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為何最不喜歡秦叔寶?

遊書斌


並沒有李世民最不喜歡秦叔寶的說法,雖然秦瓊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最末,但他能夠登上二十四功臣榜單,就證明了李世民信任他,只不過不是最信任的而已。

與《隋唐演義》、《說唐》這些評書小說不同,正史上的秦瓊沒跟那麼多人稱兄道弟,不過他的確是一名猛將,還是經常跟李世民打仗的猛將。

《舊唐書·秦瓊傳》記載:“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

因為經常當先鋒砍人,秦瓊經常受傷,身體損傷很大,後來他經常生病的時候,他自己也感慨:“吾少長戎馬間,歷二百餘戰,數重創,出血且數斛,安得不病乎?”

不過如此戰功赫赫的名將,竟然在二十四功臣吊尾,就連搞外交的唐儉都比他高,也難怪有人會認為李世民不信任秦叔寶。

但其實二十四功臣並不是李世民信任度的排名,而是綜合四個要素,即太原首義之功、統一戰爭之功、玄武門之變之功、貞觀之治之功。

太原起兵的時候,秦瓊剛剛投奔瓦崗寨,之後還去王世充那裡轉了轉,首義之功沒有;統一戰爭秦瓊參與最多,這也是他功勞的主要來源。

至於玄武門之變,只有《新唐書》記載秦瓊參沒加了,其他史料都沒有記載,而且從政變後秦瓊的封爵(七百戶)來看,不僅比尉遲敬德少了六百戶,比張公謹和侯君集也少了三百戶,尉遲敬德是跟秦瓊一樣的猛將,張侯二人在之前的表現卻遠不如秦瓊,但他們的封地都比秦瓊多,足以證明秦瓊很可能保持中立,或者是做外圍工作,在政變的功勞不大。

李世民繼位後,秦瓊由於一身傷病,很快就隱退了,沒有參與貞觀年間的歷次大戰,自然沒有功勞。

四種要素中,玄武門之變佔比最大,畢竟一家一姓的帝制王朝,皇帝即國家,皇帝的功臣就是國家的功臣,換言之,如果李世民沒有登上帝位,開國功臣就跟他沒什麼關係了。

其實最應該喊冤的還不是秦瓊,李績與李靖並稱雙李,但兩人一個第八,一個第二十三,而且兩人在玄武門之變都是保持中立的,只是李靖在貞觀年間戰功卓著,排名甩開李績十條街,如果純以戰功論,這兩人都能排進前五。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說法並不正確!相反,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對秦瓊是最為信任的!比如,在玄武門兵變中,秦瓊受封700戶,秦瓊沒有參加對李建成李元吉的斬首行動,那麼他幹啥去了!他被李世民委任為大唐十萬大軍的統帥,這支軍隊就駐紮在長安城外(大軍不得入都城)如果李世民不信任他,不喜歡他,怎麼可能把這個最重要的位置交給他!再來,秦叔寶自貞觀三年後便大病,幾乎沒有再上戰場,而唐朝的軍事行動並沒有結束,反而是剛開始,比如,李靖剛接過秦瓊的兵權,被任命為西路軍主帥,統兵對戰突厥吐蕃。到貞觀十七年,很多人都是在舊功之上再立新功,唯獨基本上就是坐吃老本,頤養天年。在十幾年後,人身已死,卻依然與這些奮鬥疆場的人相提並論,可見李世民對其懷念之深。


優己


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來看,李世民確實對秦叔寶有些偏見,因為秦叔寶在二十四人中排名倒數第一。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簡單的說就是為大唐創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人,李世民為了緬懷他們,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畫了這二十四個人的畫像。

