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国经济转型以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想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也为自己将来努力的方向做一定准备。

我们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简单讲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人均3000美金)时,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状态。

个人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先从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的“新增长理论”为出发点。所谓新增长理论认为总产出与物质资本存量(K)、劳动力投入量(L)、人力资本(无形资本H)存量、技术水平(t),四个因素有关系,用函数表示:Y=F(K,L,H,t)。

看到这个大家是不是已经晕了?我们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一家企业生产产品A,A的产出量主要受到企业投入的设备数、工人数、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四个因素来决定的。

在一个不饱和的市场中,产品A产量可以一直增长,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人均产出就会越来越高,随之人的成本业会逐步的增长(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人的成本会逐步趋近于人均产值)。这种阶段其实就是一个国家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国家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所经历的过程。

然而A的市场终究会有“饱和”的一天,A的产量Y不可能一直增长的,当A的产量达到均衡时,劳动力的产值也达到了最高点(生产再多的A也不能创造价值了,A卖不出去了。),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会停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找不到其他的突破点,那么这家企业最大限度是维持住当前的水平,想增长,基本是不太可能。

然而市场上,还会存在其他的竞争对手,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工人成本很低,生产出来的A的价格就会低,从而瓜分我们A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或者我们企业发明了一套新的生产技术,使得A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等等,不管是A产量市场份额的降低,还是我们自身技术的提高,都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企业裁员。被裁员工无所事事,就会产生社会纠纷,引起社会动荡。这就进入了我们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

基于以上逻辑,个人简单概括认为:中等收入陷阱造成的原因是产能过剩前提下过多闲置人员无用武之地。

如何破局呢?个人认为企业可以从两个方向作为突破点:

1、寻求产品A的新市场,让Y再持续增加起来;

所谓寻求产品A的新市场,过去10多年,中国在全球化经济的大潮下,成为“世界工厂”,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然而,现在市场中,产品A的最大需求方跟我们企业闹矛盾,同时,其他竞争对手利用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不断从我们这里争夺A的市场份额。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好在还有我们“14亿”的内部员工,我们可以给与员工一定的补贴来销售我们自己的产品,从而提高我们的A的产量,实现内部自循环。

2、进一步挖掘用户新的“需求”,“多元化”生产。

这一点则是对应着我国的产业升级和鼓励大众创业。现在A的产量已经饱和了,我们需要寻找B产品,来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其他需求,鼓励我们的员工不断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需求,创造需求。

然而对于员工,尤其是被企业裁掉的员工,他们的出入在哪里呢?个人认为也有两个突破点:

1、成立新的企业同样生产A产品,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夺该企业A的市场份额,使自己重新上岗。然而这种方式是人员结构的重组,即原来被裁的人员替换了原来在职的人员,从整体上看没有达到进步,但对于个人而言,却不同了。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做这件事情。

2、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发现用户新的需求,实现成功创业。一个成熟的市场,发现用户新的需求是非常难的,所以注定这条路成功的人也是非常少的,但是对于一个整体来讲,恰恰是这一点才是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以上是个人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如有不恰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