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又愛又恨的泰國低價旅遊“陷阱”是怎麼回事

內容摘要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複雜的原因,也有某些合理因素。所謂零團費或負團費,實際只是在泰國當地收現金,比起去中國追團款,反而簡單直接。

中國資本進入泰國,已經動了泰國本地人的蛋糕,引起業者抱怨,媒體進一步發揮,逐漸使旅遊業者對中國人的不滿很快蔓延到普通民眾身上。

如果能照顧雙方利益的合作模式不要突破界限,具體而言就是中國旅行社不要裹挾資本餘威直接到泰國經營業務,那就不會引起泰國人的疑慮和不滿。

令人又愛又恨的泰國低價旅遊“陷阱”是怎麼回事

普吉海島風光

1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從簡單的角度對泰國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泰國是中南半島國家,國土面積51.3萬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6500萬多,在東南亞十一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紋,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當中,泰國各項簡單排名如下:

國土面積佔第三位,人口占第四位,經濟總量佔第二,人均GDP佔第四位,綜合體育水平(東盟運動會及各項大型國際比賽所得獎牌總數)第一。

而由於泰國文化的包容性和旅遊業的發達,各種場館設施均能達到國際標準,不少國際會議都來這裡召開,所以外國遊客每年來泰人數最多,從綜合指標來看,說泰國在東南亞國家當中舉足輕重是毫不為過的。

2016年泰國旅遊業收入2.51萬億銖,佔國民生產總值(GDP)17.7%,國際市場對泰國旅遊業的貢獻達1.64萬億泰銖,佔整體營業額的65.3%。

2017年赴泰旅遊的外國遊客總數超過3500萬人次,創收1.82萬億泰銖(約合3660億元人民幣),目前在數量和創收金額上,其中中國遊客量超過980萬人次,佔比最高,為泰國帶來超過5200億泰銖(約合1047億元人民幣)的收入。

然而靚麗的數字背後卻隱藏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這種矛盾往往會在某個突發事件中不經意地流露出來,引發更大的矛盾。這次2018年7月5日普吉翻船災難事故中,泰國副總理和一個節目主持人的不當言論就很能說明問題。儘管事後兩人都作了道歉,但是引發中國民眾的怒火卻大有難平之勢,網上一大片討伐泰國不安全和不負責任的偏激文章。大批來泰國旅遊的產品紛紛下架,不少網民大呼“抵制泰國遊”。

這是在此次沉船災難中積極救援,給於遇難者家屬極大關懷的泰國政府,海軍和警察,特別是普吉地方政府和民間人士都始料不及的。

這次災難的責任認定還沒有調查清楚,有關人員卻很自然地把零團費這個中泰旅遊特有的頑疾拿出來開刀問斬,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矛盾,這是泰國不少人對“中國人操縱泰國旅遊”不滿的直接反應。理清這些問題,或許對雙方的合作不無益處。

所謂“零團費”發端於上世紀末,盛行於本世紀初。這是中泰旅遊市場的多種因素促成的,或者說是中國人把合約當工具來玩弄的一個小典型。

最早接待中國遊客的都是本地泰國華人開的旅行社,本著老華人做買賣的傳統,收起的團費都留了足夠的利潤空間,競爭是靠服務來進行的。中國遊客來泰旅遊,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旅行團開始,後又有大陸游客逐漸增多,最終形成規模,隨著規模增大,本地華人老導遊已經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於是就有不少外籍華語導遊(特別是臺灣和大陸籍的中國人)參與進來,泰國旅遊警察對於這些“黑導”是瞭解的,但也只能接受“不用這些導遊就接不了大量中國遊客”的現實,所以加強管理的手段就只能是“罰”,“抓”,“放”中循壞往復,徹底排除幾乎不可能。這些中國“黑導”憑著對中國遊客的瞭解,感情容易溝通,總是能把泰國各種旅遊規則對自己有利的因素髮揮到最大,也就能賺到更多的錢,同時由於信息不透明,遊客在國外陌生環境裡對當地旅行社和導遊有依賴,所以實際能賺出的利潤空間還比較大。本地泰國華人導遊自然也跟了上來,而且他們進一步發現泰國註冊旅行社的准入門檻不高,於是已經有路子的旅行社主管甚至個別導遊紛紛自立門戶開公司。這些新旅行社,如果是中國籍的人當老闆就和泰國人合作開公司,如果是泰國人當老闆則請中國人來當主管,總之這些諳熟中國遊客習性的地接社管理者立刻走上了低價競爭的快車道。其競爭套路說起來也很簡單:甲家收起的團費砍掉利潤部分,比原有團費降低,乙家進一步降價,不收團費,也就是零團費;甲家再降,去中國組團社買人頭,價格每個人頭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俗稱KB團)。這就是前幾年中國旅遊市場會出現幾百元團費來泰國五天遊的奇葩現象的原因。

