省。山東的GDP,是依靠巨大的人口依託的。

第二,山東主要為重工業,煤炭,化工工業比較強大。已經發展較為成熟,已經陷入的發展的瓶頸,所以會出現增速放緩。

第三,沒有緊跟時代步伐,轉型升級失敗。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第三產業的體量不送忽視,但是,山東的互聯網企業,發展極其緩慢。

以上多個方面也造成了,山東由“別人追”到“追別人”的情況!

尚有不足,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用戶93207510850


一個堂堂的山東省,還不如一個小小的武漢市!

我多次來往於武漢和山東之間,對這兩個地方都很熟。山東號稱中國第二經濟大省,如果沒有去過山東,會對山東有多美好的期待。 可是去了濟南看到濟南的樣子,蓬頭垢面,除了一條經十路像點樣子,其它的都破得像城鄉結合部。

仔細思考山東省在中國宏觀各方面的表現,你會發覺堂堂山東省,其實存在感、影響力還不如小小的武漢市!

山東全省的綜合實力不如武漢一市,這既是事實,這又說到底就是北方和南方的區別! 北方務虛而南方務實! 山東恰恰就是北方文化的代表,喜歡務虛,好面子,喜歡吹牛,有魯吹一號的名聲,聲名遠播。 山東實際上算不上中國的第二第三的經濟大省,實際上能排到湖北江蘇廣東浙江福建遼寧四川以後就不錯了,說排第八這是比較合適的。

實際上,你拿基礎設施,科教實力,甚至政治地位來看,山東都根本比不上前面幾個省。 不說這些省,就拿武漢市和山東省比一比!

說大學高等教育,山東只有一個山東大學拿得出手,而武漢,科教實力直接秒殺山東全省!七所211三所985不是吹的! 說城市建設和規模,山東全省的城市加在一起都沒有武漢市區這麼大!

論城市規模,一個武漢,幾乎是二十個濟南十個青島的規模! 說到底,山東一個大城市都沒有。 說起交通,武漢的水陸空交通也遠比山東發達,山東全省的民航吞吐量都比不上武漢一個市。特別是軌道交通,濟南市是中國極少數幾個還沒有通地鐵的省會城市,也是中東部唯一一個沒有地鐵的省會!而武漢,地鐵比山東全省的地鐵都多十幾倍!

說起企業,山東沒有幾個像樣的企業,企業經營也喜歡吹牛,以海爾為典範!山東除了海爾、海信等寥寥無幾的幾家拿得出手的企業,其它的確實乏善可陳。不像武漢,無論央企、外企、民企,實力、存在感都遠遠勝于山東的企業。武漢有東風、武鋼、郵科院、三峽集團、葛洲壩集團、長航集團等副部級直屬央企,還有萬科、綠地、東風、武鋼、日產東五六家世界五百強企業。至於民營企業,武漢九州通、武漢卓爾、湖北絲寶、東星集團等等都享譽天下。

我對山東的期望,還是希望山東人民能務實一些,少喝些酒,更少顧著勸酒!魯吹一號就是從姜書記視察海爾開始! 堂堂一個山東省,銀行總存款就廣東的三分之一多一些!即使這樣的情況,山東人民也會相信,山東是比肩廣東的中國第二省,趕超廣東只是時間問題。


武大東湖


採購的山東高密某廠家一臺木工車銑一體機,因為機器需要有些小改動,廠家也說可以做的,機器到家後廠家來人兩次,都沒有達到約定效果,廠家還說沒問題,配件出來改一下就可以,然後就要餘款,餘款不給不幫你弄,好,幾萬的機器都買了,五千餘款不給不能就放那看,於是付了餘款,然後發過來一個配套使用的帶工裝鑽床,當然鑽床款是已經付掉的,於是廠家又來人,還是一樣不能解決問題,然後玩消失了大概一個星期,接著說研究過了,工裝鑽床改一下肯定沒問題了。要求把鑽床給他發去,可以說是發誓保證沒問題的。於是結果大家都已經想到了,鑽床發去就石沉大海了,最牛逼的是電話不接,不管你怎麼打就不接,也不掛。自此,幾乎排斥所有山東貨(沒有任何地域歧視,或許是自己心理作用吧)


