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大決戰《淮海戰役》黃維兵團行軍的長鏡頭?

144033473


記得當年看《大決戰》的時候還在上小學,那時候就喜歡看“打仗的電影”。《大決戰》每一部的放映時間雖然長,但真刀真槍打仗的時間也不少,而且八一廠超級用心……



《大決戰》第一部《遼瀋戰役》非常好看,尤其是塔山阻擊戰和錦州外圍,打得異常激烈。整個電影看下來,四野和國軍部隊的裝備都展現得很真實,八一廠的服化道果然名不虛傳。





更牛的是第二部《淮海戰役》,八一廠服化道的水準只高不低,而且一段“黃維兵團行進”長鏡頭更是看得人“目瞪口呆”。當時年齡小,不覺得長鏡頭有什麼特別。現在回過頭看,那段“真材實料的長鏡頭”確實震撼。



當時,為了拍攝壯觀的《大決戰》三部曲,八一廠幾乎動用了所有力量,除了武器裝備外,就是真實的部隊了。



也就是說,“黃維兵團行進”長鏡頭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我軍素質高,一氣呵成地拍了下來。


南瓜報告


長鏡頭《黃維兵團行進》場面恢宏震撼!沒有之一。

拍攝這個長鏡頭,動用群眾演員和真實裝備之多,在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絕後、載入史冊。請愛好者珍藏。

1988年,中國拍攝了慶祝建國40週年獻禮片《開國大典》,放映後反響熱烈,獲得巨大成功。

接下來,中國緊鑼密鼓拍攝慶祝建黨70週年獻禮片《大決戰》。

拍攝電影《大決戰》是“舉國工程”,拍攝地點涉及14個省市自治區,動用了原瀋陽、北京、濟南、南京、蘭州五大軍區所屬三軍及武警部隊13萬餘名軍人,345萬群眾演員。



《黃維兵團行進》航拍長鏡頭,出自《大決戰2:淮海戰役》,有一萬餘名正規軍人攜帶實戰裝備參與。為配合拍攝這2分鐘的的長鏡頭,京廣鐵路停運了3個小時。


拍攝這個長鏡頭,動用的資源既特殊又巨大,世界上絕沒有那個國家有能力山寨。


諶人


從張靈甫的整編74師覆滅之後到淮海戰役之前,這一階段華野在中原戰場有兩股勁敵,一是邱清泉兵團,二是胡璉兵團,注意這是兩個沒有番號的臨時兵團,分別以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為基幹加強配屬部隊組成,在一年多的中原逐鹿中,粟裕數次試圖捕拿這兩支部隊予以殲滅,均未能成功。



黃百韜也很善戰,但在第七兵團成立之前,單單一個整編25師給解放軍所帶來的麻煩,程度上只能屈居第三。到1948年夏,國軍戰場形勢日趨惡劣,一二個軍(整編師已恢復軍的番號)根本不敢單獨活動,於是在幾大戰場組建了22個機動兵團,各轄三到四個軍。

淮海戰役打響之初,國民黨“徐州剿總”能夠動用的有四個機動兵團和四個綏靖區約60萬人馬,主力是邱清泉第2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黃百韜被圍碾莊後,邱清泉、李彌前往增援,孫元良接防徐州,華野主力16個縱隊42萬人已基本用於圍殲和打援。



中原野戰軍利用這個空檔,突然攻取了徐州和蚌埠之間的重鎮宿縣,切斷了國軍的鐵路補給線,顧祝同和劉峙迅速調動由綏靖區升格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自南向北反撲,李兵團四個軍稍強,劉兵團兩個軍最弱,由此國軍會戰兵力增加到70萬,這倆兵團的番號是不是很眼熟?

沒錯,正是剛剛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盧俊泉第6兵團(錦州)和周福成第8兵團(瀋陽)的番號,要說蔣介石也真是的,這兆頭就不好。



在大別山消耗很大的中野,淮海戰役共參戰7個縱隊約15萬人,正準備收拾這兩個相對較弱的兵團時,1948年11月6日,增援的“華中剿總”第12兵團到達安徽阜陽,“書呆子”黃維來了。

黃埔一期的土木系重將黃維,率領由四個軍和一個快速縱隊組成的第12兵團開來了,全兵團12萬人馬且大部裝備美械,配屬的第4快速縱隊還有幾十輛坦克和榴彈炮團,這幾乎是可以左右戰場局勢的一支強大部隊,國軍會戰兵力自此達到80萬。《大決戰淮海戰役》中對黃維兵團的浩浩蕩蕩開進給予長鏡頭特寫,也是在突出這個王牌兵團的危險性。



