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飛行員的損失遠大於美軍嗎?

張毅誠


確實,日本海軍航空兵飛行員的損失要遠大於美軍方面,這主要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首先飛行員問題。美國本身就有濃厚的航空文化,有很多民間飛行員,本身飛行技藝就很高超,經過簡單的訓練就能很快作為軍隊飛行員投入作戰。而且即使如此,美國二戰中還推行了飛行員培養計劃,高達數十萬人參加了相關培訓,使得美國有些充足的後備人才作為補充。

而日本就不同了,二戰之前日本海航只有數百名飛行員,經過長期訓練成了日軍的精銳。但是日軍缺乏完善的培養體系,導致後來陷入消耗戰後補充不到位,飛行員素質不佳。而且像坂井三郎等這樣的優秀飛行員,在美軍中一般都是會安排到後方作為教員參與培訓工作,但是在日軍中往往要在飛行員崗位上戰鬥到死,極大的浪費了這些寶貴人才。於是這些菜鳥經過簡單的訓練就去作戰,幾乎就是送人頭(最後直接開著飛機神風了),損失自然居高不下。

然後是戰機問題了。零式戰機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一直打到了戰爭結束,是日本海航的絕對主力。零式戰機防護薄弱,結構脆弱,在戰爭初期由於飛行員素質好還能掩蓋這些缺陷。但是在戰爭後期,飛行員素質大大下降,而且還是老舊的零式戰機,面對的美軍新銳戰機已經力不從心,因此損失大增,最後乾脆作為神風自殺機了。

至於搜救方面倒不是問題,二戰時期由於技術問題導致搜救能力都不算太強,所以對於降低損失的作用並不太大。


前沿陣地


有網友問:二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飛行員的損失遠大於美軍嗎? 如果只計算海軍航空兵,那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損失了8592架戰機,日本海航損失了10370架戰機。其實雙方最終損失差不多。

美國海航和海軍陸戰隊飛機,被日軍擊落907架,在戰鬥當中操作失誤墜毀1345架,被日軍防空火力擊落1982架,在地面損失1313架戰機,另外,還有其他原因戰損3045架戰機。

其中,航母艦載機被空戰擊落436架,防空武器擊落1377架,操作戰損979架,其他原因損失1932架,在航母上損失936架,合計5660架戰機。

美軍損失比較大的飛機是,美國海軍的F6F戰機,損失了2409架。第二多的是,美國海軍的F4U戰機,損失了1458架戰機。美國海軍飛行員空戰水平與日本海軍飛行員相當,只能用數量多的優勢取勝並減少戰鬥損失。

美國海軍陸戰隊三大王牌飛行員,也都在太平洋戰場被擊落身亡。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航對日本海航的空戰是高手之間的較量。

另外,美國陸航,英國航空兵也有超過3萬架飛機損失在太平洋戰場。當然,日本陸航也在太平洋戰場損失了大量飛機。雙方最後的損失數據,差距並不大。太平洋戰場是二戰,空戰技術程度最高的戰場。

要知道,在1944年1月-5月,美國陸航出動了15個野馬大隊就徹底打爆了德國空軍。而美國海航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是超高美國陸航的,而且,美國海航在太平洋投入的戰機數量,何止15個大隊,美國陸航在太平洋的戰機都不止這麼一點。


深度軍事


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日本海軍飛機防護太差,座機被命中後飛行員的存活率明顯低於美軍;二是日軍海上搜救力量薄弱,喪失戰場控制權後日本飛行員更是掉一個少一個;三是日本海軍對飛行員的培訓、保護和替換遠不如美國海軍,開戰時的那批一線飛行員損失殆盡後,補充的飛行員素質遠低於美軍。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零式和96式艦載戰鬥機性能優於美國海軍的主力戰鬥機F4F“野貓”和F2A“水牛”,但防護能力很差。以零式戰鬥機為例,由於日本的航空發動機底子薄,為保證格鬥性能和續航能力,零式戰機在設計的時候極力降低機身重量,沒有任何裝甲保護飛行員和油箱,也沒有油箱自封裝置和滅火設備,被擊中後極易起火,生存能力差。