凌煙閣是一座豐碑,後世銘記了千餘年。

但是凌煙閣並非完全按照個人功績進行客觀的排名,這二十四人的順序帶有李世民個人的主觀意識。秦叔寶之所以成為副班長主要有兩點原因。

身體原因唐朝建立後逐漸遠離政壇

秦叔寶初為隋將,曾跟隨張須陀平叛,張須陀在與“瓦崗軍”李密一戰中力竭戰死,秦叔寶輾轉歸降李密,受到重用。

李密失敗後,秦叔寶先投王世充最後投奔李唐,在軍中的表現秦叔寶幾乎無可挑剔,數次衝鋒陷陣立下大功,“叔寶以精騎數十先陷其陣,世充平”。

據記載秦叔寶一生經歷大小二百餘戰,屢受重傷,所以在唐朝建立後,秦叔寶就長時間處於療養狀態,在貞觀十二年去世。

“玄武門之變”扣分太多

對於太宗來說,玄武門之變對他登上皇位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在他心中也有特殊的地位。

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頭功的尉遲敬德資歷不如秦叔寶,但是卻在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七。而秦叔寶雖然也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但是對他的表現卻沒有記錄,只是一句“從誅建成、元吉”。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秦叔寶在凌煙閣排名靠後並不意外,但是“副班長”的位置就讓人有些浮想聯翩了。


一點點歷史


(秦瓊和程咬金)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是唐朝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秦瓊位列其中。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他是李世民手下的兵馬大元帥,他和羅成、程咬金投唐後,一直追隨李世民麾下,隨李世民南征北戰,是一個能在萬馬軍中取敵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牛人。因功官拜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


(唐太宗李世民)

秦瓊可謂是個功高蓋世,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在凌煙閣24將中排名位居最後——第24名胡國公秦瓊。這就是最好的明政。李世民把他排在最後,羞辱之意,倒數第一,好說不好聽吧。

就連當初被他“三鞭換兩鐧”打敗的尉遲恭都位居第七名,草包肚子程咬金還位居第19名呢。其它的人不說,就他兩個來說,無非就是秦瓊沒有參加那次政變的緣故吧。尉遲恭和老程是政變的積極參與者,當然,論功行賞二人都高於秦瓊。

那麼秦瓊為什麼沒有參與政變呢?歷史記載語焉不詳,春秋君從秦瓊性格來分析,秦瓊是至孝之人,他老母親從小教育他要忠君。這種思想是潛默移化的,是骨子裡流淌的血液。當時李建成是嫡長子,是唐國公李淵的正統接班人,李世民殺兄逼父,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不忠不孝的表現。秦瓊的思想肯定有激烈的碰撞,於是他託詞身體不好,拒絕了李世民的請求。沒有參與政變。我認為這是秦瓊不被李世民喜歡的主要原因。(不知我的證據是否靠譜?請留言告知)


(凌煙閣)

【我是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秉燭讀春秋


凌煙閣秦瓊排名偏低的最新證據



唐太宗李世民

隋唐演義裡排在前十一位的好漢,絕大部分是浮雲。宇文成都、裴元慶、熊闊海、伍天錫、伍雲召、魏文通和新文禮,全都當神話看好了。靠山王楊林,原型可能是名將來護兒,小將羅成的原型可能是羅士信。十一條好漢去掉九條,秦叔寶的排名就要名列前茅了。真實的情況秦瓊就是一名猛將。



秦瓊請戰

李世民起兵時才十八、九歲,年輕氣盛,最瞧不得敵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揚威。要是打仗時在兩軍陣前看到對面敵人有囂張的,就回頭給身邊的秦瓊說:“去滅了他。”於是秦瓊縱馬持槍而出,獨闖敵陣,在萬軍之中把那個囂張的傢伙給滅掉。(《舊唐書·秦瓊傳》)



秦瓊出戰

秦瓊用的槍和一般人不一樣,比一般人的要粗要大要重很多,跟隨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時候,秦瓊在洛陽城下耀武揚威,把自己的槍插到地上,然後回去了。王世充派手下人出去拔槍,十幾個人一起拔沒有拔出來。然後過了一陣秦瓊回來了,一把手拔了出來。(劉餗《隋唐嘉話》)



