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另類”表態,房地產調控生變?

昨天,《經濟日報》刊發題為《房地產進入“寒冬”了嗎》的文章,一改之前官媒對房地產的高壓態度。

官媒“另類”表態,房地產調控生變?

來源/一見財經

文章中有一段表述耐人尋味:

房地產市場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對滿足居民住有所居,提高居住品質的需求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既不願看到房價過快上漲,也不希望房地產市場過於冷清。

“不希望房價過快上漲,也不希望過於冷清。”這和7月份政治局會議上“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表述相比,口徑有所放鬆,又加上了“過快”二字。

看完之後,細思極恐,經濟下滑,各地也出現了房價下跌導致的維權事件,是不是堅持了2年多的房地產調控又要放鬆了?

官媒“另類”表態,房地產調控生變?

01

《經濟日報》文章的基調和上月29日新華社發佈的文章基調不太一樣。

新華社10月29日發佈題為《如何看待未來房價走向?》的文章稱,從最近一系列政策來看,中央遏制房價上漲的決心不會發生改變,調控舉措不是裝裝樣子的“花拳繡腿”。

文章稱,政策“說話”對引導和穩定房價預期起著關鍵作用,把一二三線城市中房價上漲的躁動打回原形,讓有些地方寄予房價“再飛一會兒”的希望迅速冰凍。

“不立不破,在房地產長效機制尚在研究、還未完全建立之際,在房地產調控正在逐步由以行政措施為主向綜合施策轉變的關鍵期,不會允許任何放鬆原已建立的調控政策體系、任由房價上漲的做法。”

新華社發文的背景是,有些聲音認為,房產調控政策可能要放鬆。新華社作為“國社”向市場喊話,言外之意就是:想放開房地產調控,休想!

《經濟日報》發這篇文章的背景是,個別城市房價下降或者漲幅回落了,需要樹立信心。

對比發現,新華社是要打破外界對“房價不可能下跌”的幻想,擊潰炒房者的信心,而《經濟日報》是讓大家看到,房地產還有希望,仍然大有可為。

在國社喊話剛剛過去一週,《經濟日報》又“另類”表態,信號明顯。

02

昨天的文章發表在《經濟日報》第13版的“時評”版,是以專家評論的形式發出來的。

文章說:“一些城市‘環比下降’和‘漲幅回落’就代表房地產市場進入寒冬了嗎?這種聲音是不符合實際的,也是站不住腳的。”

文章還說:“我們既不願看到房價過快上漲,也不希望房地產市場過於冷清。更應該看到,伴隨我國新型城鎮化持續推進,以及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房地產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堅實的。”

這句話表明,政府是不希望房地產過於冷清的;另外,房地產持續發展還是有基礎的,一個是經濟增長帶動,一個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經濟日報》旗下的中國經濟網10月31日也發表過類似的言論。當時的文章標題是《房價會否大跌?專家:“大起”“大落”都要防範》。

文章援引專家的話重新解讀了7月31日政治局會議關於“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表述。稱把“過快”去掉表明了中央的決心,但從根本來說,完全杜絕房價上漲不可能。

文章稱:“房地產調控目的是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房價基本平穩。中國房價現在依然是高房價,目前是想辦法不要繼續攀升,但很難說高房價時代一去不復返。”

文章援引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的話稱,從政策的角度來說,希望房地產市場能夠保持穩定,避免大起大落。

03

官方若要改變某項政策或者釋放信號,一般都是通過權威媒體,直接發表署名文章或者接受採訪。比如之前劉鶴副總理緊急接受三家官媒採訪。

根據定位,《經濟日報》是由國務院主辦的中央直屬黨報,是黨中央、國務院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是全國經濟類報刊中權威性、公信力最強的報紙。

這時候《經濟日報》發文,值得深思。

11月2日,央行在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中稱,要關注房地產信貸佔比過高、部分居民違規加槓桿購房、部分房地產企業債務率過高等風險。

報告稱,房地產行業風險通過多種方式影響金融體系。

從直接影響看,銀行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敞口較為集中,2017年末房地產貸款餘額佔各項貸款餘額的26.8%,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劇烈波動,銀行業將直接面臨信用風險。

其次,部分房企還通過信託、資管計劃等各類非銀渠道融資,存在融資模式複雜、多層嵌套的問題,其風險有可能通過以上渠道傳導至金融體系。

最後,我國大量企業貸款的抵押物為房地產,如果房地產市場波動劇烈,可能通過抵押物價值變化渠道導致風險向金融業傳導。

從間接影響看,房地產涉及眾多上下游行業,其發展狀況會對這些行業的經營效益和企業償債能力產生影響,進而影響金融體系風險狀況和經濟增長形勢。

可以看出,房地產實際上已經綁架了中國經濟,《經濟日報》最新文章或許和央行這個報告多少有些關係。

04

在7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上,關於房地產的定調是:“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持因城施策,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加快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上述論述中對市場影響最大的就是“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取代了以往歷屆政府提出的“堅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取消“過快”兩個字就是完全相反的結果。

當時,不管是官方媒體還是民間評論人士,都認為本次會議的新表述意味著高層絕不能容忍房價上漲,哪怕緩慢上漲也不行,對應的含義就是房價只能下跌或者平穩。

政治局會議公告後,股市中地產股暴跌。這種影響後來還傳遞到了土地市場,8月6日,石家莊出讓4宗地塊,其中多塊流拍。8月2日,江蘇泰州海陵區出讓1宗住宅用地,經過13輪競價,最高出價達到11.32億元,但仍因未達政府設置的底價12.95億元而流拍。

後來,各地還出現了因為開發商降價老業主維權事件;萬科也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中弘股份也退市了……房地產市場一片慘狀。

情急之下,房地產的“夜壺”是不是又要重新提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