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新政十年促進了清朝滅亡?

染指年華丶小雨


洋務運動,片面改革,戊戌變法,急於求成,清末新政,多重失誤。滿輕漢重,內輕外重為這一時期的大格局。

在積重難返的情況下,這場自救運動註定會失敗,因為隨著慈禧太后為首的中興一代的凋零,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也隨之完結。也就是說在後幾年,清末新政已經漸漸無序。在中央有以載灃、載澤為核心的滿洲親貴勢力,有以瞿鴻禨為代表的“清流”勢力,有以張之洞為代表的老臣勢力,有以袁 世凱為代表的北洋勢力。

各種勢力縱橫捭闔,互相傾軋,這群腐敗官僚操刀的改革使得本來就已垂暮的清王朝更加風雨飄搖,最後腐敗官僚們分贓不均勻,但誰也沒有力量一錘定音,於是解散這個國家吧,各種自治運動興起。

第一,改革措施無主次。

練新軍、設商部、振興實業、警察制度、廢科舉等等幾乎在同一時間和盤托出,沒有主次,是改革迅速陷入無序狀態,有的新政是新瓶裝舊酒,有的是空想烏托邦,有的是欲速而不達,可想而知,這樣的效果。

第二,負擔加重導致民眾不滿。

經過幾次的割地賠款,清政府已經喪失了用自有資金推動重工業發展的能力,此時的新政的推進更需要百姓來買單,增鹽稅、增雜稅、增攤派激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滿,抗糧、抗捐風潮遍地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新政激化了社會矛盾。

第三,改革缺乏堅強領導。

慈禧太后雖有高超的控馭能力,卻只是個統治型領導者,而非進取型領導者,之後的繼任者監國攝政王載灃,明顯缺乏政治經驗,性格內向,威望不足,連皇族內部的紛爭都擺不平。

第四,不懂妥協,不懂得調整關係。

皇族內閣令原本支持清王朝的新紳士即立憲派心生不滿,漢族官僚離心離德,令所有人失望甚至絕望,最後不滿匯成洪水,一朝決堤。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第一,新政的目的是要君主立憲,強國興邦,那麼就意味著政治改革,開放政治,集思廣益,吸納更多的各界精英名流士紳來參政議政,但一貫以滿本位為核心國策的清廷嚴重製約了漢臣和廣大漢人的政治權利,在民族覺醒的晚清產生的民族矛盾,不亞於現在中東國家的宗教矛盾,在革命浪潮日益高漲的時候,滿人在防漢排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絲毫不顧民心民望強行組織滿人內閣可以說是自取滅亡。



第二,腐朽沒落的滿清政權整體思想上依然故步自封,嚴重阻礙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對外軟弱無能,對內殘酷鎮壓,抑制民眾思想開化,讓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社會精英和君主立憲派集體倒向革命黨。


第三,奕訢,慈禧,榮祿,李鴻章,張之洞等這幾個晚清統治集團先後死亡,隨著統治階級陸續易主,中央清廷對地方的權威性和掌控力消失殆盡,地方勢力逐漸顯露。

第四,實際上早在1860年~1864年,滿清政權早已名存實亡,二鴉戰爭英法聯軍攻陷清政府京城,咸豐倉皇出逃。南京城由太平天國佔領,佔據著清朝江南一隅。至天京被湘軍攻破後,湘軍淮軍地方勢力逐漸抬頭。直至1900年庚子國難慈禧再度落荒而逃,東南互保的形成致使滿清早已是名不副實,大清名號蕩然無存,等到袁世凱做了曾國藩李鴻章們不敢做的事情才讓滿清徹底覆滅。



對清末新政促進清朝的滅亡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防漢排漢政策才是敲響滿清喪鐘的主要原因,同樣也離不開地方勢力格局的形成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以及民族意識覺悟的提高。做個假設吧,如果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是漢人朝,明朝也好大順朝也罷,只要不是太平天國那種極端的宗教政權和文明落後思想狹隘的少民王朝,以幾千年來的漢族文明和智慧,必然會開創一個縱橫亞洲偉大的王朝甚至是帝國,而不是通過流血衝突或者武裝革命去推翻皇帝。


