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又爱又恨的泰国低价旅游“陷阱”是怎么回事

内容摘要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也有某些合理因素。所谓零团费或负团费,实际只是在泰国当地收现金,比起去中国追团款,反而简单直接。

中国资本进入泰国,已经动了泰国本地人的蛋糕,引起业者抱怨,媒体进一步发挥,逐渐使旅游业者对中国人的不满很快蔓延到普通民众身上。

如果能照顾双方利益的合作模式不要突破界限,具体而言就是中国旅行社不要裹挟资本余威直接到泰国经营业务,那就不会引起泰国人的疑虑和不满。

令人又爱又恨的泰国低价旅游“陷阱”是怎么回事

普吉海岛风光

1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从简单的角度对泰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泰国是中南半岛国家,国土面积51.3万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6500万多,在东南亚十一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纹,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当中,泰国各项简单排名如下:

国土面积占第三位,人口占第四位,经济总量占第二,人均GDP占第四位,综合体育水平(东盟运动会及各项大型国际比赛所得奖牌总数)第一。

而由于泰国文化的包容性和旅游业的发达,各种场馆设施均能达到国际标准,不少国际会议都来这里召开,所以外国游客每年来泰人数最多,从综合指标来看,说泰国在东南亚国家当中举足轻重是毫不为过的。

2016年泰国旅游业收入2.51万亿铢,占国民生产总值(GDP)17.7%,国际市场对泰国旅游业的贡献达1.64万亿泰铢,占整体营业额的65.3%。

2017年赴泰旅游的外国游客总数超过3500万人次,创收1.82万亿泰铢(约合3660亿元人民币),目前在数量和创收金额上,其中中国游客量超过980万人次,占比最高,为泰国带来超过5200亿泰铢(约合1047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然而靓丽的数字背后却隐藏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会在某个突发事件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引发更大的矛盾。这次2018年7月5日普吉翻船灾难事故中,泰国副总理和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不当言论就很能说明问题。尽管事后两人都作了道歉,但是引发中国民众的怒火却大有难平之势,网上一大片讨伐泰国不安全和不负责任的偏激文章。大批来泰国旅游的产品纷纷下架,不少网民大呼“抵制泰国游”。

这是在此次沉船灾难中积极救援,给于遇难者家属极大关怀的泰国政府,海军和警察,特别是普吉地方政府和民间人士都始料不及的。

这次灾难的责任认定还没有调查清楚,有关人员却很自然地把零团费这个中泰旅游特有的顽疾拿出来开刀问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这是泰国不少人对“中国人操纵泰国旅游”不满的直接反应。理清这些问题,或许对双方的合作不无益处。

所谓“零团费”发端于上世纪末,盛行于本世纪初。这是中泰旅游市场的多种因素促成的,或者说是中国人把合约当工具来玩弄的一个小典型。

最早接待中国游客的都是本地泰国华人开的旅行社,本着老华人做买卖的传统,收起的团费都留了足够的利润空间,竞争是靠服务来进行的。中国游客来泰旅游,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旅行团开始,后又有大陆游客逐渐增多,最终形成规模,随着规模增大,本地华人老导游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于是就有不少外籍华语导游(特别是台湾和大陆籍的中国人)参与进来,泰国旅游警察对于这些“黑导”是了解的,但也只能接受“不用这些导游就接不了大量中国游客”的现实,所以加强管理的手段就只能是“罚”,“抓”,“放”中循坏往复,彻底排除几乎不可能。这些中国“黑导”凭着对中国游客的了解,感情容易沟通,总是能把泰国各种旅游规则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发挥到最大,也就能赚到更多的钱,同时由于信息不透明,游客在国外陌生环境里对当地旅行社和导游有依赖,所以实际能赚出的利润空间还比较大。本地泰国华人导游自然也跟了上来,而且他们进一步发现泰国注册旅行社的准入门槛不高,于是已经有路子的旅行社主管甚至个别导游纷纷自立门户开公司。这些新旅行社,如果是中国籍的人当老板就和泰国人合作开公司,如果是泰国人当老板则请中国人来当主管,总之这些谙熟中国游客习性的地接社管理者立刻走上了低价竞争的快车道。其竞争套路说起来也很简单:甲家收起的团费砍掉利润部分,比原有团费降低,乙家进一步降价,不收团费,也就是零团费;甲家再降,去中国组团社买人头,价格每个人头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俗称KB团)。这就是前几年中国旅游市场会出现几百元团费来泰国五天游的奇葩现象的原因。