秦瓊賣馬

秦瓊的馬叫忽雷駁(《說唐》、《隋唐演義》等小說中的“呼雷豹”),這匹馬特別神駿,三匹黑氈豎起來,這馬能一躍而過,而且特別愛喝酒。忽雷駁跟隨秦瓊征戰一生,秦瓊死後,這匹馬不吃不喝,嘶鳴而死。(段成式《酉陽雜俎》)



凌煙閣畫像

但歷史上始終有個疑問,這麼一個戰功卓著的戰將,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名為何倒數第一?後人的猜測是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中他的態度很不明朗。武門事變秦瓊是否參加,《舊唐書》寫到秦瓊參加了,可其他史書列舉的參加者名單中都沒有他,也沒見到在正史裡寫他在事變中做了什麼,說了什麼話。所以這個觀點佔據了主流。



凌煙閣畫像

事情真是這樣的嗎?其實這是一個歷史的誤解。凌煙閣24臣的順序到底是怎麼排出來的呢?有一個很明顯的標準:按當時官職的大小來排列的!我們不妨來看看:

第一檔: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他們都擔任過司徒或者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

第二檔:高士廉、尉遲敬德,兩人都是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

第三檔: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官職為特進,或者輔國大將軍,正二品

……



凌煙閣

而秦瓊呢?秦瓊一生征戰,負傷很多,他自個也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一身傷病的他,退居二線比較早,沒有能夠擔任更重要的職務。他死後,追贈徐州都督,爵位是胡壯公,從官階看,確實是最後一檔。且凌煙閣這個排名是在秦瓊去世五年後,唐太宗此時還能記住他,並將其名列其中,就已經很不錯了。因此排名較為靠後,是完全說得過去的。



漢族民間舊時風俗,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貼門神。門神即兩個武將,金盔甲冑。一持鞭,一執槍;一黑臉濃須,一白麵虯髯。如今的門神,一般就是指唐朝大將秦瓊和尉遲敬德。說明無論在皇帝眼中還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秦瓊的地位始終是很崇高的。


老衲侃春秋


我覺得吧,李世民的玄武門兵變是奪權行為!名義是奪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權,但是實際上是劍指李淵,那可是李世民的老爹啊!那時李淵是的皇帝,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出兵的口號就是說李建成謀反!我們來分析一下李淵當時年齡已經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說沒幾年好活了!李建成是太子很快就可以繼承皇位了!怎麼可能傻到去謀反?
而這時天下剛定,李世民可能是害怕李建成太子之位坐穩了就很難奪取!所以早下手為強!畢竟奪取天下的時候李世民的功勞很大,他的手下自然很支持他!如果李建成順利坐上皇位,李世民的手下都是重點打擊對象。所以玄武門之變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基本都參加了,只有秦瓊沒有去,雖然他很有才華,奪取天下是軍功很高,但是沒有幫李世民奪取帝位啊!自然李世民不會把他排的太前面了!幸好李世民還是個明君!不然就慘了,,,


精神引導我們


我國自古就有“打江山容易座江山難”之說。唐朝的貞觀之治是李世民一生不朽的豐碑,然而就是這樣的君王,人們也難免對他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序上持有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將秦叔寶排在最後一位。難道是真的不喜歡秦叔寶嗎?來聽有書君一起說道說道。



一、李世民為什麼要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


做一位傑出的皇帝,就要善於處理君臣之間的關係,恩威並施,雙管齊下。李世民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得以善終。“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的事情人家從來不幹。


對於那些曾經出生入死共同打天下的人,人家也有自己的手段,凌煙閣二十四元勳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鬥歲月。



於是就將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繪入凌煙閣,以為人臣榮耀之最,此後凌煙閣功臣成為唐代豪傑從軍報國功成名就的標誌。李賀《南園十三首》詩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既是對老臣的懷念,又是對老臣的激勵,你都上凌煙閣了,是不是也該知足了吧?