這些零或負團費,遊客在泰國的所有費用,包括向中國組團社買人頭的費用,必須靠導遊再另外增加原有行程以外的節目,客人付現,而且毛利潤必須高出成本很多,否則無法來補團費的不足,這種推銷活動行話叫推自費;還有就是進購物店拿佣金。如果客人原本就有想多要行程內容的意願,導遊和遊客互動良好,推銷手段得當,那麼客人不但要了不少自費節目,購物也很多,這個團就會賺,泰國地接社行話叫:“高素質客人”。如果遊客不要自費,購物也很差,導遊處置不當,雙方甚至引起衝突,那麼這個團就必虧無疑。泰國地接社行話叫“低素質客人”。這樣,單純的旅遊接待實際上就成了一種賭博。在這種情況下,當地老華人開的旅行社自恃佔有更好的資源,當然不能眼睜睜被新旅行社擠垮,也參與進低價競爭當中,大家不得不面對失控的市場低頭,還美其名曰:願賭服輸。

這種競爭方式淘汰下來,從1998年到2018年,就筆者所熟知的曼谷和普吉地接社,垮掉的旅行大社和再也起不來的老闆最少有十來家;旅行社因違法被查封,重新註冊新公司換個馬甲,或原老闆經營不下去,換個老闆來經營的也不少於十來家。同時每年都有專門接待中國團的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而每年來泰旅遊的幾千萬各國遊客當中,只有中國旅遊團會時不時曝出被丟團的負面新聞,中泰媒體跟著就鬧得沸沸揚揚。泰國旅遊管理當局對這種亂象能採取的措施也就是:監督---檢查--吊銷涉事地接社的執照---批准新公司。 近二十年折騰下來,中國遊客來泰旅遊的規模已經從不到百萬,向千萬人次衝刺,足足增長了十倍。

令人又愛又恨的泰國低價旅遊“陷阱”是怎麼回事

海上娛樂項目

2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複雜的原因,也不排除有某些合理因素。首先,付足夠的費團對泰國地接社來說,最大的困擾是收費難,中國組團社能拖就拖,過去接待臺灣遊客的地接社就碰到這個問題,個別臺灣旅行社甚至關門賴賬,這幾年大陸旅行社拖欠泰國地接社團費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對急需資金週轉的泰國地接社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隱憂。而所謂零團費或負團費的遊客,實際只是等於在泰國當地收現金,改用一種比較複雜且不太穩妥的方式來收起團費,比起去中國追團款,反而簡單直接。而且還有一個後備收入,那就是購物佣金的收入。泰國旅遊購物店都比較正規,且能夠大量接待旅行團的購物集團往往還能提供交通工具甚至辦公場所,佣金的支付也比較快,很少出現拖延和剋扣旅行社的現象,這對地接社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支持。

作為遊客來講,便宜是主要的選項。同樣的行程和酒店,含了正常利潤收費四千元,無自費無購物,和收費二千元有自費和進購物店的,絕大部分人肯定選後者。一般人都抱有這樣的心理,自費和購物我少要甚至不要,能把我怎樣,總不能強迫吧?而且其他人總會買的,那我用二千元玩了價值四千元的行程,值得了。

泰國地接社和遊客之間各打算盤的結果就是在實際操作中引發衝突,有點法律意識的就儘量鑽合同的空子,沒有法律意識的乾脆不把簽訂的旅遊合同當回事,而是互相“講理”。遊客的理由往往是,中國組團社沒有說清楚這邊還有消費,憑什麼還要我們另外再掏錢?而泰國導遊一旦忽悠不成,只好把實際成本算給遊客,指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你們在泰國的吃住行玩都是我們在墊錢。如果這個時候客人還是“不配合”,個別導遊就會做出過激行為---甩團,直接把客人丟在半路或酒店,弄出大新聞。