这些零或负团费,游客在泰国的所有费用,包括向中国组团社买人头的费用,必须靠导游再另外增加原有行程以外的节目,客人付现,而且毛利润必须高出成本很多,否则无法来补团费的不足,这种推销活动行话叫推自费;还有就是进购物店拿佣金。如果客人原本就有想多要行程内容的意愿,导游和游客互动良好,推销手段得当,那么客人不但要了不少自费节目,购物也很多,这个团就会赚,泰国地接社行话叫:“高素质客人”。如果游客不要自费,购物也很差,导游处置不当,双方甚至引起冲突,那么这个团就必亏无疑。泰国地接社行话叫“低素质客人”。这样,单纯的旅游接待实际上就成了一种赌博。在这种情况下,当地老华人开的旅行社自恃占有更好的资源,当然不能眼睁睁被新旅行社挤垮,也参与进低价竞争当中,大家不得不面对失控的市场低头,还美其名曰:愿赌服输。

这种竞争方式淘汰下来,从1998年到2018年,就笔者所熟知的曼谷和普吉地接社,垮掉的旅行大社和再也起不来的老板最少有十来家;旅行社因违法被查封,重新注册新公司换个马甲,或原老板经营不下去,换个老板来经营的也不少于十来家。同时每年都有专门接待中国团的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而每年来泰旅游的几千万各国游客当中,只有中国旅游团会时不时曝出被丢团的负面新闻,中泰媒体跟着就闹得沸沸扬扬。泰国旅游管理当局对这种乱象能采取的措施也就是:监督---检查--吊销涉事地接社的执照---批准新公司。 近二十年折腾下来,中国游客来泰旅游的规模已经从不到百万,向千万人次冲刺,足足增长了十倍。

令人又爱又恨的泰国低价旅游“陷阱”是怎么回事

海上娱乐项目

2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也不排除有某些合理因素。首先,付足够的费团对泰国地接社来说,最大的困扰是收费难,中国组团社能拖就拖,过去接待台湾游客的地接社就碰到这个问题,个别台湾旅行社甚至关门赖账,这几年大陆旅行社拖欠泰国地接社团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对急需资金周转的泰国地接社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隐忧。而所谓零团费或负团费的游客,实际只是等于在泰国当地收现金,改用一种比较复杂且不太稳妥的方式来收起团费,比起去中国追团款,反而简单直接。而且还有一个后备收入,那就是购物佣金的收入。泰国旅游购物店都比较正规,且能够大量接待旅行团的购物集团往往还能提供交通工具甚至办公场所,佣金的支付也比较快,很少出现拖延和克扣旅行社的现象,这对地接社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支持。

作为游客来讲,便宜是主要的选项。同样的行程和酒店,含了正常利润收费四千元,无自费无购物,和收费二千元有自费和进购物店的,绝大部分人肯定选后者。一般人都抱有这样的心理,自费和购物我少要甚至不要,能把我怎样,总不能强迫吧?而且其他人总会买的,那我用二千元玩了价值四千元的行程,值得了。

泰国地接社和游客之间各打算盘的结果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冲突,有点法律意识的就尽量钻合同的空子,没有法律意识的干脆不把签订的旅游合同当回事,而是互相“讲理”。游客的理由往往是,中国组团社没有说清楚这边还有消费,凭什么还要我们另外再掏钱?而泰国导游一旦忽悠不成,只好把实际成本算给游客,指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们在泰国的吃住行玩都是我们在垫钱。如果这个时候客人还是“不配合”,个别导游就会做出过激行为---甩团,直接把客人丢在半路或酒店,弄出大新闻。