華野和中野的60萬人馬(加地方部隊)已經與70萬國軍開打,此時黃百韜正困獸猶鬥,華野已全部投入戰鬥,如果黃維兵團推進迅速、攻擊方向準確,突破中野攔截,將是左右戰場形勢天平的重要砝碼,電影裡搞點航拍很是應該,這可是陳誠攢了近20年的老本,茲當是氣勢洶洶的遺照吧。

黃維兵團的首要任務是奪回宿縣,匯合李延年、劉汝明後擊破中野,而後投入徐東戰場,七個兵團聯手一舉打敗華野。然而黃維在老同學陳賡的引誘下,一步步鑽進中野設計好的包圍圈,還沒有看見宿縣的城牆,就被困在了雙堆集,從此以後再沒有動過窩,一個機械化兵團成為一枚死子,我始終無法理解的是,在華野沒有解決完黃百韜的情況下,黃維12萬人是怎麼被中野15人包圍的,這幾乎是對等兵力!



然後是黃百韜兵敗身亡,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放棄徐州南逃,就快逃出生天了又被命令來搭救12兵團,終被華野追上包圍。而所有發生的這一切,黃維和他的精銳部隊只能在包圍圈裡眼巴巴地看著,直到華野援兵到達,圍他個水洩不通。

如果是胡璉指揮這個絕殺兵團,要麼臨機變更路線,要麼及早與李延年合兵一處,斷不會輕易上套。最搞笑的是廖運周以打頭突圍的藉口起義時,黃維司令官大加讚賞,吩咐第110師需要什麼儘管開口,結果廖運周帶走了兵團一半的重炮,黃維再組織突圍時火力都不足了。



白崇禧討厭胡璉,偏不許他當這個本屬於他的司令官,何應欽跟著起鬨,蔣介石和陳誠真就無可奈何,有人說過,國民黨之敗,非戰之罪,而是敗在戰場之外,我看靠譜。

1948年12月15日,兩大野戰軍發起總攻,第12兵團灰飛煙滅,胡璉隻身逃跑,黃維兵敗被俘。


度度狼gg


隊列很震撼,可惜當年黃維兵團絕對走不出這水準,這是當年開拍《淮海戰役》時駐守徐州的第12集團軍野外行進的航拍,這航拍隊列效果,說實話也只有真正吃透了摩步機械化的部隊才能走出來,1948年的國軍和共軍絕對沒有這種參謀組織調度能力,真正貼近那個年代的隊列行軍,可以參照1952年的電影《南征北戰》華野和整編74師的行軍。

至於這個長鏡頭的意義,大決戰三部曲不是一部商業電影,這是氣勢恢宏載入史冊的史詩。

什麼是戰爭史上的奇蹟?這就是。


九曲河橋


看《大決戰》時,我感覺很震撼。

直到後來我看了蘇聯人在1972年拍的《解放》。

回頭再看大決戰,那場面完全就成了小兒科。

《解放》裡那個幾十公里縱深戰場的長鏡頭,估計到現在也只有好萊塢動用特效才能山寨出來,一個長鏡頭裡出現了數千輛坦克大炮和三萬多名士兵,而且是一個完整的縱深戰場而不僅僅是行軍場面,航拍飛機是從前沿陣地一直拍到後勤基地。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經典,《大決戰》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前無古人,估計也沒來者了,因為八一廠黃攤子了!



用戶2742622429348


兩個字,浩大。黃維並不是什麼書呆子,打仗很有水平的,他的失敗不全是軍事上的問題,他指揮上確實有錯誤,但上司的指揮,共軍的頑強,內部的反水,友軍的不力,最明顯的對比是百萬老百姓的支前和國軍要滅亡了還互相扯蛋。當時的國民黨大勢已去,靠杜聿明還能多撐幾天,結果老頭子又瞎指揮。


亢龍有悔44


應該是黃柏撤退的鏡頭吧?據說這不是演員表演的,而是解放軍的一支王牌部隊野營拉練,的實際鏡頭。行軍的組織和戰術部署都是一流的。加上航拍的大視角,烘托的非常到位。但是當年的國軍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用普通的群眾演員也演不出這般氣勢。可以算作空前絕後。


青春60後


丁偉:是蔣介石幫了你們的忙。他要是不炸開花園口,黃河就不會改道,就不會有大面積的黃泛區。像黃維兵團、黃百韜兵團就是被黃泛區拖住了,汽車陷在爛泥裡,就不如兩條腿跑得快。


阿將0123


這個當初在固鎮拍的 滿滿一縣城都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各種小吉普滿城飛奔,都是電瓶的 沒聲音,拍的時候應該是11月份,拍攝時間一個半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