於是中泰雙方旅遊局出面整頓,影響惡劣的旅行社受罰,被吊銷營業執照者也有之。為了規範市場,甚至具體規定:在泰國的團費每天每人不得低於多少,否則被視為違法經營。

這種規範市場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奇效-----那就是來泰國旅遊的中國遊客立刻斷崖似下跌。處於失業邊緣的泰國旅遊業者於是又驚呼:不能用行政命令干預市場。泰國政府只好又放松管制,中國組團社又紛紛放出拉客舊招---降價!客人馬上回潮。最終促進客人出遊的決定因素還是靠低價競爭模式發揮主要作用。

這種:“低價-----客流量大增----混亂----整頓----客流量消失---放鬆管理”的怪圈一再循環出現,於是中國遊客在泰國媒體的曝光率越來越高。老實說,當中國遊客來泰旅遊人數只有兩三百萬規模的情況下,最多隻會在泰國旅遊業內部產生影響。整頓和管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只是泰國旅遊從業者之間的互相折騰,對廣大的泰國普通老百姓沒有造成任何影響,也就沒有多少人來關注。但是留下了幾個關鍵詞,比如:零團費。這是中國遊客給泰國旅遊形象帶來破壞的代名詞。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技術的突飛猛進,中泰旅遊業市場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靠信息不透明來賺起差價的傳統模式已被基本顛覆。一切景點價格都可以在網上搜尋到,延續中國遊客最鍾愛的低價競爭模式,互聯網採取淘寶風格,又用自己的方式掀起一波波的“優惠”熱潮,這種風格就是不在乎有沒有差價,而靠的是流量,只要有大量的客人進入網站,總會有其他的渠道賺回旅遊的損失。或者通過流量的壟斷和提高服務質量,把其他同行的空間擠垮後,再來加正常的利潤。這是中國互聯網平臺普遍的經營模式。

沿著互聯網“低價吸客”之路狂奔下去,從純商業的角度講,採購到的資源當然是越便宜越有競爭力,而泰國的景點,酒店,車,船這些旅遊的主要資源自然有自己的傳統原則,不願為了競爭把價格降到擠壓利潤空間的程度。於是中國老闆又動起了自己整合資源的心思。那就是自己投資建立車隊,遊船,餐廳,甚至酒店等等旅遊設施,把大部分的資源掌握在自己手裡,價格的調整就可以得心應手。

不可否認,中國遊客來泰旅遊,近幾年呈現井噴之勢,直逼千萬大關,和這種低價營銷模式是有很關係的。大家普遍的概念就是出國旅遊,泰國最便捷最好玩也最便宜,甚至比國內的某些旅遊區還便宜。

中國資本進入泰國,直接經營旅遊設施,儘管採用擦邊球策略,或鑽泰國法律的空子,但是這已經動了泰國本地人的蛋糕,引起業者抱怨,媒體進一步發揮,尤其中國遊客偶有不文明行為被曝光,都會被有意放大,逐漸使旅遊業者對中國人的不滿很快蔓延到普通民眾身上,這是值得中泰有關方面警惕的。

2015年泰北清邁清萊等地抵制中國自駕車遊,今年“榴蓮被馬雲全部買走,因而漲價”似是而非的消息,都是這種不滿的自然發酵。尤其最讓人痛心的是這次7月5日船難慘劇發生了不該發生的小衝突,傷害了中國民眾的感情。此次事件導致中國四十七名遊客不幸遇難,對這起海難的救援情況從始致終泰國媒體都沒有給於足夠的重視,而同期被困於清萊山洞中的少年足球隊的營救情況卻幾乎二十四小時跟蹤報道,形成了強烈反差,當然這也和此次營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複雜的洞穴營救,將被編入教程;還有因為種種神秘傳說和高僧參與進來的“靈驗”,激發了泰國人的迷信熱潮有關。

憑心而論,海難發生後泰國政府和中國大使館反應迅速,尤其是普吉當地政府和海軍,警察,各種救援單位,中泰民間志願者都進行了積極的救援,對遇難者家屬給予了最大的幫助和安慰,泰國總理也親自到普吉慰問,受難者家屬雖然悲痛,也沒有對泰國不滿,畢竟是天災。更沒有誰去注意泰國媒體是不是報導。假如泰國副總理和某個主持人沒有分別說出那番“中國人害死中國人,零團費惹的禍”不當言論,應該說不至於引發中國民眾的憤怒。儘管倆人事後都作了道歉,但在那樣的關口說出這種話無異於往遇難者家屬傷口撒鹽。網絡是最容易引發民眾宣洩怒火的地方,於是連續幾天中國網民不依不饒發各種泰國旅遊的負面報道,大有“抵制泰國遊”的架勢。這又無意中傷害了積極救援的普吉各界人士的感情,卻又有口難辯。

