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

5月21日至22日,卡尔大公在多瑙河北岸的阿斯佩恩-埃斯灵打败了冒险渡河的法军,赢得了阿斯佩恩-埃斯灵会战,首次挫败了拿破仑一世的进攻,击毙包括法国名将拉纳在内的近4万人,其中阵亡7000余人,有29793名伤兵和俘虏被送往维也纳,拉纳元帅、圣伊雷尔及一大批跟随拿破仑征战四方的将军战死。

不过由于力量不足,加上约翰大公的援军没有及时赶到,没有底气,他没有继续进攻,乘胜追击,消除洛鲍岛这个法军位于多瑙河急流中的突出部,这给了失败的法国军队"站稳脚根"的机会,也给了他们"舔伤口"的时间。

拿破仑一直渴望复仇,虽然他和近侍们开玩笑地称它为“悲惨岛”,但他几乎在刚刚退兵多瑙河南岸的同时便再度开始经营此岛。在上一次战役中,洛鲍岛是法军集结和开进的“跳板”;在下一次战役中,它的地位不会有丝毫改变。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

拿破仑为了此次战斗集结起一支规模远超过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的大军,包括由法国皇帝直接指挥的近卫军、乌迪诺的第2军、达武的第3军、马塞纳的第4军、贝尔纳多特的第9军、贝西埃的骑兵军。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部队大多数都在上次战役吃过亏,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各自得到了补充—— 来自法国本土的生力军。

除了上述各部,皇帝还调集了两支额外的援军:其一称作意大利军团,是由其养子欧仁率领,从意大利北部兼程赶来,编制内包括麦克唐纳的第5军和格雷尼埃的第6军;另一支称作达尔马提亚军团,主力为马尔蒙特的第11军。除了负有拱卫维也纳周边重任的第7军和第8军,拿破仑几乎动用了当时能调来的全部兵力,这使得法军达到17万人,拥有火炮433门。

法军在6月份起开始做渡河的准备。他总结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工兵们的成就远超过上一次—— 到6月21日,他们总共搭起了3座主桥和8座辅桥,使得法国大军再次渡河成为可能。(说实话拿破仑像这次一样如果稳扎稳打,阿斯佩恩-埃斯林一役不可能会输。)

同时,吸取了上次战役期间敌人从上游放驳船撞桥的教训,法军采取了多种手段来保护渡桥:工兵们在主桥的上游河段搭建了长800米的双层木栅,从而有效地阻挡顺流而下的驳船;法军组建了配有轻型火炮的巡逻船队,专司巡视河面以防任何敌对行为。6月30日傍晚,马塞纳军的一个师在阿斯佩恩以南旧浮桥址进攻,奥军没有抵抗,法军轻易建起支柱桥。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

但奇怪的是,面积十余平方公里的洛鲍岛始终处于北岸奥军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内,奥军统帅卡尔大公却从未下达过炮击这座江心岛的命令,他所做的仅仅是在距北岸数公里远的地方布置一支小部队,密切监视着法军动向。

卡尔大公打算在多瑙河北岸的平原地带把自己的部队摆一个“口袋”,专等法国人渡河后钻进来,来个瓮中捉鳖,将拿破仑围而歼之。

卡尔大公选中的战场是一片被称作马契费德的多瑙河畔冲击平原,位于上次战场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的东北方。这块平原名副其实,大部分地势平坦无遮,仅零星长着一人高的玉米地。在平原的东北缘,一条被称作鲁斯巴赫的小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河流本身和河岸密布植被共同构成了一道“不大不小”的天堑。沿着河岸,分布着瓦格拉姆、包梅斯多夫等几个小村庄,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为奥军阵线上的重要支撑点。

卡尔大公就把他的大军部署在平原周边,构成了一个总长近20公里的半圆形阵地。这些人马包括诺德曼的前哨近卫军、贝勒加德的第1军、霍亨索伦的第2军、科洛雷特的第3军、罗森贝里的第4军、克雷瑙的第6军以及利希腾斯坦的第1预备军。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其右翼由3个军组成,以阿斯佩恩村为依托,沿布雷滕利-苏森布仑-亚德拉克-多伊茨-瓦格拉姆布置,长8英里。其中阿斯佩恩-布雷滕利为克里劳的第六军,布雷滕利-苏森布仑为柯罗华特的第三军,苏森布仑-瓦格拉姆为列支敦士登亲王的预备军。