于是中泰双方旅游局出面整顿,影响恶劣的旅行社受罚,被吊销营业执照者也有之。为了规范市场,甚至具体规定:在泰国的团费每天每人不得低于多少,否则被视为违法经营。

这种规范市场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那就是来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立刻断崖似下跌。处于失业边缘的泰国旅游业者于是又惊呼:不能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泰国政府只好又放松管制,中国组团社又纷纷放出拉客旧招---降价!客人马上回潮。最终促进客人出游的决定因素还是靠低价竞争模式发挥主要作用。

这种:“低价-----客流量大增----混乱----整顿----客流量消失---放松管理”的怪圈一再循环出现,于是中国游客在泰国媒体的曝光率越来越高。老实说,当中国游客来泰旅游人数只有两三百万规模的情况下,最多只会在泰国旅游业内部产生影响。整顿和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泰国旅游从业者之间的互相折腾,对广大的泰国普通老百姓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也就没有多少人来关注。但是留下了几个关键词,比如:零团费。这是中国游客给泰国旅游形象带来破坏的代名词。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技术的突飞猛进,中泰旅游业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靠信息不透明来赚起差价的传统模式已被基本颠覆。一切景点价格都可以在网上搜寻到,延续中国游客最钟爱的低价竞争模式,互联网采取淘宝风格,又用自己的方式掀起一波波的“优惠”热潮,这种风格就是不在乎有没有差价,而靠的是流量,只要有大量的客人进入网站,总会有其他的渠道赚回旅游的损失。或者通过流量的垄断和提高服务质量,把其他同行的空间挤垮后,再来加正常的利润。这是中国互联网平台普遍的经营模式。

沿着互联网“低价吸客”之路狂奔下去,从纯商业的角度讲,采购到的资源当然是越便宜越有竞争力,而泰国的景点,酒店,车,船这些旅游的主要资源自然有自己的传统原则,不愿为了竞争把价格降到挤压利润空间的程度。于是中国老板又动起了自己整合资源的心思。那就是自己投资建立车队,游船,餐厅,甚至酒店等等旅游设施,把大部分的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价格的调整就可以得心应手。

不可否认,中国游客来泰旅游,近几年呈现井喷之势,直逼千万大关,和这种低价营销模式是有很关系的。大家普遍的概念就是出国旅游,泰国最便捷最好玩也最便宜,甚至比国内的某些旅游区还便宜。

中国资本进入泰国,直接经营旅游设施,尽管采用擦边球策略,或钻泰国法律的空子,但是这已经动了泰国本地人的蛋糕,引起业者抱怨,媒体进一步发挥,尤其中国游客偶有不文明行为被曝光,都会被有意放大,逐渐使旅游业者对中国人的不满很快蔓延到普通民众身上,这是值得中泰有关方面警惕的。

2015年泰北清迈清莱等地抵制中国自驾车游,今年“榴莲被马云全部买走,因而涨价”似是而非的消息,都是这种不满的自然发酵。尤其最让人痛心的是这次7月5日船难惨剧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小冲突,伤害了中国民众的感情。此次事件导致中国四十七名游客不幸遇难,对这起海难的救援情况从始致终泰国媒体都没有给于足够的重视,而同期被困于清莱山洞中的少年足球队的营救情况却几乎二十四小时跟踪报道,形成了强烈反差,当然这也和此次营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的洞穴营救,将被编入教程;还有因为种种神秘传说和高僧参与进来的“灵验”,激发了泰国人的迷信热潮有关。

凭心而论,海难发生后泰国政府和中国大使馆反应迅速,尤其是普吉当地政府和海军,警察,各种救援单位,中泰民间志愿者都进行了积极的救援,对遇难者家属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安慰,泰国总理也亲自到普吉慰问,受难者家属虽然悲痛,也没有对泰国不满,毕竟是天灾。更没有谁去注意泰国媒体是不是报导。假如泰国副总理和某个主持人没有分别说出那番“中国人害死中国人,零团费惹的祸”不当言论,应该说不至于引发中国民众的愤怒。尽管俩人事后都作了道歉,但在那样的关口说出这种话无异于往遇难者家属伤口撒盐。网络是最容易引发民众宣泄怒火的地方,于是连续几天中国网民不依不饶发各种泰国旅游的负面报道,大有“抵制泰国游”的架势。这又无意中伤害了积极救援的普吉各界人士的感情,却又有口难辩。

