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東方朔是否寫了兩部比山海經更神奇的書,班固說去問劉向

東方朔是漢武帝的弄臣,滑稽取樂,玩世不恭,所以當時人覺得他有趣,都喜歡傳述他的故事,好象現在人講徐文長的故事一樣。

《漢書·東方朔傳》末了,班固寫上一筆:

凡劉向所錄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

顧頡剛:東方朔是否寫了兩部比山海經更神奇的書,班固說去問劉向

顯見他這篇傳文是根據劉向所錄的朔事,他只信劉向所錄而不信別人錄的,因為別人錄的更顯得詭誕,劉向的態度比較嚴肅,自然可靠的成分為多。傳中又說:

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行於眾庶,童兒牧豎莫不眩耀,而後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故詳錄焉。

他這樣的重言申明,足見當時假託的東方朔故事實在太多了,他真成了滑稽的箭垛!

不想到了南北朝時代還有兩部他的假書新做出來,為酈道元所見而採入《水經注》。這兩部書,一名《神異經》,是模仿《山海經》的,所以也以“荒經”標題。一名《十洲記》,是模仿鄒衍的大九州說的,說大海之中的十個大島。

這兩書中都說到崑崙山和西王母,描寫得比《山海經》和《穆天子傳》還要絢華。

《神異經》中的《中荒經》說:

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烏,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故其柱銘日:“崑崙銅柱,其高入天。員周如削,膚體美焉”。其鳥銘日:“有烏希有,碌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唯會益工”。

顧頡剛:東方朔是否寫了兩部比山海經更神奇的書,班固說去問劉向

作者把崑崙與西王母放在《中荒經》,足見崑崙為天地之中的學說已得到普遍的承認。他把西王母與東王公為配,這是從西王母這個名詞上化出來的。然而既名為東王公,自然該住東方,所以他的《東荒經》說:

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

因為《漢書》裡有“西王母石室”,所以他為東王公也預備一所大石室。因為《西山經》裡說“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所以他也為東王公寫成“人形鳥面虎尾”,顯見得恰恰相配。

至於這頭大鳥,一半取自《西山經》裡侍奉西王母的三青鳥,又一半則取自《莊子·逍遙遊》中的大鵬鳥。不過這大鵬鳥雖已竭莊子的想象力,說:“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又說:“鵬之徒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究竟天地之大,它尚有迴旋之餘地。

顧頡剛:東方朔是否寫了兩部比山海經更神奇的書,班固說去問劉向

現在這頭希有鳥,它的左翼覆了東荒的東王公,右翼覆了中荒的西玉母,已經充塞了半個世界的天空,叫它怎麼奮翅高飛?西玉母要見東王公時,也不見得方便吧?

至於《十洲記》裡的崑崙,則又是一種寫法:

崑崙,號曰昆峻,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裡,又有弱水週迴繞幣。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活之井,西南至承淵之谷。

此四角大山,實崑崙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是王母居。周穆王雲:咸陽去此四十六萬裡。山高平地三萬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廣萬里,形似偃盆,下狹上廣,放名曰“崑崙山三角”。

其一角正北,幹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其一角有積金為天墉域,面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所。

其北戶山承淵山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鮮如流精之闕光,碧玉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錦雲燭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也。

真官仙靈之所宗,上通璇璣,元氣流佈,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希奇特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網柄矣。

顧頡剛:東方朔是否寫了兩部比山海經更神奇的書,班固說去問劉向

這位作者把崑崙說成了“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網柄”,使得它對於人生髮生了實際的效用。它為萬匯所託命,地位的高超還了得!依五行學說,戌在西北,亥稍偏北,這裡說“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等於說西海之西,北海之北,那麼崑崙是在最西北處,與《神異經》把它列在“中荒”又不相同。說“去岸十三萬裡”,又似孤立海中然。弱水週迴繞幣,取自《淮南子》。

四角大山,只有積石為以前所見,若北戶則是理想中的極南地名。那時人想象極南到了太陽的南邊,應當開戶北向方進日光,這名見《呂氏春秋》和秦始皇《琅邪刻石》,現在把它移到西北,又作為山名,是前所未見的。

崑崙四角既有大山,山上又有了三角伸出。閬風懸圃本是崑崙的層名,現在成為凸出的三角,把立體變成了平面。山高三萬六千里,比《淮南子》所說的又加高了三倍多。

顧頡剛:東方朔是否寫了兩部比山海經更神奇的書,班固說去問劉向

西王母所居在積石圃的南頭,則是在東南方,已經出了崑崙區,但她所治則是承淵北戶兩山上的墉城。這些墉城裡面有金臺、玉樓、碧堂、瓊室、丹房,多麼的美麗。這或者是漢武帝求仙時造的“五城十二樓”的反映吧?

除了崑崙,《十洲記》裡又把鐘山描寫了一下:

其北海外又有鐘山,在北海之子地,隔弱水之北一萬九千里,高一萬三千里,上方七千裡,周旋三萬裡,自生玉芝及神草四十餘種,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舍,天帝居治處也。

鐘山之南有平邪山,北有蛟龍山,西有勁草山,東有束木山,四山並鐘山之枝幹也。四山高鐘山三萬裡,官城五所如一,登四面山下望乃見鐘山爾。四面山乃天帝君之城域也。

仙真之人出入道經自一路,從乎邪山東南入穴中,乃到鐘山北阿門外也。天帝君總九天之維,貴無比焉。

這把鐘山也說成崑崙的規模,四面四山,幾乎都有崑崙那麼高,每個山上都有天帝君的城域,這是他總治九天的地方。子為正北,則鐘山在北海的正北。這兩個大山,比《山海經》和《淮南子》裡排場闊氣了多少?

南北朝時代,道教在寇謙之和崔浩等人的提倡之下,聲勢極盛。這兩部假東方朔的著作該是道土們做的。崑崙山的神話,他們已儘量國貨化了。(文·顧頡剛,原題“偽東方朔書的崑崙說”)

(謝謝幫忙點贊轉發,歡迎評論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