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为何最不喜欢秦叔宝?

游书斌


并没有李世民最不喜欢秦叔宝的说法,虽然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最末,但他能够登上二十四功臣榜单,就证明了李世民信任他,只不过不是最信任的而已。

与《隋唐演义》、《说唐》这些评书小说不同,正史上的秦琼没跟那么多人称兄道弟,不过他的确是一名猛将,还是经常跟李世民打仗的猛将。

《旧唐书·秦琼传》记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因为经常当先锋砍人,秦琼经常受伤,身体损伤很大,后来他经常生病的时候,他自己也感慨:“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

不过如此战功赫赫的名将,竟然在二十四功臣吊尾,就连搞外交的唐俭都比他高,也难怪有人会认为李世民不信任秦叔宝。

但其实二十四功臣并不是李世民信任度的排名,而是综合四个要素,即太原首义之功、统一战争之功、玄武门之变之功、贞观之治之功。

太原起兵的时候,秦琼刚刚投奔瓦岗寨,之后还去王世充那里转了转,首义之功没有;统一战争秦琼参与最多,这也是他功劳的主要来源。

至于玄武门之变,只有《新唐书》记载秦琼参没加了,其他史料都没有记载,而且从政变后秦琼的封爵(七百户)来看,不仅比尉迟敬德少了六百户,比张公谨和侯君集也少了三百户,尉迟敬德是跟秦琼一样的猛将,张侯二人在之前的表现却远不如秦琼,但他们的封地都比秦琼多,足以证明秦琼很可能保持中立,或者是做外围工作,在政变的功劳不大。

李世民继位后,秦琼由于一身伤病,很快就隐退了,没有参与贞观年间的历次大战,自然没有功劳。

四种要素中,玄武门之变占比最大,毕竟一家一姓的帝制王朝,皇帝即国家,皇帝的功臣就是国家的功臣,换言之,如果李世民没有登上帝位,开国功臣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其实最应该喊冤的还不是秦琼,李绩与李靖并称双李,但两人一个第八,一个第二十三,而且两人在玄武门之变都是保持中立的,只是李靖在贞观年间战功卓著,排名甩开李绩十条街,如果纯以战功论,这两人都能排进前五。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说法并不正确!相反,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对秦琼是最为信任的!比如,在玄武门兵变中,秦琼受封700户,秦琼没有参加对李建成李元吉的斩首行动,那么他干啥去了!他被李世民委任为大唐十万大军的统帅,这支军队就驻扎在长安城外(大军不得入都城)如果李世民不信任他,不喜欢他,怎么可能把这个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他!再来,秦叔宝自贞观三年后便大病,几乎没有再上战场,而唐朝的军事行动并没有结束,反而是刚开始,比如,李靖刚接过秦琼的兵权,被任命为西路军主帅,统兵对战突厥吐蕃。到贞观十七年,很多人都是在旧功之上再立新功,唯独基本上就是坐吃老本,颐养天年。在十几年后,人身已死,却依然与这些奋斗疆场的人相提并论,可见李世民对其怀念之深。


优己


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来看,李世民确实对秦叔宝有些偏见,因为秦叔宝在二十四人中排名倒数第一。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简单的说就是为大唐创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李世民为了缅怀他们,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画了这二十四个人的画像。

凌烟阁是一座丰碑,后世铭记了千余年。

但是凌烟阁并非完全按照个人功绩进行客观的排名,这二十四人的顺序带有李世民个人的主观意识。秦叔宝之所以成为副班长主要有两点原因。

身体原因唐朝建立后逐渐远离政坛

秦叔宝初为隋将,曾跟随张须陀平叛,张须陀在与“瓦岗军”李密一战中力竭战死,秦叔宝辗转归降李密,受到重用。

李密失败后,秦叔宝先投王世充最后投奔李唐,在军中的表现秦叔宝几乎无可挑剔,数次冲锋陷阵立下大功,“叔宝以精骑数十先陷其阵,世充平”。

据记载秦叔宝一生经历大小二百余战,屡受重伤,所以在唐朝建立后,秦叔宝就长时间处于疗养状态,在贞观十二年去世。

“玄武门之变”扣分太多

对于太宗来说,玄武门之变对他登上皇位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在他心中也有特殊的地位。

