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特朗普政府在能源領域表現出對中國的“通情達理”,為何?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21日發表該報亞洲編輯委員高橋徹的文章《中國能源戰略打中特朗普“軟肋”》稱,特朗普政府正在能源領域表現出對中國的“通情達理”,為何如此?有必要了解中美間能源貿易的格局。

日媒:特朗普政府在能源領域表現出對中國的“通情達理”,為何?

文章稱,美國中期選舉已經結束,全球關注的目光重新回到特朗普政權的外交政策上。最令人擔憂的是中美貿易戰的走向,不過在與兩國有關的能源領域,出現了兩個值得關注的動向。

一個是美國發起的伊朗原油禁運措施。美方表示,如果各國不順從美國的要求將實施制裁,不過獲得“豁免”的8個國家和地區中,除了與美國關係緊密的日本、韓國、印度、臺灣地區外,還包括中國大陸。

另一個是東芝的美國液化天然氣業務出售給中國企業。美國8月強化了從安全保障角度審查對美投資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權限,但是對於中國企業獲得在美國的能源權益,至今尚未出現批評聲。

文章稱,前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大陸是伊朗原油的最大進口國(佔伊朗原油出口量的四分之一),少了中國大陸的合作,“伊朗包圍圈”恐將缺乏實效。

後者則是因為買家是大型民營天然氣企業,而非國有企業。2010年美國就曾批准該公司獲得美國國內的其他液化天然氣權益。

雖然可能存在這種合理的解釋,但是特朗普政府為什麼偏偏在能源領域對中國“通情達理”了呢?解讀這一疑問的啟示就隱藏在中美貿易戰之中。

文章稱,與大豆和牛肉等農畜產品一樣,能源是中國單方面從美國進口的領域。在該領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舉動。中國6月發佈的第二批關稅報復清單中包含原油,但是8月把原油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三批關稅報復清單中加入了液化天然氣。

要推測這一意圖,有必要了解中美間能源貿易的格局。

2017年中國進口的原油中,美國產原油佔1.8%,液化天然氣佔4%。反過來,美國對中國的石油出口佔總出口量的20%,對華液化天然氣出口占總出口量的15%。

文章稱,對於美國來說,原油的對華出口依賴程度更高。而對於中國來說,液化天然氣從美國的進口比重更高。

在中國宣佈向報復名單中加入液化天然氣的8月上旬,美國石油協會將批評矛頭對準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提出的放寬環保限制等政策獲得能源行業的支持。“美國的能源黃金時代即將到來。”他在2017年6月的演說中如此宣佈,那時是在讓中國承諾促進液化天然氣進口之後。

文章稱,中國如今是世界第二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而且遲早將超過日本。如果沒有中國市場,美國的液化天然氣開發有可能陷入停滯。東京燃氣的原料統括擔當部長山田善久表示:“資源本來是賣方佔優勢,但如果考慮供求關係和美國頁岩氣的龐大儲量,如今是作為買家的中國的立場更強。”

文章認為,沒有中國這個巨大需求方,特朗普政府倡導的美國能源主導權就難以實現。正因為如此,美國在伊朗原油和東芝出售液化天然氣權益問題上,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顧及中國。

原標題:日媒文章:中國能源戰略打中美國“軟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