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領兵從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平地築城幾天能擋住數十倍的魏國騎兵嗎?

京東李達康


這個問題裡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第一,不是馬謖主動往下衝,是張郃主動向上攻。此時蜀漢士兵糧水兩缺,哪裡力氣和士氣?居高臨下的優勢早失去作用。第二,兵力問題,馬謖面對的應該沒有數十倍的魏國騎兵那麼誇張,甚至兵力對比上差不多,關鍵是曹魏確實有騎兵的優勢。


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關中三郡響應,根據《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記載,群臣一下沒了主意,但是曹叡認為諸葛亮必敗,乃部馬步騎五萬拒亮,還特進張郃,都督諸軍。但是,根據街亭的地形,街亭口就像一條道,三郡反叛再加上兵貴神速,張郃到達街亭應該是曹魏軍前部,以騎兵為主。因為《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反思這一戰原文:“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於兵少也,在於一人耳”。這個記載已經很明確了。那麼,再順著諸葛亮的話說,戰爭並非在于軍隊的數量多少,主要還是帶兵之人。



所以,無論張郃帶領的軍隊有多少,馬謖如果能好好利用街亭的地形,要抵禦張郃問題其實不大。街亭入口就是一條道,四周都是山,從抵禦曹魏精銳騎兵的角度來說,把部隊放上山也沒有錯。畢竟騎兵適合在平原衝擊。所以,馬謖放棄街亭相對平坦的市鎮,這是避開對方之所長,還可以利用蜀漢軍隊善於山嶺作戰的優勢,只是,馬謖作為主帥經驗畢竟是有限的(當然現代人,包括筆者也是“上帝視角”了)。因此,經驗豐富的王平提醒了馬謖,可惜王平目前只是裨將軍,職務更高的黃襲等人都沒有說話,馬謖自然也聽不進去。所以,張郃一來,就佔領了街亭的街市,而且一看馬謖軍都在山上,楞是把正規軍整得猶如山賊之眾,與其上山攻打,不如斷了他們食水,這招對付山賊叛逆屢見不鮮了。

(右邊紅圈內就是街亭口,街亭四周有很多險要的山地)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萬夫莫開,馬謖也忽視了街亭口的作用。如果他在街亭口部署兵力,修建堡壘工事,由於道口的狹窄,那麼張郃兵力再多,也會失去作用,騎兵的機動性也失去優勢,結果就是張郃軍長驅直入,沒有遭受多大的抵抗。那麼再退一步說,萬一街亭口在張郃猛烈的攻擊下,守不住了,這時候居高臨下的作用就可以發揮出來了。因為,張郃軍一旦在街口擊潰馬謖軍,必定追擊並進入街亭,這個時候提前在山上的埋伏的蜀漢軍,再從上往下出擊,先前被擊潰的士兵再反擊,那麼馬謖的勝算還是要比張郃大很多。依照張郃的“尿性”,一旦受到夾擊,可能會立馬會安排撤軍,這樣街亭還是一樣守住了。

所以,馬謖如果充分利用街亭的地形,修建工事,全力守住街亭的道口,問題應該不大。而且馬謖屬於防守的一方,在兵力調整上有很好的主動權,哪怕只是派王平的千餘人埋伏山上,如有萬一,擂鼓而下,那更是上了雙保險。


大飛熊ヽ騎士


這說法是錯的!實際上守街亭守的不是山,而是一條路,這是從雍州通往天水郡的一個關鍵入口,這裡有一條一里多遠的路,這條道路最寬的地方有30來丈大約100多米,平均寬度大約10丈寬大約30~40米左右,最窄的地方只有3丈多寬大約10米多,只要卡住這麼一條路,那麼魏軍就是有幾十萬人也通不過來。這就是王平所提出的當道當道紮寨的意思,王平提出在這條道路上設防,挖戰壕,築土城,建立防禦工事。這樣魏軍要想通過就得先派人進攻這條道路,以這條路的地形,每次只能幾百人上來進攻,那麼蜀軍完全可以憑藉地形優勢跟魏軍交戰,即便最後拼光了軍隊那麼也是幾十天以後的事了,任務完成了。

