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國經濟轉型以及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想從中發現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繫,從而也為自己將來努力的方向做一定準備。

我們如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簡單講就是一個國家發展到中等收入(人均3000美金)時,出現貧富懸殊、環境惡化甚至社會動盪等問題,導致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狀態。

個人試著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產生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先從羅默(Paul Romer)和盧卡斯(Robert Lucas)的“新增長理論”為出發點。所謂新增長理論認為總產出與物質資本存量(K)、勞動力投入量(L)、人力資本(無形資本H)存量、技術水平(t),四個因素有關係,用函數表示:Y=F(K,L,H,t)。

看到這個大家是不是已經暈了?我們舉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一家企業生產產品A,A的產出量主要受到企業投入的設備數、工人數、管理水平以及技術水平四個因素來決定的。

在一個不飽和的市場中,產品A產量可以一直增長,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人均產出就會越來越高,隨之人的成本業會逐步的增長(開放的市場環境下,人的成本會逐步趨近於人均產值)。這種階段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從一個低收入國家到中等收入國家發展的過程,也是我們國家過去改革開放30多年所經歷的過程。

然而A的市場終究會有“飽和”的一天,A的產量Y不可能一直增長的,當A的產量達到均衡時,勞動力的產值也達到了最高點(生產再多的A也不能創造價值了,A賣不出去了。),人均收入的增長也會停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找不到其他的突破點,那麼這家企業最大限度是維持住當前的水平,想增長,基本是不太可能。

然而市場上,還會存在其他的競爭對手,他們有自己的優勢,例如工人成本很低,生產出來的A的價格就會低,從而瓜分我們A產品在市場上的份額;或者我們企業發明了一套新的生產技術,使得A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等等,不管是A產量市場份額的降低,還是我們自身技術的提高,都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企業裁員。被裁員工無所事事,就會產生社會糾紛,引起社會動盪。這就進入了我們所說的中等收入陷阱。

基於以上邏輯,個人簡單概括認為:中等收入陷阱造成的原因是產能過剩前提下過多閒置人員無用武之地。

如何破局呢?個人認為企業可以從兩個方向作為突破點:

1、尋求產品A的新市場,讓Y再持續增加起來;

所謂尋求產品A的新市場,過去10多年,中國在全球化經濟的大潮下,成為“世界工廠”,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然而,現在市場中,產品A的最大需求方跟我們企業鬧矛盾,同時,其他競爭對手利用低成本、低價格的競爭優勢,不斷從我們這裡爭奪A的市場份額。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好在還有我們“14億”的內部員工,我們可以給與員工一定的補貼來銷售我們自己的產品,從而提高我們的A的產量,實現內部自循環。

2、進一步挖掘用戶新的“需求”,“多元化”生產。

這一點則是對應著我國的產業升級和鼓勵大眾創業。現在A的產量已經飽和了,我們需要尋找B產品,來進一步滿足用戶的其他需求,鼓勵我們的員工不斷髮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發現需求,創造需求。

然而對於員工,尤其是被企業裁掉的員工,他們的出入在哪裡呢?個人認為也有兩個突破點:

1、成立新的企業同樣生產A產品,利用自身的優勢,爭奪該企業A的市場份額,使自己重新上崗。然而這種方式是人員結構的重組,即原來被裁的人員替換了原來在職的人員,從整體上看沒有達到進步,但對於個人而言,卻不同了。目前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在做這件事情。

2、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發現用戶新的需求,實現成功創業。一個成熟的市場,發現用戶新的需求是非常難的,所以註定這條路成功的人也是非常少的,但是對於一個整體來講,恰恰是這一點才是我們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以上是個人對於“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如有不恰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