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劉備擁有那麼多的厲害人物,為什麼最終蜀漢會滅亡呢?

Forever253887665


在三國演義裡面,作者羅貫中就道出了天下歷史之勢“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麼當時的三國之勢,最終結果必然是走向一統,那麼蜀國最後被滅也就是歷史之必然,當時之所然了。

雖然當時蜀國劉備在世的時候,擁有很多歷害的歷史人物,但這裡面有演義的成分,並非完全的正史事實。在此暫且不論演義與正史的相符合度有多高,就如演義裡所說的,那怕劉備擁有孔明、五虎上將、李嚴、法正等厲害人物,也正如演義所說的,以當時蜀國的政治局面和地理位置,最後走向滅亡也是理所當然。其一,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麼按當時三國的形勢,蜀國的經濟體系無疑是最差的,尤其是後期,孔明的多次北伐,大家都知道,戰爭那是打的是國力,勞民傷財,沒有經濟基礎,何談發展國家。

其二,在政治體系方面,蜀國也遠不及魏國。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存亡除了其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也與其統治階級有關。劉皇叔仁義,許多歷史人物都是衝著劉備的賢名而來,但劉備不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與其國體政治是一致的。簡單一點來說,蜀國是先是劉孔的國家,反觀魏國卻是一個制度鮮明的國家,這要歸功於曹操這位偉大的政治家。簡單的來看,例如曹操,明知司馬懿有野心,但為了其才能,留其使用。而劉備孔明明知馬謖難堪大任,還要讓其守街亭。再有,劉備知道關羽被害,立馬帶兵討吳,從而破壞了蜀吳的政治聯盟,反觀曹操眼看親兒子被劉秀部下殺了,依然以大局為重,所以說在政治策略方面劉備還不及曹操。

其三,在軍事方面劉備團隊成員死後,除了姜維,想找個懂政治懂軍事的人都沒有,反觀魏國,那怕曹操死了,但朝堂上人才輩出。由此看來,從經濟、政治和時機來說,最後魏滅蜀吳是歷史之所然之。





三丫說事


一、劉備手下人才數量尚可,但曹操父子、孫權手下也人才輩出,簡言之:劉備沒有人才優勢。

三國是人才輩出的年代,劉備手下曾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一等一的大將,有孔明、龐統、法正、馬良等謀臣;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將、荀彧、荀攸、郭嘉、許攸、司馬懿、鍾繇等大批名臣;孫權手下有周瑜、張昭、魯肅、呂蒙、陸遜、諸葛瑾、甘寧、丁奉、徐盛等文臣武將輔佐,簡言之,劉備在三雄裡面人才上無任何優勢。

二、關羽發動的襄樊戰役、呂蒙偷襲荊州戰役、劉備夷陵復仇戰役耗光了劉備爭奪天下最後的本錢。

赤壁大戰後,劉備是最大的贏家,不僅在荊州有了自已的一畝三分地,還不斷要求進步,帶龐統、黃忠、劉封、魏延等揮師入川。可惜初期進展並不十分順利,長於軍事的軍師龐統中箭身亡,劉備急急調孔明、張飛、趙雲等入川,造成了荊州防禦空虛。後來益州前線頻頻報捷,劉璋出城投降,得益州後劉備又在法正(前線參謀長)、孔明(後勤司令)等佐助下,張飛、黃忠、魏延等戰場拚命,終於逼走曹操,又奪下空城漢中。革命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劉備得意了,得意就忘了形。本該化幾年功夫鞏固勝利果實,不能再貪多嚼不爛。但關羽不顧荊州空虛,貿然發動襄樊戰役,利用水攻,攻破于禁七路援軍,誅先鋒龐德、俘大帥于禁、圍守將曹仁,曹操部兵強馬壯,隨後派關羽老友名將徐晃率軍南來,徐晃竟踏破關羽鹿砦、長趨直入!後方東吳呂蒙、陸遜白衣渡江,襲佔荊州,關羽被魏、吳前後夾擊,全軍譁變,關羽、關平被擒殺,荊州屬吳。劉封、孟達內訌,孟達、申耽投魏,上庸又失,意味著劉備從荊州方向北伐成了永遠不能實現的美夢。劉備為奪回荊州,發動夷陵戰役,急性子、虐卒愛好者張飛被部下所殺,劉備在夷陵被陸遜紅燒,敗退永安城,至此,劉備糾集數十年的四海精銳喪失殆盡,蜀漢內憂外患,想自保都難,遑論收復中原?其間黃忠、馬超又病亡,劉備連病帶傷心,撒手西去,和老友、心腹關羽、張飛喝老酒去了!

