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唐太宗為何選擇平庸的李治做繼承人?

忘憂清樂閣主


唐太宗我相信讀過歷史的都知道李世民的能力是母庸置疑,他是唐朝最傑出的帝王沒有之一,在位期間能力出眾,文韜武略,任用賢人,虛心納諫,在他的統治下,唐朝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首先唐朝都會沿用前些朝代的嫡長子繼承製,按古時禮法來講嫡長子是最有可能繼承,李承乾(長孫皇后所生),既是長子,又是嫡出,在八歲就被立為太子。

但李承乾能力一般,遠在他的兄弟魏王李泰之下,在唐太宗心目中地位不及魏王李泰,因此李承乾能順利繼承皇位、在皇位爭奪中佔據有利局面,只能不斷拉攏朝臣和提高自己能力以及改變在父皇唐太宗李世民心目中的形象。

當然,魏王李泰也不是省油的燈也沒歇著,藉著父皇唐太宗對他的喜愛,彷彿也看到了繼承皇位的希望,也在暗地裡積蓄勢力。

同樣是長孫皇后所生的九子晉王李治,不僅身體虛弱,性格軟弱,能力不急兩位皇兄,絲毫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在唐太宗心目中更為底下。

但唐太宗李世民為何放著長子李承乾、能力出眾的魏王李泰不選,偏偏選擇毫無優勢,性格軟弱,身體虛弱的晉王李治繼承皇位呢?

難不成唐太宗老昏庸被驢踢了?還是聽了長孫皇后或者武則天的枕邊風?

這些,顯然不是。

一是唐太宗晚年身體是日趨下降,但腦子並不糊塗。

二是長孫皇后去世的早,還沒有來得及給李世民吹枕頭風,至於武則天只是李世民身邊的一個五品才人,更不談不上幫李治吹枕頭風。

其實唐太宗李世民選擇李治繼承皇位,正是看中他的性格軟弱和善良,可以說是上天眷顧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實數運氣。


知識益人


李治並不平庸,只是平和,他內斂低調,不漏鋒芒,有容人之量。能容人這點最得李世民之心。

李世民自打登基,內心始終有一個心結——玄武門之變。

因為他殺了親兄弟才獲得儲君之位,所以揹負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輿論壓力。正因為如此,他對於諸王爭儲異常敏感,他最擔心兒子們不和,鬧出第二個玄武門之變。真要是那樣,不僅兒子們互相殘殺,自己也會像老爹李淵一樣被架空。

李世民最喜歡四兒子李泰。李泰是個伶俐人,書畫詩詞無一不精,本來他沒有機會當皇帝,但因為李世民太溺愛他,使他有了謀嫡之心,開始和太子李承乾暗中較勁。

太子李承乾因為父皇的偏心,對四弟李泰十分不滿,他陰謀除掉李泰,不料事情失敗,只好夥同侯君集謀反。

愛將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陰謀謀反,這件事一下戳中了李世民的軟肋。雖然最後謀反活動被成功處理,但李世民傷了心,將李承乾充了軍。此外,他也對李泰寒了心,李世民曾經說:要是讓李泰當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肯定被殺;如果讓李治當皇帝,李承乾和李泰都會安然無恙。

後來李世民傳位給九子李治,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果然沒有加害兩位哥哥,李泰善終,李承乾鬱鬱而終。


廁讀大歷史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知名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中國人往往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稱,由此可見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這位傑出帝王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卻很耐人尋味,他選擇了一位在諸子中頗為平庸的李治為儲君。這背後有怎樣的歷史隱情呢?