馬謖的想法則是先放個一兩千魏軍進來再派兵衝擊,從中間切斷這條道路外守住,然後外面魏軍進不來,蜀軍有五千人,完全可以殺光這一兩千魏軍,挫其銳氣。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由於蜀軍沒有在這條道路上設防,等魏軍湧進來的時候想要重新堵住這個入口已經堵不住了,畢竟馬謖不是張飛趙雲或者魏延,要有這些人在倒是有可能用反衝鋒切斷這條進口。當幾萬魏兵通過這條道路以後,這時候蜀軍就失去了地利優勢,反而被幾倍的魏軍包圍在山上。所以,街亭不是不可守只是馬謖太想當然,然後貪功導致的。


優己


正常來說,在山上居高臨下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最致命的缺點就是山上沒有水源。這也是為什麼說馬謖屬於紙上談兵的原因,因為他沒有根據現實的情況進行分析,只是機械地認為居高臨下是這不錯的駐兵之所。

打個比方你應該會更清楚地瞭解到:如果山上有水源,我駐兵在山上,那我就不著急了。看你要不要繞過我向前進軍,如果你敢繞過我,我就從後面打你;如果你不繞過我,你就上來打我,我就在山上待著等你,要知道仰攻的代價有多大。

但是如果山上沒水,就輪到司馬懿不急了,我就不上去打你,看你沒水喝能忍多久,你忍不了我就會下山,我就在山下列好陣勢等你來。

平地築城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在要道口築城,你繞不過去,我就在城裡等著你來打,攻城方往往都是要付出比守城方更大的代價才能佔領城池的。

所有說,在沒有水源的情況下,寧願選擇平地築城也不要上山。


水巖歷史


馬謖在山上往下衝都打不過魏兵,平地築城幾天能擋住幾倍的魏國騎兵嗎?



一般來說,高處往下,具有衝擊力強優勢,但也有立腳不穩、踩偏踏空、歪失重心、近敵時容易被動、被傷,甚至送命等缺陷。所以,馬謖所謂“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只是曲解兵法,並不是取勝之道。



提問說的平地築城,就是馬謖到達街亭後,初步看了地形,很自負地說,側有獨山,四面皆不相連,樹木密集,是天賜之險,最好的紮營位置。王平則反駁說“屯兵當道,築起城垣,魏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



築城抵擋攻擊,包括騎兵衝擊,這是冷兵器時代常用方式,效果也不錯。比如,曹操在渭橋之戰中,冒嚴寒、頂風雪,利用連日陰雲布合,朔風驟起,驅兵聚沙築城,隨築隨凍,冰結成型,馬超的西涼騎兵何等厲害,也只能望城興嘆。從街亭防衛戰看,馬謖是就地防守,魏兵是長途奔襲,馬謖是以逸待勞,張郃是疲憊之師。



還有,就地防守不等於龜縮紮營之地,死等捱打,抓緊敵軍來臨之前,或者雙方相持過程中,瞅中機會,選擇合適地域,派遣精幹特種兵、突擊隊挖掘壕溝、陷阱、佈設鹿角、蒺藜、絆碼釘、木柵欄等等障礙物,還可在險要位置,設置連弩、擂木、滾石等,可以大大延緩、遲滯、減弱敵軍攻擊力度。



曹操渭橋築沙城,是在當年九月,而馬謖守街亭的上一回,就是諸葛亮乘雪破羌兵,估計當時天氣還很嚴寒,既然王平這麼說,也許築城當時是可行的。曹操築那個沙城,在雙方對陣、相互攻擊、戰事不斷的間隙,爭分奪秒,搶時間、抓機會,一夜之間就基本成型。當然,這是很粗糙、簡陋的工程。待重挫敵軍,局勢穩定後,肯定需要重新加固。



說明一點,街亭與長安一帶不同,並不適合騎兵作戰,演義中也沒有刻意表明,張郃、司馬懿是以騎兵進攻,導致街亭失守。因此,平地築城與阻擋魏軍騎兵,沒有必然聯繫,也與街亭防衛戰風馬牛不相及。



綜上所述,如果當時的馬謖馬參軍,不說集思廣益、發動士兵、如果認真聽取副手--副將王平的意見,在這麼一件大事上,不任性隨意、狂妄自大,能慎重分析、研究街亭守備,那沒準空城計、斬馬謖,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就難發生,《三國演義》的熱度興許會因此降低一些。(3:13)


