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晚清時候滿人的權利慢慢被漢人奪取了?

carleo


關鍵在於中央集權的衰弱和軍權的擴散。

在清朝初年,雖然八旗戰鬥力已經不如漢軍,但是清朝皇帝卻通過巧妙的政治手腕對漢人勢力不斷進行分化瓦解。

一些有權勢的漢族軍閥,比如吳三桂,都在三藩之亂中被消滅,而剩下的漢族軍隊,則採用宋朝的慣例,被皇帝派遣的官員嚴密監視著,這些文官雖然多為漢人,但並不掌握軍權,而只是皇帝的代理人,其升遷完全依賴皇帝,因此根本不具有奪取滿人權力的機會。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福康安)

另一方面,在清初,雖然八旗整體不堪用,但是滿人還是個別能征善戰之士,比如說乾隆年間著名的將領福康安和阿桂,都是滿族將領,皇帝對他們的信任顯然勝過對漢族將領,這些滿族中的軍事精英在軍中享有很高威望,因此足以掌控軍隊。

但是到了後期,就完全不一樣了,八旗和滿人已經荒廢到馬都騎不上的地步,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更是不堪一擊,到了太平天國起義時,清朝中央政府財政困難,而八旗更是無法抵禦農民軍,為了解決財政困境,保住大清江山,皇帝只能對地方進行大量的放權,允許漢族地主自建武裝,這就給了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精英以機會,這些人自籌軍餉,自招兵源,軍隊完全成了他們的私家軍隊,到了太平天國起義被平定時,清朝最精銳的軍隊幾乎全是漢族地主的私人軍隊,淮軍、湘軍等名稱就已經表明了他們的地方特性。

(袁世凱作為漢族地主的集大成者想要廢除清帝不過一句話的事)

可以說,從此開始,滿清的命門就已經掌握在了漢族地主手中,只要後者決定不支持他,滿清的覆滅幾乎就是必然。後來的袁世凱不過是這一情況的加強版,而掌握軍權的他確實也就憑藉一陣恐嚇就讓滿清皇帝主動讓出了帝位。


沉思的托克維爾


滿人的權力為什麼被漢人奪了?四個字:人少!不行!

清王朝政權實際上是一個部族政權,整個滿洲人不過幾百萬,人少了,出傑出人物的幾率就會變小。尤其是在和平時期,承平日久,滿人因為特權,遊手好閒,早已把弓馬功夫丟掉很久了。到了拼炮艦的時候,連科舉底子都沒有滿人怎麼能招架得住呢?

所以清王朝先設滿軍八旗,滿軍不行了,搞蒙古八旗,後來蒙古人也被藏傳佛教給降服了;再設漢軍八旗,漢八旗學會了臭毛病,再設置綠營兵。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發現綠營兵也不行,不僅如此,滿人最厲害的增格林沁還被捻軍給打死了。所以不得以,只有讓渡部分權力,讓漢人搞團練,做督撫。這都是一步一步的,開始的時候,中樞還有慈禧,還有恭王,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曾國藩和李鴻章不敢有想法。等中央的人物都死掉,還有人能鎮得住曾李衣缽的繼承者袁世凱嗎?


青年史學家


滿人最大問題人少,實際上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候,就發現八旗腐化的速度超乎想象,所以只能依賴綠營

為什麼清末漢人才真正崛起,根源是兩個,第一清朝上升期時期,全國大體穩定,穩定導致階層固化,實際上三藩本身就是漢人

第二個問題。八旗真正完全腐化不能用就是在十九世紀,實際上平定蒙古,青海,遠征尼泊爾穩定西藏,征服噶爾丹,收新疆,實際上領導就是八旗,八旗皆混蛋,完全不能用是十九世紀,為什麼僧格林沁死亡清政府那麼震驚,就是歸屬滿蒙自己的最後的力量失去了,未來只能依靠漢族力量


風中小草59



清朝晚期滿人權利被漢人取而代之還是因為一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那就是“太平天國”起義,漢人才趁勢而起的。

清朝是少數民族滿族入關建立的政權,雖說有清一代一直提倡“滿漢一家”,但是一直深深提防漢族,漢族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根本沒有太多勢力,最起碼兵權是沒有的,屬於被壓榨的勞動力,而太平天國起事以後,一度勢如破竹,清軍承平日久不堪一擊,太平天國一度擁有南方半壁江山,派出的兩萬多人馬北伐甚至達到天津境內,清廷人心惶惶,咸豐帝甚至大呼要重蹈明崇禎帝的覆轍,在這種無奈之下,咸豐帝立下平生最豪氣的承諾“平太平天國者封王”,而清庭並非沒有底牌,如僧格林沁的騎兵精銳就不錯,咸豐帝的本意是滿族內部親貴鎮壓了這場起義封個王也沒什麼,奈何唯一拿得出手的僧格林沁騎兵精銳太少,自保有餘卻形成不了優勢。

