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劉伯溫還明智的奇才,幫朱元璋奪取天下,因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終

明初大謀士劉伯溫因善於謀劃,在民間被演繹成一位神機妙算的奇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劉伯溫雖然聰明過人,但卻沒能猜透“兔死狗烹”的道理,最終落得被毒死的下場,結局令人唏噓。其實就明哲保身而論,劉伯溫跟同時期另一位大謀士朱升相比,的確相距甚遠。那麼,朱升是怎樣的奇才?他最終因何得以善終?

朱升生於元朝初年,是江浙行省徽州路休寧縣人,自幼勤奮好學,由此學業大有進步,年紀輕輕地便考取進士,成為遠近聞名的飽學之士。元朝末年,朱升經人薦舉,出任池州學正,在職期間整治學官腐敗現象,並執行學規、考校訓導,一時間風氣大變,頗有成績。

比劉伯溫還明智的奇才,幫朱元璋奪取天下,因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終

朱升在元末曾經出仕,後隱居教學

朱升任職三四年後,便趕上紅巾軍首領徐壽輝等人在蘄州、黃州一帶起義。因為池州遭到戰亂的波及,所以朱升便攜帶家眷到石門隱居教學,並暗中觀察時局的走向。此時江南諸侯紛起、遍地烽火,競爭到最後,基本上便剩下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大勢力,而朱升最終投靠的“明主”,正是朱元璋。

1358年,朱元璋攻取徽州後,將朱升隆重地請到幕府中,並向他求教進取之道。朱升察覺朱元璋有人主之相,便向他提出三條、九個字的創基立國策略,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深受朱元璋讚許(“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比劉伯溫還明智的奇才,幫朱元璋奪取天下,因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終

朱升向朱元璋獻上九個字的戰略方針

從時局來看,朱元璋雖然佔據蘇南浙北富庶之地,但南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兩大勁敵,周邊還分佈著為數不少元朝殘餘,再加上還有一個名義上的領導-小明王韓林兒,若朱元璋貿然稱王,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所以按照朱升的建議,朱元璋暫緩稱王的節奏,而是沉下心來在境內加強防守、發展農業,並伺機侵吞對手的地盤,由此逐漸做大做強。

1363年,朱元璋通過鄱陽湖之戰擊殺陳友諒,在消除最大的外患之後,才於次年(1364年)稱吳王。兩年後,朱元璋派人暗殺韓林兒,自此成為境內最高領導。1367年,朱元璋又消滅張士誠,成為南方最有實力的軍閥。次年(1368年),朱元璋又發出“北伐中原,驅除胡虜”的口號,並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末,元順帝逃往漠北,明朝基本上完成對全國的統一。

比劉伯溫還明智的奇才,幫朱元璋奪取天下,因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終

朱元璋在朱升的輔佐下,最終奪取天下

隨著朱元璋地位的攀升,作為高參的朱升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在建國前便已出任侍講學士、知制誥,奉命同修國史。明朝建立後,朱升又出任翰林學士,負責起草制誥、編制禮樂等工作,朱元璋大封功臣時頒佈的詔令,大多便是由朱升起草、擬定的。

此時,朱升已是年逾七十的老翁,朱元璋考慮到他勞苦功勞、年紀老邁,便特許他不用每日上朝,由此可見皇帝對他的尊重(“吳元年,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洪武元年進翰林學士,定宗廟時享齋戒之禮...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引文同上)。

比劉伯溫還明智的奇才,幫朱元璋奪取天下,因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終

朱元璋雖然苦留朱升,但後者還是辭職歸家

按照常人的理解,朱升對明朝的建立立下奇功,理應接受皇帝授予的高官厚祿,安享富貴至極的晚年。然而,這位世事練達的聰明人,深諳“兔死狗烹”的道理,在明朝建立後才1年多時間,便以年老多病為由提出辭呈。朱元璋捨不得朱升,便對他屢屢勸留,但無奈對方去意堅定,便只好放他歸家。不久,朱升在老家病逝,終年72歲。

據明人筆記《翼運績略》記載,朱升在向朱元璋辭職時,曾請求皇帝賜給兒子朱同“免死券”,以備將來犯下死罪時能活命,明太祖感念朱升勞苦功勞,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朱升辭職後,並沒有回到老家休寧居住,而是遷徙到南直隸(今江蘇省)的鹽城,並儘量隱藏行蹤。

比劉伯溫還明智的奇才,幫朱元璋奪取天下,因急流勇退而得以善終

朱升墓

但讓朱升沒想到的時,在他死後15年,戶部侍郎郭桓等人盜賣官糧案爆發,由於涉案人數極多、所涉數額極大,所以明太祖一怒之下,竟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員全部處死。當時,朱升的兒子朱同擔任禮部右侍郎才1個月時間,但依舊被牽連其中,最終竟被殺了頭。可見,“免死券”是否管用,最終解釋權還在於皇帝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