流譽後


馬謖之敗的最大錯誤在兵力不能展開,2.5萬人在山上,守各個小山道能派出多少兵?兩三個人就擠滿山路,兩萬多人打仗,硬打成一兩千人似的。古代打仗,最重要一項就是展開兵力,五千要打出五萬的效果,一萬要打出十萬的效果,而馬謖之蠢是兩萬多人只能打出一兩千人的效果,街亭兩邊是山,中間一個不寬的通道,用三五千兵力守住兩山很輕鬆,剩餘兩萬兵力當道下寨,街亭山道窄處只能一百餘人並肩通行,張郃再多的兵力都無法展開,只能一百人上前衝殺,況且他只有十萬人馬,只有前方一百多人在打,後面十萬人只能幹看著。馬謖這邊兩萬多人,也只能前面一百多人交戰,但蜀軍守佔了很大地理優勢,山上還自己人,可以往下射箭,扔石頭。街亭有幾十里長,強攻沒有三五個月攻不下來,況且夜裡魏軍必須遠離街亭兩山紮營,不說偷營,每晚擊鼓假攻都疲死你,一般得退軍三十里下寨。蜀軍只要指揮得當,守得有方,再多的魏軍都沒有用。街亭比陳倉好守多了,諸葛亮十萬攻陳倉幾千守軍都沒拿下來。諸葛亮輕敵了,他原以為一頭豬帶兩萬兵去都能守住街亭,馬謖是他學生,他想把這隨手可得的功勞給他,可惜他小看了馬謖,真是不如豬啊。


劉備1866


為了拿下隴右全境,所以必須要阻擊住張郃來支援的5萬人,當時諸葛亮心中有兩個人選,一是魏延,二是吳壹。但最後派了馬謖。為什麼派馬謖,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應該是諸葛亮覺得他合適。

由關中來隴右必走關隴大道,魏軍長途奔襲,來的幾乎全是騎兵,為了爭取時間只能走關隴大道,也只能過街亭,搶先佔領該地,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展開阻擊。街亭在山谷中,兩側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側被稱為南山的,頂部平緩,向下三面皆陡峭,馬謖決定把人馬拉到南山上,待敵人前來攻打,居高臨下,把敵人打敗。王平當時不同意,但馬謖不聽。結果可想而知,蜀軍大敗,四散逃命,只有王平率領的一支人馬,臨戰不慌,他們不斷敲擊戰鼓,張郃以為有伏兵所以沒敢猛追,蜀軍守街亭的 1萬人馬最後只剩下王平帶回來的 1000多人。

如果現在去古街亭戰場做一番實地考察,就會發現此處確實十分險要,兩邊的山很高,秦隴大道行至此處,出現了一道地質斷層,西邊比東邊高出十多米,成為一處斷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為依託修成的。街亭要塞的作用實際是防範由東面而來的敵人,對西面之敵卻沒有任何作用,如果隴右一帶有人造反,他們會想起街亭,用它來抵擋曹魏的大軍,所以街亭要塞不會被好好修葺加固,甚至為了防止被敵人利用,還會刻意破壞。所以馬謖來時看到的應該是殘破的要塞,馬上築城禦敵肯定是來不及的,所以馬謖把人馬拉上山,他認為張郃是去救援的,必然會急於求戰,這樣拖延援兵的目標就達到了,但水源問題逃不過名將張郃的眼睛。

所以馬謖在街亭敗了,不要說平地築城,就是加固現有的街亭要塞都來不及,而與張郃野戰,1萬人難敵張郃的5萬人,況且馬謖只是個參謀,沒有武將的戰場經驗,資歷難以服眾,與基層官兵也不熟。而在這一戰後馬謖自知犯下大錯,居然潛逃了。

參考書目:南門太守《三國全史》


MP-Link


馬謖失街亭,一直是後人熱議的話題,不少朋友認為馬謖死得很冤,為諸葛亮背了個大黑鍋。想當年馬謖依山而守,居高臨下,有勢如破竹之勢,尚不能擊敗來犯的魏軍,當道下寨,和數倍的魏軍正面交鋒,豈不敗得更慘嗎?真是這樣的嗎?馬謖守街亭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戰略要地——街亭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街亭,其又名街泉亭,地處於現今秦安縣廳東北45公里的隴城鎮一帶,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在古代是兵家必爭要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戰略意義十分重要