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的尉迟敬德资历不如秦叔宝,但是却在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七。而秦叔宝虽然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是对他的表现却没有记录,只是一句“从诛建成、元吉”。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秦叔宝在凌烟阁排名靠后并不意外,但是“副班长”的位置就让人有些浮想联翩了。


一点点历史


(秦琼和程咬金)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秦琼位列其中。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他是李世民手下的兵马大元帅,他和罗成、程咬金投唐后,一直追随李世民麾下,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牛人。因功官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唐太宗李世民)

秦琼可谓是个功高盖世,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凌烟阁24将中排名位居最后——第24名胡国公秦琼。这就是最好的明政。李世民把他排在最后,羞辱之意,倒数第一,好说不好听吧。

就连当初被他“三鞭换两锏”打败的尉迟恭都位居第七名,草包肚子程咬金还位居第19名呢。其它的人不说,就他两个来说,无非就是秦琼没有参加那次政变的缘故吧。尉迟恭和老程是政变的积极参与者,当然,论功行赏二人都高于秦琼。

那么秦琼为什么没有参与政变呢?历史记载语焉不详,春秋君从秦琼性格来分析,秦琼是至孝之人,他老母亲从小教育他要忠君。这种思想是潜默移化的,是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当时李建成是嫡长子,是唐国公李渊的正统接班人,李世民杀兄逼父,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不忠不孝的表现。秦琼的思想肯定有激烈的碰撞,于是他托词身体不好,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没有参与政变。我认为这是秦琼不被李世民喜欢的主要原因。(不知我的证据是否靠谱?请留言告知)


(凌烟阁)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秉烛读春秋


凌烟阁秦琼排名偏低的最新证据



唐太宗李世民

隋唐演义里排在前十一位的好汉,绝大部分是浮云。宇文成都、裴元庆、熊阔海、伍天锡、伍云召、魏文通和新文礼,全都当神话看好了。靠山王杨林,原型可能是名将来护儿,小将罗成的原型可能是罗士信。十一条好汉去掉九条,秦叔宝的排名就要名列前茅了。真实的情况秦琼就是一名猛将。



秦琼请战

李世民起兵时才十八、九岁,年轻气盛,最瞧不得敌人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要是打仗时在两军阵前看到对面敌人有嚣张的,就回头给身边的秦琼说:“去灭了他。”于是秦琼纵马持枪而出,独闯敌阵,在万军之中把那个嚣张的家伙给灭掉。(《旧唐书·秦琼传》)



秦琼出战

秦琼用的枪和一般人不一样,比一般人的要粗要大要重很多,跟随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时候,秦琼在洛阳城下耀武扬威,把自己的枪插到地上,然后回去了。王世充派手下人出去拔枪,十几个人一起拔没有拔出来。然后过了一阵秦琼回来了,一把手拔了出来。(刘餗《隋唐嘉话》)



秦琼卖马

秦琼的马叫忽雷驳(《说唐》、《隋唐演义》等小说中的“呼雷豹”),这匹马特别神骏,三匹黑毡竖起来,这马能一跃而过,而且特别爱喝酒。忽雷驳跟随秦琼征战一生,秦琼死后,这匹马不吃不喝,嘶鸣而死。(段成式《酉阳杂俎》)



凌烟阁画像

但历史上始终有个疑问,这么一个战功卓著的战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为何倒数第一?后人的猜测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他的态度很不明朗。武门事变秦琼是否参加,《旧唐书》写到秦琼参加了,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中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在事变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所以这个观点占据了主流。



凌烟阁画像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解。凌烟阁24臣的顺序到底是怎么排出来的呢?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按当时官职的大小来排列的!我们不妨来看看:

第一档: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他们都担任过司徒或者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

第二档:高士廉、尉迟敬德,两人都是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

第三档: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官职为特进,或者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



凌烟阁

而秦琼呢?秦琼一生征战,负伤很多,他自个也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一身伤病的他,退居二线比较早,没有能够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他死后,追赠徐州都督,爵位是胡壮公,从官阶看,确实是最后一档。且凌烟阁这个排名是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此时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其中,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排名较为靠后,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汉族民间旧时风俗,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门神即两个武将,金盔甲胄。一持鞭,一执枪;一黑脸浓须,一白面虬髯。如今的门神,一般就是指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说明无论在皇帝眼中还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秦琼的地位始终是很崇高的。