左翼也由3个军组成,从瓦格拉姆沿鲁斯巴赫河左岸一直延伸到马尔格拉夫-新锡德尔,长4英里。依次是贝利加德的第一军,霍亨佐仑的第二军,罗森贝格的第四军,他们已经挖掘好战壕据守。两翼结合部是路易斯的第五军。

此外,他的骑兵分别在阿斯佩恩村西,苏森布仑-亚德拉克村北,马尔格拉夫-新锡德尔以东集结。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他还命令自己的弟弟约翰大公率还在普雷斯堡的军(14000人)向西运动,封锁马尔格拉夫-新锡德尔以南的缺口,从而完成整个包围。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

然而,拿破仑对奥军的布置和计划却一无所知,他自认为自己有17万大军,只要过河突击便可稳操胜券。7月2日拿破仑发布准备渡河的命令。

七月四日,皇帝突然感觉“吉时”已到,于是他准备指挥大军(25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趁着夜色掩护,全部渡河到北岸去。

参谋们已经拟定了渡河秩序表:战斗力最强的达武、乌迪诺、马塞纳所部第一批渡河;近卫军以及远道而来的意大利军团、达尔马提亚军团第二批渡河;贝西埃的骑兵们则最后一批渡河。为了稳妥起见,拿破仑又在洛鲍岛上留驻1个师和100余门火炮,以备不时之需。

4日黄昏,两营轻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乘筏子从亚历山大岛出发,渡过多瑙河,在米尔勒腾和格罗斯恩泽斯多夫之间的汉斯格兰德的低洼浅滩建立桥头堡,成功架设浮桥,各部除雷尼埃率1个步兵师和113门火炮驻扎洛鲍岛外,悉数渡河。

可是大部队渡河时,贝尔蒂埃下达的行军表不准确,导致本该经右边桥梁过河的达武军走了中间的桥,部队展开延误了好几个小时,进攻被迫推迟,因此拿破仑十分恼火,责备了他的参谋长。

不过由于卡尔大公计划引诱法军进入其在北面设置的圈套,以及4日晚的暴风雨分散了奥军注意力,另一方面,“口袋”战略也需要法国人自投罗网。但不管怎么说,能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晚上把十余万大军全部送过多瑙河,法国人在这场尚未开打的战役中,其实已经是先声夺人了。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示意图1

1807年7月5日的清晨到来,拿破仑成功地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的故地展开大军,据估计到上午7点,从洛鲍岛成功登上北岸的法军已超过10万之众。根据部署来看,拿破仑仍希望把奥军吸引到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这样法军便可以从右翼迂回包抄,以一记“右勾拳”将敌军围歼。

于是,当瓦格拉姆之战在上午正式打响时,战场争夺主要就是在奥军右翼和法军左翼之间展开,核心位置恰恰就是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这一切使得战役看起来正在按拿破仑预计的那样发展。

在这个局部战场上,法军占据着绝对的数量优势,奥军“孤悬”在前的只有诺德曼的前卫部队和克雷瑙属下的一些人马。战至中午,诺德曼所部几乎损失了一半人,不得不带动全军后撤,法军则牢固控制了阿斯佩恩-埃斯林一线。

7月5日下午3时,15万法军终于完成了渡河后的展开,并以扇形接敌的机动抵近奥军的阵线。此时,第四军马塞纳元帅部4个师(布代,勒格朗,圣西尔,莫利托尔)3万人在阿斯佩恩-亚德拉克之间构成整个法军的左翼,左翼2个骑兵师集结在了阿斯佩恩以南。

紧挨着马塞纳的是由贝尔纳多特元帅指挥的,2个步兵师组成的第九军萨克森部队万余人,进据了亚德拉克村。在法军的右翼,乌迪诺上将指挥的第二军4个步兵师和达武元帅指挥的第三军4个步兵师总共约5万人,挺进到掘壕据守的奥军左翼前。

1个骑兵师掩护达武的右翼。欧仁亲王指挥的意大利军5个步兵师和马尔蒙上将指挥的军3个步兵师则集结在两军后部。近卫军2个步兵师和骑兵预备队5个师直到下午6时终于集结到拉斯多夫附近。

双方都排开架势,大战终于揭幕。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示意图2

5日下午,自从马塞纳完成法军左翼构成后,就与克里劳的部队在阿斯佩恩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可是奥军主力并没有动静,因为其主要部队都还没完成展开运动,约翰大公的部队又没有赶到,所以并没有投入全力应战,相反选择防守。