街亭一戰,勢均力敵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朋友一直認為當年街亭一戰,魏軍的兵力是蜀軍的數倍,其實不然,當時雙方的兵力應該是均勢,或許蜀軍在一定程度上,兵力還略多於當時的魏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從史料中找找蛛絲馬跡。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馬謖到底有多少人馬,關於馬謖具體的兵力史料上並沒有詳細說明,但當時作為副將的王平因與主將馬謖觀點不一,從而獨領一軍當道駐防,這一軍的人數是有記載的。據《三國志 王平傳》記載:

“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

這裡寫到了王平所分的一軍尚有一千人,加上街亭的重要戰略意義,以諸葛亮用兵謹慎來看,我們可以大致推測當時馬謖和王平帶過去守街亭的兵力應該在一萬左右。

再看魏軍,當年領軍與馬謖於街亭交戰的是曹魏名將張郃,時抗拒諸葛亮北伐的魏軍都督是曹魏名將曹真,話說當時曹真總共帶了多少兵馬阻擋諸葛亮呢?《三國志》注引《魏書》中明確記載:

“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可見當時曹魏據敵的總兵力才5萬,作為前鋒的張郃難道將所有軍隊都帶去打街亭了?那主帥曹真豈不是很尷尬?話說張郃到底能帶多少人過去呢?據我估計,這個人數應該也在一萬左右,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其一:當年張郃擊敗馬謖後,由於有王平的一千兵馬尚在,而擔心中埋伏,不敢追擊。已是擊敗了蜀軍主力,若是在兵力絕對的優勢情況下,張郃縱使謹慎,也沒有不乘勝追擊的理由,之所以不敢冒進,其兵力有限也是個原因。

其二:街亭是戰略要地,魏國不可能不重視,所以張郃所領之兵不應該在一萬之下。

其三:史料記載,諸葛亮曾對街亭一戰發出了一番感慨: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按照諸葛亮所說,當時蜀軍應該還略多於魏軍的,而此戰之所以大敗,皆因馬謖不聽諸葛亮之言所造成。

所以當時魏蜀兩國在街亭的兵力應該是個均勢,假若當年馬謖當道據守關口,憑藉街亭的有利地勢,分兵設伏於兩山,阻擋魏軍應該不成問題,那麼馬謖當年為何要執意依山紮營呢?最後為何終致慘敗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馬謖街亭戰敗,或許因急於立功

街亭其實是一條要道,那一帶共有略陽、街亭、隴坻三個據點,而略陽、隴坻這前後兩個據點是天然屏障,而街亭一處相對空曠,想當年馬謖率先來到街亭,如果佔領險要地點,修建工事,積極防禦,張郃也是斷然不可破街亭的。但馬謖並沒有這樣做,他反而將軍隊駐紮山上,這在以守為前提的戰略佈局來說,馬謖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當時副將王平也指出了馬謖做法的不當之處,再三勸阻如此行事很危險,恐敵軍切斷水源,到時候不攻自破。後來也正如王平所言,張郃斷了馬謖水道,馬謖以慘敗收場。

但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考慮的話,馬謖的做法或許也是可行的,那便是以攻為前提的戰略佈局,依山駐紮,有居高臨下之勢,若被敵切斷水道,糧道,則正好可效仿當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之法,置之死地而後生,憑藉山勢往下衝殺,勢如破竹,可敗魏軍。這也是為什麼馬謖當年要選擇在相對難守的街亭與魏軍交戰,其意不在防守,就是想與魏軍正面來一場交鋒。

那麼為什麼雙方勢均力敵,落敗的卻是馬謖呢?