老衲侃春秋


我觉得吧,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是夺权行为!名义是夺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权,但是实际上是剑指李渊,那可是李世民的老爹啊!那时李渊是的皇帝,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出兵的口号就是说李建成谋反!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渊当时年龄已经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说没几年好活了!李建成是太子很快就可以继承皇位了!怎么可能傻到去谋反?
而这时天下刚定,李世民可能是害怕李建成太子之位坐稳了就很难夺取!所以早下手为强!毕竟夺取天下的时候李世民的功劳很大,他的手下自然很支持他!如果李建成顺利坐上皇位,李世民的手下都是重点打击对象。所以玄武门之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基本都参加了,只有秦琼没有去,虽然他很有才华,夺取天下是军功很高,但是没有帮李世民夺取帝位啊!自然李世民不会把他排的太前面了!幸好李世民还是个明君!不然就惨了,,,


精神引导我们


我国自古就有“打江山容易座江山难”之说。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李世民一生不朽的丰碑,然而就是这样的君王,人们也难免对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上持有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将秦叔宝排在最后一位。难道是真的不喜欢秦叔宝吗?来听有书君一起说道说道。



一、李世民为什么要搞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


做一位杰出的皇帝,就要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李世民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得以善终。“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事情人家从来不干。


对于那些曾经出生入死共同打天下的人,人家也有自己的手段,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



于是就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既是对老臣的怀念,又是对老臣的激励,你都上凌烟阁了,是不是也该知足了吧?


二、秦叔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叔宝本来是张须陀部下的一员勇将,张死后又归裴仁基部下,随裴一起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


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很可惜的是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未能参与玄武门之变,也有人认为李世民在这件事情上对秦叔宝意见很大,以至于将他排在后面。其实李世民搞这个凌烟阁排名的时候秦叔宝早已经去世了,就算是李世民有再大的意见,也早就该消了。


三、为什么秦叔宝会排在最后一位?


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其中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再说,秦叔宝自从唐统一后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第三点就是唐太宗在建凌烟阁画像时,秦叔宝已去世5年了。



不过还有一点就是秦叔宝无法和殷开山、侯君集等人相比的,他们一直是唐的将领。至于有人认为秦叔宝甚至不如咬金,因为程咬金排名在前,这不能作为评判。


李绩(徐茂公)的名望功劳大不大?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叔宝前面,倒数第二,大家怎么想?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册,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秦叔宝能够榜上有名,在李世民心中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想当年出生入死过关斩将,李世民与众人一起换来了唐朝的开明盛世。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一幕幕又重在脑海中浮现,于是就建了一个凌烟阁来回味。至于排名肯定也是文武兼顾,新旧同仁综合考虑来做的吧,“牛鼻子老道”都倒数第二,你秦叔宝排倒数第一也不算委屈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秦琼秦叔宝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名最低,与秦琼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以及后期身体很差而没有再立下战功、李世民是不是喜欢,关系并不是很大。

例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半都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李靖、李孝恭都保持中立,李孝恭还是李世民的堂兄,却因中立而被李世民记恨,贞观年间不得重用,后暴卒;魏征当时还是李建成的幕僚。殷开山、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柴绍、李绩(徐茂功)史书记载没有参加。萧瑀不仅没有参加,还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得罪李世民的次数堪比魏征,所以李世民根本不喜欢他。相比之下,秦琼、长孙顺德在一些史书上记载是参加了,但是出力可能不大,因为他们两人主要是剿灭李建成、李元吉余部。所以,拿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作为衡量凌烟阁功臣排名的重要标准之一,实际上并不准确。

如果说功劳积累,固然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后没有再立什么功劳,但很多人也没有呀。像前面说的李孝恭,贞观年间都没有得到重要,哪里来的新功,但他在凌烟阁二十功臣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再说那个张亮,十足就是小人,最没本事,最喜欢告密,却因为对李世民忠心,李世民对他十分宠信,因而也混到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而且还排到了第十六。后来到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别人告发谋反,被斩于市。而被李世民称为“唐朝三大将”之一的李道宗,功劳甚大,却没有被列入凌烟阁的资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并不是排名最低就最不受李世民喜欢,这实际上是一份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之后所列的图谱,综合关系、资历、地位、本事、站队等一系列因素,不是功劳簿,也不是在李世民心中喜欢程度的排名。所以,秦琼能够列入凌烟阁功臣之一,已经说明他很出色了,没必要纠结他的排名高低。(S)


