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房價“晴雨表”生變?2019年還想買房的人要認清這五件事

“如果穿越到十年前的北京,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小諸葛就這個問題採訪了身邊的朋友們,一大票答案都是——買房買房再買房!有的甚至開始算起如果08年買了十套房到現在身家是多少。

言歸正傳,北京作為首都,之前一直是國內樓市的晴雨表。

這些年北京房產的發展歷程大家都看在眼裡,隨著人口不斷的流入,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房產資源又無法持續大批量入市,這就導致樓市不斷水漲船高,北京樓市發展的歷程曾一度被作為全國樓市的風向標,但現在來看還依舊如此嗎?

房價“晴雨表”生變?2019年還想買房的人要認清這五件事

高速發展後的沉澱期

北京作為我國的中心城市,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房價也沒落下,目前北京的房價讓不少人望而生畏,很多人表示想要憑藉一己之力在北京買房幾乎不可能,就算有六個錢包支持也很吃力。

一味的狂奔,終究不是上上之策。高速的發展也需要緩衝和沉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年,北京樓市顯然已經進入了逐漸沉澱的階段。

加上不可忽視的長效機制正在逐步建立,其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比較規範、穩定、配套的制度體系。“穩定”這個字眼在其中尤為突出,試想一下在沉澱期,一個穩定且沒有風吹的樓市,還能作為房產的風向標嗎?

房價“晴雨表”生變?2019年還想買房的人要認清這五件事

互聯網才是攤大餅的高手

在風口和鉅變的過程中,一線城市最先享受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的福利。當然互聯網浪潮從一線湧向三四線或十八線只是時間問題。

這兩年二三線城市的崛起,新一線的逐漸形成,除了有大局規劃的強大助推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互聯網。

從人口和產業結構來看,二三線人才流入增加和產業優化這兩年也在不斷加速,近年來不少地方以大學生創業基金等福利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吸引不少人。

再一個,從阿里上個季度的消費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看出,其中百分之80%的消費群體來自三四線城市,顯然浪已經吹過了一線。

浪潮過後的一線城市,也在受著互聯網帶來的反噬,看看今年年初北京統計公報發佈的數據:2017年末北京全市戶籍人口1359.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7萬人,這也是自1978年以來的北京人口的首次下降。

可見紅利過後的北京,吸引力有所下降,另外成都、武漢、西安、長沙等城市在人才引進方面做得極為認真,再加上互聯網這個攤開一線資源的最大助力。

未來,北京樓市的沉澱過程將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房價“晴雨表”生變?2019年還想買房的人要認清這五件事

開發商掙錢難已是圈內共識

前些年不少開發商在北京這片沃土上賺得盆滿缽滿,北京購房者相對其他城市購房者而言有一定實力,再加上需求量大,人口密集,在營銷上也不用下太大功夫。

近幾年這種“躺著賺錢”的時代彷彿結束了,從樓面價的攀升到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銷售價格備案的實行,再加上“穩”這個主調的推進,樓市的整體利潤縮小,但在這條利潤鏈上的主群體不變,如此一來就需要有人作出讓步。

士、農、工、商,從古代這工種排名可以預知,政府,開發商,銀行的權衡之下,作為“商人”的開發商首先被削薄利潤。

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迫使不少開發商轉戰遠郊或轉戰他地(碧桂園在三四線就斬獲了不俗戰績)。

從萬達退市到萬科轉型再到近期保利的改名......已然證明樓市的錢不好掙,而北京樓市的錢更不好掙,這在房產圈已是公認的事實。

共有產權增多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共有產權對於很多剛需來說都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年身邊搖到號的人明顯增多,不再是之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狀態。

這源於共有產權房供應量的增加,根據數據統計,早在17年北京供應的“限競房”項目合計超過60個,總供應面積高達500萬平方米。這些項目大多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入市。

除了17年的項目之外,在上週發佈的拍賣地塊來看,其中大部分仍然為限價房,這些限價房也會在未來陸續入市。

未來這種趨勢或許也會蔓延到其它城市,目前共有產權房已經在廣州、上海、成都等城市逐步實行。

可見,北京樓市各個體系發展相對完善後,將會在在福利住房、共有產權住房的實施上發揮引導作用,為人口密集城市提供樣板。

政治地緣主導和經濟走向標杆不可兼得

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樓市發展較早的城市,經過市場高速發展的沉澱,有多重產權的未來規劃。

互聯網大潮影響第一波過去之後,在數輪強管控的限購政策出現之後,北京樓市的市場導向作用已經被大大削弱。

當然在強幹預和強引導下,住宅市場結構會不斷得到優化,最終各人群對應不同居住方式的構想在沉澱期實現的可能也越大。

由於強大政治因素的主導,逐漸“特殊”的北京,已經失去了全國地產風向標的意義。而受市場主導相對較強的深圳或新崛起的新一線來成為樓市風向標更具有普遍的代表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