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二戰時候的金剛級戰列艦?

程序正在載入中


題主問到了金剛級與內華達級的對比,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覺得既然是寫兵器評價,單寫一型裝備當然是缺少一絲“刺激”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嘛。

金剛級首艦金剛號於1913年8月16日竣工,而內華達級首艦內華達號於1916年3月11日竣工,就竣工時間來看,二者可以說是同一時期的戰艦。兩級艦都一直服役到二戰期間,也都經歷了現代化改裝。金剛級改裝前標準排水量27500噸,改裝後32200噸,而內華達級則分別是27500噸和31000噸,可見從排水量上來看,二者也算是同一重量級的選手。

既然是對比兩條戰艦,從單艦戰鬥力來看,不妨簡單地從攻、防、速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主要對二艦的完全體進行對比(現代改裝之後的二艦),當然對於現代化改裝前的二艦,我們也會做一些簡單淺層的介紹。

武備


↑金剛級三號艦榛名號,攝於1931年。金剛級在竣工時裝有4座41年式356mm/45倍徑雙聯裝主炮,16門152mm/50倍徑副炮,12門76mm高射炮以及兩座四連裝533mm魚雷發射裝置

現代化改裝後的金剛級,保留了原有的四座主炮和152mm副炮,拆除了原先裸露在甲板上的舊式76mm單管高射炮,換裝為四座有封閉炮塔以及火控裝置的八九式127mm雙管高射炮,加裝了10座雙聯裝25mm機炮。當然,改裝為高速戰列艦後,金剛級上頗為雞肋的魚雷兵裝也被拆除。


↑內華達號艦尾,攝於1919年的珍珠港。這張照片是從一個熱氣球上拍攝的。內華達級裝兩座356mm三聯裝主炮和兩座356mm雙聯裝主炮,主炮數量達到了10門,超過金剛的八門356mm炮。要知道,本子在吃透金剛技術之後造出的扶桑級戰列艦,356mm主炮數量雖然為12,但是扶桑級狹長的艦體上堆疊了多達6座雙聯裝炮塔,佔據了大量艦內以及甲板空間,自然也就擴大了防護面積,犧牲了防護水平以及改裝潛力。而內華達級戰列艦隻有四座主炮塔,整艦的佈局也就顯得乾淨、簡潔、寬敞,有較大的改裝餘地。

金剛級的四十一年式356mm炮單炮射速約2發/分。以該炮發射攻擊敵方戰列艦用的673.5kg的九一式被帽穿甲彈為例,以2.6°仰角(平射攻擊敵艦舷側垂直裝甲)發射時,射程約5000m,彈著時炮彈速度為約670m/s,彈著角度約3.5°;而以28.7°發射時,射程約30000m,彈著速度414m/s,彈著角度35.9°。

而內華達級的356mm主炮單炮射速約1.25-1.75發/分。發射635.9kg被帽穿甲彈時,當以7.4°仰角發射時,射程約11890m,彈著速度501m/s,彈著角10.1°,能夠擊穿約340mm厚的表面硬化垂直裝甲;當以8.6°仰角發射時,射程約13260m,彈著速度約為479m/s,彈著角度約12.1度,能夠擊穿約280mm厚的表面硬化垂直裝甲。

但是該炮只有-5°~15°的仰角,無法對目標實現大角度跨射,也就是無法攻擊敵方艦隻薄弱的水平甲板裝甲,只能硬鋼舷側垂直裝甲。而且內華達級的主炮單炮射速只有金剛級的一半左右,射程和侵徹力也不如金剛級,主炮威力方面,金剛級算是扳回一局。

內華達級在火力上的改裝歷程與金剛類似,主要是強化了防空火力,主炮是沒有經過變動的。


↑內華達級,攝於1944年。改裝後,她搖身一變,成為刺蝟般的“防空炸島艦”。

前文提到,金剛改裝後的的防空火力是四座雙聯127mm炮以及10座雙聯25mm機炮。而內達華級在太平洋戰爭中,裝備了至少8座127mm雙聯裝mk38高射炮,40門40mm博福斯高射炮,以及45座單管或雙管20mm厄利空機關炮,這三型防空炮編織出的便是美帝經典的遠-中-近程三重防空火力網。

金剛級的防空火力不僅僅在數量上遠少於內華達級,而且在防空炮質量上也遠遠不如美帝。鬼子的25mm機炮故障率高,採用10發彈夾供彈導致供彈易中斷,故其戰鬥射速僅120發/分左右。而相比之下與其同級的20mm厄利空機關炮,結實耐操,射程與射高和口徑更大的鬼子25mm炮不相上下,威力雖略遜一籌,但是60發的大彈鼓賦予了其強大的連續射擊能力,戰鬥射速達到350發/分,在面對逼近艦隻的敵方空中目標時顯然要有效得多。