幸虧不世出的孔明,東聯孫吳,南撫南中,蜀漢休養生息數年,恢復原氣後,孔明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率軍北伐,第五次病逝五丈原。蔣琬、費禕時代尚能自保,到姜維時代一味窮兵黷武,百姓面有菜色,黃皓專權、陳祇和他沆瀣一氣,鍾會大兵壓境,纏住沓中屯守的姜維,鄧艾偷襲陰平關,孔明子諸葛瞻老子英雄兒子混蛋,兵敗自殺,蜀漢滅亡!





蒼茫大地顧煒斌


其實題主能夠提出這個問題

就說明題主已經陷入了一個誤區了。

我們今天不從其他層面來解讀為什麼蜀漢會滅亡,但從題主所說的人才方面來說上一說。

誠然,劉備擁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並且都是當世頂尖級人才。

但大家有沒有靜下心來想一想。

劉備擁有的厲害人物,真的很多嗎?

武將出去關張趙馬黃,外加一個魏延,這六個人之外,劉備麾下當真還有天下名將嗎?

文臣除去諸葛亮、龐統、法正,更有何人?

說穿了,劉備手下的一流人才,兩隻手就能查過來。

就憑這九個人,難道就能一統天下?怕是有些異想天開了吧?

而反觀曹操麾下,無數咱們耳熟能詳的人物,都聚集在曹操的麾下。

文臣隨便一提,就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司馬懿,這還不算中原大地無數人才湧入曹操麾下,擔任各種中下層官員。

武將就更不用說了,什麼五子良將、八虎騎、許褚、典韋什麼的,簡直不勝枚舉,都已經被後世說爛了。

再有東吳孫權,雖然只是偏安一隅,但人家至少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還有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潘璋、徐盛、丁奉十二虎臣,還有江東第一高手太史慈,這些人物都是一時俊傑。

就算劉備手下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在三國亂世之中,全都能打個一百分。

但是人家曹魏、孫吳的人才,那也是能打八十五分,九十多分的。

就算是單兵作戰比不上你們五虎上將,臥龍鳳雛,但我們一擁齊上,以數量取勝,你待如何?

所以蜀漢後期人才凋敝,其實早就埋下了伏筆。

平定天下,從來都是可以依靠一個或者幾個厲害人物,就可以辦到的。要同時考慮到政治環境、地理位置、人口民心等多種綜合因素。

否則當初霸王項羽傲視天下,難逢敵手,早就一統天下,登基稱帝了,哪裡還輪得到劉邦反攻?


盜帥夜留香YE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談劉備做人的問題了。是重義還是重利。

當關羽被殺之後,劉備的決定就決定了蜀國的命運。都知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一個誓言。想當年,關羽為了追隨劉備,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每當想起這些,劉備一定會江山都不要了,也要為關羽報仇。

在當時誰都知道,包括劉備本人也清楚,攻打東吳,時機不成熟。到最後,攻打東吳失敗,並且傷了蜀國的元氣,劉備去世。

到了劉禪,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後累死。姜維接替諸葛亮的角色,繼續打魏國,最終以失敗告終。