李治像


史書記載,唐太宗一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有資格繼承大統的當屬長孫皇后親生的三個嫡子,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又生性聰敏,自然是最有資格的人選。李世民繼位稱帝后便立李承乾為皇太子。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後,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處理政事。史書記載,李承乾頗識大體,自此以後,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往往就由李承乾居長安監國,由此可見其並非無能之輩。


然而李承乾早年有過足疾,行動頗為艱難。與此同時,身為魏王的李泰當時頗有美譽,逐漸得到了太宗的喜愛和倚重,這對李承乾構成了極大威脅,而李泰本人也自負其才能,頗有奪嫡之心,於是兩人各自聯結朋黨,彼此鬥爭。


李承乾曾招募壯士封師進和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對其頗為禮遇,大加賞賜,令他們刺殺魏王李泰,卻沒有成功。於是李承乾勾結叔父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和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謀反,密謀縱兵進入西宮,奪取政權。

李承乾墓遺址


貞觀十七年,太宗五子齊王李祐於齊州造反,李承乾與紇幹承基密謀發動政變。然而紇幹承基勾結齊王敗露,下獄當死,告發了李承乾。太宗立刻將李承乾另外囚禁起來,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審問調查。最終李承乾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漢王李元昌賜自盡,侯君集等人伏誅。李承乾的奪位心理和當年的李建成相似,政變卻與頗類其父,黨羽又有玄武門之變中的干將,不知李世民心中作何感想。


李承乾落得如此下場,李泰也沒能改立為太子。李泰少年時就擅長寫文章,李世民還專門讓他在府邸設置了文學館,任他吸引徵召學士。然而李泰不斷拉攏重臣,聯結文武官員,已經形成朋黨。李承乾事發之後,李泰也被幽禁在將作監,接下來降封為東萊郡王,又改封為順陽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

長孫無忌像


李承乾和李泰相繼被剪滅後,太宗的嫡子只剩下了晉王李治一個人。李治當時不過是十幾歲的幼子,絕無結黨營私的能力,在此局面下,才有了被立為儲君的可能。立儲之前,太宗曾和長孫無忌等幾位重臣商量。據記載,太宗因為三子一弟謀反大為痛心,抽佩刀欲自刺,長孫無忌等人驚懼不已才攔下來。諸臣請問太宗的想法,太宗說要立晉王李治。長孫無忌立刻回答,我等都奉詔,如有異議,我定要斬殺。


太宗便對李治說,這是你舅舅的許諾,應立刻拜謝,李治隨即下拜。太宗又問長孫無忌輿論如何,無忌回答說晉王仁孝,天下歸心。我請求召問群臣,必定沒有不同意見。從此可以看出,太宗善於做作,如此一番不過是為了給李治找有力的重臣來輔佐。此後太宗也曾想立吳王李恪。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才罷,這也可以看出長孫無忌這樣的外戚親貴支持在立儲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歷史研習社


李世民晚年,通過慎重考慮,把皇位傳給了自個並不滿意的李治,託孤於長孫無忌和李勣。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弟弟,李治當了皇帝后他敏捷架空李勣,獨攬朝政大權,誅殺房遺愛李恪等人,一時風頭無兩。可是此舉引起了李治的猜疑。只由於長孫無忌有一特別身份,外戚。

長孫無忌的當權和李世民不一樣。李世民當權是為了統治大唐全國,坐穩皇位,長孫無忌當權僅僅為了鞏固自個的實力,讓李治依照他的意思辦,乃至把李治當傀儡。而唐朝之前的前史證實,外戚篡權的概率是相當大的,王莽和楊堅即是外戚,樹立的朝代儘管時間短,但足以改動前史走向。所以長孫無忌並不是諸葛亮,更大的成分是司馬懿。李治有必要鬥倒自個的這個舅舅才能坐穩江山。

此時武則天成為他最得力的助手。因為當時的朝堂都是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的人,而以李勣為代表的山東集團已經失勢,李勣也坐了冷板凳,持觀望態度。當時唯一能夠打開缺口的就是王皇后。因為王皇后沒生兒子,而武媚娘卻接二連三的生。於是李治提出廢后。