值得深思的是持副總理類似觀點的泰國人還大有人在,偏偏出事的鳳凰號遊船的確有中國老闆參與其中,甚至可以說他說出的話就是不少泰國人的心裡話,只是絕大部分泰國人對遇難者是同情和尊重的,也誠心願意盡力給遇難者及其家屬進行幫助,不會直接說出這樣沒人性的話。

中國民眾的憤怒我們當然理解:我們給泰國貢獻那麼多的旅遊收入,為什麼泰國人不感激我們,還要反感;我們遊客的消費水平絕對比歐美遊客高,為什麼不尊重我們卻要去討好歐美遊客?不是說中泰一家親嗎,不是說有很多華人華僑嗎?為什麼在骨子裡對中國人還這麼反感?

這就涉及到怎麼理解泰國民族性格的問題,否則我們無法解釋一個旅遊業如此發達的國家何以反感第一大旅遊客源國。

令人又愛又恨的泰國低價旅遊“陷阱”是怎麼回事

泰國大皇宮

3

首先應該準確理解泰國民眾心目中“泰人”的含義。就我們所接觸的介紹泰國民族的文章都會詳盡寫明:泰族,佬族,華人,馬來族,高棉族,各佔百分之幾。我們無從知道這些數字是通過什麼渠道統計的,因為泰國公民證上沒有民族成份這一欄,只有宗教信仰,戶口本也沒有登記是何種民族,有區別的只有幾種針對還沒有取得泰國公民證的人群,比如山民證,難民證,外僑證,外勞證,等等,數量所佔全國人口不多,而且含義明確:這些人不能享受泰國公民待遇。而已經有泰國公民證的,不論他是哪個族裔都是籠統地稱之為“泰人”,“泰籍”,國家給他享受的公民權是平等的,似乎沒有必要刻意去標註是哪個民族成份。因此可以斷定,泰國民族成分結構的比例數據應該不是很準確。這和中國實行的民族政策是有很大區別的。

那麼當今的“泰人”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個自然是一個複雜的歷史課題,如果要研究肯定需要不少的文字和文物資料,筆者無能為力,也無意進行專題研究,只是站在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泰人”的立場來對這個問題進行一個理性的解讀,幫助中國學者和對泰國感興趣的民眾對泰國民族有個準確的理解,以免產生誤判,傷了彼此的感情。

泰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泰人是指傣泰民族,在中國和緬甸,印度阿薩姆邦和越南北部的都自稱“傣”,泰國自稱“泰”,老撾自稱“佬”,他稱則有緬甸的傣族被稱為“撣”;這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基本符合馬克思對民族的定義:有共同的地域,地理上能連在一起,宗教信仰以南傳佛教為主,心理特徵和風俗習慣基本相同,語言則是方言的差別,文字不統一。但是在情感上各地傣泰民族以所屬國為依歸。是故,把泰國東北部人叫“佬人”他們是不接受的,同樣泰國東北部人到老撾也被當外國人,緬甸撣族來到泰國,也被當外勞對待,這就引伸出“狹義泰人”的概念。

泰國的“泰人”就是泛指擁有泰國公民資格的人。其他族裔暫且不論,這裡只談泰國華人與泰國的關係問題。泰國華人來到泰國較早,最起碼在阿育他雅王朝後期已有相當多的華人在泰落地生根,建立了吞武裡王朝的鄭王就是傑出的代表。兩百多年來這些華人早已和當地泰人融為一體,血統上已很難分清彼此,比如著名的泰國兄弟總理社尼·巴莫(Seni Pramot)和克立·巴莫親王(Khuekrit Pramot)是皇族,其祖父是拉瑪二世王之子,祖母有華人血統,如果說他們是華人似乎也沒有錯,但是要求他們有炎黃子孫情懷就不現實了,他們的國家就是泰國。

近代因中國內亂又有大量中國人到泰國謀生,以廣東福建人為主,由於人數眾多,逐漸形成集聚區,很自然地保持了母國的風俗習慣,這就有了華僑的概念,當中國有難時這些人還會全力以赴去報效祖國,抗戰期間泰國華人華僑用各種方式支援祖國抗戰就是個明證。到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由於種種原因,東南亞各國都掀起了排華浪潮,泰國採取的是最溫和的同化政策,排斥華文不排斥華人,於是絕大部分已經落地生根的華僑自覺地歸化為泰人,放棄了華僑的身份。由於取得和泰人完全平等的地位,經濟文化水平還普遍高過當地土著泰人,而又沒有受到排斥,這就使他們從心理上也認可自己是“泰人”,泰國就是他們的國家。

