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法國為何還能變成常任理事國?

紂王在壞終是王


首先,正因為法國投降過快,使得法國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人口和工業實力未遭到很大的損失。硬扛德國的蘇聯,損失了將近2700萬人口,考慮到蘇聯1941年總人口為1億9千萬,損失了整整一代人。法國投降的僅僅是法國本土—維希政府,它廣大的殖民地仍然在自由法國的帶領下與德國作戰。因此,戰後,法國仍然是戰勝國之一,擁有亞非拉廣闊的殖民地,是世界上排名前五的大國。

法蘭西的殖民帝國

其次,法國在世界上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從1815年確立歐洲新秩序的維也納會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是當時世界上唯二的世界級強國。法語也是當時的貴族語言,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語言”。直到現在全世界仍然有8700萬人把它作為母語,1.9億人使用它。

使用法語的國家和地區

第三,英國的力挺。

在聯合國籌備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最初的提議是三常,它是堅決反對與其他新興國家分享統治世界的權力的,但是二戰後世界格局鉅變,老牌強國法國實力、影響力下降,美國又力挺中國成為五常,基於英國的“離岸平衡”策略以及對抗蘇聯的需要,英國也力挺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之一。

丘吉爾

第四,美國總統羅斯福吸取國聯失敗的教訓,主張儘可能多的把世界上的大國納入聯合國,並且確立了安理會大國一致的原則。考慮到法國的實力、影響力,美國也不可能反對法國的入常。同時,這也是美國堅決主張中國加入五常的關鍵因素之一。

三巨頭

最後,丘吉爾最初提議的三常是不可能的,聯合國中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不能沒有代表。其他的國家要麼沒有參戰,要麼國家太小,要麼還沒有獨立,排除德意日,剩下也沒有幾個國家夠資格了。

法國的入常,內是自己有足夠的資格,外是有傳統盟友英國的力捧,同時也沒有遭到美蘇的反對。但是,世事無常。誰能想到,法國在冷戰中與蘇聯眉來眼去搞曖昧,中國在抗美援朝中揍了美國一頓呢!


風雨的學習號


這世界有條真理——權力是爭取來的,法國人也也是一樣,一部分法國人雖然做了亡國奴,但還有另一半法國人選擇了抗爭。不光是抗擊傀儡政府和德國納粹,他們還需要面對內部的分裂以及來自美英的壓力,能走到建立戰後秩序那一步,除了運氣外,還有智慧、勇氣以及犧牲。

我們的目光不能放在法國二戰初期的失敗上,作為老牌殖民國家,法國雖然本土陷落,被迫成立維希政權,但這個維希政權實際影響力很小,它的管轄地只有佔法國五分之二大小的“非佔領區”,這隻可憐蟲基本上誰都管不了,更別提法國在外面大片的殖民地了,只能勉強稱為傀儡政權。

正因為如此,當一部分法軍通過敦刻爾克撤退後,流散在外的軍政官員迅速開始自我整合,誕生了不少反法西斯或反德復國團體。其中最著名的是夏爾·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

戴高樂1940年6月1日還是臨時准將,5日議會主席雷諾將副國務秘書的職務交給他,法國本土淪陷後,一心抗戰的戴高樂被踢出貝當等投降派的維希政權。

戴高樂跑到英國,在泰晤士河邊開了個一間小辦公室,在得到丘吉爾支持後,他跑到BBC上發表了著名的《告法國人民書》,此舉被認為是“自由法國運動”的開端,法國潰兵以及全世界不少愛國者第一時間跑來投奔,戴高樂1個月的時間集齊了7000多志願“為國而戰”的法國人。

大為惱怒的貝當宣佈給戴高樂撤職,但戴高樂的職務是雷諾給的,沒有人承認貝當的維希政權合法。反倒有不少法軍官兵受到振奮,連將軍們都跑到戴高樂辦公室去“找組織”。就此,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建立了起來,並擁有了自己的武裝“自由法軍”。

沒過多久,戴高樂在法國的非洲殖民地“剛果”的首都布拉柴維爾建立了“法蘭西帝國防禦委員會”,這個在今天被被稱為“剛果(布)”的窮鄉僻壤,與“剛果(金)首都金沙薩”只隔一條河,是非洲當時有名的經濟中心和交通要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這裡還叫“法屬赤道非洲”,是一個從屬於法國的殖民地聯邦政權,沿剛果河一直到撒哈拉都是法屬赤道非洲的範圍。布拉柴維爾是首都,今天的剛果金、剛果布、中非共和國、加蓬、乍得都是它曾經的領地。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常年與英國交替霸佔“天下第一”交椅的法國,在全世界擁有著超級廣袤的殖民地,其領土範圍比起“日不落帝國”也不算遜色幾分。

