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發地市場30年:首都餐桌從“有啥吃啥”變為“吃啥有啥”

佔地1680畝,管理人員1500名,固定攤位2000個左右、定點客戶4000多家,日吞吐蔬菜1.6萬噸、果品1.6萬噸、生豬3000多頭、羊1500多隻、牛150多頭、水產1800多噸。市場過億以上的商戶有32家,年交易額過千萬的1000多家。形成了以蔬菜、果品批發為龍頭, 肉類、糧油、水產、調料等十大類農副產品綜合批發交易的格局。這是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2018年最新數據,然而30年前成立的那天,這裡只是一個佔地15畝、管理人員15名、啟動資金15萬元,連圍牆都是用鐵絲網圍起來的小型農貿市場。

北京新发地市场30年: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变为“吃啥有啥”

如今的新發地農產品市場乾淨整潔,一切井然有序。

1985年,北京放開了肉、蛋、蔬菜等5種農副產品的價格,同時打開城門,歡迎各地蔬菜進京。隨著統購統銷退出歷史舞臺,新發地村的菜農們開始為自家蔬菜找銷路,紛紛在村口的路邊擺攤賣菜。不知不覺中,新發地路口旁就自發形成了一個馬路市場。由於秩序混亂,馬路市場不但堵塞了交通,也破壞道路兩邊的環境,就在這時候,建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想法在張玉璽心中產生了。經村裡決定,以張玉璽為首的15個村民,用15萬元貸款,圈了15畝地,開始籌建市場。白天,張玉璽帶領大夥兒一起平整土地,晚上一起研究方案。一天下來,往往是一身泥水一身汗水。圍牆是鐵絲網,中間鋪的是焦砟,把簡陋的平房收拾收拾當作辦公室。1988年5月16日,新發地農產品市場正式成立。

北京新发地市场30年: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变为“吃啥有啥”

上世紀90年代初市場交易場景
北京新发地市场30年: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变为“吃啥有啥”

走出去是新發地農場品市場服務首都菜籃子的新舉措,把菜站開到社區,菜車開到居民家門口。
北京新发地市场30年: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变为“吃啥有啥”

電子商務的發展讓許多商戶儼然白領,電腦前就完成了交易。

作為流通市場的服務者,張玉璽始終站在商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扮成商戶體驗菜商的生活,扮採購商到產地考察,瞭解整個流通環節每個人的需求才更好的提供服務,能讓商戶一心放在經營上。經過30年的苦心經營,如今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已經承擔了首都80%以上的農產品供應,成為構築首都農產品安全穩定供應的“護城河”。首都餐桌也早已從“有啥吃啥”變為“吃啥有啥”。

北京新发地市场30年: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变为“吃啥有啥”

新的發展規劃中加入了更多的商戶服務體系,安居才能樂業,讓商務無後顧之憂才能更好地經營。
北京新发地市场30年:首都餐桌从“有啥吃啥”变为“吃啥有啥”

如今的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帶頭人變成了更具新視野的80後。

在新發地市場新的藍圖中,670畝土地將用於建設綜合性的地上三層地下三層的農產品市場,包括冷鏈交易區、果品交易區和蔬菜交易區,車輛可以直接開到各層裝卸貨。餘下的1000畝土地將重新規劃為綠地,進行植被改造,多品種花草樹木交相輝映,新發地市場將煥然一新,成為集觀光、旅遊功能於一身的花園式購物中心。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安旭東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