由于拿破仑担心奥军获得增援,所以虽然部队刚刚完成战术机动,就急于进攻。经过侦察,他认为奥军的左翼比较薄弱,于是立即命令达武和乌迪诺率部进攻。因为仓促投入进攻,战前侦察不足,而且命令传达到各级部队又出现极大的时间差,使得两军完全是各自为战,零星攻击,并没有对奥军防御阵地形成有效的冲击。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示意图3

相反,早有准备的奥军死守阵地,还适时发起猛烈的反击,在战线中段的奥军核心据点阿德克拉村,由第9军指挥官贝尔纳多特抓总的攻势不仅没能击退奥军,反而越打越被动,右翼的奥军积极配合,也加入反击,将无能的贝尔纳多特逐出了亚德拉克村,萨克森部队败退的模样极为狼狈。

更要命的是,这个紧要关头,贝尔纳多特元帅惊骇于潜藏在薄暮中的敌人声势,居然下令撤退!他的败退很有可能牵动法军全线动摇,万幸中部的奥军同样兵力有限,也就未实施追击。不过,皇帝接到报告后,自然是怒不可遏—— 他带领扈从,冲到垂头丧气的贝尔纳多特面前,大吼道:“交出你所有的权力!立刻从我的面前消失!立刻从我的大军中滚开!”

随着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指挥官在火线上被戏剧性地解职,法军在七月五日的抢攻也就无疾而终了,法军不仅没能占领任何阵地,反而伤亡惨重。夜幕降临时,拿破仑意识到继续进攻不利,自己的预备队到位时间过晚,于是下令停止了进攻,准备第二天再行动,各攻击部队回到攻击前阵位,而萨克森部队也在亚德拉克村后方重新集结。

皇帝震怒与贝尔纳多特差点坏了整个战局,即使到了晚上还是余怒未消。据他的近侍记载:“这样的震怒在拿破仑任执政和当皇帝的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愤怒的拿破仑

6日清晨,已经完成全部战术展开的奥军在卡尔大公指挥下,抢先向法军阵地发起突然的进攻。奥军以其右翼为突击兵力,将主力克里劳军和柯罗华特军投入马塞纳第四军所在的阿斯佩恩-亚德拉克一线,而前日就挫败萨克森部队的列支敦士登亲王军猛攻贝尔纳多特的萨克森军。

而法军左翼的马塞纳第四军在7英里正面上仅有4个步兵师,要抵挡奥军两个主力军5个师的进攻,十分吃力。很快,最左翼的据守阿斯佩恩村的布代师被赶了出来,其他三个师也步步后撤,奥军夺取了法军的炮兵阵地,逃跑不及的法军丧失了几乎全部的炮兵。而右边的萨克森部队则再度崩溃,溃兵潮水般向后逃跑。

卡尔大公的这一招令拿破仑大为吃惊,他根本没有想到奥军居然还敢主动进攻,而且还敢在约翰大公的增援没有赶到前进攻。现在,如果任奥军在其左翼的形势发展,法军就会被完全切断退路,被奥军包围歼灭。而解决的办法无外乎两种选择,其一就是将预备队投入自己的左翼,其二就是将预备队投入到对奥军中路和左翼的打击中。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经过考虑,由于第一方案的机动距离太远,调动复杂,于是改采用第二方案,并且决定突击方向选择在瓦格拉姆,因为这是奥军左右两翼的结合部。

他立即下了几道命令,一面要求马塞纳无论如何也要坚守住左翼,一面令欧仁亲王的意大利军,马尔蒙军,符雷德的巴伐利亚师和骑兵预备队组成一支临时编成的序列,由麦克唐纳上将指挥,做好进攻准备,而洛里斯东和德鲁奥将军把近卫军的60门火炮投入中路,与那里的44门火炮配合,集中炮击瓦格拉姆和亚德拉克之间的奥军结合部。

在经过长时间猛烈的炮击之后,法军完成机动动作,行进到瓦格拉姆附近的麦克唐纳纵队立即发起了进攻。打头的是由意大利军布鲁西埃师和拉马克师8000人组成的4个密集纵队,前面2个分别有4个营,后面2个分别有8个营。紧随其后的依次是意大利军塞拉斯师和符雷德的巴伐利亚师的密集纵队,意大利军迪吕特师和帕克托师的密集纵队,以及瓦尔特的近卫军近万人密集纵队。

左翼是南苏蒂将军的24连胸甲骑兵和4连轻骑兵,胸甲骑兵在前。右翼从前往后依次是10连近卫军骑兵,8连巴伐利亚骑兵和4连轻骑兵。部队冒着奥军猛烈的炮火前进,损失很大。而同时法军右翼达武元帅和乌迪诺上将所部也发起了攻势,法军奋力渡过鲁斯巴赫河,前赴后继地进攻。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瓦格拉姆战役