二、秦叔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秦叔寶本來是張須陀部下的一員勇將,張死後又歸裴仁基部下,隨裴一起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


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衝鋒在先。很可惜的是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未能參與玄武門之變,也有人認為李世民在這件事情上對秦叔寶意見很大,以至於將他排在後面。其實李世民搞這個凌煙閣排名的時候秦叔寶早已經去世了,就算是李世民有再大的意見,也早就該消了。


三、為什麼秦叔寶會排在最後一位?


首先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其中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再說,秦叔寶自從唐統一後就傷病纏身,沒有其他出戰立功紀錄;第三點就是唐太宗在建凌煙閣畫像時,秦叔寶已去世5年了。



不過還有一點就是秦叔寶無法和殷開山、侯君集等人相比的,他們一直是唐的將領。至於有人認為秦叔寶甚至不如咬金,因為程咬金排名在前,這不能作為評判。


李績(徐茂公)的名望功勞大不大?他在凌煙閣排名就在叔寶前面,倒數第二,大家怎麼想?其實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會這樣。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秦叔寶能夠榜上有名,在李世民心中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想當年出生入死過關斬將,李世民與眾人一起換來了唐朝的開明盛世。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一幕幕又重在腦海中浮現,於是就建了一個凌煙閣來回味。至於排名肯定也是文武兼顧,新舊同仁綜合考慮來做的吧,“牛鼻子老道”都倒數第二,你秦叔寶排倒數第一也不算委屈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秦瓊秦叔寶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排名最低,與秦瓊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以及後期身體很差而沒有再立下戰功、李世民是不是喜歡,關係並不是很大。

例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有一半都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李靖、李孝恭都保持中立,李孝恭還是李世民的堂兄,卻因中立而被李世民記恨,貞觀年間不得重用,後暴卒;魏徵當時還是李建成的幕僚。殷開山、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柴紹、李績(徐茂功)史書記載沒有參加。蕭瑀不僅沒有參加,還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得罪李世民的次數堪比魏徵,所以李世民根本不喜歡他。相比之下,秦瓊、長孫順德在一些史書上記載是參加了,但是出力可能不大,因為他們兩人主要是剿滅李建成、李元吉餘部。所以,拿是否參加玄武門之變作為衡量凌煙閣功臣排名的重要標準之一,實際上並不準確。

如果說功勞積累,固然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沒有再立什麼功勞,但很多人也沒有呀。像前面說的李孝恭,貞觀年間都沒有得到重要,哪裡來的新功,但他在凌煙閣二十功臣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長孫無忌。再說那個張亮,十足就是小人,最沒本事,最喜歡告密,卻因為對李世民忠心,李世民對他十分寵信,因而也混到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面,而且還排到了第十六。後來到貞觀二十年(646年),張亮被別人告發謀反,被斬於市。而被李世民稱為“唐朝三大將”之一的李道宗,功勞甚大,卻沒有被列入凌煙閣的資格。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並不是排名最低就最不受李世民喜歡,這實際上是一份平衡各種利益關係之後所列的圖譜,綜合關係、資歷、地位、本事、站隊等一系列因素,不是功勞簿,也不是在李世民心中喜歡程度的排名。所以,秦瓊能夠列入凌煙閣功臣之一,已經說明他很出色了,沒必要糾結他的排名高低。(S)


聯合防務


我不認為李世民對秦瓊有意見,不喜歡這員大將!相反,我認為李世民很看重他,原因有這幾點:


第一,自此他投奔李唐之後,李世民每次出征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經常作為先鋒,李世民麾下一千玄甲軍,秦瓊是統領之一。

第二,“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驚恐兄弟的鬼魂找他索命,於是派秦瓊和尉遲恭二人擔任門前守衛,後來二人逐漸演變成門神,如果李世民不信任、不喜歡,怎麼會讓他去護衛。


第三,秦瓊去世後,李世民下令追贈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昭陵就是李世民的陵墓,古時陪葬皇帝陵寢,是莫大的榮幸),並在幾年後入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所以我說,秦瓊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不受李世民待見,不被重視,相反,李世民很賞識他、喜歡他!