反倒是在西方列強大敵當前的形勢下積極進取奮發圖強,儘早推行以團結在皇帝周圍為領導核心的君主立憲制(說白了就是類似於今天的特色體制)。那麼主導今日世界格局不是美國而是我們,至少東亞範圍之內是我們說了算,沒有朝鮮問題,東海問題,南海問題,藏南問題了。


或許有人說沒有滿清就沒有今天去版圖,那大錯特錯。今日之版圖在秦漢隋唐宋明已經奠定形成,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憨睡,但凡周邊番邦強大對中原王朝構成威脅,那麼皇帝勢必會對其征討,漢武帝之於匈奴,隋煬帝唐太宗之於高句麗,後周太祖郭威之於契丹,宋太祖之於大理和越南。


朕憂心如焚


這個看法很有道理。按照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研究,一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擁有一個穩固堅強的中樞權威。清朝最後階段的新政並不具備這個條件,因此加速了滅亡。具體說:

一,晚清的權力格局

晚清如果不遭逢國際變局,應該會在太平天國時進入高度危險期。當時以咸豐-肅順為主的「攘夷派」遇到了重大外交危機(巴夏禮事件),導致聯軍進攻北京和稍後的「辛酉政變」。慈禧太后和恭親王、文祥、勝保等主張「和戎」的勢力正式掌權。「和戎」,在當時意味著承認和加入國際條約體系。於是,西方列強就轉而支持清朝的「和戎派」執掌權力。

這就是晚清1861年-1908年的基本權力格局。它有三個支點:一是淮軍系統,二滿蒙親貴,三是西方列強,其中西方列強的支持是主要因素。這個格局形成了「同光中興」,具備堅強穩固的中央權威,慈禧太后乾綱獨斷數十年,天下大事皆可一言而決。於是清朝迅速平定了太平天國和捻軍叛亂,甚至有效平定了邊疆危機,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建設。但到了後期,各種深層矛盾逐一爆發,慈禧太后所代表的「和戎派」權威一落千丈,不可能具備主導新政的能力了。

二,新政背景

1894年,清朝與後起的日本發生了甲午戰爭。此戰固然有深刻背景,但淮軍系統出身的袁世凱卻是導火索。他在朝鮮的激進行動突破了國際條約體系,列強於是轉而持觀望態度,客觀上鼓勵了日本的軍事冒險。

此戰的後果相當嚴重,最嚴重的後果是淮軍暴露了不堪一擊的真相,海陸兩軍輪番失敗,其權威一落千丈。直接後果是李鴻章退出中樞,同治初年以來的格局開始出現裂痕。民間緊接著推動了「戊戌變法」,進一步衝擊了中樞權力格局。慈禧太后進退失據,在斬首六君子後陷入危機之中,以後又錯誤的支持民間激進的義和團運動,最終引發重大危機,即東南互保和八國聯軍。

雖然最終局面沒有失去控制,繼續回到了同治初年的格局,但慈禧太后的權威已經今非昔比。這時候新政已經錯失良機,卻不得不在風雨飄搖中開啟進程。

三,新政加速滅亡

由於失去堅強穩固的中樞權威,新政出現了嚴重弊端,往往塗飾空文,新舊交替之間完全失去了章法,例如法制改革一味追趕潮流,連破產法、廣告法都有,卻毫無實行的條件。再如官制改革,陷入爭權奪利之中,矛盾時時爆發,卻無人能夠居中裁判。其他各項改革均是如此,新舊交替之間可以說已經失去了控制。

