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交易法則》謹防情緒陷阱

《海龜交易法則》謹防情緒陷阱

多年來,經濟學和金融理論一直是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的。這種理論認為,人會理性行事,在決策過程中會考慮到所有可獲得的信息。交易者們卻知道這純粹是一派胡言。成功的交易者之所以成為贏家,就是因為他們能利用其他交易者一貫非理性的行為方式。學者們已經發現了數不清的證據,足以證明大多數人都不會理性行事。已經有十多類非理性行為和重複性錯誤判斷的現象被記載到了學術文獻中。事實上,交易者們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相信理性行為理論。

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系統性、重複性的非理性,而交易者的非理性會導致市場的波動。海龜方式之所以有效,而且始終有效,原因就在於它是以這種來源於非理性的市場波動為基礎的。

在交易過程中,你曾多少次感受到以下的情緒?

• 希望:我當然希望我買了之後,它馬上就漲。

• 恐懼:我再也賠不起了,這一次我得躲得遠遠的。

• 貪心:我賺翻了,我要把我的頭寸擴大一倍。

• 絕望:這個交易系統不管用,我一直在賠錢。

在市場中,很多機會就源自於這些根深蒂固的人類特徵。利用海龜方式,我們可以發現預示著這些機會的市場行為。我們將在本章的一些例子中看到,人類的情緒和非理性思考可以製造出一種重複性的市場模式,這種模式便是機會出現的信號。

《海龜交易法則》謹防情緒陷阱

在那些較為簡單原始的環境中,人類已經形成的某些特定的世界觀對他們大有幫助,但在交易世界中,這些認識反而成了障礙。人類認識現實的方式可能出現扭曲,科學家們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以下是幾種對交易行為有影響的認知偏差:

•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對避免損失有一種強烈的偏好。也就是說,不賠錢遠比賺錢更重要。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s effect):更重視已經花掉的錢,而不是未來可能要花的錢。

• 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早早兌現利潤,卻讓損失持續下去。

• 結果偏好(outcome bias):只會根據一個決策的結果來判斷它的好壞,而不去考慮決策本身的質量。

• 近期偏好(recency bias):更重視近期的數據或經驗,忽視早期的數據或經驗。

• 錨定效應(anchoring):過於依賴(或錨定)容易獲得的信息。

• 潮流效應(bandwagon effect):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為其他許多人都相信它。

• 小數定律(the law of small numbers):從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沒有依據的結論。

《海龜交易法則》謹防情緒陷阱

患上損失厭惡症的人對避免損失有一種絕對的偏好,贏利只是第二位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賺到100美元與損失了100美元並不是一回事。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這兩者是一回事:它們都代表著這100美元沒有贏利。研究表明,損失的心理影響可能比贏利大一倍。

對交易行為來說,損失厭惡影響一個人使用機械性交易系統的能力,因為使用這類系統的人對損失的感受要強於對潛在贏利的感受。一個人可能因為遵守系統的法則而賠錢,也可能因為錯過了一個機會或忽視了系統的法則而賠掉同樣多的錢,但前者帶給人的痛苦要遠大於後兩者。這樣一來,損失1萬美元的痛苦感絲毫不亞於錯失一個2萬美元的贏利機會。

《海龜交易法則》謹防情緒陷阱

在商業圈裡,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無法收回的成本。比如,一筆用於研究一項新技術的研發投資就是沉沒成本。在沉沒成本效應的作用下,一個人在作決策的時候習慣於考慮已經花掉的錢,也就是那些沉沒成本。

《海龜交易法則》謹防情緒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