縱觀蜀國,如果劉備不給關羽急於報仇,以自己的大業為重,聽別人的勸告。諸葛亮不用六出祁山就可以把魏國滅掉,反過來滅東吳就容易多了。

綜上所述,關鍵是劉備也太重義了。沒有把統一全國,自己當真正的皇帝放在第一位置上。而是把“義”放在第一位置上了。


校外老師


蜀漢的滅亡本就是註定的,到後期不管是在人才、兵力、物力,還是疆域,蜀漢連東吳集團都比不上,你更別說是曹魏集團了,雖然在劉備死後,蜀漢在諸葛亮的率領下一直處於攻勢,曹魏邊界也連年被蜀漢攻擊,但往深層次看,蜀漢的進攻對於曹魏政權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威脅,諸葛亮也從來都沒能動搖過曹魏的根基,在我們現在看來諸葛亮連年的攻伐只不過是在延緩蜀漢滅亡的時間罷了,除此之外毫無意義。而隨著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後,接著趙雲、蔣琬、黃權、魏延等蜀漢中流砥柱的相繼逝去,蜀漢的國力就更加的羸弱,再加上蜀漢的君主劉禪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在封建時代亂世之時,一個國家如果不想滅亡統治者的素質是直觀重要的,在三國這麼一個亂世蜀漢出現了劉禪這麼一個庸庸碌碌之君,怎能不滅亡呢?雖然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劉禪其實很聰明,只是蜀漢本身太弱了所以最終蜀漢才會滅亡,其實個人完全不贊同這點,我們不看劉禪在位期間有作出什麼政績,就看當時鄧艾率兵圍攻成都之時,由於鄧艾是從小道偷襲而來,手底下並無太多的兵力,劉禪完全可以憑藉著成都這座雄城抵擋住鄧艾的進攻,然後等待姜維等人率兵來解救成都之圍,可惜的是劉禪並沒有這麼說,他反而是開城投降,就憑這個試問誰能說劉禪是一個有為之君?所以說綜合以上原因,在蜀漢後期人才物力兵力都完全比不上其他兩國的時候,蜀漢若不被滅,那真的是“天理難容”。

個人覺得從劉備丟掉荊州三郡,從蜀漢遭遇夷陵之敗之後,蜀漢集團就已然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等待蜀漢的也只能是被中原的王朝佔領的命運。其實劉備本不應該死盯著荊州,荊州雖然戰略極其的重要,但也是一個四戰之地,曹操和孫權也都在盯著荊州,憑藉著蜀漢本就不富裕的兵力去跟曹操和孫權爭奪荊州,本來就是一個錯誤,我倒是覺得當時劉備完全就可以將剩餘的荊州三郡作為籌碼與孫權進行交易,促使孫權和自己一起進攻曹操,劉備需要做的就是將荊州三郡的人口遷往益州即可,然後在孫權與曹操大戰之是,趁機集中兵力進攻關中之地,憑藉著手下大將馬超在關中之地的威望,再加上精銳的大軍,劉備完全有能力在曹操沒回頭神之際佔領關中之地,之後劉備完全就可以藉著潼關、散關、武關和蕭關四個關隘閉關而守,再加上益州,蜀漢集團完全可以慢慢發展自身的實力,然後靜等中原的變化,待中原有變之時,以關中的精銳軍力攻擊曹操,然後讓關羽,亦或者其他的將領在益州牽制著孫權,這樣統一天下的機會絕對要比從荊州和益州夾擊曹操的機會要大的多。只可惜的是最終劉備還是亡在荊州之變上,蜀漢最終還是亡在曹魏的手上。


澳古說歷史



赤壁之戰後,天下已然三分,魏蜀吳三足鼎立,不過蜀國這條腿有點細。

說劉備或者蜀國厲害的都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分天下最初由魯肅提出(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而諸葛亮提出的是聯合孫權抗擊曹操。應該說,魯肅對當時天下形勢比諸葛亮看得長遠。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建立魏國,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建立東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還是那句話,蜀國的腿有點細。

蜀國並非富庶之地

從三國版圖看,魏佔領長江以北,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

蜀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

在農耕社會,誰獲得可以耕種的土地多,就意味著國庫的更加豐盈。魏的疆域是小麥的主要產區,吳的疆域是水稻的主要產區。蜀國主要依靠出口蜀錦增加收入,從國庫的豐盈程度來說,蜀國不及魏國和吳國。

蜀國戰鬥力並不高


最初,三股勢力,在戰鬥力方面不相伯仲。但是,經過赤壁之戰之後,尤其是荊州、夷陵兩戰,蜀國戰鬥力大大減弱。

220年關羽在荊州之戰中戰死

221年張飛被下屬刺死

222年黃忠被潘璋射死

222年馬超病死

222年夷陵之戰劉備去世

短短三年時間,蜀國五虎將死了4個,加上劉備去世,蜀國失去精神領袖,所以無論是戰鬥力還是軍事威懾力蜀國都大打折扣。

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數量越多意味著可以應徵的士兵更多。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魏國有4432881人;吳國有2562000人,魏國人口是蜀國的4倍,吳國是蜀國的2.5倍。