失去控制的新政,在1908年慈禧太后逝世後就爆發了危機。


歷史咖啡


1901年的初秋,隨著一紙合約的簽訂,歷經庚子拳亂、八國聯軍蹂躪的北京城,終於恢復了往昔的寧靜。這表面的平靜,卻無法掩蓋古老王朝背後的衰敗與頹勢。帝后黨爭、地方離心、革命四起乃至四周列強環伺,都如夢魘般纏繞著早已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
當洋務、自強皆告失敗之時,“變法革新”便成為力挽王朝危局的唯一希望,哪怕關於三年前那場血腥政變的記憶還未消散,菜市口的鮮血還在流淌。為拯救這個衰老的王朝,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啟用,那個曾被她親自否決的“變法”之策,清末“新政”也就此拉開大幕。殊不知是天亡大清,還是歷史的諷刺,“新政運動”卻最終成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清末新政”相較“戊戌變法”,其涵蓋範圍、改革力度更加廣闊和深遠。政治層面,慈禧太后採用張之洞、劉坤一建議,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為國內立憲做準備。1908年,清廷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宣佈九年後行憲。經濟層面,清廷為統一銀幣及銅幣的重量和成色,進行幣制改革。同時,清廷鼓勵鐵路事業發展,允許各省自辦鐵路。
文教層面,清廷興辦大量的新式學校,採用新式教材授課,並於1906年廢止科舉制度。清廷除自行培養人才,還向日本、歐美大量派遣公費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科技。軍事層面,清政府所仰賴的“湘軍”、“淮軍”在“庚子事變”後,就已損失殆盡。編練“新式軍隊”便成軍事改革的重中之重,袁世凱賴以起家的“北洋六鎮”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既然“清末新政”有著如此嚴密且實際的規劃,為何“新政”又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呢?
清廷在政治上效法西方,力圖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君主立憲制”是二十世紀初各君主國家轉型的首選,日本、德國都是藉由憲政,適當放權,從而走上強國之路。清王朝卻“反其道而行”,希望借立憲來集權,最終自己玩死了自己。1908年,清廷宣佈“九年預備立憲”,立憲派完全不買帳。他們認為九年過於漫長,要求速開國會,下放權力。清廷雖聽取意見將預備立憲期縮短為5年,但為鞏固皇權,遲遲不肯開國會。直到1911年,清廷迫於壓力才倉促成立內閣。只是結果一出,立憲派傻眼了,13名閣員中,9人是滿蒙貴族,其中7人是皇族,漢人只佔4人,名副其實的“皇族內閣”。
(慶親王內閣,所謂的“皇族內閣”)
“皇族內閣”的產生,直接標誌著清廷政治信用的破產。立憲派看清了清廷借立憲行集權,提升滿族勢力,削弱漢人的真實面目,他們徹底拋卻了對清廷的幻想。各省立憲派紛紛轉向同情革命黨,希望借武力革命逼迫清政府立憲。更要命的是清廷居然還想借立憲之名,剝奪各省漢人督撫兵權、財權,這直接激化了中央和地方,乃至滿漢間的矛盾,增加了地方離心力。
清政府不僅在“立憲”上作了一手好死,文教、軍事和經濟上也是打的一手“好牌”。新政興辦的各類學校,不僅教授新式知識,還成為散播革命反清思想的搖籃。那些出國留洋的學童更加激進,他們留洋時雖然領著清廷的鈔票,但吸收西方思想後,許多人都變為革命反清的支持者,乃至實際執行者。
軍事上則甚是諷刺,清廷至1911年共編練了14鎮,約十九萬的新軍。可這些新軍都被地方督撫掌握,清廷根本無法有效控制軍隊,甚至連衛戍京師的“北洋六鎮”都只唯袁世凱馬首是瞻。這還不是最慘的,清政府出錢編練的這些新軍中,居然有眾多的士兵還是“革命黨”。簡直就像自己出錢幫助自己的敵人,編練了一支軍隊。
清王朝的覆滅,新政在經濟層面的一記“神助攻”,更是脫不了干係 。1911年,缺乏資金的清廷為完成幣制改革,被迫以鐵路股權為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國借款。然而,清廷又因新政允許各省籌股自辦鐵路,致使手頭並無鐵路股權。清廷只得強行宣佈地方鐵路收歸國有,作為借款抵押品,對那些出資修築鐵路的地方士紳,只給予安慰性的補償。此舉直接激怒地方士紳勢力,他們認為這是清廷為討好列強,而出賣中國百姓,“四川保路運動”順勢爆發。
“保路運動”猶如催化劑般,迅速引爆整個“新政”。“鐵路國有化”的施行,直接損害了地方士紳的利力。這些士紳恰恰又是清帝國的支柱,地方的實力派,他們的“反動”,預示著地方勢力對清廷的絕望。“保路運動”的發生,迫使清廷不得不調動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鄂軍入川后,湖北兵力空虛,新軍中的革命黨乘勢而起,武昌起義爆發。早被清廷傷透了心的各省立憲派在革命爆發後,紛紛支持革命黨,聯合地方士紳勢力與漢人官僚宣佈獨立,清廷半壁江山瞬間瓦解。
武昌起義,不僅是一次革命黨的起義,更是由“清末新政”所引發的中央與地方、滿人與漢人、國內與國際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最終,矛盾的交織使一次偶然的起義,發展成為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清末新政”雖然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但不能就此說它是一次失敗的改革,它的初衷是為了富國自強,它的影響與理念也一直持續到了民國。只是經歷了近半個世紀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早已病入膏肓,一劑猛藥不能救命,反而只會加速“天朝”的崩潰罷了。