即便到後來的第二殖民帝國時期,法國在非洲也佔據了相當大的土地,保有馬達加斯加島和西非的大量區域,連亞洲的越南也是清朝時被法國奪去的。

20世紀初的法國正處於殖民化的巔峰,一直到1940年被德國人揍趴下為止都在開疆擴土,不光非洲讓法國人佔據了一大塊,連美國幾個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在第一殖民帝國時期都是法國的。

這幫法國人輸了殖民地和戰爭卻從不死心,不光將魁北克的官方語言變成了法語,還在1995年搞了次脫加公投,好險以50.6%反對,49.4%贊成的數據敗北。他們的省旗一股濃濃的法蘭西騷氣。

除了這些大面積土地外,法國還有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和北大西洋、印度洋、加勒比海、太平洋中的上百個島嶼。

正是因為殖民地超多,又佔據了非洲的精華地帶,“自由法國”才有著繼續抗戰的本錢,他們殖民地上有大把的白人和黑人士兵,這些人長期處在開荒一樣的生活當中,身體素質佳、戰鬥能力極好,只要配上武器並稍加訓練,他們就是優秀的士兵。

而可憐的維希政權此時不得不在德國人的控制下忍氣吞聲,他們能搞定的只有加蓬等地區而已,而這種統治也不過從維希政權建立維持到1940年的年底。

這樣,法國人實際上沒有因為被希特勒攻陷本土而停止抵抗,他們在海外以獨立軍團和民族救亡運動的方式,繼續著自己的戰鬥。

到1941年時,世界大戰真正進入白熱化的一年,6月22日,德國終於對蘇聯出手,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蘇德戰爭爆發。12月7日,煎熬不住日本也對美國出手,轟炸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這給了戴高樂更多的機會,戴高樂此時已經整合出一個“法蘭西民族委員會”,藉此拉攏其他法國流亡人士團體,這個委員會的建立,實際上正式確定了法國的“流亡政府”成立,戴高樂攫取到了權力,法國在外面的行動也有了法理上的依據。

不過自由法國並非一天練成,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靠跪拜美英顯然是不可能的。法國這會兒就遇到了一個挑戰——“聖皮埃爾一密克隆島事件”。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是加拿大紐芬蘭地區的海岸線附近的小群島,約240平方公里。這個群島是法國在美洲的領地。

島上有幾千個島民,他們受維希政權管轄,所以也幫德國人做事,在島上架了電臺,專門對美進行宣傳戰,同時還拿來檢測盟國的航船,給納粹的U艇提供情報。

這事兒美國的羅斯福不願意管,丘吉爾不愛管,但戴高樂想管,因為這裡是法國的領土,他想收復這裡。

於戴高樂找英國人、加拿大人、美國人都打了招呼,但英國人含糊其辭的表示不願意與維希政權鬧翻,加拿大答應是答應但得看英國臉色。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則很不願意所謂的“自由法國”摻和進來。他明白這是戴高樂拉著法國的流亡政權在刷名聲、刷存在,然而法國人只要老老實實跪著就好了,何必與美國爭未來?

羅斯福根本看不起“自由法國”,在眼裡這就是個“流亡的法國將軍”。

但戴高樂卻仍然在努力,他不斷的派出使團到美國斡旋,還拿出法國在非洲的軍港做交換,但美國就是不鬆口。

最後戴高樂採用了自己的做法,他硬是派出艦隊佔領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搗毀了電臺。結果卻是美國人震怒,他們毫不留情面的批駁了自由法國的這種行為,認為這是給美國添麻煩、影響美國與維希法國的關係,並要求自由法軍撤軍。

面對美國人的這種壓力,戴高樂表示:“堅決不接受美國這種將法蘭西分割中立化的做法!”