除了艦載戰鬥機,日本海軍的97式艦載攻擊機和99式俯衝轟炸機也沒什麼防護能力。尤其是99式俯衝轟炸機,綽號“空中棺材”,即使在太平洋戰爭後期轉作自殺飛機,其成功率也是最低的,就是因為沒有裝甲一打就爆。而美國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防護裝甲厚,火力強,載彈量接近99式的兩倍。

海上搜救能力的差距也不難理解,本來戰場上不利的一方救援己方落水人員的機會就更少。中途島戰役之後,美軍開始取得海上優勢,戰鬥獲勝後救援機會自然更多。美軍還在戰場救援體系中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儘可能讓有經驗的飛行員重新投入戰鬥。1944年,美國海軍陸續組建了六個全職的救援航空隊,而日本屢屢失利撤退,兩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日本海軍實現所謂的“精兵政策”,所有優秀飛行員都調到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聯隊,幾乎沒有優秀飛行員擔任飛行教官去培訓預備役飛行員。這就造成了一線飛行員素質很高,但後備人員嚴重不足的局面,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損持續不斷卻很難得到合格飛行員的補充。

尤其是中途島戰役之後,日本海軍最優秀的飛行員全部在一線血戰,損失慘重,而當教官的都是些二流的飛行員,教出來的學員多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導致日本海航的素質直線下降。而美軍飛行員一般執行50次任務後,就被要求退出一線去擔任飛行教官,將他們的豐富經驗傳授給學員。再加上戰爭後期美軍在飛機質量和數量上的優勢,日本海軍的飛機就不得不扮演火雞的角色了。


龍之鑑


為什麼二戰太平洋的日本海軍飛行員的損失比例,要遠遠高於美國海軍飛行員?

東亞人(或者說大儒家文化圈)普遍認為被俘虜是可恥的,是,丟臉的,所以寧願自殺也不願意被俘虜。面對各種困境,多半會殊死一搏。



(日本的神風行為也是後期日本人不飛行員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圖為日本神風敢死隊撞軍艦以及撞上之後留下的黑印子)

(自願的殊死一搏是值得歌頌的。日本那種強制性那就是坑了)

歐美人普遍認為被俘虜了就被俘虜了唄,就能有什麼事兒?到時候讓國家出錢,或者自己家裡出錢,把自己救出來就得了。


(這也和歐洲從前的戰爭,都是貴族之間的戰爭有關,一般不會下殺手。而且就算貴族被俘虜了,也會好吃好喝的,然後賣上好價錢。)

這樣一來麼,那就很尷尬了。

再加上美國的飛行員被擊落以後,會有潛艇專門負責打撈跳傘飛行員的任務。而且航母上面為了激勵潛艇和驅逐艦撈飛行員。你們打撈都飛行員有多重,我們就送多重的冰淇淋。

而日本飛行員,自生自滅吧

所以美國的飛行員的存活率可不是比日本的高嗎?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原因,這主要與日本的飛行員培訓體制有關,日本在太平洋戰前,一直在飛行員培訓奉行的是精兵主義,也就是說強調,飛行員的素質,求精不求量。往往幾千人當中才能挑選出幾十名飛行學員,然後在這幾十名學員之中,只有少數才能畢業。

通過層層選拔,與嚴格要求之後,日本飛行員在個人素質方面相當的高水平,不過也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數量太少,每年培訓的新飛行員數量都相當少,根本就沒有大批量培養飛行員的計劃,即便日本擁有這個的能力,基本沒有具體實施赤,直到太平粒戰爭開始之後,前線的大量飛行員損失後,日本才意識到自己缺少後備飛行員,這時才想到要大批量的培養新飛行員。