或者說,誰當皇后不一樣,長孫無忌為何偏要跟武媚娘過不去呢。武媚娘無權無勢又沒佈景身世又清貧,她當了皇后不是更好管控嗎。本來這即是王皇后的身份問題了。王皇后身世名門,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假如長孫無忌不支撐王皇后,闡明他即是不站在關隴集團的態度,而失掉關隴集團支撐的長孫無忌啥都不是,分分鐘玩完。所以長孫無忌只能死磕武媚娘。

開端李治也不想跟長孫無忌撕破臉,想撮合長孫無忌,親身去長孫無忌家做作業,給他的很多兒子都加了官,還讓武媚孃的老媽楊氏,也歸於關隴集團的人吧,前去做作業,可是長孫無忌無動於衷。最終李治只好放大招,聯合了山東集團的李勣李義府許敬宗等人。這幫人由於不屬關隴集團,全部被邊際化了。也正想接近李治從頭回歸權利基地,兩邊一拍即合。

於是李治覺著時機成熟,就跟長孫無忌攤牌,要求廢掉王皇后,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當然不願意,當面頂撞李治,褚遂良甚至說武媚娘就是你老爸玩剩下的你還要,你得多缺女人啊。李治於是找李勣,李勣說,你娶老婆,關褚遂良鳥事。他又不是你爸。得到李勣支持的李治決心下狠手搞掉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被搞掉之後,李勣為首的山東集團重新登上歷史舞臺,關隴集團遭到殘酷打壓。長孫無忌沒幾年就死掉了。人們都說是武媚娘利用了懦弱的李治,其實不然,是李治利用了工於心計的武媚娘。二人真是一對幹事業的黃金拍檔。




縱橫歷史五千年


李世民在興唐滅隋的戰爭中,功勞最大,但他身為次子,在按嫡長子繼承的社會是不能當皇帝的。可他又不肯居人之下,最終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親兄弟,武力逼父親李淵退位,奪上皇帝寶座。李世民在位,共有十四個兒子,皇后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小兒李冶。李世民也是先立長子為繼承人。他看到太子養尊處優的生活,接觸不到民間百姓真實的生活,以後難免目光短淺。加上太子尊貴,染上奢侈腐華的很多陋習。最可惡的是長子和黨羽們決定效仿李世民策劃宮廷政變,結果暴露失敗了,李世民便廢太子為平民。又面臨兩個兒子選擇,因為次子李泰的黨羽多為不肖功臣孑弟,閱歷都淺,多屬紈絝子弟,李泰心計有重,不是成熟的國家治理人,玄武門之變的慘劇讓他記憶猶新。而李治從小柔弱怕事,仁慈孝順,大臣們口碑也好。選李治皇帝,大臣們有可能願意輔佐柔弱的李治,李世民考慮到自己謀位兄弟殘殺。最後選擇,封柔軟的李治為太子,也是考慮到李冶當太子不會殺廢了的長子和次子李泰,按李治的性格當上太子,兩個哥哥都能平安活命的原故吧。從隋文帝楊堅開始,至唐高祖李淵,至李世民,宮廷發生了三次廢立太子的事,前兩次事件結局是:隋文帝被隋煬帝所殺,唐高祖被李世民被迫退位。


50000501025


當唐太宗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被廢后,新任太子的人選就落在李泰和李治身上。

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母親是長孫皇后,三兄弟皆為嫡出。

嫡出之子在宗法上有優先繼承權,縱觀整個唐朝皇帝繼位身份,都是先嫡子後長子的宗法制度。

李承乾作為嫡長子,八歲就被立為太子。可惜自己不爭氣,弄丟了太子之位。候補人員李泰和李治上位有望。

李泰作為嫡二子,排序在前,按理說太子之位應該輪到他。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終選定嫡三子李治為新任太子。這裡面的原因在於:

1. 李世民想要保全李承乾的性命。太子一旦被廢,性命難以保全。但是作為李世民的長子和第一任太子,李世民諸子中,李承乾無疑是最得父愛的一位。李承乾之所以謀反,除了心性不夠堅韌之外,完全是被李泰給逼出來的。李泰奪位來勢洶洶,李承乾和李泰二人成為政治上的死地。如果李泰上位,李承乾絕無活路。李泰自己還作死,順便威脅了一把李治。被李治演到李世民面前,李泰出局。