與政府層面上火氣沖天的交往相比,美國和英國民間卻對戴高樂的行為所打動,連連喝彩,為自由法國和戴高樂博得了巨大的聲譽,同時也把維希法國狠狠的踩了一通。

但代價也是巨大的,當美國拉了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時,法國的席位被毫不留情的排斥在外了。美國人的手腕誰都懂,想重整戰後秩序並獨霸世界,不僅僅要拉攏英國、打敗德國,還得踩死法國,如此才行能行使自己最大的權柄。

1942年11月8日,盟軍登陸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在這片法國的領土上,自由法國又被排斥在外。美英在當地與維希法國亂戰一片,卻沒有自由法國啥事兒,它就像一隻冰箱裡的魚,被冷藏了。

世事如寒霜,戴高樂卻說:“路途艱難,腳不能顫抖;既有損尊嚴,還招來危險。奴隸會呻吟,弱者會怯懦,但自由的人民敢直面現實。”

從此以後,戴高樂成為堅定執拗的反美主義者,利用美國人、使用美國人、反對美國人和不配合美國人成了他一直到死的行事方式。而法國人也是靠著這條路,才走出了自己戰後獨立自主的道路,它不用加入北約,沒見國防被弱化;它獨立發展經濟,一樣能拉著周圍的國家玩。沒見識過美國這個深坑的人,永遠不知道戴高樂和法國人在想什麼。

為了爭取自我民族的抗爭和國際地位,戴高樂將自由法軍配給了聯合指揮部指揮,但儘管法國人一樣流了血,很多盟國仍然拒絕承認自由法國。一直到1944年7月,盟軍打下了法國,那個可憐的維希法國政府跟著納粹逃亡德國。“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回到法國,建立起“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 ”,至此3個月後,到10月份時盟軍才正式承認了戴高樂的“法國政府”。

也正因為如此,儘管維希法國為納粹提供了無數的工業幫助和人力物力資材,按理說已經是個典型的納粹國家,但按照政府前後來界定卻無法對法國政府定罪,畢竟那個魂淡維希政權已經垮臺,而自由法國卻不管怎樣,一直是自己身邊的戰友。

靠著這層關係,法國人換了個上層建築,就悄然完成“戰敗國”到“戰勝國”的轉變,雖然“自由法軍”在二戰打的是順風小仗,吃的是次品軍糧,用的是破槍爛炮,卻順利的搭上了盟軍的戰車,換來了一個勝利者的身份。


王司徒老百科


1943年10月份,美國、英國、蘇聯3個國家簽署了《四國關於普遍平安的宣言》

,根據宣言內容,擬建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這就是聯合國的最初來源。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召開德黑蘭會議,美國總統羅斯福制定了一個聯合國的初步框架,包括成員、功用、架構等等。這個框架得到了蘇聯斯大林的認可,但是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上兩國存在分歧。美國極力拉攏中國加入常任理事國,理由是中國人口多,這樣可以把亞洲聯繫起來,體現廣泛性。其實他是在打他的小九九。因為當時中國還是蔣介石統治時期,蔣介石是高度親美的,以後在聯合國投票中,中國那一票肯定投給美國,那樣美國就兩票了,在加上英國,應該也不會反對他,這樣他就3票了,而蘇聯只有1票,3vs1,美國可以在聯合國處於絕對統治地位。美國羅斯福的想法遭到了蘇聯的反對,但羅斯福沒想到反對更激烈的是英國。原來英國認為這是美國拉中國來搞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英國堅決反對。最後各大國進行了充分協商和妥協,最後大家都同意再拉一個法國進來,因為當時法國是戴高樂統治,他奉行的是獨立的外交政策,這樣對誰都可以多一個牽制,不至於一家獨大。

其實法國在二戰的作用也很大,法國在亞洲、非洲、拉美都擁有廣大的殖民地,再說,二戰期間法國的對手是德國,不是法國不行,而是德國太強,所以世界上對法國在二戰的作用也是認可的。

1945年6月26曰,在舊金山制憲會議上《聯合國憲章》簽署,美、蘇、中、英、法正式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


大國縱橫


為了避免再次發生世界範圍之內的戰爭,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二戰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就有了成立一個國際性組織,用來化解矛盾,將戰爭的危險扼殺在搖籃裡的打算。

而當時的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因為自己的國家飽受戰爭的磨難,無數生靈塗炭,因此,對羅斯福總統的提議表示贊同。

還有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有同感。所以,這三個在二戰時被稱為“三巨頭”的對成立聯合國的主張不謀而合,後來在歷次國際會議上,三巨頭對成立聯合國的細節,進行了談判。

聯合國是一個框架,“常任理事國”,也就是大國才是聯合國的主宰。而在討論由誰來擔任常任理事國的設想上,三巨頭彼此之間又進行了一次明爭暗鬥。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出發,很顯然,只有美英蘇三國來主持聯合國日常事務是缺乏代表性的。所以,羅斯福率先建議吸納中國為常任理事國。