歷史研習社




昨天到鄉下拍的!!。




蘇區農民豐收了!!!



曉石60374176193


清末新政十年,現在學術界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入。應該說,清末十年新政,確實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這裡完全拋開孫中山等人的反清活動不談,清朝自身新政活動,也加速了自身的滅亡。

新政前期,清政府力圖將改革控制在傳統體制之內,並不觸及政治體制。但隨著新政的開展,官制、軍事、文教、經濟等各項改革的推行,政治體制改革也不得不逐漸提上了日程。日俄戰爭中俄國戰敗,立憲國日本戰勝專制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立憲運動的高漲。1906年,清廷宣佈實行“預備立憲”,遂成為清末新政後期的核心內容。

1904年,清廷在東北三省開辦東三省保衛公所,揭開了東北地方自治的序幕。1905年9月,上海成立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是民間社會自發自治組織的典型。清朝宣佈“預備仿行憲政”後,直隸、江蘇、奉天、廣東、湖北、江西等省區,建立了數十個自治團體。在這其中,尤其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天津的自治試點,成績最為突出。

1907年9月,清廷決定在中央設立作為議院基礎的資政院。10月,決定在地方各省設立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諮議局。根據《九年籌備立憲清單》的規定,將資政院和諮議局作為籌備議院的過渡性措施。1909年9月23日,資政院第一次召集議員會議,正式宣告成立。10月3日,舉行開院典禮,隨即召開第一屆常會,開展議政活動。諮議局和資政院儘管還不是正式的國家議會和地方議會,但卻具有議會的特徵,是開辦議院之前的過渡性機構,已經體現了一定的民主政治精神,其設立加速了傳統官僚體制的瓦解。

此後,諮議局和資政院設立後,成為立憲派參加政治活動的合法性機構,立憲派通過這個陣地廣泛開展請願活動,將立憲運動推向高潮。尤其是在皇族內閣出臺後,這些立憲派紛紛變成了反清派。

清末新政與立憲運動也加劇了民眾負擔。興辦新政需要大量資金,以編練新軍為例,編練1鎮新軍花費100餘萬兩白銀,常年經費200餘萬兩。至辛亥革命前夕,已練成26鎮,總計常年經費5200餘萬兩。1911年,僅新軍、八旗、綠營、海軍軍餉及其他軍事費用就達13700萬兩,其他費用尚不在內。由於財政負擔過於沉重,相當大的新政支出被轉嫁到民眾身上,進一步強徵捐稅,疆吏大員冒濫揮霍,交結朝貴宮監,陰樹黨援,兼以官貪吏黷,百姓負擔加重,社會矛盾激化,反清浪潮不斷高漲。


倪說歷史


總體來說有下面幾點:

第一,庚子賠款以後,清政府無力主導變法。庚子賠款本息合計9.8億兩,政府的海關稅收等全部被外國把持,哪裡有錢來支持變法。只能是地方督撫大員自己籌錢,這就壯大了地方勢力,後來的東南互保就是由於這個造成的。而且各地都在辦新式工廠,也沒有統一標準,導致各地生產的武器彈藥不通用,湖廣的兵到北方沒法打,因為找不到配套子彈。