結果呢,這時就造成了一個新問題,有了數量卻沒了質量。戰時條件下大量培養飛行員素質低下,相當成問題,當時把飛行員的培訓時間壓縮到約100天。幾乎是只要被錄取,基本就可以畢業,許許多多的培訓內被省略掉了,當時有日本飛行員曾經回憶當時,整個飛行隊幾十名飛行員中,實際合格只有幾個人,大量的不合格飛行員上了前線,後果就是更容易的損失掉,由此造成的惡性循環,飛行員素質越低,損失最大,又造成培養要求降低,素質降低。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日本的國力根本不足以保證他,與美國這樣的對手進行持久戰消耗戰。


講武堂


二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飛行員得損失遠大於美軍,原因是多方面的。戰爭的結果從來不只是一方面決定的,原因各種各樣。二戰之前,日本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許多科技都做到了高精尖,但是日本的工業規模和工業基礎遠遠落後於同時期的美國。戰爭考驗的從來就不僅僅是武器技術,更多的還要看工業規模和工業基礎,這些戰爭機器一開動,僅靠高精尖是不行的。以蘇德戰爭為例,德國武器比蘇聯武器先進,戰爭初期德國打到了蘇聯首都莫斯科,但是持久戰德國敗給了蘇聯。同理,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空軍也是連戰連捷,持續攻陷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英美荷老牌帝國殖民地,微小代價重創珍珠港,炸沉了英軍重型戰機威爾士親王號,俘虜英美幾十萬軍隊。日本作為資源貧乏的帝國,閃電戰速戰速決尚有戰勝美國的可能,持久戰日本必然敗給美國,太平洋戰爭打了4年,足以把日本的鋼鐵石油等戰略資源耗幹。


太平洋戰爭中,日美島嶼爭奪戰前期和中期,日軍零式戰鬥機和96式艦載機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明顯領先於美軍主力戰鬥機F4F“野貓”和F2A“水牛”。可是日軍為了提高戰鬥機性能而去除了部分飛機裝甲,飛行員防護措施差。日本海軍的97式艦載攻擊機和99式俯衝轟機防護措施更差,尤其是99式俯衝轟炸機,綽號“空中棺材” 。而美軍的戰鬥機首要任務就是保護飛行員安全,裝甲量很大防護措施好。二戰初期日本的航空母艦編隊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厲害,大和號和武藏號戰列艦排水量高達七萬噸,比現在世界上的航空母艦還要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可是日本航空母艦編隊雷達設施遠遠落後於美軍雷達,每次航空母艦大戰之前,美軍雷達都能判明日本飛機的大概方位,而日本還停留在靠偵察機搜索茫茫太平洋上美軍的階段,猶如瞎子一般,信息通信建設嚴重落後於美軍,這就造成了後來日本很被動。航空母艦被炸沉的多,失去了停靠平臺,日本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自然損失大。


戰爭後期日本航母艦載機打一架少一架,而工業規模強大的美國,如下餃子一樣,瞬間造出了大量的航空母艦和戰鬥機。戰爭後期日本海軍航空兵戰鬥力已經落後於美軍,強的一方自然損失少。沖繩島海戰日本動用了神風敢死隊,大量的日本飛行員開著裝滿彈藥的的飛機撞擊美軍航空母艦,甚至提出了一機換一艦的口號。這些飛行員基本上有去無回,不是被美軍擊落,就是撞擊了美國軍艦,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制導炸彈精準打擊,慘烈程度無法想象,日本飛行員犧牲巨大。

總之,各種原因造成了日本海空軍損失大於美軍,歸根結底還是日本綜合國力比不上美國。


人類歷史故事


原因有很多,最終造成了日本海軍飛行員的損失遠大於美軍,而失去了優秀的飛行員,日本海軍的航空作戰能力也迅速下降,讓其更進一步走向失敗。

圖為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

首先就是日軍戰機的防護問題。日本海軍的戰鬥機在太平洋戰爭中主要就是零式戰機,由於在設計之初日本海軍瘋狂要求大航程、高機動性以及火力,而當時的設計師堀越二郎則通過給機身結構打孔、不設防護裝甲等措施來減重,最終導致零式戰機的防護性能很差,機體十分脆弱。此外,在同時期西方戰機都開始裝備自封式油箱了,而零式戰機則並沒有使用,也就導致生存性更打折扣。此外,日本海軍的其他戰機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法給飛行員提供足夠的防護。