联合防务


我不认为李世民对秦琼有意见,不喜欢这员大将!相反,我认为李世民很看重他,原因有这几点:


第一,自此他投奔李唐之后,李世民每次出征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经常作为先锋,李世民麾下一千玄甲军,秦琼是统领之一。

第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惊恐兄弟的鬼魂找他索命,于是派秦琼和尉迟恭二人担任门前守卫,后来二人逐渐演变成门神,如果李世民不信任、不喜欢,怎么会让他去护卫。


第三,秦琼去世后,李世民下令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昭陵就是李世民的陵墓,古时陪葬皇帝陵寝,是莫大的荣幸),并在几年后入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所以我说,秦琼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不受李世民待见,不被重视,相反,李世民很赏识他、喜欢他!


至于说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后,要知道在当时能入选是多大的荣幸,大唐初期还有许多功臣名将如孔颖达、李道宗、张士贵、温彦博等都没入选凌烟阁。


还有人说是因为秦琼在“玄武门之变”时候暧昧、没有明确支持李世民,导致李世民对他有成见,但是要知道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萧瑀、李靖、虞世南等几位都没参与这次政变,甚至魏征还是太子一党的干将。

所以说不能因为秦琼的排名最后也不能成为李世民不喜欢他的证据!


公子皇铘


题目所考量的,应该是秦叔宝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最末尾。因而由此推断,李世民应该最不喜欢秦叔宝。

李世民建造这个凌烟阁,把二十四个功臣,按真人大小画成像排在里面,应该是有讲究的。

(秦叔宝剧照)

李世民这个凌烟阁分为三层。最里面一层,画的是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画的是封为王侯的大臣。最外面一层,画的是其他一些功臣。也就是说,秦叔宝是居于外面一层,而且是排在外面一层的最后一位。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会把秦叔宝排在最末一位呢?

第一,李世民在排位的时候,有文臣武将的区别考虑。

李世民建造这个凌烟阁,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和彰显那些开国功臣的功劳,甚至可以说,不是为了记录和彰显这个功劳,而是要发挥功臣们的作用,限制功臣叛乱,确保大唐江山今后的长治久安。

要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显然并不需要太多的武将。这些武将都是在打江山的时候才发挥作用。现在江山已经打下来了,武将的作用就变得非常小了。至于守边关,保卫江山,一般都不会让这些有功的武将去,皇帝会重新安排年轻人去。要是把这些功劳巨大的武将放在边关,那是相当危险的。

(李世民剧照)

而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大的,当然是宰相一类的文臣。因此,李世民会把宰相一类的文臣尽量排在最前面,也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第二,秦叔宝和李世民的关系不是很近。

秦叔宝在归顺李唐前,辗转了很多个地方,跟过很多领导。秦叔宝最早是张须陀的部下,张须陀在和瓦岗军的战争中战死后,秦叔宝跟了裴仁基,后来又随裴仁基投奔了瓦岗军李密。后来瓦岗军与王世充作战失败后,秦叔宝和程咬金一起投奔了王世充。跟王世充后,秦叔宝瞧不上王世充,认为他是奸诈小人,于是又和程咬金一起,投奔李渊。接着被李渊安排送给李世民为部将。

秦叔宝一生投奔过很多人,我们不能说他是像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但是投奔了这么多人,李世民显然很难对他有足够的信任。

相反的是,我们看尉迟恭。尉迟恭原来是刘武周的手下,怎么也不愿意投奔李世民。越是不愿意投降,李世民越是喜欢尉迟恭。得到尉迟恭以后,就一直把尉迟恭带在身边,做他的贴身侍卫。

(尉迟恭剧照)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关于秦叔宝是否参与了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旧唐书》上记载了秦叔宝参与了这场政变,但是《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些写在后面的史书,则没有把秦叔宝列入。后面的史书,显然不会是把他写漏了,很有可能是通过详实的资料的一种勘误。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叔宝应该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他为什么没有参与呢?显然是李世民对他的忠诚度不是特别相信。

第三,秦叔宝多病,所立的功劳没有其他人高。尤其是在李世民当皇帝后,秦叔宝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贞观十二年秦叔宝就去世了。也就是说,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李世民认为,秦叔宝应该功劳是最小的。所以,就把他排在最后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