第二,變法步子邁太大。日本從維新到開國會用了8年(明治14年到22年),清政府原來準備用9年時間來預備立憲也是合理的。但1909年各地諮議局成立以後不斷請願要求早開國會,清政府不得已開內閣。由於預備立憲準備不足,只能用一些自己人進內閣,防止生變。但這一次內閣名單公佈後,群情激憤,革命黨人趁機起義。

第三,新政十年,北洋六鎮兵馬事實上脫離清廷控制。就算武昌起義以後,革命黨對清政府還是沒有勝算的。但派出平叛的北洋兵,不出力,不得以清廷又把袁世凱請回來(前不久,清廷以袁世凱足疾未愈為藉口讓他回家養傷)。這說明,改革十年訓練的新軍,成了袁世凱的私兵,再也不是帝國的衛士了。

其他的原因還有很多,手機打字太累,晚上回去再補充


軍事歷史小能手


清朝是以儒家理論作為治國綱領,是以儒家士大夫們運作朝政,在西方文明席捲全球的大勢中,儒家士大夫們把持朝政因循守舊,驕傲自大,把儒家學說奉為宇宙真理,堅決抵制西方文明,打擊開明的儒臣是崇洋迷外,是鬼子六(清庭掌門人,因為開明易接受新事物被儒家士大夫鄙視辱罵為假洋鬼子,因排行老六,又被罵為鬼子六)和老太婆頂著腐儒士大夫們的壓力支持左宗堂,李鴻章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搞現代化的工業建設,但儒家士大夫運作的封建體制再先進的工業和軍事裝備也不可能戰勝西方,民間百姓和儒家士大夫們的反洋仇洋情緒,到義和團時期達到頂峰,清庭也檢討自己對洋人的無奈,為了強國兩次西方化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施行民主化的君主立憲制國體。但都被儒家士大夫們破壞,一次是光緒變法,為了給變法鋪路康有為捏造變法是孔子幾千年前的意思,以此來堵儒家士大夫們的嘴,但還是被腐儒的圍園殺後計搞垮。最後慈溪老太婆親自領導了拋棄儒學全盤西化的清朝新政改革,自願放棄權利施行君主立憲制,還權於民,計劃中國九年內實現民主內閣制政府,首先實施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黨派自由,建立國會,各省設諮議局,但是這次的棄儒改革徹底得罪了依附於清庭的儒家士大夫,他們借同盟會這把野火全體起鬨宣佈各省獨立,架空朝廷,推翻了正在改革途中的清庭,中國歷史上唯一由政府領導的離民主最近的一次體制改革就這樣被鑽改革空子而投機的革命黨和儒家士大夫們聯合毀滅在半路上。袁世凱新政府剛上臺就恢復儒學為國家治國綱領,尊孔祭孔重回國家層面,清朝新政改革的全民教育制度培養了大量有西方思想的愛國青年,他們對新政府的倒行逆施極為憤怒,開展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老二打倒孔家店。搞中國式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永遠過不去儒家這一關?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清末新政,就一怪胎!鴉片戰爭國門大開,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席捲半壁河山,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割地賠款,戊戍六君子變法失敗而血灑菜市口,八國聯軍血洗北平城,老佛爺逃竄山西荒野,啃上了包穀杆。驚魂未定,日俄開戰,四萬萬兩賠款白銀沒著落,風雨飄搖我大清,變法圖強也無選擇,十年新政,十年吵架,十年育一怪胎,不中不西,不洋不土,一派照搬美利堅,一派照搬英帝國,不倫不類,無疾而終,武昌城頭炮聲隆,大清命數從此終!


魏德雲


清王朝已經腐朽到極點了,不能自我更新。不改變是死,改變死的更快。辦新式學堂,修鐵路,辦報紙,練新兵。這些都是開啟民智,培養地方割據勢力,加速滅亡。但不這麼幹只會更落後。世界大勢,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一個快死的人沒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