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忘忧清乐阁主


唐太宗我相信读过历史的都知道李世民的能力是母庸置疑,他是唐朝最杰出的帝王没有之一,在位期间能力出众,文韬武略,任用贤人,虚心纳谏,在他的统治下,唐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首先唐朝都会沿用前些朝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按古时礼法来讲嫡长子是最有可能继承,李承乾(长孙皇后所生),既是长子,又是嫡出,在八岁就被立为太子。

但李承乾能力一般,远在他的兄弟魏王李泰之下,在唐太宗心目中地位不及魏王李泰,因此李承乾能顺利继承皇位、在皇位争夺中占据有利局面,只能不断拉拢朝臣和提高自己能力以及改变在父皇唐太宗李世民心目中的形象。

当然,魏王李泰也不是省油的灯也没歇着,借着父皇唐太宗对他的喜爱,仿佛也看到了继承皇位的希望,也在暗地里积蓄势力。

同样是长孙皇后所生的九子晋王李治,不仅身体虚弱,性格软弱,能力不急两位皇兄,丝毫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在唐太宗心目中更为底下。

但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放着长子李承乾、能力出众的魏王李泰不选,偏偏选择毫无优势,性格软弱,身体虚弱的晋王李治继承皇位呢?

难不成唐太宗老昏庸被驴踢了?还是听了长孙皇后或者武则天的枕边风?

这些,显然不是。

一是唐太宗晚年身体是日趋下降,但脑子并不糊涂。

二是长孙皇后去世的早,还没有来得及给李世民吹枕头风,至于武则天只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个五品才人,更不谈不上帮李治吹枕头风。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选择李治继承皇位,正是看中他的性格软弱和善良,可以说是上天眷顾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实数运气。


知识益人


李治并不平庸,只是平和,他内敛低调,不漏锋芒,有容人之量。能容人这点最得李世民之心。

李世民自打登基,内心始终有一个心结——玄武门之变。

因为他杀了亲兄弟才获得储君之位,所以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正因为如此,他对于诸王争储异常敏感,他最担心儿子们不和,闹出第二个玄武门之变。真要是那样,不仅儿子们互相残杀,自己也会像老爹李渊一样被架空。

李世民最喜欢四儿子李泰。李泰是个伶俐人,书画诗词无一不精,本来他没有机会当皇帝,但因为李世民太溺爱他,使他有了谋嫡之心,开始和太子李承乾暗中较劲。

太子李承乾因为父皇的偏心,对四弟李泰十分不满,他阴谋除掉李泰,不料事情失败,只好伙同侯君集谋反。

爱将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阴谋谋反,这件事一下戳中了李世民的软肋。虽然最后谋反活动被成功处理,但李世民伤了心,将李承乾充了军。此外,他也对李泰寒了心,李世民曾经说:要是让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和李治肯定被杀;如果让李治当皇帝,李承乾和李泰都会安然无恙。

后来李世民传位给九子李治,是为唐高宗。高宗即位,果然没有加害两位哥哥,李泰善终,李承乾郁郁而终。


厕读大历史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知名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中国人往往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由此可见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位杰出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很耐人寻味,他选择了一位在诸子中颇为平庸的李治为储君。这背后有怎样的历史隐情呢?

李治像


史书记载,唐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当属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嫡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又生性聪敏,自然是最有资格的人选。李世民继位称帝后便立李承乾为皇太子。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后,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处理政事。史书记载,李承乾颇识大体,自此以后,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往往就由李承乾居长安监国,由此可见其并非无能之辈。


然而李承乾早年有过足疾,行动颇为艰难。与此同时,身为魏王的李泰当时颇有美誉,逐渐得到了太宗的喜爱和倚重,这对李承乾构成了极大威胁,而李泰本人也自负其才能,颇有夺嫡之心,于是两人各自联结朋党,彼此斗争。


李承乾曾招募壮士封师进和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对其颇为礼遇,大加赏赐,令他们刺杀魏王李泰,却没有成功。于是李承乾勾结叔父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和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反,密谋纵兵进入西宫,夺取政权。

李承乾墓遗址


贞观十七年,太宗五子齐王李祐于齐州造反,李承乾与纥干承基密谋发动政变。然而纥干承基勾结齐王败露,下狱当死,告发了李承乾。太宗立刻将李承乾另外囚禁起来,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审问调查。最终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汉王李元昌赐自尽,侯君集等人伏诛。李承乾的夺位心理和当年的李建成相似,政变却与颇类其父,党羽又有玄武门之变中的干将,不知李世民心中作何感想。


李承乾落得如此下场,李泰也没能改立为太子。李泰少年时就擅长写文章,李世民还专门让他在府邸设置了文学馆,任他吸引征召学士。然而李泰不断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官员,已经形成朋党。李承乾事发之后,李泰也被幽禁在将作监,接下来降封为东莱郡王,又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