國家的富饒程度影響軍隊的裝備,也就是說,越富有的國家,越能徵集到更多的士兵,越能擁有更加優良的裝備,軍隊也就越有戰鬥力。

從國家富饒程度、名將數量、可以徵召的士兵數量來說,蜀國戰鬥力並不高。

蜀國連年征戰

三國鼎立之後,蜀國並沒有時間休養生息。225年至263年,歷經了南中平定戰、諸葛亮北伐(5次)、姜維北伐,直至263年蜀國被滅。連年征戰,收穫不及回報,國勢日衰,沒有不亡的道理。

國無明君

三國鼎立之後,劉禪在治國能力以及號召力上遠不及劉備。沒有明君,國家的發展受到限制,而這時的曹丕及孫權都是雄才大略之輩。可是誰又能想到樂不思蜀的劉禪居然能在位42年,超過中國大多數帝王。




倚松賞鶴痴書童


劉備倒了,那麼對於蜀國,亞鬥坐正,不作為,無魅力,只能是個看客,守成不足,更不要說開創了。還是人才不繼,諸葛亮想用馬謖。馬謖只是空有理論沒有實踐,一出馬,失敗,被諸葛亮揮淚殺馬謖!那就是相位無人繼承,得一相興一國,一國興,一相難求,千年難遇。有一好臣相,那怕扶不起亞鬥,也能中興,也能發展好,最起碼守誠就有能力守。好似張昭,東吳,周瑜死,東吳不倒,一直到陸遜,換了幾代軍頭,東吳不倒,看一相多能耐,多難得。千軍而得,一將難求。應該千將容得,一相難求!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跟著打天下,終得三分天下,有一份,開創難,守成更難,找人接班難,更好良相,更難,好似司馬懿樣,有才華,定好基礎,取代了曹魏!


鳳凰231960427


首先國家的興亡從來都不是隻看個人有多麼厲害,更多的要看這個國家的實力。

要考慮到演義的誇張因素,劉備當時身邊的人物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還並不好說,很明顯諸葛亮等人都是有被美化過的了,他們應該顯然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厲害了。

撇去這個因素不看,劉備手下的良將文臣其實真的不算多,在《三國志》中立傳記載的人最多是吳國最少是蜀漢。另外蜀漢真的過於偏向於一些人發展十分不均衡,武全部靠五虎將加魏延,文靠諸葛亮龐統等人,但當他們去世後,後繼的接班者過於少人才不多,沒有很好的選拔機制,導致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上面都是個人原因,再來看看國力方面對比,魏佔領肥沃的中原土地,吳國佔有江東之地,而蜀漢尤其是後期失去荊州的蜀漢更是偏居一隅,地盤少自然人口少,軍隊數量不足,國力方面還是比不上其他兩國,要耗下去吃虧的是蜀漢,在長期北伐失敗之後國力更是耗盡,所以在滅亡的時刻才會不堪一擊。

個人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交流。


怎麼總是存在用戶名


劉備有地利,人和,唯獨缺了天時。當魏吳坐大多年後,顛沛流離的劉備才好不容易站穩腳跟,此時魏吳民心盡收,而劉備還有些風雨飄搖,不能全力以赴去支援關羽,畢竟害怕成都不穩啊!綜合實力本就是最弱的一個,還要分兵把守,緊有的作戰資源就靠關羽一人在硬撐,當然,這和關羽的過失也有一定關係,畢竟關乎蜀國國運,他不該急於求成,只需固守,待成都一切準備好了,才能發動如此大的戰役,唉!一句話說不完。關羽死後就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陽光海岸59108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從歷史的角度看,三國都會被滅,只是先後問題。蜀漢先滅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諸葛亮屢伐中原,死後,姜維又九伐中原,窮兵黷武,國不勝力。加上蜀漢後期的內部矛盾,所以久佔中原,以逸待勞的司馬家族最後由鄧艾鍾會領兵一舉消滅了蜀漢。再修養幾年後,又出兵滅了孫吳,最後司馬昭在曹魏內部大量培植親信,權傾朝野,直到其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煥讓位稱帝,從此,三國歸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