在清廷一籌莫展之下,咸豐帝允許地方團練自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代表漢人地主階層的曾國藩崛起,靠著地方團練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湘軍並最終於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隨後不久1865年清廷最後的依杖僧格林沁戰死,湘軍徹底一家獨大,之後幾十年清朝的國防就由湘軍及其衍生出的左宗棠之楚軍與李鴻章之淮軍承包了,漢人擁有兵權,滿人的權力自然慢慢過渡到漢人手裡,所以清末全國各地的巡撫及其總督級別大部分都是漢人。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在晚清時候滿人的權利慢慢被漢人奪取就是因為漢族武裝大規模崛起在軍事力量上超過了滿人。

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起義,清朝的傳統軍隊八旗、綠營兵被打得潰不成軍,滿清朝廷不得不讓漢人士紳地主自建軍隊鎮壓農民運動,在這之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飛速崛起,勢力遍佈東南數省。

而且當時在中國北方也有數股起義隊伍,再加上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滿清朝廷不得不把手中唯一的精銳僧格林沁的部隊用來保衛京師,江南地區根本無力照顧了。

這種情況下滿清朝廷實質上已經失去了對於江南地區的統治,不如干脆拿出來獎賞漢人士紳地主讓他們為國平亂。

太平天國被平定後,漢人督撫勢力盤根錯節已經不是滿清朝廷能夠肆意解決的了,只能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挑動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大員內鬥來維持滿清統治。


當狗容易做人難


人口數量的絕對優勢決定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滿清之所以得天下也是一個偶然,並不是必然。明末人口最多時大概有1.5億左右,滿清得天下是因為明朝的內亂,有十幾年的旱災,有東北女真的騷擾,也有統治集團內部的黨爭,還有一個朝代長時間積累的很多矛盾,比如腐敗、土地兼併。滿清乘勢崛起,他以幾十萬的人口統治近億的漢族,在那個華夷之辨很重的年代已經很不容易了,各地只是有象徵統治的滿城(內城),只駐紮很少的一些滿人進行統治,在一個朝代民族強盛崛起的初期通過武力可以維持,但這很少的人口在進關後被繁榮溫暖的中原生活迅速腐化,失去了戰鬥力,兩百年後當南方大地爆發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後,腐化的、失去戰鬥力的又人口數量很少的滿族憑什麼再去鎮壓這一支巨大的反叛力量,不得已只得各地進行團練,各自招募人員進行訓練,湘勇淮勇乘勢而起,這些漢族地主武裝滿清也只能進行平衡了,再也無法無法消滅或進行絕對控制。


敏142322020


應當是權力,而不是權利。而且也不是奪取,只是被迫分享。

從清代的官制來看,中央層面大部分官職滿漢平行設置。比如六部尚書,侍郎等等。但實際上滿族官員享有很大的優勢。清代官員當中權力最高的封號就是大學士,而在大學士當中又以領班大學士為首。一直到乾隆以前,都沒有漢人擔任過領班大學士。張廷玉是第一個擔任領班大學士的漢人,但是並不受乾隆信任。軍機大臣當中也往往以滿人為主。此外,滿族官員可以補充漢族官員的缺,卻反過來則不行。滿族官員的升遷速度,也要遠遠快於漢族官員。在地方層面,總督巡撫一級的高級官員,也是以滿人為主。至於地方上的武職,也就是將軍提督等等,絕大部分也是滿人。只有在相對比較低級的知府和縣令級別才以漢族官員為主。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滿清貴族始終把持著權力。

晚清時期,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漢族官員,憑藉著幫清廷剿滅太平天國運動而起家。但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幾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是在地方任職。中央層面的事務,他們很難插手。外交事務非常特殊,在晚清時期,實際上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辦理的。所以才形成了李鴻章以地方政府官員身份主辦外交的局面。慈禧主政時期,雖然在地方官員的任命上大量起用漢人,尤其是使用他們擔任高級地方官,但是在中央層面上,依然使用恭親王奕欣慶親王奕劻這樣的皇室宗親。總體來看,清政府為了維護政權,確實在這一時期進行了權力結構的調整。在地方層面上釋放出了更多的權力,但是在中央層面上,依然牢牢把持權柄。這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過程。實際上,滿清貴族對於權力是非常在意的,否則晚清時期的歷次改革,也不會以失敗告終。在特定條件下,通過釋放部分權力來延續政權,對他們來講是一種權宜之計。只是這種權宜之計不可逆轉,最後難以收拾。