葉子尋歡


首先,山東從來沒有落後,提問者居心叵測,有些網友拿武漢和成都和山東比,呵呵一笑,比的了嗎。是,武漢成都現在見的是不錯,四川省每年從中央拿走4000億的轉移支付,也沒見的大涼山的貧窮有所改觀,錢都去哪了?建成都去了唄。敢問四川除了成都還有什麼城市,萊蕪併入濟南後,山東最後一個GDP不如2000億的城市也將消失,四川第二大城市來山東就是倒數第一。對於濟南的問題,前幾年山東是沒有重點建設濟南,要是山東像中西部省份那樣突出省會,濟南GDP分分鐘破萬億,東部省份的均衡發展是中西部根本做不到的,你知道山東省兩會上關於傾向青島還是濟南的問題能爭吵起來嗎?山東每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分佈濟南不足12%,青島11%,濰坊、煙臺、臨沂、濟寧都在9%-10%,省內城市的競爭根本你是體會不到的。去年山東省營收超過2000億五家大企業分別隸屬於濱州、濟南、青島、濰坊、聊城五地……沒有什麼可講的,濟南已經在崛起了,山東需要努力競爭的只有蘇粵浙


身騎白馬穿越中國


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舉實例,不點名,某公司年純利潤高達5,6個億,但都如數上繳給在北京的集團總公司,但在山東自己的員工連年終獎都沒有。問問其它省份的能有幾家?總經理臉上有光了,提升進京高就了,山東的員工繼續加班奉獻,而且還沒有年終獎,還受工資總額限制。😪


富二代他爸爸666


山東的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山東省一直領先全國,當然我說的是經濟總量。但是為何現在淪為全國經濟總量第三,人均在前五開外呢?我認為需要從各個方面的原因來分析。

對於廣東省,90年代後國家大力發展深圳,給政策,給級別,給資金,所以深圳的經濟發展飛速。和青島同是計劃單列,但是目前深圳的GDP比青島高很多。

對於江蘇,江蘇省目前只有蘇南經濟發展很快。而蘇南靠近上海,可以接受上海有力的輻射。所謂的崑山,就是因為鄰近上海,所以招商引資有利,上海也可以轉移一部分的製造業。所以江蘇的發展主要在蘇南,而蘇南靠近上海,便於輻射。

對於山東自身的原因,就在於思想相對保守,民間經商的意識遠不如浙江和廣東等地。山東的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在於人的思想要解放,在於人的觀念要更新。



一聲有你555


這還用說,山東這幾年大落後,是用人不當造成的,也是當地領導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定位不準確造成的。以我這為例子,區長是外省人,在我們區什麼也不管,就知道拆拆拆,你就是拆成了垃圾堆,也和區長沒關係,因為人家是外省人,過幾年一模屁股走人了,你愛發展不發展,與人家沒關係。再說我們的鎮長,是個女鎮長,胡亂指揮鄉鎮發展,老想著發展鄉村旅遊業,導致鎮村大批老百姓失業無業,把鎮上村上的百分之九十的小廠都關停取締了,你一個農業鄉鎮,以前就是以農業為主,根本就沒有定位過發展旅遊業,現在突然想發展旅遊,擦,一個農業鄉鎮,發展旅遊,想想吧,農業鄉鎮,只有大力發展農業,普通老百姓才能夠直接受益,你發展旅遊,又是想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路子,你讓種地的老百姓投身到旅遊業,旅遊業是長期產業,不是一兩年就能見到回報的,老百姓也沒那麼多錢去投入,這純粹是根本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呀。所以說發展農村,要用對人才行,用不對,你連農村都發展不了,更何況要發展農業大省山東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