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峰科技最大股東股權質押99.83% 公司高管9年減持85次

曾是創業板“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吉峰科技,上市之後一度營收大幅增長。但隨著市場需求以及行業格局的變化,其股價距上市首日開盤價跌幅已近九成

《投資時報》研究員 王彥強

9年,彈指一揮間。

從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亮相至今,創業板已經走過近三千三百天。截至2018年11月9日,創業板指數收於1322.83點。從最初的1000點基準上漲32.28%。

對於首批登陸創業板的28家上市公司,標點財經研究院聯合《投資時報》,從股價、市值變化、業績、分紅等多個維度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28家公司市值和股價走勢分化明顯。

實際上,能於創業板首發上市的公司多為彼時在各自行業中的表現突出者。可時間是最好的驗證機,28家公司的發展已天差地別。其中吉峰科技(300022.SZ)便是十分醒目的一家。

該公司是亞洲地區最大的農機連鎖上市公司,是農機流通行業第一股且目前仍是唯一的上市公司,目前公司主營農業機械(單臺或成套)設備、農用輕型載貨汽車、農村通用機電等銷售與服務等。

公司創始人王新明於1998年創立吉峰農機(吉峰科技曾用名),目前有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副會長等諸多頭銜傍身,不過9年多時間,該公司股價卻從上市首日32.25元/股開盤價,跌到了截至2018年11月20日收盤的3.94元/股,跌幅高達87.78%,市值蒸發超百億元。

不過該公司也在不斷尋求變化。11月16日,吉峰科技發佈公告稱,擬對公司業務板塊及相應的組織與股權結構進行調整。調整之後,吉峰科技將形成由吉峰農機有限(農機流通與服務板塊)、吉林康達(高端特色農機具及核心零部件板塊)以及聚力實業(鄉村振興智慧農業板塊、現代農事服務與互聯網板塊)支撐的三大主力業務架構,其調整的核心目的之一或為資源聚焦。

高管股權高頻減持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吉峰科技市值縮水與其高管和股東的頻繁減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公開資料顯示,吉峰科技前十大股東共持股1.3億股,佔總股本的34.37%。其中包括八位個人股東、兩位機構股東。從第一到第十位的股東分別為王新明、王紅豔、成都力鼎銀科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夥)、西藏山南神宇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王海名、王宇紅、江青松、劉佳佳、張連魚、廖經平。

在這十大股東中,王紅豔和王新明是夫妻關係,王海名是王新明的弟弟。天眼查顯示,其中一家機構西藏山南神宇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大股東為王新明。據統計,王新明家族合計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達26.67%。

該公司於11月9日發佈的公告顯示,王新明的股權質押比例高達99.83%,佔總股份的13.11%,累計質押公司股份4984.98萬股。而其近期股權質押的280萬股主要目的是個人融資需要。

減持固然是公司高管兌現收益最直接的方式,但頻繁減持將直接影響二級市場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

據Wind數據顯示,自吉峰科技上市以來其管理層累計減持85次,累計減持金額1.27億元。實際控制人王新明個人累計減持12次,減持金額2499.41萬元,通過控股公司“西藏山南神宇創業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減持8次,累計減持2.82億元。

另外從分紅情況來看,據Wind數據統計,該公司自上市以來共計分紅三次,累計分紅金額5361萬元。而該公司首發募集資金3.8億元,定向增發1.8億元,合計5.6億元,與分紅相比差距10倍有餘。

補貼經營顯隱憂

《投資時報》研究員查閱Wind數據發現,該公司2008年營收7.94億元,淨利潤2916.86萬元。而到2009年上市,公司營收跨越式實現16.03億元,淨利潤達6930.15萬元。營收同比上漲101.89%,淨利潤同比上漲137.59%。而同期農機行業獲得的補貼也從2008年的40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130億元,同比增長225%。

之後幾年,雖然補貼不斷攀升,該公司營收也不斷上浮,但利潤情況卻出現顯著變化。

2010年至201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分別實現36.52億元、51.26億元、57.91億元、59.54億元和38.97億元。而同期淨利潤分別為9091.79萬元、1.10億元、3522.13萬元、-2.44億元和-4.84億元。可以看出,雖然公司營收還在不斷增長,但淨利潤卻從2011年的1.10億元下滑到2012年的3522.13萬,之後更不斷下挫。公司股價也從2011年的30元左右下滑到2012年的6元左右。

《投資時報》研究員研究發現,一方面,前述時間段內公司外延式收購擴張增多,導致資金緊張,增速放緩,且被收購企業難以即時發揮優勢;另一方面,工程機械市場出現較大幅度起落,也拖累了公司利潤。

與此同時,市場供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其客戶逐漸由之前的小型客戶轉變成農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客戶群的組織化程度提高意味著農機產品向高端、大型、先進轉換。

2015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實現32.85億元,淨利潤扭虧為盈達到4087.89萬元。《投資時報》研究員瞭解到,主要原因是該公司剝離了虧損的工程機械業務,提高了管控和人員優化力度,降低成本費用所致。

不過,2016年至2017年以及2018年1—10月,該公司營收再度步入下行通道,利潤也出現反覆。其當期營業收入分別為35.66億元、30.97億元和22.40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832.64萬元、-1532.33萬元和2693.23萬元。

可以看到,農機補貼政策不斷加強以及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導致行業的整體繁榮,也促使吉峰科技有了一輪高速發展。但隨著整體經濟增速換擋,政府補貼下降,再加上糧食種植收益下降、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該公司營收持續下滑,淨利潤亦出現反覆。

本文源自投資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