长孙无忌像


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被剪灭后,太宗的嫡子只剩下了晋王李治一个人。李治当时不过是十几岁的幼子,绝无结党营私的能力,在此局面下,才有了被立为储君的可能。立储之前,太宗曾和长孙无忌等几位重臣商量。据记载,太宗因为三子一弟谋反大为痛心,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才拦下来。诸臣请问太宗的想法,太宗说要立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立刻回答,我等都奉诏,如有异议,我定要斩杀。


太宗便对李治说,这是你舅舅的许诺,应立刻拜谢,李治随即下拜。太宗又问长孙无忌舆论如何,无忌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我请求召问群臣,必定没有不同意见。从此可以看出,太宗善于做作,如此一番不过是为了给李治找有力的重臣来辅佐。此后太宗也曾想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才罢,这也可以看出长孙无忌这样的外戚亲贵支持在立储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历史研习社


李世民晚年,通过慎重考虑,把皇位传给了自个并不满意的李治,托孤于长孙无忌和李勣。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弟弟,李治当了皇帝后他敏捷架空李勣,独揽朝政大权,诛杀房遗爱李恪等人,一时风头无两。可是此举引起了李治的猜疑。只由于长孙无忌有一特别身份,外戚。

长孙无忌的当权和李世民不一样。李世民当权是为了统治大唐全国,坐稳皇位,长孙无忌当权仅仅为了巩固自个的实力,让李治依照他的意思办,乃至把李治当傀儡。而唐朝之前的前史证实,外戚篡权的概率是相当大的,王莽和杨坚即是外戚,树立的朝代尽管时间短,但足以改动前史走向。所以长孙无忌并不是诸葛亮,更大的成分是司马懿。李治有必要斗倒自个的这个舅舅才能坐稳江山。

此时武则天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因为当时的朝堂都是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的人,而以李勣为代表的山东集团已经失势,李勣也坐了冷板凳,持观望态度。当时唯一能够打开缺口的就是王皇后。因为王皇后没生儿子,而武媚娘却接二连三的生。于是李治提出废后。

或者说,谁当皇后不一样,长孙无忌为何偏要跟武媚娘过不去呢。武媚娘无权无势又没布景身世又清贫,她当了皇后不是更好管控吗。本来这即是王皇后的身份问题了。王皇后身世名门,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假如长孙无忌不支撑王皇后,阐明他即是不站在关陇集团的态度,而失掉关陇集团支撑的长孙无忌啥都不是,分分钟玩完。所以长孙无忌只能死磕武媚娘。

开端李治也不想跟长孙无忌撕破脸,想撮合长孙无忌,亲身去长孙无忌家做作业,给他的很多儿子都加了官,还让武媚娘的老妈杨氏,也归于关陇集团的人吧,前去做作业,可是长孙无忌无动于衷。最终李治只好放大招,联合了山东集团的李勣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这帮人由于不属关陇集团,全部被边际化了。也正想接近李治从头回归权利基地,两边一拍即合。

于是李治觉着时机成熟,就跟长孙无忌摊牌,要求废掉王皇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当然不愿意,当面顶撞李治,褚遂良甚至说武媚娘就是你老爸玩剩下的你还要,你得多缺女人啊。李治于是找李勣,李勣说,你娶老婆,关褚遂良鸟事。他又不是你爸。得到李勣支持的李治决心下狠手搞掉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被搞掉之后,李勣为首的山东集团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关陇集团遭到残酷打压。长孙无忌没几年就死掉了。人们都说是武媚娘利用了懦弱的李治,其实不然,是李治利用了工于心计的武媚娘。二人真是一对干事业的黄金拍档。




纵横历史五千年


李世民在兴唐灭隋的战争中,功劳最大,但他身为次子,在按嫡长子继承的社会是不能当皇帝的。可他又不肯居人之下,最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武力逼父亲李渊退位,夺上皇帝宝座。李世民在位,共有十四个儿子,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小儿李冶。李世民也是先立长子为继承人。他看到太子养尊处优的生活,接触不到民间百姓真实的生活,以后难免目光短浅。加上太子尊贵,染上奢侈腐华的很多陋习。最可恶的是长子和党羽们决定效仿李世民策划宫廷政变,结果暴露失败了,李世民便废太子为平民。又面临两个儿子选择,因为次子李泰的党羽多为不肖功臣孑弟,阅历都浅,多属纨绔子弟,李泰心计有重,不是成熟的国家治理人,玄武门之变的惨剧让他记忆犹新。而李治从小柔弱怕事,仁慈孝顺,大臣们口碑也好。选李治皇帝,大臣们有可能愿意辅佐柔弱的李治,李世民考虑到自己谋位兄弟残杀。最后选择,封柔软的李治为太子,也是考虑到李冶当太子不会杀废了的长子和次子李泰,按李治的性格当上太子,两个哥哥都能平安活命的原故吧。从隋文帝杨坚开始,至唐高祖李渊,至李世民,宫廷发生了三次废立太子的事,前两次事件结局是:隋文帝被隋炀帝所杀,唐高祖被李世民被迫退位。