鬼子的127mm炮顯然也不是美帝mk12神裝的對手,鬼子的八九式127mm高射炮最大射程約14km(在鬼子雷達火控系統糟糕的前提下能不能發現和跟蹤這個距離下的敵機都可能是個問題),射高9000m,持續射速約7發/分;而美帝的神裝mk12 127mm高射炮,最大射程16km,射高近12000m,而持續射速可達15-22發/分,比鬼子的127mm炮更是強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該圖攝於1945年,美軍大黃蜂號(CV12)航空母艦上(該艦屬埃塞克斯級,不是之前戰沉於瓜達卡那爾,曾載B25空襲東京的那條)。在127mm炮和20mm炮的射程之間,也就是目標距離艦艇2-6km時,有一個火力空白區域。對於美艦來說,這就是40mm博福斯高射炮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了。別看它口徑比25mm機炮大,單管射速一樣能夠達到120發/分,

像這樣的一座四連裝40mm炮,一分鐘理論上就能向4-6km外的目標傾瀉將近半噸彈丸。而對於日艦來說,對這個距離上的敵機,基本上只能乾瞪眼。


↑而且,在戰爭後期,美帝更是開發出了一代海上打飛機的神器——VT引信(無線電近炸引信),讓127mm大口徑高射炮彈不需要直接命中目標,在距目標8-12m時自動爆炸,用爆炸衝擊波和碎片殺傷敵機,極大地提高了防空火力的效率。顯然,論改裝後的防空火力,內華達級比金剛級,強得可不是一點半點。



航速

毫無疑問,在這項指標上,出身戰巡的金剛級比內華達級強得不是一點半點。哪怕是強化防護增重近3000噸後的金剛級,也有近30節的航速,可以伴隨航母機動艦隊前進,在機動作戰中顯然也更加機動靈活。而內華達級開足馬力,也只有20.5級航速,在艦隊戰列艦中都屬於慢者。而且,金剛的轉向能力也明顯好於內華達級。在航速和機動性能上,金剛又扳回一局。

防護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事情——金剛的二號艦比睿、四號艦霧島和內華達號,都嘗過美帝的406mm炮彈——沒錯,1948年7月31日,光榮而老邁的內華達號,作為衣阿華號戰列艦的靶艦,被擊沉於珍珠港西南約100km處。而在此之前,內華達號也曾作為靶艦“參與”了比基尼環礁的兩次核試驗(十字路口行動)。

1946年7月1日上午9時的Able空投核爆實驗中,一架B29轟炸機投下一枚23000噸TNT當量的原子彈,內華達距爆心僅650m(其實原計劃原子彈是在內華達號正上方爆炸的,實際投彈時卻大幅偏離目標)。


↑Able核試驗示意圖,32號為內華達號。值得一提的是,編號7的為長門號戰列艦,也算是金剛級的“後裔”了。這次核試驗中,1、4、5、6、9號艦沉沒,10號薩拉託加號航母艦體起火,遭到重創,而內華達、長門二艦的艦體結構都未遭重創。

↑Baker核試驗示意圖,該次核試驗採用水中爆炸。


而Baker水下核試採用了一枚21000噸當量核彈(有指亦為23000噸當量)。核彈被吊置於登陸艦(LSM-60,編號50)27米下的水中(海床水深55米)位處靶艦陣列正中央。7月25日上午8時35分,核彈引爆。核爆過後,LSM-60登陸艦沒有留下任何可辨認殘骸,被判定遭核爆氣化;另外有八艘軍艦在核爆後沉沒。其中包括戰列艦阿肯色號及前文提到的長門號(編號7,距離靶心700m)和航空母艦薩拉託加號(編號10,距離靶心410m)。值得一提的是德艦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編號36,距離靶心1600m)也參與了該次核試驗,它在核爆後嚴重受損,並在12月拖行期間沉沒。而內華達號(編號31,距離爆心810m)又一次得以倖存。

由於在兩次核試驗中受到了嚴重的核汙染,美國軍方決定將內華達號作為靶艦擊沉。1948年7月30日,在為期四天的常規武器實驗中,一架PBY水上飛機向內華達號發射了四枚“蝙蝠”空艦導彈,但是這種性能極不穩定的初代制導武器有一枚在剛發射時便墜海,兩枚脫靶,僅有一枚飛向內華達號的還是近失彈。之後

