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龍:為啥很多老師不知道怎麼教語文?

如何上好語文課?錢老認為,現在很多老師都感嘆不知道怎麼樣教語文了,那是因為現在語文教學存在著三大弊端,去知識、去傳統、去訓練的新課標中的一些提法讓老師教學成為了空中樓閣,要重新找回教語文的感覺,一定要反思,語文是一門什麼課程?

01

上課前多問問“我教的是什麼課?為什麼要教這門課”

在進入教學過程之前,我一般總要問一問自己:我教的是一門什麼課?為什麼要教這門課?怎樣教這門課?這樣教對促進學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後來漸漸養成習慣,“課前自問”就變成了一種自覺的意識。這種課程意識,看似很“虛”,其實它關係到整個教學活動的走向,決定著教學的成敗。

那麼,語文是一門什麼課程?用一句話表述就是:語文就是對學生進行民族語教育。

把語文課程的目標定位在民族語教育,並不是把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狹隘化了,也不意味著語文課程可以放棄思想、人文教育。我教的是語文,幾十年來始終堅守的一個立場是,所有教學活動都應該有助於學生正確、熟練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語文教學既然本質上就是民族語教育,那麼我上課時最關心的問題是:學生是通過怎樣的途徑進入並解讀文本的?那就是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語言,進而實實在在地教會學生讀書。

以閱讀為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對範文語言的誦讀、品味、賞析,生成語感,積累語料,學習民族語豐富的表現力;在此同時,必然也受到範文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薰陶感染,因為學生學習的文本,不是抽象的語言符號的堆積,而是典範的、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內涵的言語成品。因此,正是對民族語的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功能。

新課標中提出的不要系統的教授知識,無疑將語文教學置於空中樓閣,這種去知識,去傳統的做法讓老師越發越不知道語文該教什麼。

02

語文課,其實離不開生動活潑而又有效的“訓練”

早在1982年,我就提出的“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三主的教育理念。這一直是指導我的教學實踐的教學理念,它支配著我上的每一堂課。

有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來的理念早已經是昨日黃花了,而不久前中學生髮展綱要中,就提出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綱要性條例,說明至少有兩朵花還開著。而這些年來,應試式的“操練”愈演愈烈,莫名其妙地在“訓練”和應試式“操練”之間畫上了等號,於是,在一片反對應試教育的聲浪中把“訓練”也連同髒水一起潑掉了。

那麼,訓練是什麼?怎麼訓練?

實質上訓練是一個怎樣處理好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關係的問題。老師在進入教學過程之前,首先必須真心實意地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而不是越俎代庖,把教師自己認知的結果強加給學生;其次,必須真正把教師的作用定位在“導”,也就是隻能因勢利導,使教師的“導”成為強化學生主體地位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削弱或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師生互動,必定是生動活潑的有效的“訓練”。

其實,教育本身就是訓練。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強,學生要學會閱讀、學會作文、學會聽說,並通過讀、寫、聽、說的實踐提高語文素養,更不能須臾離開訓練。排斥訓練,無異於抽空語文教學的內容,使語文課程蛻變成一個徒有其表的“空殼”,跟思品課、政治課、歷史課等其他人文學科沒有了區別,結果必然是嚴重降低語文教學的質量。

03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質疑提問,才是語文教學的“訣竅”

語文教學必須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個“訣竅”。教讀必須做到兩點:

一是教師在教讀之前,必須教會學生自讀。

“自讀”不是“預習”,而是一種以培養自讀能力為目標的閱讀訓練方式。我一般要求學生在自讀中藉助工具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現在還可以網絡查詢)和課文註釋,按照閱讀文章“由表及裡”的思維流程進入文本,揣摩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語言,以及質疑問難等等。教一篇課文的目的不是“教懂文章”,而是“教會閱讀”,教會學生會讀一類的文章。

二是老師要會設計問題。

設計問題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問題設計得好,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或引起認知衝突,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尤其注意避免那些“教學圈套式”的“偽問題”。某些展示課上常常可以看到老師的提問不是為了啟發學生思考,而只是為了從學生嘴裡“掏”出一個預期的答案,這個答案其實早已編入了課前製成的ppt課件之中,這種所謂的提問只是一個誘使學生入我彀中的“圈套”而已。

我更重視指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我的很多課都是建立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的。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就是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無疑—有疑—無疑”的讀書長進的過程。經常進行這樣訓練,學生提問的水平就會逐漸提高,而學生提問水平的提高事實上意味著閱讀能力的提高。

既然學生是學習、求知的主動者,那麼教學過程中的“學情”就必然會隨著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而千變萬化,逼使老師不得不經常面對不斷變化著的學情。這種學情變化是無法預料的。這將對教師的教學智慧確實是嚴峻的挑戰。長期以來,這樣的挑戰不斷出現,我這個資質平平的人,居然也漸漸變得聰明瞭一些,至少在千變萬化的學情面前已不至於手足無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