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置稅減至5%”?經濟日報:車企先練好內功

“購置稅減至5%”?經濟日報:車企先練好內功

車企與其等政策不如練好內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近日,針對社會上關於“發改委計劃將車輛購置稅減至5%”的傳言,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表示,發改委沒有研究或提出過這樣的建議。這意味著不少車企籲請國家出臺刺激政策、拉動汽車消費的願望有可能落空。

今年下半年,我國車市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3.4萬輛和23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0.1%和11.7%。前10個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82.6萬輛和2287.1萬輛,同比下降0.4%和0.1%。有分析認為,由於傳統意義上車市“金九銀十”不復存在,以及去年銷售基數較高,今年車市增長由正轉負將成定局。這也將是中國車市連續28年增長之後的首次負增長。

基於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性地位,不少人建議,國家應對車輛購置稅減半徵收。對於這樣的呼籲,並不難理解。作為一個重要稅種,車輛購置稅曾在2009年和2015年兩次下調,對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車減半徵收購置稅,確實較好地促進了小排量乘用車的推廣和提振汽車消費。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透支了車市消費能力。

“購置稅減至5%”?經濟日報:車企先練好內功

近期,受多方面因素綜合疊加影響,我國汽車產銷增速下降。但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2.35億輛,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汽車年產銷規模已近3000萬輛,比美國多出近1倍,也遠高於歐盟,居世界首位。如果僅靠臨時性的政策刺激,恐難在如此高基數上持續增長。

不僅是中國,當前全球車市都在減速。今年9月份,美國、歐洲、日本的汽車銷量也均為負增長,在亞洲具有代表意義的日韓兩國,汽車銷售也同樣乏力,銷量同比分別下降2.0%和17.2%。因此,對於中國車市的數據波動,不妨多一份淡定,相關企業與其呼籲政策刺激,不如自身練好“過冬”本領。

儘管全球汽車業失速,但我國車市並不缺乏亮點。比如,吉利汽車在去年產銷過百萬輛的基礎上,今年前10個月依然實現了126.58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約33%。其中,新打造的領克品牌單月銷量突破1.5萬輛。又如,合資企業廣汽豐田前10個月銷量達47.74萬輛,同比增長28.24%。其中,漢蘭達仍然一車難求。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也好於預期,前10個月,產銷分別完成87.9萬輛和86萬輛,分別同比增長70%和75.6%。這充分說明,只要有好的產品,市場還是不缺需求的。關鍵在於,企業能否圍繞這些消費需求,及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購置稅減至5%”?經濟日報:車企先練好內功

車市減速固然會對宏觀經濟增長構成拖累,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一次倒逼企業苦練內功,強身健體的契機。時至今日,我國擁有130多家整車企業,居全球之首。其中,相當一部分車企和產品供給粗放,產能落後,經營效率低下,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汽車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不經歷“大浪淘沙”,就很難形成產業集中度,也就很難形成品牌和規模效應,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反觀德國和美國,之所以能成為汽車工業強國,就在於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在全球範圍內兼併重組,不斷淘汰落後企業,少數優秀公司終於成長為跨國巨頭。這表明,企業的進入、退出,以及生存、消亡,對行業的兼併重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具有很大促進作用,有必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相關車企要認清一點,雖然當前汽車銷量增速下滑,短期內對生產經營形成了一定壓力,但客觀上有利於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倒逼自身練好內功,提高競爭能力。此時,企業需要強化創新驅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通過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購置稅減至5%”?經濟日報:車企先練好內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