其一:這是馬謖第一次領軍作戰,領軍經驗不足,而又立功心切,然破釜沉舟之計豈是隨意可用?馬謖不是項羽,沒有那份魄力。

其二:馬謖與王平不和,行軍打仗,最忌諱的便是將帥不和,將帥不和也會導致軍心不穩,所以未交戰,已先敗一招。

其三:對手強大,張郃乃曹魏名將,所領又是騎兵,正面交鋒,肯定是吃虧的。

馬謖失街亭,時也,命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在“諸葛連弩”發明之前,對抗騎兵最佳的武器就是弓弩。弩箭射程遠,命中率比弓箭精。其次就是鐵蒺藜,用與防守騎兵也是最有效的武器。涼州地區地勢平坦,正是騎兵的最佳戰場。如果諸葛亮連這些簡單的軍事常識都不懂,那還說什麼“天下奇才”?所以,諸葛亮對上述情況,應該是瞭如指掌的。既然諸葛亮又執意要出祁山,先攻打隴右,那對付騎兵最佳的武器弓、弩、鐵蒺藜、衝車等,肯定是最重點的戰備物資,大量製造。

所以,馬超的裝備,絕對是曹魏騎兵不敢小覷的,這是其一。其二,根據正史的記載,街亭是有城池的。據《三國志-張郃傳》記載;“(張郃)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所以,根本不需要如題;在“平地築城”。再者,所謂“用兵之妙,存乎一心”。所謂的名將,當然就要能人所不能,才能稱為名將!李陵率五千步卒,與八萬匈奴的精銳騎兵死戰八天八夜,匈奴就奈何不了李陵。只要援軍能在第七天趕到,李陵存活的士卒還超過了三千人。或許如李陵自己所說;只要還有幾十支箭,他也還是能夠自己突圍。所以,即使街亭沒有城池,也並不一定需要“平地築城”,才能抵擋張郃的五萬騎兵!

其三,據《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如果只有萬餘人,不大可能稱為“大眾”。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總兵力,至少在十二萬以上,所以,《三國演義》說馬謖是率軍兩萬五守街亭,我認為應該是差不多的。街亭是什麼地方?是進入隴右的通道,咽喉之地。馬謖沒打過仗,諸葛亮非常清楚。給他的兵太少,那就等於叫他去送死。而馬謖敢於棄城上山,當然是自以為兵力夠多,居高臨下,足可以衝散張郃之軍。馬謖熟讀兵書,儘管紙上談兵之輩。但是,保證水源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馬謖會不懂嗎?馬謖之所以敢上山,當然是因諸葛亮給他的兵力足夠多。他認為憑著這樣雄厚的兵力,居高臨下的衝擊魏軍,那是有把握的。即使不能勝,率軍突出去,總是不成問題的。所以不需要太在意水源的問題!誰知事與願違,他的士兵一敗,就如鳥獸般四散逃走了,他沒有辦法,只好也孤身逃走。說他與張郃兵力“相差數十倍”,是毫無根據的!

駐防山上,是他的自視過高,過於相信手上的兵力,更高估了蜀漢軍隊的戰鬥力。 一是他沒有想到衝不垮張郃。二是他沒有想到漢兵如此之菜,空有其表;一旦遇到挫折,瞬間就失去了信心,如鳥獸般的四散逃命。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些兵卒可不是馬謖自己訓練出來的,是諸葛亮臨時派給他的。諸葛亮、馬謖兩人,其實犯的是同樣的錯誤;知彼而不知己!

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對於軍事平常很是誇誇其談。但他一是沒想到馬謖其實只是個讀兵書的呆子,連謀士都稱不上。他唯一的表現;就是南征給諸葛亮的“攻心為上”建議,其實是失敗的。南中一直在不停地叛亂,此起彼伏。對於民族間的欺壓,不是你捉放幾次他們的頭人,就能平息的。根源沒有解決,叛亂自然不斷!諸葛亮只是覺得他的策略似乎很有道理,卻沒有看到這個策略是否真能達到目的。其二是他沒想到馬謖居然會不按他的吩咐做,自搞一套。也就是說;諸葛亮雖然跟馬謖很親近,其實卻是半點也不瞭解他。這就是諸葛亮的“不知己”!

馬謖對於戰爭,一切都是在想當然。他的這種部署是按照精兵強將,才有可能達到目的的。誰知真打起來後,他的兵卒素質極差,毫無戰鬥力,純粹的一班烏合之眾。兩萬餘人的軍隊,瞬間就作鳥獸散,這是馬謖完全沒有想到了。他如果知道他帶的人,只是一班烏合之眾,我想他一定會據城而守,不敢上山的。這就是馬謖的“不知己”!