而地方權力的擴張,實際上開啟了之後中國軍閥分裂的歷史進程。並且,清政府就是在頭小尾大的格局下,最終導致了自身政權的覆滅。袁世凱以軍功起家,後來先後出任山東巡撫和直隸總督,成為地方實力派。最後憑藉著北洋新軍的軍事力量強迫清帝退位。當然必須指出的是,袁世凱能夠成功的迫使清帝退位,這是因為南方革命派勢力的發展。這本質上不是地方權力擴張的結果,而是民眾對於清政府不滿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看,晚清時期,清政府對於權力格局的調整本質上是一個飲鴆止渴的過程。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延續政權,但卻從根本上破壞了原有的政治架構,最後導致政權覆滅。


zyb38537240


因為大環境所致,其實也是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如果存在的時間久了,必然會漢化。如果又是動亂年代,那必然會開始往漢官掌握大權的方向走。必然北魏北周,比如大遼大金。


其實原因也是很簡單,國家處於動亂狀態,最需要的就是有軍事能力的人才來鎮壓一下。少數民族之所以叫少數民族,就是因為他們人少啊,按照同等比例,少民的人才數量自然也是低於漢人。更何況,少民在入住中原之前,過的多是貧苦日子,來到物產豐富的華夏之地,大多數人很容易沉迷犬馬聲色之中,然後日漸墮落。這樣一來,少民貴族能用的比例也下滑了。

清末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太平軍一路往南京開進的過程中,旗人將領指揮的八旗和綠營屢戰屢敗,可以說清國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了。沒辦法,政府只能放開地方團練軍,允許漢人地主官僚自己組織軍隊,鎮壓太平軍。這麼一折騰,漢官軍閥實力就上來了。說是權力易放不易收,你不能說裁了人家的權力就裁了,所以只能相應的提高人家的政治地位。造成這個原因還不是滿洲貴族自己不爭氣。就連怡親王都說“滿洲舊貴皆混蛋,不堪一用”。況且在面對列強的入侵,國家必須要注入新的活力,那可用的就是這些優秀的漢官。



到了1890s之後,基本上能打仗的軍隊都是漢官指揮,八旗王爺也就只能耍耍嘴皮子了。


火器工坊


首先說一下旗人的特權享受的福利並沒有被剝奪,連戊戌變法涉及的部分都沒有成功,這個問題也可以說軍權治權被漢人取代了,那是客觀因素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回亂等因素造成的,清政府常備軍八旗和綠營很差勁,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一路如砍瓜切菜打到南京稱帝建都了,完全是和清朝分庭抗禮了,清政府被迫允許地方辦團練,這是開始放權的開始。

剛開始的放權,還是允許地方辦理團練協防為主,大概意思也就是後來國民黨時期那種地方民團性質,太平軍連個3,5000人攻擊州府你能幫助守城,維持下治安,結果後面一個是湘軍系越做越大,另一個就是八旗綠營為主的江南江北大營兩次被攻破了,清朝依仗的常備軍的精銳幾乎損失殆盡了,那會僧王的騎兵也遭到英法聯軍重創,只能依靠湘軍剿滅太平天國。而且伴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時,北方一直有捻軍在活動,後面又有回亂,國家幾乎沒安定過,清政府一直需要這些漢人武裝去四處救火。到了後捻軍時期,僧格林沁直接被捻軍擊斃了,而且隨其被擊殺的還有一眾滿蒙騎兵將領,此時勝寶也被慈禧殺了,滿蒙幾乎沒有一個能拿的出手的將領了。後來的剿滅捻軍,回亂,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幾乎清一色是淮軍為主角了,不是滿人想放權,實在是滿人的八旗軍不堪而且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了。


尖兵營


起源是太平天國。太平天國起義,朝廷很快就丟掉半壁江山。而且是最重要的經濟發達地區。這個時候朝廷才意識到。滿人貴族已經徹底沒法用了。於是死馬當成活馬醫,啟用漢人精英。

等到了太平天國結束以後,朝廷實際已經失去原來太平軍佔領區的控制。漢人開始掌控這些地區。後來發展的洋務運動,基本上都是漢人主導。

清朝早期,滿蒙貴族負責軍事。漢人覺得他們手中有特權。覺得還能忍受。太平天國已結束,漢人覺得你又不負責打仗還享受特權。大家就受不了了。然後就慢慢收走滿族人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