中國當時在亞洲戰場對日本艱苦抗戰,牽制了大量日軍,延緩了日本人繼續南下的步伐,同時也減輕了日本對美國太平洋戰爭的壓力。

所以,羅斯福此言一出,斯大林和丘吉爾都表示同意。因為當時美國和蘇聯都認為中國是亞洲戰場上反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但是丘吉爾這位歐洲領導人耍了一個小心眼,覺得英國在歐洲的力量還不足以與強大的蘇聯抗衡,所以他提議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吸納法國參加。

這樣一來,誰進入常任理事國的這場交易就完成了。同時,三巨頭還商定,給與常任理事國在安全理事會中無上的權利——一票否決權。

羅斯福和斯大林當時都認為中國是自己的盟友,而英國也認為法國肯定會選邊站。最終,法國這個當時在歐洲戰場並非浴血奮戰法西斯的國家,也擠進了大國俱樂部,在聯合國中成了舉足輕重的國家。

這就是法國如何成為安理會成員的來龍去脈,也是大國政治的範例之一。


閒看秋風999


淺談一二

法國曾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在歐洲列強中一直排名靠前,目前在歐洲仍然屬於領導地位。拿破崙法國時代幾乎統一歐洲,二戰前殖民地面積也是僅次於英國。二戰的法國本土很快被佔領,但有兩個事情很重要,第一和希特勒和談的貝當建立維希政權維持法國國脈,立場是退出戰爭,雖然縱容和親善德國用其北部和西部領土對英國作戰,算奴顏婢膝吧,但總算有一定獨立性,算中立國,並繼續對其殖民地實施統治,我們看影片卡薩布蘭卡可以感覺到一些。第二就是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了,也叫戰鬥法國,是個政治組織,也是一個軍事集團,敦刻爾克大逃亡中很多法國士兵撤退到了英國,而法國國內的抵抗運動也沒終止。

法國的影響力和作為,決定了法國戰後仍然入常,並沒有被當成戰敗國。

文明交流,謝謝!


讀史談兵


二戰時期美國人和英國人加上蘇聯人在抗擊法西斯對民主國家的侵略時,參考到國際聯盟的失敗,決心重新締造一個一成功的能維持國家間秩序,調停政治,軍事衝突的國際組織,也就是後來署名為〈聯合國〉的國際組織。

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特別顧問,霍普金斯提議下,美國總統頂著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反對,在開羅會議組織召開前,力爭中國為新國際組織的常任國家!而習慣了搞歐洲平衡戰略的英國人就推出了戴高樂將軍的英國流亡政府。按照英國人的思維,法國人以經:被德國人打的倒地不起了,英國人在他們最難受的時候拉兄弟一把,戴高樂政府之不感恩的心大暴發,:據〈丘吉爾二戰回憶錄〉丘吉爾自己的回憶,法國人的領導人性格特點是,民族主義太強,也就是戴高樂的民族自,自尊心太強,而當時法國人的海軍和海外自治省都是戰爭中的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要地,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都耍有法國人的掛幌招牌。

而太平洋戰爭離不開中國一成都,芷江,江西省贛州市機場等中國機場。中國人的對日作戰吸引敵軍有生力量120萬人,蹤跡漂移的駐印軍和雲南遠征軍是重要的對日打擊力量。這就是聯合國五常有中國人的一席之地之根本原因。

丘吉爾這個殖民地駐地常客是像希特勒一樣的種族歧視者,對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嗤之以鼻?,,,,

但:是大英:帝國的一落千丈是明顯的。丘吉爾眼看著斯大林和羅斯福總統的關係越來越好,心裡來氣,以為用不了交換多少條件,就能讓法國人聽英國恩人的,但是從歷史的進程中看,法國人走了一條自己的路,法國是第一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大國外交中的大使級外交關係)。

由於德國人兩次發動了世界大戰,需要一個美英國人在歐洲大陸的看門人,菏蘭,比利時,意大利人都不合適,這個任務只有法國人素質高,合適幹這個事,

直到蘇聯解體,東歐鉅變,西德政府也就是科爾總統想辦法把東德帶回家,法國人和英國人還在背後扯後腿,拿蘇聯紅軍的鐵流坦克群怖嚇西德政府!這個看門人真正的是忠於職守,可悲的是蘇聯這個巨人都看不到十六個加盟共和國的前途了,誰還有鹹吃羅布淡操心的操作了吧。所以說西德政府和統一後來的德國人民,認為科爾總統是戰後德國人最偉大的總統。


user4210272105487


老美硬拉的。歐洲應有一個大國代表。德國剛戰敗,名聲差。就輪到了法國。


天馬行空795


自帶主角光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