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從接納孩子的情緒開始
孩子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小情緒,他們有時把情緒裝在心裡,有時把情緒表達出來。但無一例外的,他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鼓勵與安慰,而是你的理解和認可。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考得好不能驕傲;打針要勇敢,不要怕疼;老師批評了要虛心接受;見到人要打招呼……我們受到很多“鼓勵”,但是父母卻很少教我們要“情緒誠實”。我考得好很開心,我打針很害怕,我被老師批評了很難受,見到生人我很不自在……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無法正確地表達情緒,要麼就壓抑自己,要麼就以大人看不懂的方式進行對抗。長大後,孩子會擔心因為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感覺、想法、質疑和觀點,而被拒絕或被懲罰,因此便對父母報喜不報憂,不敢自由地做自己。
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情緒的方式,基本就是我們自己長大後對待自己、對待我們孩子的方式。我們很多時候不敢承認與面對自己的情緒,有時甚至無法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感覺。對待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常常為他加油鼓勁,卻很少蹲下來分享他的喜怒哀樂。當孩子帶來挑戰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承認與接受孩子的情緒,告訴他“你的感覺沒有錯,你有這些情緒很正常”。事實上,當孩子得到理解和認可後,他的心裡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他就會打開心扉,更願意聽你接下來說的話。
“因為我是你的媽媽”,不僅僅表達了愛,更是想告訴孩子,媽媽明白你當時的情緒,不管你是難過、暴躁還是疼痛,媽媽都接受,都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這是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教給他的“情緒誠實”你可以自由地表,自由地做自己。
孩子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小情緒,他們有時把情緒裝在心裡,有時把情緒表達出來。但無一例外的,他們最需要的往往不是你的鼓勵與安慰,而是你的理解和認可。失敗的時候,難受的時候,被人誤會的時候,做錯事情的時候,告訴他,爸爸媽媽也曾經失敗過,也常常有難受的時候,也會有被人誤會和犯錯的時候。讓他明白,你能理解他的情緒,能接受他的缺點,能等待他的成長。然後你會發現,他突然對你打開了心扉,他很相信你,願意把心事說給你聽,也願意聽從你的建議。
“小時候,爸爸媽媽也是一個我這樣的孩子。現在,爸爸媽媽在我心裡是‘大人’,是無所不能的大人。有一天,我也會這樣無所不能’。所以,我不會為曾經犯過的錯誤,有過的失敗、疼痛和困難而煩惱。因為爸爸媽媽以前也是這樣,但他們現在長成了我最想成為的人。”—這就是孩子內心的獨白,你給予孩子這樣的時刻了嗎?
閱讀更多 愛上小鄉村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