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曾被父親逼迫自殺:如果成功要用血淚堆砌,寧願孩子碌碌無為


郎朗曾被父親逼迫自殺:如果成功要用血淚堆砌,寧願孩子碌碌無為

01

看郎朗的自傳才知道,在他滿是光環的背後,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郎朗不到三歲就表現出異於常人的音樂天賦,五歲斬獲瀋陽鋼琴比賽第一名,九歲赴北京求學。為此,父親郎國任不惜辭去公職,進京陪伴郎朗。全家人的生計,都落在母親周秀蘭一人肩上。

初入北京,人生地不熟。雖然朗朗很努力,但鋼琴老師總是無端指責並莫名拒教,這使得望子成龍的郎國任情緒崩潰失控。

有一天,郎朗在學校合唱團擔任伴奏,回家晚了一個半小時,耽誤了練琴,郎國任勃然大怒,逼郎朗在跳樓和服藥自殺間做出選擇,並說要和郎朗同歸於盡。幸而少年的郎朗極力反抗,才未能釀成慘劇,否則就沒有今天的郎朗了。

這件事讓郎朗一度放棄練琴,並對父親心生恨意。

還有一次,也是因為練琴,狂怒的郎國任用皮鞋擊打郎朗的頭部,鞋跟上的鐵掌把郎朗的頭都打破了。

........


郎朗曾被父親逼迫自殺:如果成功要用血淚堆砌,寧願孩子碌碌無為


在郎朗的記述裡,既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全力付出,也能感受到一個人生不得志的父親幾近瘋狂的賭徒心態。

因為自己的音樂夢破滅了,遂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為了能讓兒子成為一名鋼琴大師,抱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意念,不惜一切,孤注一擲,哪怕犧牲兒子的童年。

幸而郎朗成功了,幸而郎朗少年得志,名利雙收。可是如果他失敗了呢?這人間是不是又會多一個悲劇,少一個神童?即便是現在成功的郎朗,誰又能說他心裡有沒有留下陰影和創傷?

在成為鋼琴大師的同時,他是否同時也收穫了幸福?

不得而知。


郎朗曾被父親逼迫自殺:如果成功要用血淚堆砌,寧願孩子碌碌無為


02

幾年前,在美國耶魯大學,有位名叫蔡美兒的華裔教授,將自己的育兒經寫成了一本書,名曰《虎媽戰歌》。在這本書裡,這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虎媽,用非常嚴苛的教育方法,讓兩個女兒分別考入美國常春藤盟校和哈佛大學。

與其說這是兩個女兒的成功,倒不如說是虎媽蔡美兒的勝利。

在書中,蔡美兒羅列了她的的十大禁止家規。不允許兩個女兒任何一門成績低於A,不允許她們參加同伴聚會,不允許在外過夜,不允許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不允許演奏鋼琴和小提琴以外的其它樂器,不允許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看了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郎朗曾被父親逼迫自殺:如果成功要用血淚堆砌,寧願孩子碌碌無為

我不知道若干年後,兩個女兒會不會發自內心感謝媽媽的嚴格教育。我只知道,有一次,她們一家人去俄羅斯旅遊。虎媽要小女兒露露品嚐魚子醬,小女兒不肯。面對虎媽的堅持,露露突然情緒崩潰,發瘋似的說媽媽令人恐怖,並抓起桌上的杯子砸碎在地上。

從這件小事上,我們能看出虎媽的強勢和露露內心的牴觸和不滿。

所幸,經過這件事以後,虎媽也意識到自己的過分,開始把一些選擇權還給女兒。譬如露露辭去首席小提琴手,改打自己喜歡的網球。


郎朗曾被父親逼迫自殺:如果成功要用血淚堆砌,寧願孩子碌碌無為

03

前段時間,一篇控訴父母不當教育的萬字長文在網上引發熱議。

作者是一名海歸。他曾以四川省某市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考入北大,畢業後又赴美留學。由於父母多年來對他個人生活的過度控制,對他情感需求的直接無視,作者患上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心理疾病,無法正常與周圍人交往。

他試圖自救,因此赴美攻讀心理學,並主動去校方心理諮詢中心做心理諮詢。

他也曾嘗試與父母溝通,希望父母能意識到教育上的問題,能夠自我反思並學著理解他。但是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父母的答覆是輕描淡寫一句話“還不就是那些事”。

他與父母,誰也走不進誰的心。

作者因此怨憤父母,長達十二年沒有回家過年,並於六年前拉黑父母,徹底與之決裂。

要有多深的怨恨,要有多大的隔閡,才讓父母變得連路人都不如?


郎朗曾被父親逼迫自殺:如果成功要用血淚堆砌,寧願孩子碌碌無為


04

看過一個小故事。一個小男孩每次去超市都會哇哇大哭,父親不解,於是蹲下來問孩子。當他蹲下來的時候,他才發現,從孩子的視角,看到的不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是數不清的來來去去的人們的腿和購物車。這一切讓小小的孩子感到無助,害怕。

於是父親馬上找來購物車,讓孩子坐在車上,孩子破涕為笑。

成人眼裡的世界和孩子眼裡的世界有多不一樣,只有當你蹲下來,你才會明白。

在我們與孩子之間,缺少的不是愛,而是平等的視角。我們習慣高高在上,自以為是。

面對無法掌控的世界,我們有太多擔心,太多害怕,太多惶恐,這些擔心害怕和惶恐一旦與慾望相結合,就會變得非常可怕。

我們會焦慮不安,會急功近利,會恨不得讓孩子變成被成功驅趕的高速旋轉的陀螺。

我們不知道,需要成功的是父母,孩子的世界沒有功利二字。

我們忘記了,他們只是藉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他們不是我們的複製品,不可能照搬我們的人生經驗,也沒有義務揹負我們的人生和夢想。

就像一棵小樹,它不但需要我們剪枝驅蟲,更需要我們不斷施肥,為它提供足夠的陽光雨露,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我們既不能矯枉過正,把它修剪成沒有枝葉的光桿司令,也不能為了殺蟲而不惜傷害小樹,更不能違反大自然的規律而拔苗助長。

同理,孩子也一樣,他首先是一個人,獨立的有血有肉的獨一無二的人。他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尊重,關愛引導,而不是全盤操控。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一個有能力為世界創造價值同時又能享受幸福的人,而不是用我們的被功利和焦慮綁架的愛,再次綁架他們。

不要把我們的訴求強加於他們,不要強迫他們成為只會追求成功的機器人。

尊重他們,理解他們。

他們終將離我們而去,終將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別讓他們帶著傷害、帶著遺憾、帶著怨恨離開我們。

或許他們需要成功,但是他們更需要精神的慰藉,心靈的滋養。

而且,如果成功需要以失去童年為代價,以一個孩子內心的傷痕累累為代價,以父母和兒女之間的相恨相殺為代價,那麼,我寧願孩子一輩子碌碌無為。

只要他自己覺得開心,只要他幸福就好。

愛得多,愛得少,都不如愛得剛剛好。

願我們都能從容一點,淡定一點,自信一點,迎接孩子,陪伴孩子,再目送他遠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