衣阿華號戰列艦帶領著阿斯托利亞號、斯普林菲爾德號、帕薩迪納號輕巡洋艦,向他們的前輩連連開火。內華達號被命中至少17發406mm炮彈和數十發155mm以及更多的127mm炮彈,卻依舊不沉。最後,軍方只得用魚雷攻擊機將這條不屈的戰列艦送入海底。

內華達級是第一型採用重點防禦的戰列艦,即以防禦敵方戰列艦大角度吊射火力為設計思路,增厚水平甲板裝甲,僅在指揮塔、動力系統、武器系統等關鍵部位上敷設重甲,其餘區劃僅敷設輕甲或甚至無甲:主裝甲帶343-203毫米,水平(甲板)防護127毫米,主炮塔457毫米,司令塔406毫米。

改裝前的金剛級作為戰巡,裝甲比一般戰列艦薄弱得多,面對大口徑艦炮基本上處於裸奔狀態。而改裝後的金剛級,也屬於全面防禦的高速戰列艦,側舷裝甲帶僅有203mm、穹甲102mm、甲板70mm、主炮塔280mm 、副炮塔152mm、司令塔254mm。顯然要比內華達級遜色不少。

而實戰經歷也證明了金剛級在面對新銳戰列艦主炮時裝甲的貧弱。1942年11月15日,金剛級四號艦霧島號返回瓜達爾卡納爾島炮擊美軍的亨德森機場。在與美軍艦隊的交戰中,霧島號取得重創美軍南達科他戰列艦的戰果(霧島號命中南達科他號兩枚356mm炮彈)。其後午夜時分由於霧島號打開探照燈照射南達科他號暴露了自己,在7300m的距離上遭到美軍艦隊中未被發現的另一艘戰列艦華盛頓號(裝備了夜戰雷達,不需要依賴探照燈)的打擊。霧島號共被命中約9發406mm炮彈,艦體中部起火,兩座主炮塔被摧毀,舵機受損船舵卡住,水線部位被炮彈擊穿,艦體進水導致艦體左傾。15日凌晨三時,霧島號被放棄,在薩沃島西南處沉沒。

值得一提的是,衣阿華所裝備的黃金buff版mk16 406mm艦炮所發射的1.25噸加重穿甲彈的威力,可比南達北卡那款老16寸炮強得多。而由此也可見,金剛級的防禦水平明顯不如內華達級(內華達:老子捱了兩枚核彈都不沉,就問你服不服)。

綜上,金剛若是放在其誕生之初,也算是總體來說相當出色的一級戰列巡洋艦,與同時期的內華達級相比,火力略有優勢,防護太過單薄,但是航速出眾,總體來說稍勝一籌。當然經過現代化改裝後防空火力及其恐怖的內華達級就要另當別論了,再有美帝整個作戰體系和航空力量的加持,內華達級的作戰表現實際上要優於只能“單刀闖敵營”的金剛級。

但是隨著大日本帝國窮兵黷武,欺壓著自己的鄰國,妄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卻也壓榨著自己那本就不豐厚的國力。當珍珠港燃起熊熊烈火,沉睡的巨人悄然崛起,也就意味著金剛級之流所要面對的,早已不是內華達之輩了,而是北卡南達衣阿華這樣的新銳戰艦和更加代表時代趨勢的航空力量了。末日帝國的邪惡棋子,終究只有喪命一途,伴隨著軍國主義的狂熱和痴心,沉入茫茫冰冷的海底。


APFSDS1


撇開金剛級戰列艦的性能不提,他在二戰的表現可以用鞠躬盡瘁、意義不大來形容

金剛級戰列艦是日本進入無畏艦時代之後最後一批購買的戰艦,原產地是大英帝國,其仿照獅式戰列巡洋艦設計而來因此在外型上帶有濃厚的英國風格。有意思的是英國在一戰中曾要求租用日本的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但是愛惜羽毛的聯合艦隊婉言謝絕了。經過兩次現代化改裝之後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變身成為高速戰列艦並全程參加了太平洋戰爭。

其實戰列巡洋艦就是戰列艦簡化裝甲後的戰艦

它擁有戰列艦的火力優勢同時還具備巡洋艦的速度和續航能力,因此在聯合艦隊序列中是唯一可以在廣闊的太平洋巡航作戰的戰列兵器,而日本得扶桑級、伊勢級、大和級、長門級受到航速的困擾,都不適合伴隨航母或者遠洋作戰被當做戰列決戰兵力成了“柱島艦隊”