50000501025


当唐太宗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后,新任太子的人选就落在李泰和李治身上。

李承乾、李泰和李治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母亲是长孙皇后,三兄弟皆为嫡出。

嫡出之子在宗法上有优先继承权,纵观整个唐朝皇帝继位身份,都是先嫡子后长子的宗法制度。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八岁就被立为太子。可惜自己不争气,弄丢了太子之位。候补人员李泰和李治上位有望。

李泰作为嫡二子,排序在前,按理说太子之位应该轮到他。但是,唐太宗李世民最终选定嫡三子李治为新任太子。这里面的原因在于:

1. 李世民想要保全李承乾的性命。太子一旦被废,性命难以保全。但是作为李世民的长子和第一任太子,李世民诸子中,李承乾无疑是最得父爱的一位。李承乾之所以谋反,除了心性不够坚韧之外,完全是被李泰给逼出来的。李泰夺位来势汹汹,李承乾和李泰二人成为政治上的死地。如果李泰上位,李承乾绝无活路。李泰自己还作死,顺便威胁了一把李治。被李治演到李世民面前,李泰出局。

2.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身为父亲,唐太宗想留儿子一命,人之常情。身为帝王,太子造反,绝对是他的噩梦。这必然使得唐太宗在筛选下一任太子时,首要条件是乖巧听话,没有造反的实力。李泰的欲望和野心都写在脸上,怎么装乖巧也藏不住。李世民怎么想?想再经历一次被儿子逼宫的经历?他就是造反上位的,这种经历的后果是什么,看看李世民的爹就知道了。

3. 长孙无忌的私心在作祟。李泰有能力,有主见,势力已成;相较之下,李治年少,柔弱,没有主见,自幼丧母,对外依赖性强。长孙无忌本身是一个能力和欲望兼具的人物。这一点上他的三个外甥中最像他的反而是李泰。这样的人没有办法组成团队。而李治依赖性强,可以满足长孙无忌的权力欲望。在李世民内心摇摆之际,长孙无忌把李治推向了太子之位。

就这样,在各方博弈之下,李治出乎意料地成为大唐的新任太子。历史总是如此诡异。长孙无忌为了自己大权在握,扶持一位生性善良柔弱的皇帝,他成全了自己。不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位武则天的女皇之路清除了最大的障碍。如果李治有几分像长孙无忌,他就不会得到帝王路上最大的助攻;但如果有几分相似,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没有办法登上历史的舞台。


熊沾沾


为什么呢?因为唐太宗作为开国的雄主,可以马上得天下,然后守成的君主都可以稍微软弱。

1.当时的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一直在为皇位分为两个派系进行争权夺利。这让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恼火与为难。

2.而且在废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作为长孙皇后的嫡子,又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在旁边敲边鼓的辅助作用。

3.李治在当时的夺嫡之战中,表现超然物外,只管负责太宗吩咐的事情做好,作为唐太宗的开心果与暖男的角色,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欲望。这是封建帝王十分欢喜的作风,就是什么都不争,什么都无欲望的,最后反而得到天大的好处。最后被册立为太子,最后成为唐高宗。

4.李世民知道他的性格温和软弱,不会像魏王李泰做皇帝,将不会给自己兄弟活命。而李治可以求同存异,兄弟姐妹们相处融洽。这就像极了清王朝康熙大帝传位于雍正皇帝一样一样的模式。

5.权臣的考虑,不要在伺候像李世民这样的雄主,太累了,天天加班写方案,而且他们老了。需要一个像李治这样的皇帝性格,便于他们的利益集团的地位持续。

这些方面的交错,产生李治的最后成功。

我是历史伴读小二,我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专门讲述。


历史伴读小二


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唐高宗李治是个平庸的人!不明白,唐朝疆域最大的时候就是李治在位年间,也一举荡平了高丽!李治那是一代的厚黑皇帝,用武则天一手搞定长孙无忌,功劳的是自己的,黑锅是武则天的!后面杀李义府,武则天也没办法!自李治死之前都掌握着生杀大权!大家觉得他平庸,有可能是前面他老爸太宗太耀眼,后面又跟着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原因吧


章若初


唐高宗李治并不平庸,也有一定的文治武功,文即在位时主导编撰了中华法系之大成一中华法典,武即完成了彻底征服朝鲜半岛(李世民一生未竟),只是性格温和,以及死后被武则天篡位而己。


哥弟强


李世民是曾一手主导玄武门之变,而承乾,泰争夺皇位也让太宗寒心,选择仁厚的李冶想,.为避免手足相残,而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为嫡子,符合嫡长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