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重慶兩江四岸5年後將大變樣

快訊!重慶兩江四岸5年後將大變樣
快訊!重慶兩江四岸5年後將大變樣
快訊!重慶兩江四岸5年後將大變樣

核心提示

作為重慶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中的重大專項,主城“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面向全球徵集設計方案。11月20日至22日,來自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91家知名設計機構的大咖們應徵報名,並進行現場交流、實地踏勘和現場答疑。按重慶市的總體部署,“兩江四岸”的治理提升,將圍繞“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來打造。明年1月底前,入圍的設計機構將進行方案公示。到時候大家就可以看到,作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資源,“兩江四岸”將出現怎樣的面貌。

治理提升江岸 消除六大不足

10月17日,《重慶市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方案》在市政府常務會上審議通過。

按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我市正積極實施“三大攻堅戰”和“八項行動計劃”。其中,城市提升行動計劃列入了“八項行動計劃”中。

重慶是一個“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兩江(長江、嘉陵江)從重慶主城穿越而過。“兩江四岸”是城市提升的獨特資源,是重慶城市發展的主軸。對“兩江四岸”的治理提升,列為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中的重大專項。

根據相關部門的前期調查,“兩江四岸”總體來看還存在六大不足:一是環境髒亂,生態質量較差;三是景觀雜亂,觀賞性較差;三是公共開放空間少,親水性較差;四是遊憩設施缺乏,體驗性較差;五是交通設施不完善,可達性較差;六是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不夠,人文彰顯不足。

為此,在“兩江四岸”的治理提升過程中,我市提出要堅持生態優先、民生優先、品質優先的原則,加強規劃引領,完善治理方案,把握工作重點,增強“主軸”意識,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的態度,按照“幹五年、看十年、謀劃三十年”的總體思路,圍繞打造“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的目標定位,大力實施“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重大專項,

努力實現“一年有變化、兩年出靚點、三年見成效、四年出形象、五年大變樣”,使“兩江四岸”成為展示重慶“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城市品牌的靚麗名片。

按照規劃,“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範圍,河道中心線長度約180公里,兩側岸線總長約394公里(含江津段30公里)。沿長江,上起九龍坡區西彭鎮,下至江北區五寶鎮;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區,下至渝中區朝天門。

而在2018年至2022年,我市將重點治理提升主城中心區域的濱江地帶,岸線總長約109公里,具體為:嘉陵江北岸(高家花園大橋-大佛寺大橋),長度為17.8公里;嘉陵江南岸(雙碑大橋-朝天門),長度為16.3公里;長江北岸(魚洞長江大橋-朝天門),長度為34.3公里;長江南岸(龍洲灣-寸灘大橋),長度為40.6公里。

設計師建言:

重慶魅力江岸可以這樣建

山清水秀生態帶

用好消落帶、岸電技術等 發揮重要的生態功能

易蘭(北京)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陳躍中認為,兩江中消落帶是“兩江四岸”中山清水秀生態帶的必要部分。

陳躍中曾於上世紀80年代在重慶大學就讀,四年中有不少時光是在嘉陵江邊度過的,“那時候,江邊有吊腳樓、輪渡、供市民玩樂的堤壩,充滿了生活氣息。”陳躍中強調了因水漲水落形成的消落帶的作用。“它具有過濾泥沙、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

不過,現在重慶兩江消落帶的環境問題也日益顯現。陳躍中舉了不少例子,如植物覆蓋率低、城市棄渣增多……他建議,要注意消落帶地貌、水文、植被等多種元素的協調統一,不要破壞了周邊生態平衡;考慮到消落帶的脆弱性,山清水秀生態帶建設不能急功近利,可以分階段、分步驟完成。

市交通局港建處王文軍說,為保護兩江水質不被汙染,市交通局已經編制發佈《重慶港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和處置建設方案》,推進汙染物接收點建設,防止船舶垃圾往水體排放。

“我們正在推進大型港口岸電技術,完成了朝天門、寸灘、果園港等碼頭岸電改造。”為什麼要用港口岸電技術?王文軍解釋說,主要是避免船舶在靠泊期間使用發電機,減少燃油的使用,降低噪音汙染和大氣汙染。