那麼,張郃是不是很強呢?再看看《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述;“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

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區區千餘人,就能嚇阻數十倍優勢的張郃五萬大軍,還被王平慢慢地收集各營的敗兵,慢慢地退回去。這就足以證明;張郃的能力,是非常有限!馬謖之敗,只能證明一點;蜀漢當時的兵員素質是極差的!


傲視蒼穹39


三國演義原文怎麼說的,若紮營平地,雖千軍萬馬不得偷過,紮營山上,舉手可破,第一,紮營平地,不但兼顧塞衝要害,還能把防線擴展到兩側山上,司馬懿要想過去直接硬碰硬,從來攻營和攻城差不多,就算有十倍的兵力,守方憑藉各種守城利器壕溝鹿角投石車高盾利箭輕鬆拒敵於營外,非彈盡糧絕不得破,這就是司馬懿剛開始知道街亭有人守就皺眉頭,因為這種方式攻下街亭也是苦勝,攻下了也沒力氣繼續打成都,這種情況下丟了街亭也是戰術失利戰略得利,誰都不會說馬謖無能,放棄中央塞衝,駐守山上,結果主客異位,魏軍穩紮穩打,兵力又佔優,一點衝擊優勢根本不足以抵消軍情劣勢,馬謖也不是沒努力過,組織了幾次衝鋒,結果魏軍營壘堅固,軍容整齊,根本衝擊不動,沒法只能退守,這時候地利優勢就變成劣勢了,山上沒水!沒吃人能堅持7天,沒喝人頂多3天,這種情況居然馬謖沒有全軍覆滅,自己還能逃回去我都很驚訝確實有點小才


儒雅之風


這恐怕是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平地駐守同樣難以阻擋張郃。綜合《三國志》和現代地圖來看,諸葛亮設計的預伏地點極有可能是隴山而非街亭,但由於張郃率領的先頭部隊行軍速度太快,雙方在街亭遭遇,馬謖在無法按計劃進行設伏,且兵力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為了給諸葛亮爭取時間,無奈選擇了駐紮南山。雖然馬謖最終戰敗,但卻一定程度避免了蜀軍傷到元氣,很難說馬謖是功是過。

街亭之戰背景,第一次北伐的關鍵之戰

魏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駐守長安,關中空虛。

△魏明帝曹叡

魏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在和諸葛亮多次通信後,秘密答應歸蜀,但由於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不合,於是秘密上表告發孟達。孟達聽說後誠惶誠恐,企圖立即舉兵反叛,司馬懿寫信勸慰於他,孟達因而由於不決。司馬懿則秘密發兵討伐新城,諸葛亮見有機可乘,隨即決定大舉北伐,第一次北伐爆發。

魏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出兵伐魏,在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後,命令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出兵箕谷充當疑兵,果真吸引了曹真主力;諸葛亮則親率大軍進攻祁山。

△第一次北伐示意圖

由於劉備去世,曹魏方面對於蜀漢防備鬆懈,在得知諸葛亮北伐後大驚,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等郡先後背叛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地區岌岌可危。魏明帝曹叡則當機立斷,令張郃率領騎兵五萬支援隴右,自己則親率步騎大軍隨後動身,同時移駕長安親自督戰。

魏蜀雙方戰略意圖,街亭極可能是遭遇戰

在得知曹魏出兵之後,諸葛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人,而是將馬謖提拔為先鋒,使其率軍阻擋張郃大軍。當時從關中到隴右一共有五條,分別是瓦亭道、雞頭道、番須道、關隴古道和陳倉古棧道,但由於瓦亭道和雞頭道距離較遠,而陳倉古道和關隴道又年久失修,無法容許大軍通過,因此諸葛亮斷定魏軍必然會走番須道,而張郃也的確選擇了番須道。(注意下圖)

結合上圖,我們來分析一下蜀魏雙方在街亭之戰中的戰略意圖:

