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和外企接連湧入,國內石化行業「混戰」:警惕投資容易開工難

一直以來,由國有企業高度壟斷的石化行業,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民企和外企接連湧入。一方面,十三五期間(2016-2020),在國內及一帶一路地區以中國企業為主體,有望最先投產的煉化一體化產能有1.47億噸,根據各公司公告的進度,國內四大民營煉化巨頭——恆力股份、桐昆股份、榮盛石化、恆逸石化的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項目都已順利動土開工,2018年下半年極有可能投產。

民企和外企接連湧入,國內石化行業「混戰」:警惕投資容易開工難


另外,就在幾個月前,德國巴斯夫集團對華投資100億歐元建設100%獨資精細化工一體化基地,其後,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對華投資100億美元建設100%獨資石化項目。

外資不斷進入,加上大型民營資本加入,將使我國石化行業投資環境面臨五大挑戰。

政策門檻不斷降低,環保約束不斷提升


自1998年石化行業重大改革以來,近20年,我國新一輪石化行業改革不斷深入。2015年,我國放開地方煉油企業原油進口使用權,同年,下放省級石化項目審批權限;2018年,放寬加油站及石化項目外資准入和合資比例限制,BP、殼牌宣佈大舉佈局國內加油站,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企業宣佈在華獨資設廠。

但在行業政策門檻不斷降低的同時,我國環保政策的約束不斷加碼。2015年,我國繼「大氣十條」後發佈「水十條」;2016年,「土十條」發佈,同年「工業汙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實施;2017年,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2018年,新《環境保護法》實施,環保稅開始啟動徵收。其間,生態環境部實施了多次環保督察,「藍天保衛戰」和「秋冬限產」行動。國內石化行業出現投資容易、開工難的新形勢。

煉油產能過剩向化工板塊傳導


2017年全國煉油能力約8.16億噸/年,煉油開工率僅為69.5%,遠低於81.6%的世界平均水平。未來,在原油進口放開、審批權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紅利刺激下,預計到2025年,國內煉油產能將達9.6億噸/年左右,開工負荷71%左右。

面臨嚴峻的煉油產能過剩形勢,國內煉油向化工轉型已是業內共識。但目前,化工市場對煉油轉型帶來的潛在新增供應認識並不充分,仍停留在“油是油,化是化”的市場認識上。目前,新建大型煉油化工一體化企業已大幅壓縮成品油產出,部分企業成品油收率甚至低於40%,目的就是增加化工原料和化工產品產出。現存煉油企業為滿足成品油質量升級所需,大規模建設重整裝置,近年山東地煉重整裝置新增產能已達千萬噸以上。重整裝置建設的同時,將新增大量純苯等芳烴供應,同時為未來進一步生產PX(對二甲苯)提供了可選項。此外,部分煉油企業利用煉廠丙烯、液化氣、石腦油資源,力圖通過建設PDH(丙烷脫氫)裝置、DCC(深度催化裂解)裝置,延伸丙烯產業鏈向化工轉型。

不僅如此,許多傳統地煉企業也在向下遊產業鏈積極延伸。如利華益發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匯豐石化、恆源石化發展烯烴裂解及芳烴深加工產業鏈,金誠石化、華聯石化發展碳纖維、高品質針狀焦,海科集團發展石油化工與鹽化工結合的特色產業。

國內煉油和化工市場目前的格局,也是許多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需仔細評估的方面。巴斯夫就採取了不建設煉油產能、進口石腦油方式建設其百億美元投資的石化基地;埃克森美孚也採用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烴的方式,不產或少產成品油。

外部市場環境和競爭壓力加大


預計2017~2025年,北美將新增聚乙烯產能約1200萬噸,新增產能中的50%以上需要出口。預計南美地區僅能分流15%左右,大多數只能流向中國市場。如不考慮貿易摩擦的影響,屆時來自美國的低成本聚乙烯進口占比或將從現在的6%左右提高至30%左右,對國內市場的衝擊將不容忽視。特別是LLDPE(線型低密度聚乙烯)產品,2025年,北美出口產品中LLDPE份額將從目前的36%左右提高至2025年的48%,北美大量低成本α-烯烴共聚產品將為北美LLDPE提供極強的競爭力。面對競爭,國內企業將較為被動,但應該看到的是中東地區也曾在2005年前後利用其乙烷資源大規模擴張其石化產能,並向東北亞市場出口,但國內仍實現了石化項目的大量建設和產能的快速擴張。隨著中東乙烷資源優勢的消退,未來中東化工產能建設大幅放緩,北美頁岩氣革命帶來的產能擴張,或將重複這一過程。國內石化行業所面臨的挑戰雖說是來自外部,但更應考慮如何正視,如何順應。

國內石化市場騰挪空間縮小


按照目前幾大煉化及煤化工項目的建設計劃,預計到2025年國內乙烯當量自給率將提高至近80%,丙烯將突破90%,丁二烯和PX更是近乎100%自給。從貿易均衡角度來看,國內屆時無法避免完全不進口中東和美國的低成本衍生產品,大宗石化產品市場在自給率80%左右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處於供需平衡狀態。

此外,七大煉化基地的設立及化工園區的清理整頓也提高了國內石化企業新建項目的准入門檻,包括山東地煉在內的眾多中小煉化企業將因此面臨較大的政策壁壘。而隨著未來碳交易擴展至石化行業,以及未來可能徵收的碳稅,煤化工等生產路線的競爭力將明顯受到影響,削弱了其進一步擴大產能的動力。企業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下再投入將是十分困難的,唯有藉助市場對產能的消化、技術的突破、資本的運作,才能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全產業鏈競爭格局正在形成


近年,隨著國家向地方煉油企業放開進口原油使用權、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和成品油出口配額,地方煉油企業原油資源得到保障、成品油出口渠道打通,其開工率不斷提高。目前,政策、技術、人才、資金等因素已不再是民營企業進軍煉化行業的門檻,在市場放開的背景下,民企在這些方面反而積累了一定的優勢,逐步形成集石油儲運貿易、油品加工、成品油銷售、燃料油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部分企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石油、成品油管道和加油站建設方面進展迅速,石化行業的競爭正向著全產業鏈競爭蔓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