圖為美軍地獄貓艦載機

其次是日本海軍飛行員的訓練模式問題。日本海軍在戰前一直只有數百架各型艦載機,飛行員個個都是飽經訓練的老鳥,當時的日本海軍走的是精兵路線,正是這數百名飛行員創造了日本海軍戰爭初期的大勝。但是在戰爭擴大後,飛行員損失很大,而迫於戰事需要,新飛行員的訓練又很不到位,匆忙上陣只能淪為炮灰。而美軍則建立了完善的訓練體系,而且美國自身有航空文化,很多平民戰前就又豐富的飛行經驗,簡單訓練就能在戰場上作戰。而且美軍的優秀飛行員還能擔當教官,將寶貴的作戰經驗傳授給新飛行員們,而同期的不少日軍優秀飛行員只能作為普通飛行員戰鬥至死,無法參與新飛行員的訓練。

圖為日本戰機

搜救問題。相對於日軍,美軍在搜救力量上的投入更大,比如著名的PBY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就為營救美軍飛行員做了巨大貢獻。再比如通過潛艇救援,著名的“射水魚”號潛艇擊沉日軍“信濃”號航母的戰例中,其實射水魚號最初就是前往日本本土周邊營救可能的美軍飛行員的,後來碰巧遇到“信濃”號航母並將其擊沉。


軍情解析


當然。比如中途島海戰,一場下來,日本海軍四艘航母上的飛行員幾乎全報銷了。那可都是訓練足、實戰經驗豐富的老牌飛行員,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英。這樣的戰役,幾場下來,美軍就在馬里亞納獵火雞了,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訓練不足、飛機性能又已落後的日本海軍娃娃航空兵。

之所以如此,一是跟訓練和實戰經驗有關。美軍1941年底才參戰,日本人則1931年就開始侵略中國,他們的海軍航空兵最遲1937年大規模投入實戰。其次跟軍事思想有關。據說讓安倍感動涕零的零式戰鬥機,在太平洋戰場上曾經把美國人打得一愣一愣的,但沒過多久就露餡兒了,它是犧牲防護換來的機動性,所以頭髮被擊中了心臟都會破裂。這有點兒像英德兩國在軍艦建造上的不同。第三就得說跟工業能力有關了。美國人一旦發現了日本飛機的弱點,馬上就在飛機設計和製造上努力,他們的飛機在堅持注重防護的同時,迅速把速度和機動性提上來了,新款飛機簡直層出不窮,相比之下,日本更新既慢,又製造力不足。


扎西平措lntl


相對而言是日本的損失更多,第一日本製造飛機時候追求高攻高速,但是防護力差,對美國來說飛行員安全是放在首位的,美國家底厚,製造飛機時候防護性能比較好,所以有美國飛行員說日本的零式是空中打火機;再一個是信仰問題,日本人信仰為天皇盡忠寧死不屈,一但戰機被機落不是先投降保全自己而是自殺,美國不一樣,美國有專門的部隊去拯救飛行員,或者飛行員被俘虜後美國會用各種手段去用金錢等等換回飛行員,到了二戰後期日本對美國發動了神風特攻行動,加劇了本國飛行員的消耗,一來二去就拉開雙方的人員損失比例。


路過的男生


沒錯,日本的飛行員肯定比美國死的多。

主要原因有

1,日本神風特工隊自殺式飛機

2,日本缺鐵缺鋼缺重金屬,所以飛機在防護上沒有歐美飛機結實。(零式跑得快,防護依然渣)

3,日本對飛行員的重視程度不如美歐。

4,日本堅持到了後期,參戰時間長。

5,前期精銳飛行員戰損後,後期就是拿新手飛行員送肉。

美軍飛行員損失也不少,原因如下

1,美軍參戰前,援助英國的飛機是帶飛行員的。

2,美國除了後期登陸戰,基本都是海軍空軍支援,地面硬剛除了非洲戰場並不多見。

3,美軍飛機數量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