值得深思的是持副总理类似观点的泰国人还大有人在,偏偏出事的凤凰号游船的确有中国老板参与其中,甚至可以说他说出的话就是不少泰国人的心里话,只是绝大部分泰国人对遇难者是同情和尊重的,也诚心愿意尽力给遇难者及其家属进行帮助,不会直接说出这样没人性的话。

中国民众的愤怒我们当然理解:我们给泰国贡献那么多的旅游收入,为什么泰国人不感激我们,还要反感;我们游客的消费水平绝对比欧美游客高,为什么不尊重我们却要去讨好欧美游客?不是说中泰一家亲吗,不是说有很多华人华侨吗?为什么在骨子里对中国人还这么反感?

这就涉及到怎么理解泰国民族性格的问题,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一个旅游业如此发达的国家何以反感第一大旅游客源国。

令人又爱又恨的泰国低价旅游“陷阱”是怎么回事

泰国大皇宮

3

首先应该准确理解泰国民众心目中“泰人”的含义。就我们所接触的介绍泰国民族的文章都会详尽写明:泰族,佬族,华人,马来族,高棉族,各占百分之几。我们无从知道这些数字是通过什么渠道统计的,因为泰国公民证上没有民族成份这一栏,只有宗教信仰,户口本也没有登记是何种民族,有区别的只有几种针对还没有取得泰国公民证的人群,比如山民证,难民证,外侨证,外劳证,等等,数量所占全国人口不多,而且含义明确:这些人不能享受泰国公民待遇。而已经有泰国公民证的,不论他是哪个族裔都是笼统地称之为“泰人”,“泰籍”,国家给他享受的公民权是平等的,似乎没有必要刻意去标注是哪个民族成份。因此可以断定,泰国民族成分结构的比例数据应该不是很准确。这和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当今的“泰人”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课题,如果要研究肯定需要不少的文字和文物资料,笔者无能为力,也无意进行专题研究,只是站在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泰人”的立场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个理性的解读,帮助中国学者和对泰国感兴趣的民众对泰国民族有个准确的理解,以免产生误判,伤了彼此的感情。

泰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泰人是指傣泰民族,在中国和缅甸,印度阿萨姆邦和越南北部的都自称“傣”,泰国自称“泰”,老挝自称“佬”,他称则有缅甸的傣族被称为“掸”;这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基本符合马克思对民族的定义:有共同的地域,地理上能连在一起,宗教信仰以南传佛教为主,心理特征和风俗习惯基本相同,语言则是方言的差别,文字不统一。但是在情感上各地傣泰民族以所属国为依归。是故,把泰国东北部人叫“佬人”他们是不接受的,同样泰国东北部人到老挝也被当外国人,缅甸掸族来到泰国,也被当外劳对待,这就引伸出“狭义泰人”的概念。

泰国的“泰人”就是泛指拥有泰国公民资格的人。其他族裔暂且不论,这里只谈泰国华人与泰国的关系问题。泰国华人来到泰国较早,最起码在阿育他雅王朝后期已有相当多的华人在泰落地生根,建立了吞武里王朝的郑王就是杰出的代表。两百多年来这些华人早已和当地泰人融为一体,血统上已很难分清彼此,比如著名的泰国兄弟总理社尼·巴莫(Seni Pramot)和克立·巴莫亲王(Khuekrit Pramot)是皇族,其祖父是拉玛二世王之子,祖母有华人血统,如果说他们是华人似乎也没有错,但是要求他们有炎黄子孙情怀就不现实了,他们的国家就是泰国。