著名的軍事專家房兵將軍曾說金剛級戰艦在聯合艦隊中僅僅是二等戰艦,這是戰列巡洋艦的影子導致的結果,但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四艘金剛級戰列艦航母護衛的生涯,房兵也說過日本聯合艦隊就是把金剛級當作航母護衛來使用的,這也是為什麼今天在日本人心中金剛級的地位勝過其他4個級別8艘戰列艦的原因,

自衛隊的四艘宙斯盾驅逐艦也是金剛級,這不是巧合而是金剛及在二戰中的作用遠勝其它戰列艦導致的。

金剛級四艘戰艦航速高達30節是唯一可以伴隨航母作戰的戰列艦,四艘30年艦齡的金剛級在偷襲珍珠港時就被編入機動艦隊掩護航母南征北戰,也是1942年3月唯一前出到印度洋參加對英國作戰的戰列艦,從珍珠港、馬來海、印度洋、新加坡

再到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金剛級雖然沒有什麼戰果,但是一直都是聯合艦隊機動作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42年8月當機動艦隊失去4艘主力航母之後,金剛級戰列艦變得不堪一擊事實上也就是毫無作用的。在瓜達爾康納爾島附近的一些列海空大戰中金剛、榛名、比睿、霧島四艘戰艦是聯合艦隊的主力艦,也是最活躍的艦種。在炮擊瓜島上亨德森機場的過程中損失了比睿、霧島

兩艦,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中剩餘的金剛、榛名根本起不了作用,因為此時已經完全是航母的天下了。

1944年10月經過大規模防控火力改裝後的金剛、榛名參加了最後的萊特灣海戰,在艦載機的攻擊下很快又損失了金剛號,僅有榛名號倖存到戰後被當做實驗靶艦擊沉。從作戰經歷上可以看出,金剛級戰列艦僅僅是充當航母機動艦隊的精神依靠而已,他從未在護航航母過程中發揮過用處,而在失去了航母的單獨作戰中又證明戰列艦時代的終結,是一款

鞠躬盡瘁但作用不大的戰列艦。


兵器世界


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4艘金剛級戰列艦,被稱為“四大勞動模範”,因為在整個戰爭時期它的出勤率相對於扶桑級,伊勢級,長門級,大和級是最高的。幾乎跑過了整個太平洋戰爭。所以其戰損率是最高的,全部戰沉
大改之後的金剛級


金剛級戰列艦是日本從1911年向英國訂購的一款戰列巡洋艦。以英國的獅級戰列巡洋艦戰列艦為建造標準。但是在一定的技術指標上又超過了英國獅級戰列巡洋艦。此級首艦金剛號是在英國建造然後剩下三艘轉交技術讓日本在日本本土建造。英國還特地為日本人開發了14寸主炮。此前英國人用的還是13.5寸炮。因為是以戰列巡洋艦,所以它的航速在當時算是很高的,在建造之初最高能達到25節。
最初形態的金剛級,典型的英式三角桅

而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日本對金剛級進行了大改,把裝甲加厚,把速度提高,從原來的戰列巡洋艦改成高速戰列艦。改造後速度能最高能達到30節。所以它也是日本所有戰列艦中速度唯一能跟隨航母機動編隊走的,這也是為什麼金剛級能到處跑的原因。

至於和美國內華達級戰列艦相比,金剛級唯一的優勢就只有速度,但在建造之初兩者的差距並沒有太大,內華達23節,金剛級25節,至於火力和防護則是內華達級佔優勢,10門主炮力壓日本金剛8門炮。,而且金剛是戰列巡洋艦的防護,和作為戰列艦的內華達防護根本沒法比。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金剛級戰列艦是日本為了提升自己艦隊實力。於1911年通過海軍提案,決定向英國購買的最後一級戰列艦,當時是英國威克斯公司中標與日本帝國簽約,威克斯公司以英國獅級戰列艦為藍本打造了金剛級戰列艦,在1913年8月竣工11月交付日本,之後在完全吃透金剛級的技術,日本建造了金剛級基礎上的扶桑級戰列艦。

內華達級戰列艦在美國有4第一,第一個採用當時很具爭議的“重點防禦”第一個使用“燃油輪機”第一個“獨立煙囪”第一個使用“3聯裝主炮”設計的戰列艦,美國廢棄了原來的設計思路,這些主要都是給自己的戰列艦“減肥”。

在戰列艦之間的炮戰中,基本都是遠距離炮戰,預計距離都在10000碼內,所以艦炮射擊的角度上揚幅度,炮彈的拋物線高,落點大部分都會在甲板上,因此水平防護尤為重要,而內華達號的甲板有兩層總厚度有117~127毫米!