2.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身為父親,唐太宗想留兒子一命,人之常情。身為帝王,太子造反,絕對是他的噩夢。這必然使得唐太宗在篩選下一任太子時,首要條件是乖巧聽話,沒有造反的實力。李泰的慾望和野心都寫在臉上,怎麼裝乖巧也藏不住。李世民怎麼想?想再經歷一次被兒子逼宮的經歷?他就是造反上位的,這種經歷的後果是什麼,看看李世民的爹就知道了。

3. 長孫無忌的私心在作祟。李泰有能力,有主見,勢力已成;相較之下,李治年少,柔弱,沒有主見,自幼喪母,對外依賴性強。長孫無忌本身是一個能力和慾望兼具的人物。這一點上他的三個外甥中最像他的反而是李泰。這樣的人沒有辦法組成團隊。而李治依賴性強,可以滿足長孫無忌的權力慾望。在李世民內心搖擺之際,長孫無忌把李治推向了太子之位。

就這樣,在各方博弈之下,李治出乎意料地成為大唐的新任太子。歷史總是如此詭異。長孫無忌為了自己大權在握,扶持一位生性善良柔弱的皇帝,他成全了自己。不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位武則天的女皇之路清除了最大的障礙。如果李治有幾分像長孫無忌,他就不會得到帝王路上最大的助攻;但如果有幾分相似,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沒有辦法登上歷史的舞臺。


熊沾沾


為什麼呢?因為唐太宗作為開國的雄主,可以馬上得天下,然後守成的君主都可以稍微軟弱。

1.當時的廢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一直在為皇位分為兩個派系進行爭權奪利。這讓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惱火與為難。

2.而且在廢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作為長孫皇后的嫡子,又有長孫無忌這樣的權臣在旁邊敲邊鼓的輔助作用。

3.李治在當時的奪嫡之戰中,表現超然物外,只管負責太宗吩咐的事情做好,作為唐太宗的開心果與暖男的角色,並沒有表現出特別大的慾望。這是封建帝王十分歡喜的作風,就是什麼都不爭,什麼都無慾望的,最後反而得到天大的好處。最後被冊立為太子,最後成為唐高宗。

4.李世民知道他的性格溫和軟弱,不會像魏王李泰做皇帝,將不會給自己兄弟活命。而李治可以求同存異,兄弟姐妹們相處融洽。這就像極了清王朝康熙大帝傳位於雍正皇帝一樣一樣的模式。

5.權臣的考慮,不要在伺候像李世民這樣的雄主,太累了,天天加班寫方案,而且他們老了。需要一個像李治這樣的皇帝性格,便於他們的利益集團的地位持續。

這些方面的交錯,產生李治的最後成功。

我是歷史伴讀小二,我寫了這樣一篇文章專門講述。


歷史伴讀小二


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覺得唐高宗李治是個平庸的人!不明白,唐朝疆域最大的時候就是李治在位年間,也一舉蕩平了高麗!李治那是一代的厚黑皇帝,用武則天一手搞定長孫無忌,功勞的是自己的,黑鍋是武則天的!後面殺李義府,武則天也沒辦法!自李治死之前都掌握著生殺大權!大家覺得他平庸,有可能是前面他老爸太宗太耀眼,後面又跟著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原因吧


章若初


唐高宗李治並不平庸,也有一定的文治武功,文即在位時主導編撰了中華法系之大成一中華法典,武即完成了徹底征服朝鮮半島(李世民一生未竟),只是性格溫和,以及死後被武則天篡位而己。


哥弟強


李世民是曾一手主導玄武門之變,而承乾,泰爭奪皇位也讓太宗寒心,選擇仁厚的李冶想,.為避免手足相殘,而李治為長孫皇后所生為嫡子,符合嫡長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