立體城市景觀帶

突出“山水之城”的特色 拒絕“千城一面”

不同於巴黎,也不同於倫敦,雖然大家都是濱水城市,但城市景觀設計卻大相徑庭。英國ZAHA董事克雷格基納(Craig Kiner)來到重慶之後發現,重慶這座獨具特色的山水之城,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是罕見的。

“到了重慶後,我去濱江路散步時發現,江岸的整體利用效果還不是很好,比如很少有地方可以留下來休閒”,克雷格基納認為,在一些視覺“節點”,應該好好地利用起來。

美國SWA設計總監、首席設計師大衛·湯普遜(David Thompson)感受比較類似。他此前參與過長濱路菜園壩到儲奇門段的景觀設計,對重慶瞭解頗深。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大衛·湯普遜感受到“兩江四岸”設計的複雜性。“在一個狹長的濱江地帶,有裸露的橋墩,有待拆遷的舊房,如何讓這些元素和諧共存,很考驗設計師的功力。”大衛·湯普遜此行還發現了些新問題:人與濱水空間的可達性不足,城市濱江地帶的交通體系還需完善。

“重慶的濱水空間,幾乎被大馬路所阻隔,導致可達性不夠、親水性不夠,這是重慶‘兩江四岸’現狀的共性”,大衛·湯普遜說,這是“兩江四岸”目前的缺點,但也可以說是重慶獨一無二的優勢。他建議,要因地制宜建設步道,包括過街步道,將馬路兩側有機地連接在一起。設計上可以與景觀相融合,在重要的節點可以有“曲線橋”,既是有趣的特殊景觀,也是過街的重要通道。

“改造的原則就是要突出重慶‘山水之城的’特色,拒絕‘千城一面’。”大衛·湯普遜說。

便捷共享遊憩帶

巧用剩餘空間拓展休憩之地 讓市民與景觀“互動”

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黃聰說:“對重慶這樣的城市來說,設計便捷共享遊憩帶並不容易,要兼顧設計的美觀性和市民生活的舒適性。”

黃聰發現,“兩江四岸”可在一些剩餘空間上“做文章”,比如天橋底下、樓宇間不規則的地塊、廢棄的停車場、還有不少荒廢了的斜坡可待開發。他說,剩餘空間可採用“填充法”,即通過“破硬增綠”等技術手段增加休憩綠地,把閒置或利用率不高的樓宇間硬地改造為街頭綠地或遊樂場等。“擴大了的休憩空間可以為居民交往提供場所,增強市民的歸屬感。”

美國SASAKI公司董事張韜認為,目前的“兩江四岸”與市民的互動不足,“一個好的設計,應該想辦法把人留下來。”

同時,張韜覺得,目前的“兩江四岸”步行系統也待完善。

張韜建議,濱江地帶的功能、形態應該是“多元化”的活躍空間。“不論老人小孩還是年輕人,不論白天還是夜晚,不論外地遊客參觀還是本地居民散步,都可以有很好的體驗,讓市民與景觀‘互動’。”

人文薈萃風貌帶

把人文關懷帶入到“兩江四岸”的景觀設計中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楊宇振說,希望把人文關懷帶入到“兩江四岸”的景觀設計中,特別是人文薈萃風貌帶要充分體現重慶的歷史文化內涵。

“重慶的山水中,流傳著大禹治水的傳說,留下了先祖巴人的遺蹟……”楊宇振說,人文薈萃風貌帶可以考慮以歷史文化、現代都市為兩條主線,沿岸可用浮雕、紀念館、壁畫等景觀承載巴渝歷史。

對“兩江四岸”的老舊建築,楊宇振提議,根據地形、地貌特徵劃定和打造傳統巴渝建築風貌,以多層和低層為主,借鑑傳統民居白牆黛瓦的建築風格,並在材料和內外空間處理上進行現代創新,形成獨特的山地建築景觀。

(來源:重慶日報,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崔曜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