此时,战局的天平开始扭转。因为卡尔大公手中却没有任何预备队,在中路和左翼遭到进攻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增援,只能依赖部队的拼死抵抗。而法军在中路虽然死伤惨重,但是很快取得突破,并对整条战线起到决定性的威胁作用。

经过准备的法军右翼部队也很快确立了战术优势,达武的部队席卷了整个奥军左翼。整个法军右翼开始向瓦格拉姆开始实施合围。奥军虽然战斗十分英勇,可是战局形势已经完全逆转。

在中路,法军同样取得了成功。拿破仑把意大利军团、达尔马提亚军团和贝西埃的骑兵军都投向这里,近卫军的火炮也同样指向这里。当时欧仁属下的麦克唐纳第5军以一个8000人结成的坚实方阵步步推进,奥军则以炮击和轻骑兵冲锋为“对招”,但却无法阻止法国人继续前进。尽管麦克唐纳第5军的进攻并不能撕破奥军中路阵地,但也足以让卡尔大公无法从这里调兵支援本方左翼—— 奥军在那里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到这个时候,此前奥军右翼(即法军左翼)一度占上风的攻势也陷入困顿。说起来很好笑,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推进得太快了。当奥地利人南下压迫马塞纳所部时,也进入了还留在洛鲍岛上的法军炮兵的射程内。拿破仑的先见之明体现出来了,岛上100余门火炮齐发怒吼,把奥军的推进阵势打得七零八落。

下午4时,卡尔大公在得知弟弟约翰大公的部队离战场还有10英里远时,才意识到自己围歼法军的计划已经失败,这场战斗继续下去不仅于事无补,还对自己极端不利,就命令部队脱离战斗,向北撤退进摩拉维亚山区。

奥军的撤退是井然有序的,他们仅仅抛弃了打坏的火炮,撇下重伤难于同行的人员。匆匆赶到的约翰大公没有与法军交战,也未掩护撤退,匆匆脱离。而拿破仑则用光了手头的预备队,各部队又精疲力竭,无力追击。于是瓦格拉姆之战至此落下帷幕。

奥军共损失41000余人,其中23750人伤亡,其余都失踪或被俘;法军的损失数为37500人(包括近万人失踪或被俘)在伤亡名单中包括1866名军官,仅将军就超过30名。大量经验丰富的一线指挥员损失,对拿破仑来说绝对是一件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事情了。

复仇之战—瓦格拉姆战役

疲惫的法军没能对败退之敌展开有效追击,甚至在匆匆赶到的约翰大公军面前一时惊慌失措。这本有可能成为拿破仑的一大遗憾,毕竟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战役最后,卡尔大公就因为没有穷追对手,埋下了瓦格拉姆战役失败的“种子”。

不过法国人的遗憾被避免了—— 尽管保持着较完整的撤退队形,但奥地利求和了。取胜的拿破仑心情极佳,在火线上将率部突击的埃蒂安-雅克-约瑟夫-亚历山大·麦克唐纳晋升为元帅。随着奥地利和法国签订停战协议,第五次反法联盟宣告土崩瓦解,心情更佳的拿破仑又将乌迪诺和马尔蒙特双双晋升为元帅。

这次瓦格拉姆之战,是一次较为经典的大军团决战。双方总共动员了30多万兵力,各自调动了400门以上的火炮,从单个战斗而言,超过了1789年以来时期历次战斗的规模。而双方的统帅又是当时两国最著名的统帅,曾经有过一次交手的经历,在战斗中,两人均有上佳表现。

其中拿破仑的良好组织大军过河;危机时灵机应变,及时在最关键的地点和时机,投入预备队,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指挥,都堪称战术的典范。查理大公选择伏击地点,诱使敌军进入预设口袋,实为谋划高明。

然而两人也各自犯下低级错误。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自恃自己兵力强大,贸然渡河,被敌军引诱入设定的圈套又仓促进攻,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若非自己反应机敏,奥军又延误战机,约翰大公迟迟不到,恐怕胜负难料。

至于卡尔大公则略显死板,虽然设好埋伏,但是未能乘法军渡河时和渡河后的混乱及时进攻,为等弟弟延误了时机。在后来进攻中,战线又拉的过长,兵力分散,没有形成主突击方向,另外也没有保留任何预备队应付突发情况。综合而评,拿破仑在整体指挥和组织上实胜查理大公一筹,法军实力上也稍占优势,所以取得胜利也在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