泰國自從建立素可泰王國,將近八百年來一直是個比較穩定的統一國家,中間雖然有緬甸的入侵而短暫滅國,但是最終還是挺了過來,疆域基本上變化不大,而且內部只有地區之間的爭鬥,鮮少有民族間的大仇殺,這個融合了高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泰文化一直用溫和的手段不停地把外來者拉進自己的懷抱。大部分人都對這個國家有高度的認同感,遠者如趕走緬人而成功恢復泰人國家的鄭王(達信大帝),近者如推行泛泰族主義的披紋.頌堪元帥也有華人血統,這一切都說明泰國華人和泰國是無法分開的。而短暫推行的泛泰族主義失敗後,泰國人很冷靜地把目光收回到本國的疆界以內。利益就以國家為主,與廣義的“傣泰民族情感”關係就不大了。同樣的,在涉及到實際利益時,泰國華人當然以泰國為主,不會因為自己是炎黃子孫就會對中國人遷就。

泰人的民族性格比較溫和,容易滿足,同時又溶進了華人的勤勞習慣,所以總體發展不是很落後,各方面管理都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作為一個地區的中等國家,這裡的人一般沒有追求國家強盛到足以在地區稱霸的野心,能夠自立自衛,不被外國來欺壓就滿足了。也因此,面對工業化引來對環境的破壞,英明的九世皇提出“適度經濟”是很得人心的。從1997年到2017年曼谷基礎設施沒有多大變化,物價上漲也不是很高,當然泰國人的收入也沒有提高多少,失業率也不算高。而由政客的爭鬥引發一波又一波的社會動亂已經使泰人厭倦不已。應該說幾千萬外國遊客進來泰國人是很歡迎的,他們希望的理想狀態就是以平和的心態開展旅遊業,通過熱情服務來賺起外國人的錢,這樣的無煙工業可以帶出一串長長的產業鏈。但是當中國人到處搶佔資源,讓他們明顯感覺到飯碗被搶,比如車隊,遊船,餐廳,酒店都有中國資本的身影,不少公寓被中國人買去出租,無形中又把房價炒高,這樣他們逐漸感覺自己熟練操作的旅遊已經變了味。已經讓他們無所適從,對造成這種混亂的中國人心生反感就很自然了。

那麼,中泰旅遊能夠互利或者說鬥而不破的最大公約數是什麼呢?實際上在泰國當黑導的大量中國導遊已經間接做出了回答。在泰國當黑導的中國導遊可能不太瞭解泰國的歷史和風俗習慣,有的甚至連泰國話都不熟練,但是他們瞭解中國客人的習性,感情容易溝通,他們可以配合推自費和購物編出一套泰國的歷史和佛教故事,這些故事泰國人根本無法理解,但也沒有過份較真,因為能給客人帶來有趣的體驗,刺激客人的消費,這對泰國還是有利的。同時為了合法,他們又不得不僱一個泰國的有證導遊來當助手,無論虧贏都必須給他工錢,因此壓力是比較大的,這也就造成不少被迫丟團的往往是中國來的黑導。但是不管怎麼樣,這種與泰國導遊合作的模式實際上能保證雙方的利益。所以我們把這種中國黑導的行為叫做“違法不犯罪”。許多泰國人對他們是認可甚至是保護的。

也就是說,如果這樣能照顧雙方利益的合作模式不要突破界限,具體而言就是中國旅行社不要裹挾資本餘威直接到泰國經營業務,那就不會引起泰國人的疑慮和不滿。一旦這個模糊邊界被中國資本突破,引起當地從業者,特別是華人業者的不滿是很自然的事,而這種不滿逐漸放大的結果,就導致了普通泰國人也對中國遊客日益不滿,經常以挑剔的眼光盯著中國遊客的一切行為,進而甚至產生對“中國擴張”的擔憂;中國推行“一帶一路”,泰國人也由最初的期待變成目前的疑慮重重,中泰高鐵建設的一波三折,在某種程度上未嘗不是這種民意基礎的反應。

這是值得我們中國民眾和高層深思的。

2018年7月28日於泰國普吉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