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大混混郭解,成立了最早的中國黑社會組織!

漢朝著名黑道——郭解。

郭解,漢朝河內軹縣人,大概在現今的河南省濟源市,他的父親是當地黑社會老大,漢文帝時被官府誅殺,外公是有名的算命先生許負。郭解個子矮小,精明強悍,很重江湖義氣,能捨命為朋友報仇,家裡時常藏匿通緝要犯和亡命之徒。年輕時陰毒殘忍,睚眥必報,親手殺的人很多,乾的都是搶劫、盜墓、私鑄錢幣(印假鈔)的買賣。按說做這些事掉腦袋的風險很大,但是,此人有老天保佑,危急時刻總能全身而退,曾被官府捉到扔進死牢,結果竟遇到大赦毫髮無傷。到這裡,郭解的行為仍然停留在一般黑社會混混的層次上。

漢朝的大混混郭解,成立了最早的中國黑社會組織!

等到郭解年齡漸長,淡出了這些低層次的買賣,雖然仍混在黑社會,但是開始修德立身,他厚施薄望、以德服人,竟成為當時社會上道義的化身,黑道白道爭相追捧的偶像。郭解姐姐的兒子,依仗郭解的勢力,行事霸道,同別人吃飯時,喜歡強行灌酒,一次逼急了一個人,那人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兒子,然後逃跑了。郭解姐姐大哭大鬧,要求郭解捉到兇手償命。以郭解的江湖地位,很便快探知到兇手藏身之處,兇手沒辦法,只能找郭解自首,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郭解。郭解聽完,說“公殺之固當”,你殺他是應該的,是我家孩子做得不對。於是,放走了那個兇手。當時人們紛紛為郭解的道義點贊。

郭解在家鄉很受人們尊重,但有一個人,對郭解態度很傲慢。郭解的門客要殺了這個人,郭解制止,說:我和他是鄉親,他對我不尊重,說明我自己做的不到位,“是吾德不修也”,他有什麼罪呢。郭解便派人問了這個人的名字,暗中囑託當地官吏,說:這個人是我最好的朋友,輪到他服差役時,請加以免除。以後每次輪到服差役時,官府都會豁免此人,此人感到很奇怪,打聽其中原委,得知是郭解使力免除了他的差役。這個人便當眾向郭解負荊請罪,人們知道後,越發仰慕郭解。

洛陽當時有一對仇家,城中數以十計的豪傑(江湖大佬)從中調解,兩家始終不聽勸解。後來,有人就請郭解出面。郭解考慮後,決定晚上去見結仇的兩家人。這兩家人出於對郭解的尊重,聽從了勸告準備和好。郭解對他們說:聽說洛陽諸公為你們調解,你們不肯接受,如今你們賣我面子,聽從我的勸告,但這樣的話,會讓這裡的豪傑臉上掛不住啊。於是,郭解當天晚上悄悄離去,告訴兩家人:暫時不要和好,待我離開後,讓洛陽豪傑從中調解,你們就聽他們的。

漢朝的大混混郭解,成立了最早的中國黑社會組織!

郭解行事,諸如此類,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經常救人之急,卻從不自誇,做人很低調。郭解替人“鏟事”,能辦成的一定辦成,辦不成的也要使有關方面都滿意,然後才去吃人家酒飯。很多人把郭解當做行俠仗義的偶像崇拜,效仿其行為,爭著為他效力。郭解家裡時常窩藏逃犯,當地和附近縣城的豪傑,就半夜上門拜訪郭解,爭著請求把逃犯接回自家供養。得罪郭解或者與之作對的人,不消郭解自己動手,就會有人替其報仇,而且從不告訴他,做壞事不留名,以免牽連到郭解。可以說,無論黑道白道,時人以能和郭解交朋友為榮。

在郭解的朋友圈當中,有兩位重量級的人物,一位是大將軍衛青,另一位是太史令司馬遷,既有槍桿子又有筆桿子。當時,漢武帝正在推行一項政策,將天下豪強遷往長安附近的茂陵集中居住,一則充實京師,二則消除當地不安定因素,標準是家產三百萬以上。郭解也在遷移名單當中,但他並不想走。衛青為他向漢武帝當面陳情,說郭解家貧,不應該遷移。漢武帝是何等聰明,直接懟了回去,說:郭解一介布衣,竟能讓大將軍為其說話,可見他家不窮。郭解的厄運就此開始。

郭解最終舉家遷往茂陵,出發時朋友前來踐行,僅贈送的路費就多達千萬。到達茂陵後,關中豪強無論從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與其結為好友。郭解的聲望震動京師,而這加速了厄運纏身。後來,漢武帝聽說郭解殺人甚多,要求有關部門徹底查辦。辦案人員經過認真調查,發現郭解的確親手殺死多人,但是都在大赦以前,大赦以後沒有殺過人。也就是說,以前有不法行為,但都已經一筆勾銷了。這裡不排除辦案人員也是郭解的仰慕者。西漢也是講究法制的,厄運到這裡似乎了結了,但是郭解的門客恰恰在這時闖了禍。

漢朝的大混混郭解,成立了最早的中國黑社會組織!

辦案人員到軹縣查郭解的案底,當地人交口稱讚郭解是位賢人,一個儒生站了出來,說:郭解專門作奸犯法,怎麼能說是賢人呢。郭解的門客聽到這話,就殺了這個儒生,割下他的舌頭。辦案人員就此事責問郭解,令他交出兇手,而郭解確實不知道是誰殺的人,最後兇手始終沒有查出來。辦案人員向漢武帝報告,建議判郭解無罪。御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公孫弘不同意,以為:郭解一介布衣,竟能操弄權柄,讓人為其效死命,他自己雖然不知道,但是比親手殺人還要嚴重,應判其大逆無道之罪。這話說到了漢武帝的心裡,漢武帝親自下令將郭解滅族。

郭解被殺,肇始於衛青向漢武帝求情。這可能是漢武帝第一次注意郭解。一個老百姓,竟有通天的本領,讓當朝大將軍為他說話;到達茂陵以後,京師權貴紛紛爭著與其結交;身邊還有一批死士,願意捨命為他做事。這種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是對西漢政權和社會秩序的衝擊,是強勢的漢武帝所不能容忍的。如果放縱郭解,任由其作威作福,那麼依附郭解的人,誰還會聽朝廷的命令呢?那麼多人仰慕郭解,仿效他行俠仗義,死而不悔,“白社會”所確立的現存秩序還能正常運行嗎?因此,對漢武帝來說,殺掉郭解是必須的,需要的只是一個名頭。

郭解死後,引起了知識界大V的長期爭論。司馬遷給予他很高評價,認為當時社會上無論是賢人還是普通人,無論認識郭解的還是不認識的,“皆慕其聲”,以能做郭解的朋友為榮。郭解之死,甚為可惜!東漢的班固持反對意見,郭解雖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有絕異之姿,但是放縱於末流,沒有走到正道上,被殺並不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