近代因中国内乱又有大量中国人到泰国谋生,以广东福建人为主,由于人数众多,逐渐形成集聚区,很自然地保持了母国的风俗习惯,这就有了华侨的概念,当中国有难时这些人还会全力以赴去报效祖国,抗战期间泰国华人华侨用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就是个明证。到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东南亚各国都掀起了排华浪潮,泰国采取的是最温和的同化政策,排斥华文不排斥华人,于是绝大部分已经落地生根的华侨自觉地归化为泰人,放弃了华侨的身份。由于取得和泰人完全平等的地位,经济文化水平还普遍高过当地土著泰人,而又没有受到排斥,这就使他们从心理上也认可自己是“泰人”,泰国就是他们的国家。

泰国自从建立素可泰王国,将近八百年来一直是个比较稳定的统一国家,中间虽然有缅甸的入侵而短暂灭国,但是最终还是挺了过来,疆域基本上变化不大,而且内部只有地区之间的争斗,鲜少有民族间的大仇杀,这个融合了高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泰文化一直用温和的手段不停地把外来者拉进自己的怀抱。大部分人都对这个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远者如赶走缅人而成功恢复泰人国家的郑王(达信大帝),近者如推行泛泰族主义的披纹.颂堪元帅也有华人血统,这一切都说明泰国华人和泰国是无法分开的。而短暂推行的泛泰族主义失败后,泰国人很冷静地把目光收回到本国的疆界以内。利益就以国家为主,与广义的“傣泰民族情感”关系就不大了。同样的,在涉及到实际利益时,泰国华人当然以泰国为主,不会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就会对中国人迁就。

泰人的民族性格比较温和,容易满足,同时又溶进了华人的勤劳习惯,所以总体发展不是很落后,各方面管理都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作为一个地区的中等国家,这里的人一般没有追求国家强盛到足以在地区称霸的野心,能够自立自卫,不被外国来欺压就满足了。也因此,面对工业化引来对环境的破坏,英明的九世皇提出“适度经济”是很得人心的。从1997年到2017年曼谷基础设施没有多大变化,物价上涨也不是很高,当然泰国人的收入也没有提高多少,失业率也不算高。而由政客的争斗引发一波又一波的社会动乱已经使泰人厌倦不已。应该说几千万外国游客进来泰国人是很欢迎的,他们希望的理想状态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开展旅游业,通过热情服务来赚起外国人的钱,这样的无烟工业可以带出一串长长的产业链。但是当中国人到处抢占资源,让他们明显感觉到饭碗被抢,比如车队,游船,餐厅,酒店都有中国资本的身影,不少公寓被中国人买去出租,无形中又把房价炒高,这样他们逐渐感觉自己熟练操作的旅游已经变了味。已经让他们无所适从,对造成这种混乱的中国人心生反感就很自然了。

那么,中泰旅游能够互利或者说斗而不破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呢?实际上在泰国当黑导的大量中国导游已经间接做出了回答。在泰国当黑导的中国导游可能不太了解泰国的历史和风俗习惯,有的甚至连泰国话都不熟练,但是他们了解中国客人的习性,感情容易沟通,他们可以配合推自费和购物编出一套泰国的历史和佛教故事,这些故事泰国人根本无法理解,但也没有过份较真,因为能给客人带来有趣的体验,刺激客人的消费,这对泰国还是有利的。同时为了合法,他们又不得不雇一个泰国的有证导游来当助手,无论亏赢都必须给他工钱,因此压力是比较大的,这也就造成不少被迫丢团的往往是中国来的黑导。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与泰国导游合作的模式实际上能保证双方的利益。所以我们把这种中国黑导的行为叫做“违法不犯罪”。许多泰国人对他们是认可甚至是保护的。

也就是说,如果这样能照顾双方利益的合作模式不要突破界限,具体而言就是中国旅行社不要裹挟资本余威直接到泰国经营业务,那就不会引起泰国人的疑虑和不满。一旦这个模糊边界被中国资本突破,引起当地从业者,特别是华人业者的不满是很自然的事,而这种不满逐渐放大的结果,就导致了普通泰国人也对中国游客日益不满,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盯着中国游客的一切行为,进而甚至产生对“中国扩张”的担忧;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泰国人也由最初的期待变成目前的疑虑重重,中泰高铁建设的一波三折,在某种程度上未尝不是这种民意基础的反应。

这是值得我们中国民众和高层深思的。

2018年7月28日于泰国普吉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