至於說秦瓊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後,要知道在當時能入選是多大的榮幸,大唐初期還有許多功臣名將如孔穎達、李道宗、張士貴、溫彥博等都沒入選凌煙閣。


還有人說是因為秦瓊在“玄武門之變”時候曖昧、沒有明確支持李世民,導致李世民對他有成見,但是要知道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蕭瑀、李靖、虞世南等幾位都沒參與這次政變,甚至魏徵還是太子一黨的干將。

所以說不能因為秦瓊的排名最後也不能成為李世民不喜歡他的證據!


公子皇鋣


題目所考量的,應該是秦叔寶排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最末尾。因而由此推斷,李世民應該最不喜歡秦叔寶。

李世民建造這個凌煙閣,把二十四個功臣,按真人大小畫成像排在裡面,應該是有講究的。

(秦叔寶劇照)

李世民這個凌煙閣分為三層。最裡面一層,畫的是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畫的是封為王侯的大臣。最外面一層,畫的是其他一些功臣。也就是說,秦叔寶是居於外面一層,而且是排在外面一層的最後一位。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會把秦叔寶排在最末一位呢?

第一,李世民在排位的時候,有文臣武將的區別考慮。

李世民建造這個凌煙閣,顯然並不僅僅是為了記錄和彰顯那些開國功臣的功勞,甚至可以說,不是為了記錄和彰顯這個功勞,而是要發揮功臣們的作用,限制功臣叛亂,確保大唐江山今後的長治久安。

要確保大唐的長治久安,顯然並不需要太多的武將。這些武將都是在打江山的時候才發揮作用。現在江山已經打下來了,武將的作用就變得非常小了。至於守邊關,保衛江山,一般都不會讓這些有功的武將去,皇帝會重新安排年輕人去。要是把這些功勞巨大的武將放在邊關,那是相當危險的。

(李世民劇照)

而在建設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作用最大的,當然是宰相一類的文臣。因此,李世民會把宰相一類的文臣儘量排在最前面,也是對他們最大的鼓勵。

第二,秦叔寶和李世民的關係不是很近。

秦叔寶在歸順李唐前,輾轉了很多個地方,跟過很多領導。秦叔寶最早是張須陀的部下,張須陀在和瓦崗軍的戰爭中戰死後,秦叔寶跟了裴仁基,後來又隨裴仁基投奔了瓦崗軍李密。後來瓦崗軍與王世充作戰失敗後,秦叔寶和程咬金一起投奔了王世充。跟王世充後,秦叔寶瞧不上王世充,認為他是奸詐小人,於是又和程咬金一起,投奔李淵。接著被李淵安排送給李世民為部將。

秦叔寶一生投奔過很多人,我們不能說他是像呂布一樣的“三姓家奴”,但是投奔了這麼多人,李世民顯然很難對他有足夠的信任。

相反的是,我們看尉遲恭。尉遲恭原來是劉武周的手下,怎麼也不願意投奔李世民。越是不願意投降,李世民越是喜歡尉遲恭。得到尉遲恭以後,就一直把尉遲恭帶在身邊,做他的貼身侍衛。

(尉遲恭劇照)

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關於秦叔寶是否參與了李世民的“玄武門政變”?《舊唐書》上記載了秦叔寶參與了這場政變,但是《新唐書》《資治通鑑》這些寫在後面的史書,則沒有把秦叔寶列入。後面的史書,顯然不會是把他寫漏了,很有可能是通過詳實的資料的一種勘誤。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叔寶應該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他為什麼沒有參與呢?顯然是李世民對他的忠誠度不是特別相信。

第三,秦叔寶多病,所立的功勞沒有其他人高。尤其是在李世民當皇帝后,秦叔寶幾乎沒有什麼作為。貞觀十二年秦叔寶就去世了。也就是說,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認為,秦叔寶應該功勞是最小的。所以,就把他排在最後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