1、蜀漢戰略意圖:前文說過,諸葛亮北伐後,曹魏方面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有歸屬之意,而諸葛亮原本的北伐意圖便是先佔據隴西,然後在徐徐圖之,而隴西五郡如今已有三郡意圖歸附,這使得諸葛亮佔據隴西成為了可能。因此,諸葛亮派遣馬謖率軍出征的意圖就恨明顯了,就是想要馬謖阻擋住曹魏大軍,給自己平定隴西地區爭取時間。而結合地圖來看,諸葛亮預計的設伏地點極有可能是隴山,而並非街亭,因為街亭地勢較為平緩,很難阻擋曹魏大軍。

△諸葛亮

2、曹魏戰略意圖:曹魏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是沒有預計到的,應對有些慌亂,而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的叛亂則使得隴右岌岌可危,一旦隴右丟失,那麼關中地區也就朝不保夕了,而以隴西的兵馬想要抵擋諸葛亮顯然不可能,因此曹魏方面必須趕在諸葛亮平定隴西之前支援。因此,張郃率領五萬騎兵疾馳,為的就是儘快趕往隴西,不給諸葛亮平定隴西的時間。張郃也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因此率領的先鋒部隊日夜兼程,拼盡全力的疾行。

△張郃

諸葛亮可能也沒有料到曹魏行軍如此迅速,在馬謖還未趕到隴山設伏之前,張郃的五萬大軍便已經穿過了隴山,雙方在街亭遭遇。由此推斷,街亭之戰極有可能是一場遭遇戰,而並非諸葛亮原本的設伏地點,從這一點來講,從馬謖和張郃相遇之刻起,諸葛亮的計劃就已經落空了。

駐守南山乃是無奈選擇,馬謖的戰略失誤難以避免

馬謖在擔任先鋒之前,長期擔任參軍一職,經常與諸葛亮探討軍事,因此對於諸葛亮的戰略意圖,馬謖應該是心知肚明的。如今與張郃在街亭遭遇,在原本計劃已經落空的情況下,馬謖該如何選擇呢?

△王平、馬謖

1、與張郃野戰。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一種比較激進的選擇。馬謖手中不過一萬兵馬,要與曹魏五萬騎兵野戰,無異於自殺,這點完全可以排除。

2、且戰且退,纏住張郃。這點也不可能,張郃兵力本就佔優,加之全是騎兵,完全可以發揮機動優勢,分出一部分兵力來和馬謖糾纏,其餘軍隊完全可以越過馬謖支援隴西。而且後方就是曹軍主力,一旦自己的兵力被纏住,那麼曹魏大軍便可源源不斷通過番須道。

△王平

3、據城而守。這正是副將王平的建議,奈何街亭此地雖有城池,卻都是小城,且不說守不守得住,一旦被圍困,不僅脫身困難,而且等於完全丟失了阻擋曹魏大軍的戰略目的,曹魏大軍仍然可以源源不斷的開進隴西。

4、據險而守遲滯魏軍。佔據街亭附近高山,不僅可以從上而下威脅張郃大軍,而且可以充分發揮蜀軍的山地作戰優勢,同時由王平率軍駐守山下城邑,互為犄角,封鎖番須道,共同牽制張郃大軍。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在已失先手的情況下,第四種選擇幾乎是馬謖可以做出的最優選擇了。如果張郃想要徹底圍困住王平和馬謖軍隊,那麼便無法分兵進入隴西,這等於是給諸葛亮爭取了趁機平定隴西或收攏軍隊退回祁山的時間。

或許馬謖沒有考慮到水源問題,或許他此招乃是棄卒保車的無奈之舉,水源問題的確成為了馬謖最終戰敗的導火索。張郃畢竟也是馳騁沙場的老將,五子良將的名頭畢竟不是白來的,他果斷分兵分別圍住王平和馬謖,切斷了雙方聯絡,並斷絕了馬謖水源,最終使得馬謖戰敗。

然而,馬謖遲滯魏軍的目的卻也實現了,雖然第一次北伐最終失敗,蜀軍也損失了不少兵馬,但畢竟沒有傷到元氣,這或許是馬謖唯一的功勞了。

至於馬謖為何最終被殺,一方面是其的確戰敗,且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而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源自於門戶之爭,益州當地士族在馬謖被殺中的作用恐怕並不小,或許正因如此,諸葛亮才會在殺了馬謖之後表現的那麼痛苦,想必他也知道馬謖是被冤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