對比一下火力我們就能發現內華達級要強於金剛。

金剛級使用的是4座兩聯356mm艦炮,共8門主炮採用前2後2的配置。

內華達級使用的是2座3聯裝356mm主炮,和兩座2聯裝365mm主炮,復背式結構,也是前2後2配置,有10主炮。

動力方面金剛要強一點,金剛有最大30節而內華達只有20.5節,航速上金剛的優勢比較大。

而防護方面內華達就要強於金剛了,金剛級雖說是戰列艦,但實際上只能算是戰列巡洋艦,經不起幾輪炮擊,在裝甲防護這一塊是無法與美國的戰列艦相比的。

有趣的是金剛和內華達都是同一時期的戰艦而且都經歷了2次現代化的改裝。金剛雖然在二戰表現活躍到處都在跑,是日本的主力艦之一,但與內華達相比還是遜色了一點,內華達號參與了二戰中最著名的幾個戰役,珍珠港被空襲是它是第一批能反抗的戰艦,身中6枚以上的炸彈,在第二波空襲中是重點攻擊對象,但它沒有被擊沉!還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提供火力支援,還有硫磺島戰役和沖繩到登陸戰役提供火力支援,拿到了7枚戰鬥之星勳章!而且內華達還參加1946年比基尼還礁核試驗!之後在1948年作為衣阿華的靶艦被擊沉。

如果金剛和內華達1對1內華達可以在一定距離內壓制金剛,金剛也只能用自己的航速優勢在遠距離炮擊,但要擊沉內華達不太可能,而金剛要挺近與內華達正面交戰被擊沉的風險要大的多。


千花華雨落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日海軍聯合艦隊的那4艘金剛級大型戰艦,即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並非戰列艦,而應該是戰列巡洋艦,最初就是以英海軍獅級戰列巡洋艦為藍本建造的。

本級艦首艦金剛號,由英國維克斯公司設計建造,同時日方派出技術人員到英國學習新型主力艦的製造技術。

金剛號具備英國式風格的長艏樓船型和高大的三腳桅,動力系統採用油煤混燒鍋爐、蒸汽輪機,艦長214米,寬28米,吃水8米,標排27500噸,14節時續航力8500海里,航速大於28節。

艦載武器有4座雙聯裝356毫米主炮,16座單管152毫米副炮,12座單管76毫米高射炮,8座530毫米魚雷發射裝置。

作為一款戰列巡洋艦,金剛級具備一定的裝甲防護,側舷裝甲203毫米、甲板70毫米、主炮塔230毫米、副炮塔152毫米、司令塔254毫米,防禦裝甲水平與同期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相當,足以抵抗中小口徑艦炮的攻擊,但在300毫米以上大口徑艦炮面前,可謂不堪一擊。

金剛號戰列巡洋艦,先後進行了兩次現代化改裝,包括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在二戰前夕都進行了徹底的改裝。

現代化改裝後的金剛級,變成了名符其實的高速戰列艦,但是其致命的缺點,即水平防禦和垂直防禦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埋下了日後被先後擊沉的伏筆。

金剛級的設計理念繼承自英海軍獅級戰列巡洋艦,為了追求速度而犧牲了防護,利用356毫米主炮的射程,遂行巡洋作戰或是遠赴重洋執行保護殖民地的任務等。

金剛的兩次現代化改裝與聯合艦隊換旗艦是同時發生的,在後條約時代日海軍面臨著戰列艦數量不及美太平洋艦隊的窘境,火力強大的金剛級在現代化改裝後,被賦予了艦隊決戰的任務,但是防護孱弱的問題很快就暴露了出來。

在瓜達爾島海戰中,金剛級霧島號被美海軍北卡羅來納級的華盛頓號在接近單挑的情況下被擊敗了,戰鬥中霧島號發生了嚴重的火災和兩座炮塔被毀。

前一天,海戰中比睿號進水沉沒,體現出了金剛級作為高速戰列艦,雖然有與艦隊戰列艦一戰的實力,但無法在激烈海戰環境中生存的事實。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美日戰列艦是對應的,扶桑跟新墨一個檔次,伊勢跟田納西一個檔次,長門跟科羅拉多一個檔次,未改成航母的天城加賀分別跟北卡南達一個檔次,沒搞出來的紀伊跟依阿華一個檔次,大和與沒造出來的蒙大拿一個檔次,往前推,金剛自然跟賓西法尼亞一個檔次才可以,略強於內華達。


uH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太老了 這艘船是一次大戰還沒爆發時期的東西 到二次大戰起碼已經用了五十年 經過了兩次大改 最後一次加長了艦身 防空上一直是日本戰列艦的弱點 金剛級也不例外 第二次大改後才家裝了四座防空炮 防空機槍我記得才八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